首页 > 文章中心 >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1篇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是中国古代花鸟画科画谱和画诀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画教材中谱诀类的经典之作,其作为成熟而经典的中国画谱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谱诀本身的形式;二是谱诀本身的形式中所涵摄的基本文化精神。前者主要体现为谱诀的法式本身,后者主要表现谱诀法式本身所体现和包含的理、意。前后两者互为表里。本文按照《芥子园画传·梅兰竹菊谱》的结构分两部分叙述其法与理和法与意及它们之间的表里关系。

关键词:谱,诀,法,理,意;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各卷的结构大致相同,都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前有“青在堂画兰浅说”数则,内容有二,首先是梅兰竹菊各题材的画法源流,以此综论画史中的画法与画理;其次是梅兰竹菊各自的基本法式及诸小节的具体口诀法式;其二是具体的画谱配以口诀;其三是古今名人画作等具体的样式。

一、法与理

本文分析《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所包涵的经典画理主要三个方面。

画理一是数理。在中国的古代哲学中之数理。首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蕴含的认识规律和思维逻辑关系,“二”是对事物于空间上的认识,“三”则把握了事物于时间上的认识,并进一步加入了人的因素。体现在国画上,“三”把国画本体特征和别人接受这件事物要传达的观念沟通起来。《芥子园·兰竹梅菊谱》里的大部分的法式即是以“三”而立,兰谱中的“凤眼”、“破凤眼”;竹谱中的“个字”及“个字必破”;“梅花贵品”;“兰心三点,四点则为变格”等,从中可以看出,只需要三笔的组合,人们便已经从观念上了解这是兰草、竹子。这里具体举《三字经》中的例子比较说明法式中的“破凤眼”。“人初”、“性善”之中加上“之”和“本”字,在确定对象的认识上,沟通了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同样的,“凤眼”加上一笔就形成了“破凤眼”,如此一个法式便基本把握住了情、势、态、形、象、时、空,涵括了对人和事物及之间关系的整体认识。另具体如“兰之点心,如美人之有目也,湘蒲秋波,能使全体生动,则传神以点心为阿堵,花之精微,全在乎此”。初学者从这些法式入手,便从一开始对经典的思维逻辑进行训练,这种变化之法的掌握为对画学的进一步认识打好基础。如启蒙于《芥子园画传》的潘天寿在教学中有“中国画须有三点三画,始可,故三点三画,为疏密之起点。千千万万之三点三画为疏密之终点”①的论述。而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与傅怒庵书》中有“齐与不齐三角觚”②、“书法流美,有觚三角,齐而不齐,以成内美……及至道、咸、同、光,金石学盛,魏碑书法,全合不齐三角”③及《自题山水》中“不齐三角,有真内美”④的经典论点。

数理在哲学中的具体表现及概括莫如《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中的“一(道)、二(阴阳、虚实)三(日月星、天地人)、四时、五政、六柄、七法、八正”⑤。在《梅谱·画梅取象说》中即有此类结构。其文如下:

“梅之有象,由制气也。花属阳而象天,木属阴而象地,而其故各有五,所以别奇偶而成变化。蒂者花之所自出,象以太极,故有一丁。房者华之所自彰,象以三才,故有三点。萼者花之所自起,象以五行,故有五叶。须者花之所自成,象以七政,故有七茎。谢者花之所自究,复以极数,故有九变。此花之所自出皆阳,而成数皆奇也。根者梅之所自始,象以二仪,故有二体。木者梅之所自放,象以四时,故有四向。枝者梅之所自成,象以六爻,故有六成。梢者梅之所自备,象以八卦,故有八结。树者梅之所自全,象以足数,故有十种。此木之所自出皆阴,而成数皆偶也。不惟如此,花正开者其形规,有至圆之象;花背开者其形矩,有至方之象。枝之向下,其形俯,有覆器之象;枝之向上,其形仰,有载物之象。于须亦然。正开者有老阳之象,其须七;谢者有老阴之象,其须六;半开者,有少阳之象,其须三;半谢者有少阴之象,其须四。蓓蕾者有天地未分之象,体须未形其理已着,故有一丁二点而不加三点者,天地未分而人极未立也。花萼者,天地始定之象,阴阳既分,盛衰相替,包合众象,皆有所自,故有八结九变,以及十种。而取象莫非自然而然也”。

此段画梅取象说详细的叙述了由一至十的数理说明。之后再具体以“一丁、二体、三点、四向、五出、六枝、七须、八结、九变、十种”等法式说明具体画法。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在此数理的训练还有一明确的由浅入深的教学理路。在《兰谱·青在堂画兰浅说》中有明确的提出。即“如得永字八法,虽千百字,亦不外乎是,庶学者由浅而深求之,则进乎技矣。”比较同时期经典的诗学童蒙教材《声律启蒙》可以更好的说明这一点,《声律启蒙》对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形式即是采取了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的结构,这一结构的类似,是诗画一律在数理层面的体现。

画理二是阴阳辩证思维。阴阳辩证思维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论述。“物生有两”⑥、“体有左右,各有妃耦”⑦是其原则,“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⑧是其具体的表现。《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始终的贯彻了这一画理。

首先是《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主要内容为介绍墨兰竹梅菊的画法,这就表现出其崇尚笔墨语言的黑白之道。如《兰谱·画法源流》中的“画墨兰自郑所南……真墨吐众香”;《竹谱·画竹源流》中的“李息斋竹谱自谓写墨竹……至文湖州出始专写墨,真不异皓日当空,爝火俱熄”;《梅谱·画法源流》中的“崔白专用水墨……后人因之盛作墨梅……清淡盛于传粉……点墨者创于崔白……横绝一时”;《菊谱·青在堂画菊浅说》中的“迄宋元明,始有文人逸士,慕其幽芳,寄兴笔墨,不因脂粉,愈见清高……俱善写墨菊,更觉傲霜凛秋之气,含之胸中,出之腕下,不在色相求之矣”。

其次,《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总结具体法式的理路也充分体现了阴阳辩证的思维,具体如“俯仰正侧”、“相向、相背”、“连断”、“左转右折”、“主次”“宾主”、“含放”、“长短”、“藏露”、“老嫩”“大小”、“曲直”、“老幼”、“疏密”“粗细”、“远近”、“明暗”、“虚实”、“分合”、“上下”、“轻重”等等的法式概念。如此的总结法式思路,之中也包含了对绘画史上的造形发展之总结。另外如“螳螂肚”、“鼠尾”以物象比拟的法式也是遵循这一理路。

再比较《声律启蒙》可以更充分说明这一点,《声律启蒙》全文皆以类对结构组成,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也是诗画一律在阴阳辩证思维上的体现。

画理三是经典的宇宙空间观念,此空间观念早在《尧典》便有了理性的结构总结,此结构是立一中心,四方或五方或八方环绕中心。即以中央为核心,纵星拱北辰,四方或八方环中国的宇宙结构。在《画谱》中,其法式的结构即是如此,具体到兰竹梅菊的各个部分的法式都是依照四方八方的结构详细展开。如“布仰叶式八则”、“布偃叶式”、“撇叶倒垂式”等,本文不一一列举。比较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九宫格”、“米字格”、“八面出锋”等法诀更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书画一律在空间观念上的体现。

二、法与意

《芥子园画传》秉承宋元以来所传承的文人画教育思想,其以经典为准则,表率文人情趣的意旨。作为其中一卷的《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首先兰梅竹菊这四个题材即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首先来看各卷之前的画学浅说,如在《竹谱》论说画竹叶时说“一笔过去,不宜凝滞,不桃不柳”“忌桃叶太圆,忌柳叶太长”。因为对于桃,长期的文化观念是妖艳的,柳则是轻柔的,忌其则是从一开始就强调落笔须传达出竹子文化品格之共识;而古今名人图画之前的王蓍序中的“画竹具字法之四体,杆劲直如篆,节波趯如隶,枝纵横如草,叶整齐如真。竹虽画亦字矣……今芥子园之编订竹谱,故于前立起手式,一如作字四体之有八法”则借书法之文化品格来给法式中用笔立意。《兰谱》中“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以兰叶势飞举,花蕊舒吐,得喜之神”;再如《梅谱》“花须圆而不类杏,枝欲瘦而不类柳,似竹之清,如松之实,斯成梅矣”等。

其次来看《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对此题材的立意。《菊谱》中的“菊之为花也,其性傲,其色佳,其香晚。画之者当胸具全体,方能写其幽致”。

再次看具体的法式,《兰谱》法诀“二笔交凤眼”、“梅花贵品”等”。《竹谱》法诀如“一笔横舟”、“一笔偃月”、“一笔片羽”、“三笔飞燕”、“四笔落雁”、“四笔惊鸦”等等。

最后看各卷之后之图谱,图谱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配以诗句立意,诗句立意如《竹谱》的“双竿比玉”、“潇洒临风”、“直节干霄”、“迎风取势”、“清影摇风”、“怨遗江湘”、“飞白传神”、“交干拂云”、“高干垂绿“等。《梅谱》的“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聊赠一枝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约黄昏”、“月浸繁枝香冉冉”、“玉骨冰姿韵太孤,天教飞雪伴清癯”等等的诗句立意。《菊谱》的“仙人披鹤氅,素女不红妆”、“不容丹桂称前辈,只许寒梅步后尘”、“沉醉倚秋风”、“憔悴东篱,冷烟疏雨”、“不羞老圃秋容淡,犹有寒花晚节香”、“仪凤舞鸾、飞英散叶”等。二是古今名人画作等具体的样式,其中作品有仿、临古今名人和编撰画谱期间的文人画名家,这些名家有马湘兰、赵孟俯、马麟、郑所南、文征明、陈淳、徐渭、唐寅等等古今大家。

我们可以看到,在《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中,谱诀传达出来的意、趣、态、势等,皆有其明确且不俗立意。这显现出了以经典为准则,表率文人情趣的意旨。以此比较画工粉本更可以明确这一点。

结语

谱诀是法理观念及其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法的规范之下进行的创作中,因为对“意”强调,便从“法”的观念发展出“无法之法”,这即是“法”、“理”、“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芥子园画传·山水》前的“画法概要”所讲,“惟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有法之极,归于无法”及“然欲无法,必先有法”。其所阐述的观点,是对法度的重视进而变法,变法如《竹谱》中的“至若宋仲温画朱竹,程堂画紫竹,解处中画雪竹,完颜亮画方竹,又出乎诸谱之别派,若禅宗之有散圣焉”。另举皆是启蒙于《芥子园画传》的潘天寿、齐白石为例说明“有法”与“无法”之间的辩证关系。潘天寿先生《听天阁画谈随笔》中“画事之布置,需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然犹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之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气趣于画外矣”⑨及其题画兰句“古人谓喜气画兰,今以霸悍之笔出之,非卓文君而比穆桂英矣”。齐白石题画兰句“余作画五十年而不喜画兰花,无论古今人之作,目之所见者,无不形似,此幅略去画家习气耳”,又“凡作画须脱画家习气自有独到处,白石自临自家本”。此两大家皆法度深严而又深谙变法之道。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系统的梳理和归纳了历代的画法、风格、画论精华而融贯于通俗的谱诀形式之中,这样的国画教学体系在当代国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作者单位:普洱学院)

参考文献

① 《潘天寿论画笔录》47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06

② ③、④《黄宾虹》124页,1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樱林编著,2009-12

⑤ 《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释文》,《文物》1974年10期

⑥ 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十三经注疏》2128页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2篇

北宋著名花卉画家赵昌画了一幅《寒菊》,文豪坡为其作了一首题画诗:“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坡在诗中通过对外形、色泽和品质的赞颂,使赵昌所作的《寒菊》图有了深一层的内蕴。

清代扬州画派李画的《鸡冠花》,从其画面看,并无独特之处,可他却在画中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借助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长诗文。他在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画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也倾吐了画家对群众生活的关心,读来感人至深。

著名画家唐云泼墨作画,挥毫题诗,颇有见地。他曾作《荷花图》,并在画上题诗云:“白荷花气袭人清,玉露无声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去,秋心今向笔尘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拍,给人以画能明目、诗能悦耳的美的享受。

清代李方膺是画兰大家,他的《破盆兰花》画,独具情趣,画面上的花盆既破且坏,就在这破盆中,竟长出春兰数枝。画家在画中题诗云:“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从诗意来看,最后一句显然漏了一个“盆”字。画家虽没写出,却收到了诗中缺字点题的艺术效果。仔细赏画品诗,顿有余音绕梁之妙,情趣盎然。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3篇

刘禹锡诗云:“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古人赏花首先是看花之色。玫瑰的红,菊花的黄,玉兰的白……无不令人赏心悦目,古人称之为“养眼”。

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称:“故知色之绝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类。”什么样的花色最为绝美?古人以一个“艳”字做了概括。何谓艳?就是色彩鲜明。在春天,花之艳是红色,“万紫千红总是春”;到秋天,花之艳则非黄色莫属,“菊黄蟹肥秋正浓”。在《忆江南·江南好》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为“日出江花红胜火”而倾倒,发出了“能不忆江南”的感慨。

花之最美色是“国色”。什么花色配称国色?唐代诗人刘禹锡认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的代表色是红色。当年,隋炀帝杨广“辟地二百里为西苑”,向全国诏献花卉。据唐佚名笔记《海山记》:“易州进二十四相牡丹:赭红、赭木、坯红、浅红、飞来红……”大多是红牡丹。但古人所欣赏的红色并非纯红,而以粉中带红为佳,“粉红”色系中,又以“桃红”为古代女性最爱。

桃红与柳绿,是春天最富美感的两种色彩。中国人喜欢桃红是有历史的,先秦人即尤爱此色。《诗经·周南》中的《桃夭》诗篇首即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人为何喜桃红?或与女人有关。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是这样说的:“桃之未经接者,其色极娇,酷似美人之面,所谓‘桃腮’、‘桃靥’者,皆指天然未接之桃。”

除了桃花,古人还喜欢粉红系列中的“杏红”、“梅红”。北宋诗人林逋《杏花》诗称:“蓓蕾枝梢血点干,粉红腮颊露春寒。”

闻花“香”:古代花分“九品”

李正封诗云“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花之美在乎“色”,亦在乎“香”,所谓的“国色天香”,缺一不可。

古人看重花香,与“香气养性”的观念有关。古人对香颇有讲究,分出“养口”、“养鼻”、“养目”等不同类别,花香属于“养鼻”类。《荀子·礼论篇》即称:“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极品,则称为“天香”,与生俱来,美如天然。牡丹花香、梅香、桂香等花香,都曾被称作“天香”,如唐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写的是牡丹花香;唐诗人宋之问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的是桂花香。

瑞花与牡丹一样,也是古人眼里的吉祥花。瑞花特香,一盆在屋,满室生香。瑞花之香被称为“睡香”,宋代陶谷《清异录·百花门》“睡香”条称:“庐山瑞香花,始缘一比丘昼寝磐石上,梦中闻花香烈酷不可名,既觉,寻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谓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

但古代文人最推崇的花香是兰花之香。明代张谦德《瓶花谱·品花》中,将花卉分成九品,其中第一品有9种,兰花为一品之首,后面依次为牡丹、梅、细叶菊、水仙、滇茶、瑞香、菖阳。

兰花香在北宋时称为“香祖”,宋陶谷《清异录·草木门》“香祖”条称:“兰虽吐一花,室中亦馥郁袭人,弥旬不歇,故江南人以兰为‘香祖’。”孔子在作《猗兰操》时认为,兰香“当为王者香”。先秦人还封之为“国香”,《左传·宣公三年》即称:“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为什么古人这么推崇兰花香?其妙在于“兰香不可近闻”,香气幽幽,故古人称之为“幽香”。

赏花“姿”:“花以形势为第一”

林逋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赏花除了色与香,还要看花之风韵,用清朝画家松年的观点来说,叫“花以形势为第一”。

花姿与花色一样,可以“养眼”,所以古人赏玩花木无不看重姿态造型。美的花姿可以弥补晚开的遗憾,明陈道复《题秋海棠》诗句即称:“翠叶纷披花满枝,风前袅袅学低垂。墙根昨日开无数,谁说秋来少艳姿。”

花姿有横、斜、曲、直、垂、悬之分,各有特长,犹如妙龄女子的身姿:横姿恬静,斜姿豪放,曲姿婉约,直姿庄重,垂姿轻柔,悬姿飘逸。各种花姿,在盛开时节竞风流,即如五代文人徐铉在《柳枝词十首》所说,“新春花柳竞芳姿”,但徐铉本人“偏爱垂杨拂地枝”。

花的斜姿曲势似乎更受古人欣赏,而这种姿态以梅姿最为典型。自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林逋对梅花的色、香、姿都有独到观察,他在《山园小梅》诗中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横斜,暗香浮云,此情此景,真是醉了。

明清以来,人们喜欢斜姿曲势的梅花,近乎病态。据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当年江浙人的赏梅观是:“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为此,花匠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认为这样是“病梅”,但从中透露出了古人对花姿的讲究。

品花“韵”:韵乃花之品质和精神古人认为:梅标清骨,兰挺幽芳,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骄疏雨,菊傲严霜古人认为,“不清花韵,难入高雅之境”。花韵可以“养心”、“怡神”。虽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其实,花韵即花之品质,欣赏花韵,就是看花之象征。

常见花卉之韵,古人都有说法:梅标清骨,桃有羞靥,李谢浓妆,杏娇疏雨,菊傲严霜,兰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丹桂飘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牡丹在南北朝已成观赏名花,到隋唐时牡丹更成为“花王”,其“国色天香”之誉即始于唐朝。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又有“富贵花”之别称,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虽贵,但古人最推崇的花韵却是兰花之韵。兰韵高洁,是典雅的象征,先秦时孔子即喻兰花为“君子”,后人将之与梅、竹、菊一起,并称为“四君子”,这四种花都有高洁傲世,不畏风霜严寒的一面,其韵味也正在于此。

兰花之韵洁雅脱俗,古人往往将之与女性气质相提并论,或喻兰为“美人”,如北宋苏东坡《题杨次公春兰》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或喻为“妙姬”、“丽人”,如南朝宋鲍照《芜城赋》称:“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质兰心,玉貌绛唇。”

看花“历”:不同月份赏不同的花明代《花历》称: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腊梅古人赏花还讲究时令,即什么季节看什么花,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称:“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有专门的《花历》(花月令)可查。明程编《花历》称:“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

在清屠本畯编的《瓶史月表》中,所列各月花事更详细。如眼下的阴历三月“花盟主:牡丹、滇茶、兰花、碧桃;花客卿:川鹃、梨花、木香、紫荆;花使令:木笔、蔷薇、谢豹、丁香、七姊妹、郁李、长春。”

除了花期,赏花还要选择“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时间段欣赏,所得感受完全不同。如踏雪寻梅,“雪衬花妍”,别具神韵;披雨访园,“梨花带雨”,更有味道。所以,袁宏道在《瓶史·清赏》中主张:“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夕阳,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边。”

古代文人深谙良辰赏花之妙。如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便喜“月夜看花”,其《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之四中写道:“隔花窥月无多影,带月看花别样姿;多少花前月下客,年年和月醉花枝。”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精华;人文素养;“比德”;“诗、书、画、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都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一个学生可能喜欢油画、水彩画,但他不一定喜欢齐白石的画,因为要理解齐白石的画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艺术,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思想、情感、风格。因为齐白石的作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造就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画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能理解和传承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继承和发扬艺术遗产、具有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中无不渗透着古人的才学、精神、理想。历代书画大家,皆为博学鸿儒、饱学之士。上至皇帝、宰相,下至达官、士人、秀才、举人,如王羲之、苏轼、赵孟、徐渭、董其昌等,无不是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的旷世大才。所以我们的书画欣赏更应关注的是书画背后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北宋文坛泰斗、书画大家坡主张以文章、才学入画。所谓“褪笔千冢无足贵,读书万卷始通神”。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士大夫阶层画家更推崇书画和文学的结合,通过书画能显示出艺术家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总体修养。赵孟提出“画贵古意”“书画同源”,是融合诗、书、画、印为一体才能达到高品质的艺术境界。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视为画学中强调画家自我修养的纲领。读书作为绘画涵养的基石,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开阔胸襟,涵养心性。

二、诗、书、画、印――全面的艺术修养

中国画有它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是纯粹的绘画,而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化综合体。诗、书、画、印一体在千年发展中完善着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范式,体现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寄托与生存状态,彰显着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并把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特有中国绘画形式。以诗词入画,提倡诗情画意。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等审美语言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创造的至高境界,表现为对画面诗意的追求。南宋著名画家马麟,他有数幅表现北宋诗人苏轼诗意境的画作,如《秉烛夜游图》描绘了廊回宛转之中,画面的主人公身着白衣,神情忧郁地朝门而坐,门前的阶梯之下,十步一烛台,在庭院中点燃着,画面近景是娇美的海棠花,这幅画十分真切地再现了苏轼《海棠诗》的意境:“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云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他还有一幅《芳春雨霁》所画景物,也是取意苏诗《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以诗入画”“诗意追求”大大开拓了中国艺术的意境,提高中国艺术的品位。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及“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称为“无我之境”。又如马远《寒江独钓图》,意境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以上“无我之境”,直接题诗拓展意境、表达情感,艺术和文化达到完美结合。通过诗画意境的营造、浸润,“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等很多中国美学的审美理念也就发挥出最大的艺术魅力。

三、“比德”与品性陶冶

儒家有“比德”一概念。自古就有以玉比德,以山水、松柏比德之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汗》),这些都是古人修养和品性的追求。明李日华曾说:“屈原作《离骚》,杂取香草,以示扶芳芟秽之意。画家挥洒兰、竹亦是寓也。”中国传统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就是画者用来寄寓情感,陶冶品性的最典范的代表。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洁、菊之坚贞孤傲,无不是传统文化人品性的象征。中国文人追慕山水、崇尚自然,寻求宁静、淡泊。大痴为人坦荡洒落,所以其画作平淡、儒雅。梅花道人孤高清介,所以其画危耸、英俊。倪云林一味绝俗,所以其画萧远、峭逸。人们借山、水、花、木表现内在世界的欲求,十分强烈,山水被出落得迥脱凡尘,冷峭荒疏,梅兰竹菊等被一一按照画家的人格需求来表现。书画也作为历代文人修练情操、涵养性情所在,沈宗骞曾说:“盖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通过书画艺术欣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画为心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画为心声,情、志是绘画的灵魂。绘画最终表达的是心志、情感。只有对生活真实感受所抒发的真情、真爱,艺术才最打动人心。倪瓒的《六君子图》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旁边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春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色,后两句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郑思肖常画兰、竹,其画竹多露根,不画地坡,他说:“地被人夺,君不知耶。”他画菊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不会吹落此风中。”国土沦落之忧愤,慷慨决绝之高节便跃然纸上。板桥作《风竹图》有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爱民之心,忧民之情无不使人感动,不仅使人想起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品志和他落魄的一生。两相对照,百感交集。明代大才子画家徐渭的大写意画《葡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画家怀才不遇、凄凉悲惨一生的写照,那淋漓的墨点不正挥洒着画家心中的悲愤和凄惨。欣赏着画,体味着古人的情、志,最终激发人心中最美好的感情。从“竹林七贤”感受晋人风范,“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体会不同的欣赏品味,到徐渭到的“白眼向人”,从“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到扬州八怪,学生在其间感受喜、怒、哀、乐,人世沧桑,感受浩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李日华.竹墨君题语.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梅兰竹菊诗句范文第5篇

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风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袭人。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文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 “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文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的著名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兰花的根茎暴露,不着泥土,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品味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操;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的气质。竹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在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晚秋时节,斜阳下,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高士品质。2000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而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自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之后,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画中,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拓展了意义,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兰的境界

有诗云 “拳心难寄民生苦,曾将天道念酬勤;奈何流年因书谪,空余血气伺兰根”,不经意间,竟也参悟出素有“王者之香”的兰花那“潜在深山人未识”、 “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和做人的些许道理来,于是,心境便静宁了许多。

孔子见兰花曾有感慨:“夫兰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由此品鉴出兰花的品格是高洁、幽贞,曰其“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就连胸怀天下的一代大帝康熙也说:“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人生一世,无论是何种境遇,若能悟出兰之“无人自芳”的道理来,才是学会了做人。兰花输其香味以宜人,让你在闻香之余领悟出惜玉趣味,让你在惬意之间变得豁达,更让你在养兰伺兰之中体悟人间天道。孔子将兰性参悟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世人说兰、画兰、咏兰、写兰,其实是在解读自身,是在对兰花的品格参悟中解读自己的精神操守和修养境界,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赞赏与珍视。花本无情人有情,以兰花之性育人之心,以兰花之德养人之性,其实就是易经大道无为哲学的一种参悟,一种理解。

古人云:“松有叶无香,竹有节无花,梅有花无叶,惟兰集三者之长兼而有之。故喟之仙家,或喟之花中之君子也”。兰花虽小,却贵在有节有叶有花且芳香,因此,人们常以“君子”、“雅士”、“幽人”等来称颂兰花。“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山林”。兰花不独以其高雅、清丽、端庄、幽香清远等高贵品质,潇洒飘逸的风姿风韵被国人誉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并以其优美形象和高洁气质,在潜移默化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成为华夏子孙理想人格的象征。

心理课堂

乐花者寿

古人说“乐花者寿”, 生活中就有很多长寿者是生活在山清水秀、芳草鲜美的大自然的“花园”之中的。那么乐花者为何得以高寿呢?

经常养花赏花,可使大脑处于舒展、活跃、兴奋状态。不同色彩的花草,有着不同的效果。白、青、蓝色使人产生舒适、清爽之感,黄、橙、红色给人以热烈、兴奋、温暖的感觉。至于花香,则更有宜人之奇。如郁金香的香气沁人心脾,茉莉花的花香使人神经松弛、神志安宁等等。

自古以来,鲜花就以其颜色、馨香、风采和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赏花更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的情趣之事。

花木不仅在于其形、色美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其香能令人心醉神往,而且种植花木还能促使人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新技术,更可以活动筋骨,丰富生活情趣。调畅情志,活动筋骨,具有神、形兼养之功。

科学家研究证明,每日到花园林或绿地活动,可使耐力增加15%,使消除疲劳的时间缩短80%,在绿色的花园里,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紧张的神经可以松弛下来,嗅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绿叶可吸收声波,减低噪音;其光合作用又可净化空气;夏天绿叶还可蒸发水分,既增加空气湿度,又吸收热量;绿色还可调节神经的疲劳,保护视网膜,同时还有缓和神经紧张,使人安静的效能。

鲜花不仅以它的颜色令人赏心悦目,更主要的是,在花的香味中,含有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杀菌灭毒的物质――芳香油。当芳香油的气味和人的鼻腔内的嗅觉细胞接触时,立即通过嗅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沁人心脾”的。

心念一束

随着花儿想

养瓶鲜花放在桌子上,为日子添置了一缕芬芳。看花儿绽放时,可以随想生命的美丽;当花儿凋谢时,又可以思考生命的意义。花儿不管是在含苞欲放时,或是在欣然开放后,都以最美的姿态来展示其生命。当花儿凋谢时,是带着淡淡的余香默默地接受枯萎;是以一种淡定来体现生命的静美和朴素。看到花儿开放得那么欢畅,凋谢得这般坦然,不免随想:若人的思想里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那么人的生命也一定能像鲜花绽放般灿烂,生命的静息也一定能如花谢时的坦然。当一个人在房间与花相伴时,总能感到一种温婉的美丽在引你去赏析。与鲜艳的花朵对视,心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涟漪。美从心中起,情从花中生,感觉暖滋滋,说不出是种什么味。而飘渺的花香更是引人遐思,恍然中,难辨人太痴还是花太美。正如陶翁感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心急气躁种不好花

养花弄草讲求一个“静”字,心要静。花草的状态是需要细心观察才能及时发现的。要想成功地培育一种花,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长期与花草为伴,人会变得更细心,更善于发现以前不易发现的问题,浮躁之气渐去,心态逐渐平和。从花开花落中,你会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宽广、博大,感觉到花草世界无穷的奥秘和哲理。

一位资深养花人讲过,“养花就是养心。”养花的过程,能够涵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生活。尤其是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感到焦躁的情况下,花儿会使你凌乱糟糕的心情变得平缓下来。

一株花苗从别处采来,你开始细心地呵护它,就好像看护襁褓中的婴儿。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晒太阳,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温度,你是那么精心投入。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看一看花苗是不是该发芽了,是不是长出嫩叶了,有没有长高,似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这一株小花身上了。直到有一天,花苗终于长出了新叶,开始分枝打杈了,并且日渐长大、长粗,渐渐绿叶葱茏形似一棵长青的小树,花苞在叶丛中隐现。这时候你也许会感觉到你的心是跟它相通的。

养花刚开始时可先从低、中档的花开始养起,因为这类花比较容易活,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太让人懊丧。一旦你积累了一些经验,那么就可以向中高档发展。如:雍容华贵的君子兰、娇艳羞涩的海棠花、绚丽多彩的扶桑花,还有嫩绿欲滴的令箭荷花等等。每天早晨,站在清香阵阵的花坛前,一边做着晨练,一边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时你会感觉到自己和花儿一起融入了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中。连空气都是香的。

谜联赏趣

闲坐解花语

相关期刊更多

电影新作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

环境与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电影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