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花期调控

花期调控

花期调控

花期调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鲜(切)花;衰老;花期调控

中图分类号;S68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852-05

Advances on Studies of Senescence and Florescence Control in Fresh(Cut) Flower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LI Yan-mei1,WANG Han1,HAN Wen-zhong2,YANG Ying-jun1

(1.Department of Gardening & Forestr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Henan, China;

2.The Government of Cangtou Town in Henan Province, Xin-an county, Xin-an 471814,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short florescence and the rapid senescence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have already significantly restricted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many researchers focus their studies on the florescence prolonging and the senescence control. The advances in senescence physiology and florescence control in Paeonia suffruticosa are reviewed in detail for the past 20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Paeonia suffruticosa is also presented.

Key words: Paeonia suffruticosa; fresh flower(cut); senescence; florescence regulation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不仅增加了河南洛阳和其他牡丹产区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但是由于牡丹花自然花期较短,一般为7~10 d,且过于集中,可谓是“弄花一年,看花十日”,使牡丹的观赏质量和产区的经济效益都受到了较大影响。据预测,如果牡丹花期延长1 d,将会增加1 000万元的旅游收入,同时一些其他的积极意义尚未计入。因此研究如何延长牡丹鲜(切)花花期及其调控技术、培育新种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牡丹花期延长及调控方面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牡丹鲜(切)花衰老机制、花期调控和延迟开花措施等研究进展。

1 牡丹鲜(切)花衰老机制研究

1.1 牡丹开花生物学研究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对牡丹开花生物学、栽培环境和花期调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王忠敏[1]认为牡丹开花生物学与温度密切相关,而且温度是主导因子,但水分和光照也不可缺少。刘克长等[2]也认为影响牡丹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和日照,并且认为可用3月中旬到4月上旬的活动积温(>0 ℃)和日照总时数两个因子作为花期预报的基础,拟合出二元回归预报方程,并对历史上的相应时期进行拟合,发现其准确率可达100%(允许误差为±2 d)。蒋勤等[3]研究认为要使牡丹花期延迟到夏季开花,宜选用的品种应该是瓣化程度较低的类型。高志民等[4]和弓德强等[5]则研究了栽培措施对花期的影响,他们分别施用多效唑(PP333)、B9等植物生长延缓剂,对冬季催花牡丹花朵(花器官)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这些生长延缓剂对牡丹有显著地促进成花作用,同时高志民等[6]研究了催花基质附加温处理的催花效果,认为通过栽培基质加温,可以促进催花花大色艳,花期提早、质量提高。江德娥等[7]研究认为南方牡丹催花前使牡丹植株经过20~30 d的0 ℃低温处理,才能完成花芽分化与发育,促进开花。所有这些基础性的探索与研究,为人们认识牡丹的开花生物学和人为调控花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牡丹的反季节催花生产才逐渐实现商品化和程序化。

1.2 牡丹鲜(切)花衰老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

对牡丹鲜(切)花衰老过程的一些生理生化变化,目前人们有了一定认识,已经清楚其衰老是一个有许多因子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8-16]。在衰老过程中,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2-)、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它们的含量与变化与花朵衰老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10,17]。另外,与其他生理过程一样,衰老也同样受许多环境因子(如营养亏缺、病原物入侵、缺水、光照和温度失常等)以及一些化学物质(如乙烯、ABA、水杨酸、Ca2+、O3、外源乙烯等)的诱导[10,18,19],这些因子和化学物质可作为衰老信号的传递分子参与衰老过程。牡丹在开花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在膜脂过氧化作用中发生了一系列自由基反应,导致膜脂趋于饱和化,使切花衰老。Miller等[20]研究表明,牡丹花衰老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调控而导致细胞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结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1.3 内源激素变化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器官致衰内源激素,最近研究表明,牡丹鲜(切)花的衰老都与乙烯的释放与作用密切关联。栽培的牡丹品种多是天然或人工杂交后代,因此不同品种在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和乙烯释放类型也不尽相同[16,21-23]。如史国安等[24,25]研究表明,洛阳红花朵中乙烯释放量呈典型的跃变型,跃变高峰出现在盛花末期,乙烯的大量产生导致了牡丹切花的快速衰老。杨秋生等[26]对品种胜丹炉研究发现,随着衰老进程推进,乙烯释放量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王荣花等[21]研究指出另一切花品种赵粉也属于呼吸跃变型。郭闻文等[23]进一步探讨了牡丹切花中乙烯的释放速率与ACC含量变化、ACC合成酶(ACS)与ACC氧化酶(ACO)活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牡丹内源乙烯的代谢可分成3种类型:类似跃变型,以春红娇艳为代表,乙烯跃变峰出现在盛花期之前,比开花初期和衰老期均高出2倍以上;类似非跃变型,以层中笑为代表,乙烯生成量均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低水平,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类似末期上升型,以百花丛笑和洛阳红为代表,乙烯生成量至衰老期仍持续上升。除了对内源乙烯发生作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外,外用乙烯对花器官的发育与衰老也有重要影响,而且发现不同种类的花以及同一种花在不同发育时期对乙烯的敏感性不同[22,27-28]。

除了乙烯之外,还有其他激素参与了衰老进程的调控。魏文辉等[29]认为衰老过程中ABA含量多次出现高峰,每次高峰过后牡丹(鲜)切花衰老进程就会加剧1次,而且在低温下ABA含量更高;CTK含量在低温下比室温下含量高,而且维持高含量的时间也更长;IAA含量变化只出现了1次高峰,低温冷藏下IAA含量较低,且含量高峰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晚。低温条件能有效地抑制乙烯的释放,低温下乙烯释放量逐渐降低。

1.4 其他内源因素的影响

水分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花瓣中水分含量及变化会直接影响整个牡丹的开花进程。花开放过程中,存在的水分形成并维持一定膨压,促使花瓣细胞扩张,促进开花。如果花期水分不足,就会阻碍花蕾开放,还会影响开花率和开放程度。张红磊等[30]研究证实,牡丹花期天数与花瓣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水分也是导致花朵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以往许多以花朵为试材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郭闻文等[23]发现瓶插牡丹初期吸水量越大导致花瓣含水量增加越大,从而促使开花,而失水量越大则导致含水量降低越大,则加速了花朵衰老进程。

可溶性糖也是影响植物开花进程的重要因素,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会降低花瓣渗透势促进细胞吸水,从而促进开花。不同牡丹品种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及变化均不一致,从而造成各品种间花期的差异性。刘帅等[31]和史国安等[32]研究认为牡丹通过可溶性糖对含水量的调节控制花朵发育,Yamada等[33]在切花月季开花过程中也有同样的研究结果。

由此可见,牡丹的开花与衰老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内源物质(各种衰老物质、激素)深刻而广泛的控制与影响,而且还受到外界因素(日照、气温、营养状况、病虫为害等)和栽培技术措施(修剪程度、生长调节剂使用等)的影响,要人为地影响或调控牡丹的花期,人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实现。

2 花期的调控措施

牡丹自然花期为每年的4~5月份,并且只开花1次。为使牡丹多季开花、提高品质,园艺学家和牡丹花农在总结传统催花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催花生理研究,其中延迟花期是研究的重点。经过长期探索,他们一致认为牡丹花期调控的途径应该是在温室内对一些品种通过调节发育阶段的环境因子,利用栽培措施并结合一些激素物质,调控其内在生理生化过程以达到提早或延缓花器官发育进程,从而达到调控、延长花期的目的。

2.1 选择适当品种

目前大多数品种花期短而集中,延长牡丹花期应在早花品种和晚花品种选择上下功夫,选择花色齐全的早花和晚花品种系列,使花期延长。据初步统计,虽然牡丹栽培品种很多,全国有1 000个以上,但适宜冬季催花和抑制栽培达到延长花期目的并能批量应用的品种并不多,尚不足100个。目前,在山东荷泽、河南洛阳两地基本上以胡红、赵粉、似荷莲、洛阳红、朱砂垒、乌龙捧盛、肉芙蓉、银红巧对、银河金鳞、蓝田玉、状元红、鲁荷红、黑花魁等品种为主[34]。而要实现夏季开花的目的,则只能选用瓣化程度低的品种了[3]。

另据报道,寒牡丹(P. suffruticosa var. hiberniflora Maki-no)是指不需要特殊管理就能在冬季露地、气温较低条件下正常生长并开花的牡丹品种,花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日本是世界上惟一拥有寒牡丹的国家,中国虽没有真正的寒牡丹,但有关牡丹秋季开花的现象时有报道[34-36]。秋发牡丹可以作为寒牡丹栽培延长花期,另一方面可用于选育寒牡丹的育种亲本。

2.2 合适的栽培技术措施

2.2.1 控制积温和光照 温度是控制牡丹开花早晚的主导因子,尤其幼蕾发育期的有效积温更为关键。高志民等[37]发现,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有效积温需求不同,晚花品种所需的有效积温较中花品种多。同时花蕾的不同发育时期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也不同,郭霞等[38]发现牡丹的幼蕾期对温度最为敏感,如果此时温度不适,可能会导致幼蕾败育,无法开花。除温度外,光照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牡丹是典型的长日照植物,花芽在长日照下形成,中长日照下开花。如果前期光照不足则不能抽蕾,后期光照不足则影响开花质量和开花时间。而且部分品种不能适应强光照,特别是在含苞待放之时,必须用遮阳网进行适当遮光,或者把植株转移到光线较弱的地方,才可达到延迟开花目的。根据这些发现,目前各牡丹产区采取降温、遮阳、冷藏等措施来延迟、延长牡丹的花期[39]。

2.2.2 结合修剪促使花期延迟 利用修剪技术也可以延迟花期。在牡丹上,对一些具有活动休眠花芽的品种适时修剪,转移顶端优势,并增施水肥和补充养分,活动休眠花芽就会很快萌发、抽茎、开花,从而达到延迟花期目的。如王忠敏[40]利用人工二次剪枝延迟花期,有效地延长了牡丹的观赏期。弓德强等[5]进一步研究了修剪措施对牡丹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影响,探讨了修剪措施对露地牡丹花期的调控机制。还有更多学者研究了对影响因子的综合处理达到了某些品种的促成栽培[1,4,5,24,41-44]。

正是基于这些基础研究,园艺工作者根据牡丹植株前期的长势,参考当地当时的光照、温度、土壤持水状况等,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达到预期的催花与延花效果,满足元旦、春节的市场需要以及其他重大节日的庆典需要。

2.3 应用生长调节剂和化学物质延迟花期

生长延缓剂B9、PP333、青鲜素(MH)和乙烯利已广泛应用于园艺、园林植物上。在牡丹花期延迟研究上,李高锋[45]认为春施B9对牡丹成花有显著促进作用,使整株花期延长大约8.5 d;秋施PP333能延迟牡丹萌芽3~5 d,花期延迟1~2 d;秋施青鲜素、乙烯利可使牡丹延迟花期1~2 d。另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4,6]。

2.4 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目前延缓衰老的基因工程研究主要集中于控制乙烯的生成与释放。乙烯生物合成的重要限速步骤是从SAM以ACS催化成ACC,而ACO是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个酶,催化ACC向乙烯的转化,因此研究乙烯生物合成相关酶ACS和ACC氧化酶(ACO)活性以及参与乙烯信号传递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尤其是编码乙烯受体蛋白基因(ETR)的分离等各方面成为牡丹乙烯调控研究中的主要内容。周琳等[46]克隆了牡丹品种洛阳红的ACO基因cDNA序列,杨英军等[47]克隆牡丹ACO基因的部分片段,构建了反义表达载体,范丙友等[48]构建了牡丹ACS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这些研究为利用反义RNA技术沉默牡丹ACO、ACS基因,达到控制乙烯合成的目的,为进一步探讨乙烯在牡丹切花衰老进程中的作用模式和调控机理奠定了基础。

3 问题与展望

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传统的温度、光照、激素处理等调控措施来促成催花、延长花期,而且报道较多、效果最好的是牡丹的元旦、春节催花,从而达到反季节栽培的目的,而抑制栽培延迟开花的研究则很少[49],再加上真正适合催花与调控花期的牡丹品种不多,不同年份气象因子的变化,使得预测预报和延长(迟)花期的效果不够理想。育种实践上,中国从事牡丹育种的人员大部分是基层技术人员,育种方式主要是从混收的实生苗中选育优系,而专业人员的定向杂交培育新品种途径运用较少,仅见于成仿云等[50]对紫斑牡丹杂交育种的报道。随着对牡丹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等工作的开展,一些科研单位已经开始重视牡丹的种内、种间杂交,或采用诱变育种、空间诱变等,但仍未见到成功的报道,因此牡丹的花期调控研究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今后继续完成。

对于园艺植物及产品的保鲜研究,人们通常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探索有效的抗乙烯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在这方面发现的1-MCP(1-methylcyclopropane,1-甲基环丙烯)不可逆转地与乙烯受体结合,从而使乙烯信号不能被转导和翻译;二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乙烯合成少的转基因品种,如Never-ripe 西红柿[51,52]和抗衰老的水果[53]。牡丹花朵衰老也是一个由基因调控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众多激素和其他一些未知因素的启动,在深入研究牡丹鲜(切)花衰老机制基础上,利用现有乙烯抑制剂、保鲜剂和抗氧化剂,来延长和延迟牡丹鲜(切)花寿命与自然花期,是今后牡丹鲜(切)花保鲜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54,55]。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从事乙烯的生物合成基因的分离、鉴定以及乙烯信号的转导研究,寻找更有效地抑制乙烯生物合成的化学物质与途径乃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有望通过对控制衰老的基因进行定位、表达、调整乃至克隆,以期弄清牡丹内源激素的平衡与基因表达的关系以及激素对衰老调控的分子机理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弄清诱导系统、乙烯产生的具体方式,从而对进一步了解衰老的启动过程以及如何人为地调控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忠敏. 牡丹周年开花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措施[J].中国园林,1991,7(2):48-54.

[2] 刘克长,刘怀屺,张继详,等.牡丹花前温度指标的确定与花期预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1,22(4):397-402.

[3] 蒋 勤,高志英.牡丹夏季开花抑制栽培技术初探[J].中国牡丹芍药,1992(2):38-42.

[4] 高志民,王莲英.植物生长延缓剂在牡丹上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19(2):99-102.

[5] 弓德强,郑 鹏,任小林,等.B9对牡丹生长及开花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81-83.

[6] 高志民,王 雁,王莲英.基质加温对牡丹催花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6):22-27.

[7] 江德娥,王海宗.牡丹南移栽培与催花技术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9(6):9-15.

[8] 许旭旦,陈国参,白阳明,等.不同药剂对牡丹切花保鲜效果的研究[J].园艺学报,1987,14(1):69-72.

[9] 杨正申,张益民,孔祥生,等.牡丹、芍药切花保鲜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8(7):21-24.

[10] 张圣旺,郑荣生,孟 丽,等.牡丹花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3(2):166-169.

[11] 高 勇,杨美蓉.保鲜剂延缓月季切花衰老及其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2,8(1):43-46.

[12] SHARMA A D. CO2 evolution rate decease of an thurirmas affected in storage[J]. Horticulture Abstract,1986,56:425.

[13] GAO J P, KUBO Y, NAKMURA R, et al. Induction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banana fruit under different ripening conditions[J]. J Japan Sco Hort Sci,1990,59(3):665-671.

[14] GAO J P, NAKMURA R, KUBO Y, et al. Biosynthesis of trace-ethylene in some fruits[J]. J Japan Sco Hort Sci,1992,61(1):199-204.

[15] YANG S F. Regulation of ethylene biosynthesis[J]. Hort Science,1980,15:238-243.

[16] HALAVY A H. Flower senescence[A]. LESHEM Y Y, HALAVY A H, FRENKEL C. Processes and control of senescence[C]. Amsterdam, Holland: Elsevier Amsterdam,1986.150-200.

[17] 李亚杰,施 江,胥华伟,等.不同类型牡丹花期蛋白质和脯氨酸的含量变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0(1):28-31.

[18] 张圣旺,郑国生,孟 丽.钙素对栽培牡丹花衰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4):483-487.

[19] 姜泽盛, 威海峰, 张世忠. 外源乙烯与脱落酸对牡丹切花衰老进程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40-44.

[20] MILLER J D,ARTECA R N, PELL E J.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during ozone-induced leaf senescencein 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1999,120(4):1015-1024.

[21] 王荣花,刘雅莉,李嘉瑞.不同发育阶段牡丹和芍药切花开花生理特性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5,32(5):861-865.

[22] 彭永宏,宋丽莉,李 玲.鲜切花衰老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0-126.

[23] 郭闻文,董 丽,王莲英,等.几个牡丹切花品种的采后衰老特征与水分平衡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4):89-93.

[24] 史国安,杨正申,王长忠,等.温度和化学药剂对牡丹切花乙烯释放及贮藏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1997(6):62-63.

[25] 史国安,郭香风,韩建国,等.牡丹开花和衰老期间乙烯及脂质过氧化的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27(5):50-53.

[26] 杨秋生,宋鸿雁,何松林,等.牡丹切花贮藏期内源激素水平变化规律的研究[J].河南科学,1997,15(3):303-306.

[27] 张 微,张 慧,谷祝平,等.九种花衰老原因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1,33(6):429-436.

[28] 高俊平,张晓红,黄绵佳,等.月季切花开花和衰老进程中乙烯变化类型初探[J].园艺学报,1997,24(3):274-278.

[29] 魏文辉,王力军,覃 瑞,等.牡丹切花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8(4):1-6.

[30] 张红磊,丰 震,郭先锋,等.牡丹花期的重复力与遗传相关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243-246.

[31] 刘 帅,丰 震,徐 艳,等. 牡丹不同品种花期差异的生理机理研究[J].北方园艺,2012(3):67-71.

[32] 史国安, 郭香风, 张国海,等.牡丹开花和衰老期间花瓣糖代谢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9,36(8):1184-1190.

[33] YAMADA K, ITO M, OYSMA T, et al. Analysis of sucrose metabolism during petal growth of cut roses[J]. Postharvest Biol Technol,2007,43(1):174-177.

[34] 周兴文,刘改秀,董晓宇,等.牡丹花期调控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6(1):49-51.

[35] 喻 衡.牡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6] 陈新露.中国秋发牡丹种质资源及秋发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0.

[37] 高志民,王莲英.有效积温与牡丹催花研究初报[J].中国园林,2002(2):86-88.

[38] 郭 霞,苏 冰.牡丹催花栽培的关键技术[J].山东农业科技,2002(2):35-36.

[39] 王志远,张冬洁,薛发军.牡丹花保鲜技术研究[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22(增刊):64-66.

[40] 王忠敏.利用人工二次枝延长牡丹花期[J].中国花卉盆景,1991(4):13.

[41] HOSOKI T, HAMADA M, KANDO T, et al. Cultivar selection of tree peony suitable for December flowering[J]. 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Shimane University,1989,23:16-24.

[42] HOSOKI T. Breaking dormancy and accelerated flowering with sulphur-containing volatiles[J]. Chemical Regulation of Plants,1990,25(2):199-202.

[43] HOSOKI T, HAMADA M, MAEDA T, et al. Forcing of 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 for December shipping using spring and winter blooming cultivars[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1992,61(1):121-126.

[44] 徐 睿, 梁 臣.叶面施肥对洛阳牡丹促成栽培开花质量的影响[J].河南林业科技,2003,23(1):20-22.

[45] 李高锋.洛阳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5.

[46] 周 琳, 董 丽. 牡丹ACC氧化酶基因cDNA克隆及全序列分析[J].园艺学报,2008,35(6):891-894.

[47] 杨英军,刘保国,卢军刚,等.牡丹ACC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反义载体的构建[J].北方园艺,2008(5):187-189.

[48] 范丙友,高水平,刘改秀,等.牡丹ACS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反义植物表达载体构建[J].华北农学报,2010,25(6):34-37.

[49] 惠晓萍,殷丽青,竺唯杰, 等.冷藏处理延迟牡丹开花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9,27(1):86-88.

[50] 成仿云,陈德忠.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2):27-32.

[51] BARRY C S, BLUME B, HAMILTON A J, et al. Regulation of ethylene synthesis and perception in tomatos and its control using gene technology[A]. KANELLIS A K,CHANG C,KENDE H,et al.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of the Plant Hormone Ethylene[C].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299-306.

[52] GRIERSON D, HAMILTON A J, BOUYAZEN M, et al.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ethylene synthesis and ripening in transgenic tomatos[A]. WRAY J L. Inducible Plant Proteins[C].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55-174.

[53] BOLITHO K M, LAY-YEE M, KNIGHTON M L, et al. Antisense apple ACC-oxidase RNA reduces ethylene production in transgenic tomato fruit[J].Plant Science,1997,122(1):91-99.

花期调控范文第2篇

玉米父本散粉期一般在7天左右,如果父本早出雄穗,要将母本及早摸苞带二片叶去雄;或将果穗苞叶剪掉1厘米,以促进雄穗发育,提前吐丝,花期相遇。母本吐丝偏早,父本雄穗还未散粉,可剪短母本花丝,提前两天接受花粉,增加结实率。人工辅助授粉。辅助授粉应在晴天上午9~10时露水干后,散粉最多时候进行。授粉时候应边采粉边授粉,否则时间过长会影响花粉的生活力。如果人工授粉后在两个小时内遇雨,在补授一次花粉为宜。

花期不遇,是指母本吐丝与父本抽雄散粉相遇不良或不能相遇,造成结实率低,甚至制种失败。因此,分析花期不遇的原因,研究花期调整措施,对提高制种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叶龄比较法

在亲本生育期间,通过观察叶龄生长可以预测花期能否相遇。具体方法是,每一制种田从出苗后就开始定点,每点选定父母本的典型株10~20株,每隔5天观察记载一次。为了事先掌握制种亲本的生育期和单株总叶片数以及各生育阶段的叶龄差数,必须先进行小面积的试配工作,以便探索叶龄差数与花期相遇的关系。

2.幼穗观察法

一般在生长中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剥去叶片,按幼穗的发育进程,可以判断花期相遇情况。一般情况下,母本幼穗要大于父本3~4倍,等于或小于父本的为花期相遇不良或花期不遇。幼穗观察法在亲本拔节到抽雄前夕的一段时间内可弥补叶龄比较法不足。

3.错期播种组合法

各品种〈组合〉亲本的特征性各不相同,在制种前要充分了解该组合亲本生育期长短,吐丝散粉时间、总叶片数、株高、穗位、雌雄穗发育的特点、生长发育快慢、开花结实习性,以及受外界气候、水分、光照等因素影响的大小,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如果母本吐丝困难,则相对延长吐丝期;对父本散粉快而集中,应相对延长散粉期。

在播种期中一个亲本遇到灾害天气,不能按期播种或播下后晚出苗。其中以后两种情况在制种中较为常见。有的制种单位想多产一点种子,在田间管理上“重母轻父”,导致母本生长过速,人为地造成花期不调。另外,还有对亲本特征不了解和种子混杂退化等也可造成花期不调。

4.花期不遇的预防

由于玉米具有雌穗花丝寿命长,雄穗散粉快花粉寿命短的特性,所以母本早几天吐丝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等父本花粉而受精结实。因此,在调期播种和田间管理上应使母本发育稍早于父本。

5.错期试验法

在大面积进行新品制种前,首先应选地力均匀的实验地搞错期播种调节花期试验。具体试验方法是将父母本分三个播期,每期相隔5天,设三次重复;一般小区面积为3 m× 5 m。每小区父母本同播,各种三行,在整个生育期内观察其生长发育速度,记载两个亲本在一定气候条件的生长习性,叶片数以及父本散粉期,母本吐丝期,观察母本吐丝3~5天内,哪一期父本正值散粉盛期,据此确定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播种期,提高制种授粉和结实率,确保制种成功。

6.父本分期播种法

对父母本开花授粉错期短的玉米组合,可采取父本分期播种法,依次拉长父本散粉期,使玉米制种田形成大范围花粉,一般可采用浸种的办法,将父本分为二、三期播种,尽量使播种集中抢墒播种。浸种多少可根据需要浸种1/3或1/2等比例。播种时按比例相间种植,1行湿籽,1行干籽,这样形成二期父本。在父本行间苗,定苗时,行内留大、中、小三类苗,即按2∶6∶2的比例留苗,这样又形成三期父本,以保证花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从而延长父本的散粉期,解决花期不遇问题,提高授粉和结实率确保成功。

7.密度调控法

种植密度大小,对花期是否相遇也有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既能保证花期相遇,又能提高产量,如果父本散完粉杀青时可只算母本而父本不计。合理的密度一般通过田间群体合理的叶面积指数来确定,株型较大宜稀,株型矮小紧凑宜密。

8.坚持“父等母”,“父包母”的原则法

根据本地常年的气候特点结合当年的气象预测,在确定当年最佳开花授粉期的条件下,反推最适播期,一般为“母等父”即母本吐丝可先于父本散粉2~3天为宜。

“父包母”即父本要有较长的花期涵盖母本吐丝期,做到“头花不空,主期击中,尾花有用”,即保证母本吐丝盛期(60%植株吐丝)与父本的主散粉期(60%的植株散粉)出现在同一天,以确保父母本盛期花期相遇。

花期调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南;棉花;南繁;有效积温;生物安全

农作物南繁是利用热带气候条件,于每年秋季至来年春季在南方(主要指海南岛南部)开展农作物种子繁殖、加代、杂交、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1]。我国海南棉花冬季南繁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棉花新品种选育和棉花种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3]。而今我国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精准化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棉花南繁的设施、内涵也逐步发展,而位于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大茅基地屏障式调控大棚的建成与应用也是农作物南繁创新的新形式。

1海南棉花南繁区域

海南适于棉花南繁的区域主要指五指山以南的三亚及陵水、乐东的部分乡镇,大体上位于北纬18°09′~18°37′,东经108°56′~109°48′[4]。这里气候条件较好,适于棉花和其他作物进行冬季南繁。

1.1对棉花南繁的有利气候条件

适于棉花南繁的区域冬季气温较高,10月至下年4月的月均温在20.7~26.4℃,1月平均温度为20.7℃;且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间为2590h。尽管年均降水量达1400~1500mm,但冬季雨水较少,绝无霜害。总体看,这有利于棉花正常生育和结铃吐絮。

1.2对棉花南繁不利的自然与气候因子

最大的不利因子是台风、暴雨影响棉花适期播种或造成棉花苗期受损[4]。此外,还有前期高温烧苗情况;有些年份或某些区域12月或1月气温偏低,引起棉花雄性不孕(无花粉),推迟棉花生育和减少成铃;昆虫繁多,棉花异交率高,品种保纯不易,转基因材料可能扩散;病虫草害种类种群很多,世代重叠,治虫、除草难度大;由于年降水量大、温度高、淋溶强烈,土壤有机质及N素含量低,土壤肥力差。

2屏障式调控大棚及其主要功能

2011年大茅基地建成屏障式调控大棚(简称“调控大棚”)4座,每座面积1200m2,共4800m2;大棚主体采用钢架结构,棚顶离地面最低高度为3m,最高处为4.5m,表面采用中空阳光板覆盖;四周全部安装铝合金推拉窗,棚顶留有换气天窗,装有双层遮阳网。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具可以进出。调控大棚可以调节温度、光照、湿度、太阳辐射等。在调节温度方面,冬季可增温保温,增加棉花所需有效积温;夏季可一定程度上降温,以防酷暑伤苗(表1)。

3调控大棚对棉花南繁的实际效用

3.1确保南繁棉花顺利播种保苗,促进早熟增产

确保按时播种是调控大棚主要的功能。3.1.1确保棉花播种、保苗。鉴于10月甚至11月初,海南常有台风暴雨,也偶有极高温、强辐射,对南繁棉花播种保苗十分不利。而调控大棚具有调温、防雨、防风暴、防强辐射等作用,可确保棉花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即使因故延误了播种,利用调控大棚仍可播种,加快生育进程,一定程度上赶上正常播种时的大田棉花生长发育进程。2013年11月初强台风“海燕”掠过三亚,大田棉花遭受毁灭性灾害,而在调控大棚种植的棉花(简称“调控大棚棉花”)基本无恙。3.1.2促进棉花早发早熟、提高产量。2013/2014年度进行调控大棚和大田种植棉花对比试验,各播种1200m2,播种期、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都相同。结果表明,调控大棚棉花生育进程快,物质积累优,籽棉产量高。1)调控大棚棉花生育进程快。调控大棚棉花与大田棉花相比,除了现蕾至开花所需时间相同外,其余各生育时期调控大棚棉花均较大田棉花提前(表2)。调控大棚棉花全生育期为123d,而大田棉花为137d,调控大棚棉花成熟吐絮提前14d,这对南繁棉花种子收获后保证其到北方适期播种甚为重要。2)调控大棚棉花物质积累更为优化。从表3可以看出,调控大棚棉花物质积累明显优于大田棉花。尤其是调控大棚棉花单株蕾铃脱落数较低,为21.4个,而大田棉花为27.5个;调控大棚棉花单株总成铃数(单株成铃数与吐絮铃数之和)明显较高,为21.5个,而大田棉花为17.7个。因此,调控大棚棉花籽棉产量为每666.7m2326.80kg[按密度(每666.7m23800株)、单株成铃数、铃重(5g)与折算系数(0.8)的乘积测算,下同],明显优于大田棉花的籽棉单产(每666.7m2269.04kg)。对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在棉花开花至吐絮期间(2013年12月7日至2014年2月28日),调控大棚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只有3d,而大田却有10d;同期调控大棚内≥20℃有效积温为1885.01℃(日均22.71℃),较大田的1638.17℃(日均19.74℃)高246.84℃(日均2.97℃),提高15.1%。表明调控大棚的温度,尤其是有效积温,促进了棉花发育、早熟和高产。

3.2调控大棚确保南繁棉花安全

3.2.1调控大棚棉花可确保生物安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04号令)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部第8号令)明确规定南繁农作物必须确保生物安全,即严防基因的遗传漂移和环境污染。棉花是我国广泛运用转基因技术的唯一大田作物,南繁棉花中绝大多数为转基因材料,确保其生物安全尤为重要。而南繁区域土地资源紧缺,且传粉昆虫很多,更易造成异交,很难做到远距离隔离(500m以上)。因此,在调控大棚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及本所的专项管理制度进行管控和操作对确保生物安全有重要意义。由于与外界基本隔绝,调控大棚棉花几乎无昆虫传媒,即使有少许昆虫,也易防治消除,还可以避免基因的遗传漂移。如有少许重要材料繁育,还可再加网箱予以管控。且调控大棚棉花的残茬易于集中焚毁灭活。同理,调控大棚棉花可避免或大幅度降低异交率,对试验材料遗传保纯有良好作用。3.2.2调控大棚棉花易于防范病、虫、草、兽的为害。鉴于海南生物资源丰富,棉花病、虫、草、兽为害严重。在调控大棚相对封闭环境中的虫害、草害大为减少,即使发生也易于治理;且没有牛、羊、野兔、鼠类侵入为害。此外,以往在大田种植南繁棉花时常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材料丢失和损毁,而在调控大棚的棉花可以通过加装门锁阻止其他人员进入,防止材料丢失和损毁。

3.3调控大棚有助于棉花一年多代连续繁育

一年多代连续繁育是棉花南繁的新思路、新途径,值得探索研究。鉴于调控大棚对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发挥不同调控功能,如冬季增温防寒、夏日减温防晒等,也可针对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对环境不同要求进行调节。因此,在海南自然气候下于调控大棚种棉可以实现一年4代连续繁育。这对加速新品种基因纯合,加快育种和种子扩繁进程等可能有良好效能。2012年秋开始进行调控大棚棉花一年多代连续繁育试验,采用冀棉95于11月9日播种,在吐絮成熟后收取种子立即播种,如此连续种、收。2013年11月25日第4代吐絮成熟。4个世代生育期合计为381d(表4)。如果采用早熟品种,在种植过程中再采取促早(熟)措施,则1a(365d)之内可以繁育4代。

3.4调控大棚便于田间精准管理和土壤培肥

由于在屏障封闭条件下,调控大棚棉花田间管理基本不受风雨阴晴等限制,可按棉花生育需要及时进行精准管理。由于调控大棚空间较大,所以拖拉机等多种农机具都能进入棚内进行作业。鉴于调控大棚内土壤不受雨水淋溶,保肥力强,增施有机肥和化肥,对培肥土壤作用明显。事实表明,调控大棚棉花(1200m2)施用腐熟鸡粪750kg,对增强土壤肥力,促进棉花生育效果很好。

4讨论

4.1调控大棚对南繁棉花的多重效果

用调控大棚种植南繁棉花,既利用了海南的有利自然气候条件,又避免或减轻了一些不利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从而实现南繁棉花早熟增产等效果;运用调控大棚以确保南繁转基因棉花材料的生物安全,行之有效,效果可靠,已走在其他南繁作物生物安全保障的前列;运用调控大棚开创了一年多代连续繁育的新路子,提升棉花南繁的技术水平;调控大棚内可实施棉花精准耕作管理,而在一般大田难以做到。

4.2调控大棚棉花的经验借鉴意义

屏障式调控大棚具有一般温室不具备的多种调控功能,且仍在逐步改进、完善。因此,棉花南繁的效率和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类似的屏障式调控大棚正在海南逐步兴建。调控大棚对南繁棉花的多重良好效果,有可能对水稻、玉米等南繁作物起到借鉴作用,值得探讨。可以认为,调控大棚的建成和运用,为逐步实现棉花南繁乃至农作物南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良好的模块。设施农业的运用将是农作物南繁的方向。

4.3调控大棚利于土地和时空的集约利用

花期调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切花菊;育苗;水肥调控;花期调控;周年生产;病虫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S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20-2

切花菊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切花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仅日本每年需求量在25亿枝以上,其主要进口国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切花菊生产在我国兴起,并被列入高效农业的发展行列。目前其栽培面积已居我国切花种植面积首位,出口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祭祀观念的转变,我国人们对切花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市场呈现周年需求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对切花菊研究、生产起步较晚,切花菊生产水平较低,生产中存在栽培技术不成熟,切花菊质量较低,出口率低,只能够阶段性出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切花菊规模化生产及产业化进程。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以切花菊“神马”、“优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出口切花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历经7年研究、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

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是近期发展的先进育苗技术,它与传统的硬枝扦插繁殖相比,具有扦插生根迅速容易、根系发达、成苗率高、育苗周期短和穗条来源丰富等优点,是大量繁殖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在常规扦插育苗的基础上,根据设施条件和生产实际需要,将覆膜保湿扦插方式改为使用高压喷头喷雾加湿降温,进行改良全光雾育苗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全光雾育苗条件下,保证了切花菊扦插所需要的空气湿度,而喷雾形成的小气候避免了强光和高温产生的危害,不遮荫条件时,叶片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穗条生根快,生根苗生长健壮、整齐,根系发达,不易产生老化,可缩短扦插期3-5天,有效提高扦插成活率和出圃苗质量。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不但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而且在生产应用中很容易掌握,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投资少,效益高,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也适用于小面积育苗,因此应用广泛。

2 水肥调控技术

切花菊出口对单株切花株高及鲜重有严格要求。在切花菊栽培技术中水肥管理与切花品质高低及植株生物量高度相关,直接影响切花菊出口合格率。因此水肥管理技术在切花菊栽培中尤为重要。

2.1 切花菊水分管理

切花菊是需水量较大的植物,科学的水分管理是决定切花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对“神马”、“优香”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规律研究,探讨了不同生育期植株需水特性及灌溉指标。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切花菊属浅根系植物,喜水忌涝,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需求不同。定植后的缓苗期是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在全生育期水分管理中要求最为严格。须充分浇水以固定根系,次日再次补水。土壤湿度应保持在90%以上,促进生根提高成活率。缓苗期水分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株后期长势、整齐度,影响出口合格率。缓苗后土壤湿度应保持在60-80%,保证适宜土壤湿度的同时浇水间隔时间尽量一致。幼苗期、花芽分化期适当控水,缩短花芽分化完成时间,提早现蕾。花蕾发育期适当增加浇水量,促进花蕾生长。

2.2 切花菊养分管理

氮、磷、钾是切花菊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在生产中,元素间比例对花卉产量、品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对“神马”、“优香”生长发育各时期需肥特性进行研究,总结出肥料使用基本原则是重基肥轻追肥。根据切花菊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需求情况,生产中一般在缓苗后、株高30-35cm、株高55-60cm、现蕾后四个时期进行追肥,最好是将肥料溶解后随滴灌进行。切花菊营养生长时期主要追施氮、钾肥,花芽分化后主要追施磷、钾肥。根据生长情况也可进行必要的叶面喷肥。喷施0.2-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0.1%尿素溶液或其他叶面肥料。根外追肥可促使叶色浓绿,植株健壮,见效快。

3 激素调控技术

切花菊出口标准要求成品切花菊植株顶部20cm内的叶片数为16-20片,节间长度为1.2-1.8cm,花颈的长度为2.0±0.5cm。自然生长的不能达到此标准,因此必须科学使用激素对切花菊植株生长进行调控。通过激素对切花菊出口标准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遮光后9d开始对切花菊“神马”喷施浓度为1500-1800倍的B9溶液,对切花菊“优香” 喷施浓度为1500倍的B9溶液,以后每间隔7d喷施一次直到花蕾达到出口标准的方法效果最好,出口合格率最高。出口切花菊要求整体叶片分布均匀,节间长度在1.2-1.8cm,而优香若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旺盛,节间紧凑,达不到出口标准。因此如何调节切花菊“优香”节间长度是规模化出口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利用GA3调节“优香”节间长度时浓度为20-30mg/L时节间拉长效果最好,植株达到出口标准百分率高。

4 花期调控及周年生产技术

切花期调控技术是实现切花菊周年生产的技术关键。花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光周期、遮光、补光强度和温度来控制切花芽分化进程,使切花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周年供应。

4.1 “神马”花期调控技术要点

秋菊品种“神马”是目前周年生产中的主栽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16h/8h)始终没有花芽分化和开花,只有在短日条件下才能进行花芽分化。而日照越短的处理花芽分化开始越早,花芽分化完成越快。考虑到花芽分化进程和切花标准花率两个因素,切花菊“神马”最适宜光周期为10.5-10h/13.5-14h,补光强度为55lnx,花芽分化最低温度为16℃。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全年日照变化及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定植日期及光温管理制度。

4.2 “优香”花期调控技术要点

切花菊“优香”属夏菊品种,根据相关报道该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影响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尤其是夜间最低温度。“优香”花芽分化最低温度为16℃,生产中必须保证夜间最低温度在15℃以上,使“优香”能够进行正常花芽分化。在温度管理方面“优香”要求最低温度较“神马”更低,生产中有一定优势,因此在切花菊周年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品种或“神马”、“优香”两个品种配合使用。

5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锈病与蚜虫是切花菊生产中主要防控病虫害。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为害茎、花瓣等。叶片受到侵染时,在叶背长出菌丝,导致产品失去商品价值。锈病还具有传播迅速,防治困难的特点。一旦大面积爆发,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蚜虫能够分泌蜜露极易诱发煤烟病,使植株顶部叶片变黑,严重影响切花商品性。植株顶部残留的害虫尸体,还会造成出口检疫不合格。试验主要研究了两种病虫害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方法。

5.1 锈病综合防控技术

通过对设施条件下切花菊锈病的发生规律的研究得知,辽阳地区锈病多发季节是春秋两季。当夜温在10-15℃,昼温在25-30℃,且空气湿度达到80%-100%时,锈病极易发生。温度在10℃以下或30℃以上即使湿度达到80%以上锈病也不易发生、传染。因此控制温湿度,使其不能满足锈病发生、传播的条件是抑制锈病发生的有效手段。在锈病的不同发生时期进行50%嘧菌酯、25%戊唑醇、20%三唑酮、25%腈菌唑的不同喷施浓度比较试验,筛选出在锈病发病初期1500倍50%嘧菌酯防治效果比较理想。当锈病发病加重时上述药剂防治效果没有差异,综合比较适宜用1000倍20%三唑酮、1500倍25%腈菌唑。

5.2 蚜虫综合防控技术

通过调查设施条件对蚜虫的发生规律的影响得知,定植后50天是防治蚜虫的较好时机。并且在蚜虫发生初期,用闷棚方法,使温室内温度连续3天高于33℃,能够有效控制蚜虫大面积发生。不同药剂对温室内蚜虫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5000倍70%艾美乐对蚜虫防治效果较为理想。

6 技术效果

花期调控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对棉花进行科学的化学调控,能有效促进增产增收,提高棉花品质。棉花使用缩节胺进行调控时,应注意因地制宜与合理化控、喷药时间及使用剂量、使用方法、调控过量的补救措施方面问题。

棉花进行科学的化学调控,能有效促进增产增收,提高棉花品质。近几年来广大棉区棉农对棉田开展化学调控有所认识,但还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施用时间、激素含量、施用倍数、施用次数上的不科学,盲目施用,该用时不用,该减时不减,造成失时、失量,呈现出旺而失控和控而过严的“高大空”与“黑矮小”等不良后果。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与品种、地力、水肥、棉花长势长相、密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前期施用具有促下控上的作用,中后期主要是控制棉花旺长,塑造理想株型,简化中后期管理,最终获得优质高产。

目前棉区基本上都用缩节胺进行化控,缩节胺是内吸性棉花生长调节剂,能防止植株疯长,降低株高和果枝长度,使株型紧,结构合理。用药后能促进叶绿素合成,使叶色变浓变深,从而提高对光的利用率,利于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植株抗旱抗逆能力。调节营养物质运输,合理分配光合产物,促进棉铃发育和结铃,防止烂铃和落铃,增加坐果率。棉花使用缩节胺进行化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合理化控

缩节胺适用于水肥条件较好、施肥量大和棉花容易旺长的棉田,天气干旱而灌溉条件差的棉田不宜使用。在棉花受到病虫等自然灾害、生长受到抑制时,也不宜使用缩节胺化控。使用缩节胺前,要“看天、看地、看苗”。“看天”就是天气是否连续干旱,“看地”就是看棉田土壤肥力和施肥量大小,“看苗”就是棉苗的长势,只有棉花处在生长良好的环境和生产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才宜适用。

2喷施时间及使用剂量

喷缩节胺要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宜在上午10时前(开花前),下午闭花后,以免影响开花授粉和受精。喷施时间第1次在棉花现蕾后,用15.0~22.5g/hm2(纯量),对水450kg/hm2进行喷雾,能控制旺长,减少赘芽,起到提高茎杆强度和韧性的作用;第2次在初花期,用缩节胺30.0~37.5g/hm2,对水600kg/hm2进行喷雾。主要促进棉花稳健生长,利于在最佳结铃期多结铃,结大铃;第3次在打顶前后,用45~60g/hm2对水750hm2进行喷雾。有利于抑制晚蕾生长,促进上部成铃,增加铃重。喷施后棉花叶片绿色变浓,是叶绿素增多所致,但仍应合理施肥。要根据棉田苗情长势,核定用药量和稀释倍数,严禁随意减少用水量和加大用药量,从而影响药效或引起药害。

3使用方法

棉花用缩节胺进行调控,应掌握前轻、后重、多次的原则。根据地力、长势、肥水条件、栽培模式灵活掌握。对化控的时间、次数、用量多少不一刀切,苗期、蕾期对长势差的可少用或不用,但在开花、打顶前后2次不可少。在化控时应均匀喷湿棉花叶片,以无水滴落为宜;但最好喷施在棉叶背面。因为棉叶背面角质层薄,气孔多,吸收快。如果喷施的缩节胺水溶液还有小部分多余,切不可再重复喷雾,以免造成调控不匀。如喷施后6h内遇雨会影响调控效果,可重喷。缩节胺不能和碱性农药混用,但可与有机磷、菊酯类农药及根外追肥混合喷施。

4调控过量的补救措施

有的棉农因使用剂量及浓度掌握不当,导致控制过头,会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可采取如下补救措施。

4.1及时灌溉

有灌溉条件的棉田,应及时灌“跑马”水。

4.2追施化肥

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进行沟施或穴施,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4.3根外施肥

用磷酸二氢钾1.50~2.25kg/hm2,尿素7.5~15.0kg/hm2,对水750kg/hm2对棉叶正反两面均匀喷雾,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4.4喷九二

九二是一种高效植物生长激素,主要作用是使细胞分裂速度加快,促进细胞增长。用量22.5g/hm2,先用少许白酒溶解后加水750kg/hm2,对叶片正反两面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1]陆学云.棉花栽培中全程化控实用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5):24-25.

[2]王书平,王洪信,崔红亮.化控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07,25(2):67.

[3]胡庆文.用缩节胺对棉花进行全程化控的应用技术[J].河南农业,2006(3):25.

相关期刊更多

企业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气体净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全国气体净化信息站;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农村电气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