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江淹;文学思潮;社会环境

文坛素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即指江淹。此说首见于钟嵘《诗品》,《诗品》云:“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之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从江淹现存文集来看,自齐武帝时起到淹暮年,江淹的确少有佳作,这也印证了其“才尽”之说。那么江淹何以才尽呢?笔者认为“江郎才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文学思潮的影响

从当时的诗歌思潮来看,江淹对永明时期形成的、被沈约等人推崇的“永明体”是有看法的。他不满过分讲究形式的时髦诗风,即永明体诗风,故而不愿意创作不合潮流的旧体诗,也更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创作“永明体”诗,于是就较少创作,因而造成了他“才尽”之窘境。

江淹的“才尽”出现在齐武帝永明年间[1]。《诗品》云:“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而永明年间正是“永明体”形成时期。《南史·陆慧晓附陆厥传》:“齐永明九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世呼为‘永明体’。”江淹的诗歌主张与“永明体”的诗歌理论是不相同的。他在《杂体诗三十首序》中说:“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岂所谓通方广恕,好运兼爱者哉?……今作三十首诗,学其文体,虽不足以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榷云尔。”他的这段话与《诗品序》中所云“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极其相似。江淹创作拟古的杂体诗三十首,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评论界存在的偏颇的不满[2]。从他的话里已透露出其对形式主义诗风的非议,“永明体”那种“争价一字之奇”的形式主义倾向,江淹自然是不会认同的。在江淹看来,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要以表现“情物”为主。这种观点与钟嵘“诗品”倡导的诗歌观大体相同,与陆厥同沈约讨论四声中表现的观点也相近。钟嵘、陆厥是反对永明体的,江淹对“永明体”也不会持积极态度。事实上,江淹于永明四年左右任国子监博士[3],时钟嵘、陆厥皆就学国子监,江淹对他们不无影响,他们持有大体相近的文学观是可信的。

既然当时文坛盛行“永明体”,某些轻薄之徒甚至笑“词采华茂”的曹植诗为“古拙”,对“永明体”持不同意见的江淹,就不会创作古体诗,以免被人讥笑,也更不会去创作“永明体”诗。江淹诗与鲍照相近,王通《中说》云:“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急以怨”是指诗的不平之气和刚健峻拔的风格,这种风格与“永明体”不入。江淹借梦说“才尽”,恐怕是江淹身处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的自我解嘲。

二、 社会地位的变化

江淹入齐以来,地位日渐显赫,没有了早年那种忧谗畏讥之情,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江淹出身不是很高贵,早年投附刘景素幕下,刘景素并不重用江淹,甚至把他投入监狱。后来刘景素密谋造反,江淹常讽谏景素,景素不纳,淹也曾作诗以讽。江淹因此触怒刘景素,被黜到遥远的福建任吴兴令。这一时期是江淹心情最痛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牢骚、忧惧之情。但生活和仕途上的坎坷,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广为流传的《恨》《别》二赋,都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江淹创作的繁荣期。江淹入齐以后,他成了萧道成最得力的谋士。“军书表记,皆为草具[4]”,深得萧道成重用,他的官位亦愈来愈高,即便是曾除宣城太守,远离京城,那二千石的待遇与早年的生活也是天壤之别。入梁以后,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其心境更是得意至极,自言:“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5]”失去了创作激情的江淹,再让他写出象《恨》《别》二赋那样的优秀作品,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再者,江淹做高官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御用文人,为萧道成、萧衍等起草了大量的表、书、诏,他的文集当中就保留了大量的这类作品。这样,他创作自己作品的闲暇机会恐怕就很少了。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卷八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后世词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尘务”是指政治上的事务,这些政治上的事务,恐怕就是指经常不断地为人官样文章之事。

三、 生活情趣的变化

他的才尽,不但与文学思潮,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而且也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关。他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爱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否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这段话说出了江淹仙风道骨的本质。爱道求仙,在江淹的诗里边也有很多表现,如《从冠军行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云:“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清思诗五首》其五云:“我学杳冥道,谁能测穷已?须待九转成,终会长沙市。”这些诗都道出了他的道家思想。江淹出身贫寒,十三岁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6]。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走入仕途,仕途中的坎坷又使得他不得不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一旦生活境遇优越之后,他便又回到了他追求的生活道路上去了,创作自然也就会少了。

总之,正是以上诸种因素,造成了所谓的“江郎才尽”。

参考文献:

[1] 曹道衡.中古文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243

[2] 俞绍初.《江淹集校注》前言。

[3] 俞绍初.《江淹年谱》

[4] 江淹.《自序》

江郎才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江郎才尽;江淹;文学思潮;社会环境

Abstract: From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 Jiang Yan the social position 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appeal which produced along with social position's evolution changes three aspects to explain Jiang Yan only then the completely reason, analyzed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 to be able profoundly to be the establishment in the deep social life foundation, the good social atmosphere and above the health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 has lost the creation fountainhead foundation, also has lost the creation ability.

key word: Exhausting one's creative vein; Jiang Yan;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 Social environment

前言

文坛素有“江郎才尽”之说,江郎即指江淹。此说首见于钟嵘《诗品》,《诗品》云:“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之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从江淹现存文集来看,自齐武帝时起到淹暮年,江淹的确少有佳作,这也印证了其“才尽”之说。那么江淹何以才尽呢?笔者认为“江郎才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文学思潮的影响

从当时的诗歌思潮来看,江淹对永明时期形成的、被沈约等人推崇的“永明体”是有看法的。他不满过分讲究形式的时髦诗风,即永明体诗风,故而不愿意创作不合潮流的旧体诗,也更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愿去创作“永明体”诗,于是就较少创作,因而造成了他“才尽”之窘境。

江淹的“才尽”出现在齐武帝永明年间[1]。《诗品》云:“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而永明年间正是“永明体”形成时期。《南史·陆慧晓附陆厥传》:“齐永明九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世呼为‘永明体’。”江淹的诗歌主张与“永明体”的诗歌理论是不相同的。他在《杂体诗三十首序》中说:“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岂所谓通方广恕,好运兼爱者哉?……今作三十首诗,学其文体,虽不足以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榷云尔。”他的这段话与《诗品序》中所云“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极其相似。江淹创作拟古的杂体诗三十首,表现了作者对当时评论界存在的偏颇的不满[2]。从他的话里已透露出其对形式主义诗风的非议,“永明体”那种“争价一字之奇”的形式主义倾向,江淹自然是不会认同的。在江淹看来,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要以表现“情物”为主。这种观点与钟嵘“诗品”倡导的诗歌观大体相同,与陆厥同沈约讨论四声中表现的观点也相近。钟嵘、陆厥是反对永明体的,江淹对“永明体”也不会持积极态度。事实上,江淹于永明四年左右任国子监博士[3],时钟嵘、陆厥皆就学国子监,江淹对他们不无影响,他们持有大体相近的文学观是可信的。

既然当时文坛盛行“永明体”,某些轻薄之徒甚至笑“词采华茂”的曹植诗为“古拙”,对“永明体”持不同意见的江淹,就不会创作古体诗,以免被人讥笑,也更不会去创作“永明体”诗。江淹诗与鲍照相近,王通《中说》云:“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急以怨”是指诗的不平之气和刚健峻拔的风格,这种风格与“永明体”不入。江淹借梦说“才尽”,恐怕是江淹身处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的自我解嘲。

二、 生活情趣的变化

他的才尽,不但与文学思潮,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关,而且也与他的生活情趣有关。他在《自序传》中说:“仕所望不过诸卿二千石,有耕织伏腊之资则隐矣。常愿幽居筑宇,绝弃人事。苑以丹林,池以绿水,左倚郊甸,右带瀛泽。青春爱谢,则接武平皋,素秋澄景,则独酌虚室,侍姬三四,赵女数人。否则逍遥经纪,弹琴咏诗,朝露几间,忽忘老之将至。淹之所学,尽此而已矣。”这段话说出了江淹仙风道骨的本质。爱道求仙,在江淹的诗里边也有很多表现,如《从冠军行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云:“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清思诗五首》其五云:“我学杳冥道,谁能测穷已?须待九转成,终会长沙市。”这些诗都道出了他的道家思想。江淹出身贫寒,十三岁时,“孤贫,常采薪以养母”[6]。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走入仕途,仕途中的坎坷又使得他不得不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一旦生活境遇优越之后,他便又回到了他追求的生活道路上去了,创作自然也就会少了。

总之,正是以上诸种因素,造成了所谓的“江郎才尽”。

三、 社会地位的变化

江淹入齐以来,地位日渐显赫,没有了早年那种忧谗畏讥之情,也就失去了创作的动力。江淹出身不是很高贵,早年投附刘景素幕下,刘景素并不重用江淹,甚至把他投入监狱。后来刘景素密谋造反,江淹常讽谏景素,景素不纳,淹也曾作诗以讽。江淹因此触怒刘景素,被黜到遥远的福建任吴兴令。这一时期是江淹心情最痛苦的时候,心中充满了牢骚、忧惧之情。但生活和仕途上的坎坷,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的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广为流传的《恨》《别》二赋,都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江淹创作的繁荣期。江淹入齐以后,他成了萧道成最得力的谋士。“军书表记,皆为草具[4]”,深得萧道成重用,他的官位亦愈来愈高,即便是曾除宣城太守,远离京城,那二千石的待遇与早年的生活也是天壤之别。入梁以后,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并被封为醴陵侯。其心境更是得意至极,自言:“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5]”失去了创作激情的江淹,再让他写出象《恨》《别》二赋那样的优秀作品,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再者,江淹做高官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御用文人,为萧道成、萧衍等起草了大量的表、书、诏,他的文集当中就保留了大量的这类作品。这样,他创作自己作品的闲暇机会恐怕就很少了。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卷八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后世词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尘务”是指政治上的事务,这些政治上的事务,恐怕就是指经常不断地为人官样文章之事。

参考文献

[1] 曹道衡.中古文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243

[2] 俞绍初.《江淹集校注》前言。

[3] 俞绍初.《江淹年谱》

[4] 江淹.《自序》

江郎才尽范文第3篇

怀胎20年――俄罗斯下一代战机的曲折命运

由于美国在航空领域的先进地位,苏联几乎一直处于追赶的地位,如今的T-50,当年的苏-27,都是很好的例子。F-15于1972年首飞,1974年服役。苏联奋起直追,于是苏-27于1977年首飞,1985年服役,相差不过几年,但由于是后进,吸收了许多先进的航空技术,所以刚一出世,就因为各项先进的性能震惊了世界。这种你追我赶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苏联解体。可以说,苏联下一代战斗机提出的时间并不晚,原因很简单,要赶上美国的进度,不能在战斗机方面和美国有代差,于是在美国于1971年提出四代机计划,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动力3家公司联合研制的YF-22于1986年中标美国的第4代战斗机项目的几乎同时,苏联的四代机(苏联称为五代,为统一起见,下文均称下代机为四代机)计划也于1979年提出,这便是1-90计划(意即90年代战斗机)。目标很简单,替代米格-29、苏-27,在这些飞机落后后。追赶美国的下一代战斗机F-22。1985年,米格设计局战胜苏霍伊设计局,获得了第四代战斗机的研究任务,最终于1988年诞生了MFI(多用途前线战斗机)项目,飞机编号为1.42,1989年米格设计局更是做出了1.42的全套生产图纸。如果按照当初的进度,苏联的第四代战斗机肯定会在20世纪末服役,但无奈苏联于1991年轰然倒塌。分家后的俄罗斯经济严重下滑,所以到1994年才完成2架1.42原型机的制造,虽然在当年12月便完成了地面滑跑试验,但到1995年由于俄罗斯经济在“休克疗法”的“治疗下”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1.42多用途前线战斗机试验被迫停止,虽然米格设计局垂死挣扎,通过各种努力于2000年又进行了2次成功的试飞,但俄罗斯军方最终还是放弃了该项目。

放弃该项目,俄罗斯却会面临另一个危险,那便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航空技术方面的差距,尤其是当新世纪来临美国最先进的F-22、F-35服役后,美俄原本的差距更是被进一步拉大,怎么办?苏-27此时服役已经差不多20年,可谓“人老珠黄”,在先进的四代机强大的战力面前,几乎不堪一击。除了在武器方面的差距,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便是武器出口,在苏联解体后,武器出口一直是俄罗斯很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另一大来源就是石油等能源项目),一旦丧失了在武器出口方面的技术优势,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将会遭遇重大的挫折,于是俄罗斯新一代战斗机在新世纪初的2000年又再次上马,只是项目有所调整,原本的多用途前线战斗机(MFI)变成了PAK-FA(未来前线歼击机)项目,飞机编号T-50。MFI项目原本由米格设计局负责,但这一次却换成了苏霍伊设计局,原因很简单,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全面崩溃,在防卫投入方面也是捉襟见肘,俄罗斯的各个军工厂、研究所几乎都处于崩溃的边缘,外贸出口一直不畅的米格设计局等也不例外(如今更是眼看要被苏霍伊吞并了),而苏霍伊设计局由于获得了来自中国等国的大量订单,逐步成为俄罗斯航空工业中的老大,设计下一代战斗机的重担,自然落到了苏霍伊的肩上。

尽管苏霍伊是俄罗斯的航空企业龙头老大,技术先进,而且近年来形势还算良好,但开发一款先进的战斗机,显然不仅包括机体,肯定需要举国体制。于是原本有1.42以及苏-47等试验机做技术铺垫,又有在航空方面许多技术积累,而且资金技术最完整的苏霍伊终于成为设计单位。俄罗斯军方的选择没错,毕竟苏-27卖的不错,苏霍伊每年的收入都在几十个亿,有资金,技术自然也好保障。但下一步开发将需要更大的资金,原本俄罗斯寄望于外来支持――中国的加入,但在没有希望后终于找来了新的投资人――印度,一直对先进航空器充满无穷兴趣的印度在半道加入了俄罗斯的战斗机研发团队,目前来看印度的资金应该是没有问题了,但由于发动机、航电系统的问题,原本在2007年首飞的T-50愣是拖后了3年才得以首飞。

早已经没有了悬念:T-50基本技术谈

在T-50首飞以后,更多的论调都是该机是一个骗局,是俄罗斯放给世界的又一个烟雾弹,俄罗斯已经没有能力以及资金来开发下一代战斗机,也有的说T-50是“整”印度的又一个烟幕弹(吸引印度的投资,好为该机的定型以及量产打下基础),就是一个山寨版F-22,又或者说T-50根本不能和F-22对抗等,似乎该机注定要消亡或者只是一型失败的产品。这种偏颇的观点既来自于对F-22战斗力及其强大的无限恐惧以及带来的先入为主的F-22世界第一观点,也来自于T-50目前存在许多技术缺陷以及俄罗斯在战斗机开发方面极大的资金缺口还有如此滞后的服役时间――2015年(目前来看还不一定就能在2015年实现)。但许多人没有看到的是尽管资金缺乏,原有的体制优势消失,但俄罗斯一直未曾放弃对于下一代战斗机的开发,加上其原本雄厚的技术实力以及曾经的工作铺垫,到今天T-50首飞也该水到渠成了(或者说渠成了,“水”――资金没到更确切吧)。

首先说说四代机的标准,即人们经常说的4S: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隐身以及短距起飞,也就是SuperManeuverability、Super Sonic Cruise、Stealth、STOL,从4S的指标来看,无疑对发动机和材料、气动布局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航电以及武器系统也决不能忽视。而这些标准早在苏联空军时期就得到贯彻,为此苏/俄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包括鸭式布局(现在已经演变成了T-50的前段类似F-22,后半段类似苏-27,所以前半段隐身性能较好,后半段较差,尤其是那个长长的尾椎,看起来极不协调)以及AL-41发动机(该发动机已经研发了20年,由于资金原因,至今也未能投入使用,目前T-50上面装的是AL-31的最新改型)、先进的电扫雷达(目前T-50装备的是“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是在现役苏-30MKI、苏-30MKM、苏-30MKA等战斗机装备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基础上改进来的,而不是下一代的雷达)、离子隐身技术(目前也不具有实用价值),其它材料等。

尽管要采用这么多的先进技术,从目前T-50的试

飞情况来看,由于没有采用下一动机以及主动电扫雷达,该机更多的是对气动外形和基本飞行性能的测试。而无论是急需的发动机,又或者雷达、隐身材料等,均未满足要求,从此点来看,该机目前所具有的四代机的属性,只有有限的隐身性能以及超音速巡航功能,而无论超机动性发面,又或者电子系统方面以及远程空空导弹方面,要么八字没一撇,要么还要假以时日才有可能实现。所以,称其为四代机显然有些夸大,称之为验证机为确切,只能说在将发动机、航电系统都更换为俄罗斯预定中的标准后,才可以称为较为标准的四代机,但这些却显然有待于时间的考验――俄罗斯目前由于国力的原因,无论武器研发还是生产以及出口都存在迟迟不能交付的问题。

一个空壳子的四代机?

在F-22于1997年进行试飞时,其发动机F119和雷达APG-77已经基本就绪,而即使是这样美国仍旧花费了7年的时间才将其推进到生产型号。而目前俄罗斯试飞的几乎是一个试验型号的空壳子,但在T-50试飞后,无论是其副总理还是空军司令都信誓旦旦的宣布将在2013年交付空军,2015年批量装备部队。如果说这种可能存在,那就是不对T-50在进行任何改进,用现有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将其送上天空,可这样一架准四代的战斗机和前几年炒得沸沸扬扬的苏35BM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可能性显然不存在。

诚然,许多人对T-50充满期待,因为其将打破美国对四代机的垄断,而按照俄罗斯的风格,T-50在定型后(也许会再用苏-47的编号,也许是苏-57吧)肯定会极力出口,哪怕是猴版,这对于世界和平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尤其是T-50的技术指标和F-22差不多,堪称针锋相对。但是如果俄罗斯严格按照既定指标层层执行,虽不敢如同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这是个骗局,但依据近年来俄罗斯的办事风格,恐怕2013年交付部队也是痴人说梦――在这里毫无否认俄罗斯技术实力的意思,即使国力不济,俄罗斯仍旧是事实上的第二航空强国,其航空理论和技术储备依旧足以傲视群雄,但是目前的俄罗斯的确由于国力不济在多年的人才流失后的确存在如下问题:技术文件散落、科研设备老化、体制管理混乱等,而这些问题又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俄罗斯的军事科研后继乏力,缺乏创新,甚至连原苏联时代的已经即将完成的产品,最终也拖延时日,难以完成(目前俄罗斯仍有25%的国防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更缺乏新开发的类似苏-27那样的“名优”产品,这可以通过近年来的许多事例看出:印度投资几十亿的“戈尔什科夫”航母改装项目一拖再拖,“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已经经历了无数的失败,苏-35BM的发动机问题,给中国出口的运输机无理涨价,阿尔及利亚退货米格-29,近来又传出俄罗斯将购买法国的两栖战舰,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无不在昭示着一个鲜明的主题:俄罗斯的军工真的衰落了。

所以现在讨论T-50在2013年交付俄军,就存在如下问题:这个时间表能否得到履行?这实在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时间延迟并不等于黄了,毕竟在时间延迟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金钱问题,所以一旦俄罗斯能获得印度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普京原本的雄心,T-50在接近2013年的时间交付。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另外,再说一点题外话,最近俄罗斯同意美国的主张,伊朗问题变得扑朔迷离,这使人们再次捕捉到俄罗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影子,前几年俄罗斯之所以突然硬气起来,国防预算也大为增加,完全是石油财富的光芒,现在石油价格在美国的操纵下又回落了,俄罗斯的口袋干瘪了,而一旦美国对伊朗动武,最大的受益国,就是石油资源极其充沛的俄罗斯,到时候俄罗斯会在战略上得到极大的主动优势,也会为自己的军工注入更多的“血液”,到时候(谁知道会不会来临)T-50恐怕进度会加快许多。

对比F-22――T-50的特殊之处

虽然说T-50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服役毫无疑问,理由早在前面已经阐述,最大的问题无非是能在什么时候服役以及服役时间段能产生的影响。在这里先讨论一下T-50的特殊之处,当然部分只能是预测,对比着F-22来看(T-50就是比照着F-22来的,连尺寸都差不多),后浪能否把前浪“拍死”?却有些难了。

当年苏-27的原型机T-10研发的历程几乎和T-50一样,直到T-10的3号机制造出来以后,AL-31F才满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为苏27的动力系统,而之前一直用的是AL-21F-3的升级版,而且各国也有这个惯例,所以且不能因为俄罗斯在发动机方面的滞后就全面否定此次试飞的意义。应该说,从此次试飞我们看出俄罗斯对T-50存在如下调整:

第一,尽管难说很成功,但放弃当初的鸭式布局,肯定有对隐身性的考虑,说类似于F-22的前半段――菱形翼,也无非是F-22的这种布局是对隐身、机动、航程等做了更好的平衡,借鉴一下又有什么过错?同时,其采用可动边条技术,该技术作用很类似于三翼面的鸭翼,能够降低阻力,提高升力,但同时其又是翼身融合技术,自然减少了雷达反射截面机,提高了隐身性能。这是其成功之处,但在隐身方面,T-50又保留了和苏-27一样的尾部,特别是尾椎设计,不知道这是出于对苏-27的继承还是在技术不达标时的一种无奈。另外,由于俄罗斯目前的离子隐身技术并未实用化,所以未来其隐身性能注定要弱于F-22一段时间。

第二,机动性方面。T-50扁平的机身显然也延续了苏27的设计,具备较大升力系数,同时机翼前缘后略角似乎大于F-22,这表明T-50似乎对高速飞行以及超音速拦截能力有更多的设计考虑。虽然T-50的进气道位置和苏27相近,能提高大迎角性能,但却采用了F-22那样的矩形斜切进气口,但进气道又不是F-22那样的S形进气道,不利于隐身。由于发动机的强大动力,估计也借鉴了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短距起降方面的经验,具备突出的起降能力,能在300米~400米距离内起飞,降落需要500米,而F-22起飞距离达610米,降落滑跑距离则900多米,显然T-50在此方面胜过一筹。

第三,在发动机以及航电雷达系统方面。如果按照T-50现采用装备进行评价,显然有失偏颇,但仅仅从其将要预装的AL-41性能来说,仍低于美国的F119涡扇发动机(从目前的指标来看,AL-41的最大推力是88千牛,最大加力推力在145千牛级,两个指标都低于美国的F119涡扇发动机,后者的指标分别是98千牛和155千牛),这也是苏/俄发动机的一贯劣势,所以机动性应该比F-22略差,所以通过加大升力来弥补,目前不但AL-41处于完善中,在探测雷达方面,也就是“雪豹”E,尽管俄方声称雷达能发现400多公里以外的目标,对雷达反射面积为0.01平方米的目标迎头探测距离可达90千米,能同时跟踪60个目标并打击其中的16个,从数据上看许多方面优于APG-77,但由于不是有源相控阵

雷达,在可靠性以及工作方式等方面均不如美国F-22的APG-77,这也是探测距离和F-22大致相当而俄罗斯并没有大肆宣扬的原因。而在航程方面,T-50预计在5500公里左右,略大于F-22的4800公里。

第四,火控以及武器系统。在火控系统方面,虽然俄方资料对此没有过多描述,不过从T-50试验中仅仅注重验证气动外形以及飞行性能也可以看出,火控系统肯定不会是新鲜货色,估计也应该是与苏-35采用的相同火控系统,但T-50将采用先进的头盔瞄准具,所以在火控方面并不输给美国多少。但是,T-50的新型火控系统研发,估计比发动机的研发还要滞后――就在T-50试飞不久,就有俄罗斯的航空专家和政府唱反调说T-50能在8年后量产就不错了,指的就是其各个系统还没有做好准备。而在武器方面,T-50和F-22也很类似,都拥有一门机炮,所不同的是F-22是一门6管20毫米机炮,备弹480发,T-50是30毫米机炮,备弹150发,考虑到俄罗斯一贯重视武器威力的传统,机炮一直比西方的口径大,完全可以理解。武器方面,除了内置弹仓,均设计有机翼下的武器挂架,以方便不需要隐身任务时执行对地攻击等任务,T-50能挂载几乎所有苏系战机挂载的武器,最大的不同是其宣传的射程达400多公里的远程空空导弹,但其真实性很让人怀疑。不过,相对于F-22弹舱内仅能挂载6枚AIM-120C的载弹量,2枚响尾蛇导弹,又或者其他对地攻击武器,如SDB小型炸弹或者“捷达姆”等,T-50的设计似乎能挂载更多的导弹,虽然也是两个弹仓,但由于采取机身纵列的方式,使得弹仓容积增大,理论上能挂载更多的武器,即使挂点一样多,但挂载大号的武器应该更加容易。另外,T-50多达8个外挂点,虽然能挂载较多武器,但隐身性显然已经完全消失。可以说,无论先走一步的F-22,又或者弹仓是否已经真的设计出来的T-50,在武器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F-22尚没有开发出专用的武器,T-50更是连机身还没定型呢。

所以,即使T-50能够及时服役,也注定和F-22有一定的差距。至于说俄罗斯的等离子隐身技术等能在什么时候采用,目前无人知道。即使采用,也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整体而言,处于劣势。再加上俄罗斯的国力原因,短期内追赶上是不可能了。

对俄罗斯国防战略及相关方面的影响

T-50的试飞虽然没有F-22那样重大的影响,但也堪称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说是暗流汹涌。首先对于俄罗斯来讲,相对于以前的苏-37或者苏-35BM,T-50毕竟是一型真正的四代机,一旦各个分系统都经过了检验,无疑会最终宣告其成功,虽然这一天不一定在2013年,但绝不会太“遥远”,尤其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在去年11月份,普京宣布俄罗斯2010年的国防工业财政拨款达到了430亿美元(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2010年俄罗斯军队将新增30枚陆基和海基战略弹道导弹、5套“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300辆坦克和装甲车、30架直升机、28架战斗机、3艘核潜艇、1艘水面主战舰只和11颗卫星。俄罗斯还将从2012年升级其现有的军用通信系统,相对于以往,这堪称俄罗斯在国防方面的大手笔),2009年大约400亿,而2005年才180亿,2001年更只有78亿,2000年居然只有50亿左右,这种对比无疑可以看出俄罗斯在经济一定程度的复苏后对于国防工业的雄心再度燃起,更多的财政投入无疑会刺激俄罗斯军工的发展。

可以说,在充足的资金的支持下,俄罗斯一系列的军工科研项目都会再度崛起,T-50自然也不会例外,尤其是俄罗斯在利用外来资金的情况下,这一趋势肯定会更加加快。而一旦T-50服役,虽然T-50的定位是一款性能略低于F-22的前线战斗机(该机和F-22连空重、载重以及最大起飞重量都基本相当),其必定兼具一定的对地能力。同时,该机在满足国内需求时,必然会进入战斗机出口市场,而这势必会如降低该机的研发成本以及单价,此就会带来如下影响:1.对于目前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俄罗斯而言,使其具备了和F-22在空中对峙的机型,改变在军事上的被动地位;2.对于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无法获得先进战斗机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被美国敌视的国家,多了一项选择;3.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在武器出口方面的竞争力,扩大了地缘政治的影响力,特别是能拉住印度,目前俄罗斯武器的最大进口国印度对俄制武器越来越不满意,和美国也越走越近;4.通过出口T-50,俄罗斯能获得巨大的军火贸易利润,同时为俄罗斯发展更加优良的战斗机奠定理论的以及经济的基础,要知道,美国目前已经在酝酿美国版本的第五代战斗机,如此各个国家必然会再次掀起研发战机的高潮;5.可能会迫使F-22重新上线,并出口到其他西方国家,F-22的成本也会因此下降,因为F-35在面对T-50时并没有优势可言。

但是T-50如果得以顺利投产,对于我国而言,却不见得是好事,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从俄罗斯获得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度改变了我国在国防方面的窘境,也为我国发展新型武器系统做了很好的技术借鉴,但由于和印度的边境问题,又由于俄罗斯和印度早在冷战中就形成的特殊关系,在武器出口方面,印度似乎总比中国获得的俄制武器在性能上高出一筹,而T-50更是印度投资的项目,到时候T-50能否向中国出口恐怕印度的阻扰因素会更大。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拥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中国,在经过独立研发歼-10的技术锤炼后,完全有能力研发出自己的下一代战机,虽然印度可能会很快获得T-50,而我国的下代机仍需要时日,印度暂时具备战略优势,更是对邻国巴基斯坦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在我国的四代机服役后,这一局面将彻底不复存在。同时,虽然号称俄印共同研发,但印度资金介入较晚,俄罗斯下代机的技术在之前恐怕已经进入了技术冻结期,而印度在武器开发方面一向志大才疏,T-50是单座型,印度能否开发出自己的双座型号,能在什么时候,能在多大自有技术程度上开发出自己的下代机,恐怕要打上许多问号,原因很简单,LCA就是例子,而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江郎才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赤壁 周瑜 褒扬 贬损 心态透视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用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将赤壁归了周瑜。袁行霈先生赞之曰:“赤壁就是赤壁,原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苏轼用这个带有亲切意味的美称——‘周郎’明示了后人:赤壁因周郎而著称,周郎亦借赤壁而扬名,一场确立了三分局面的大战,把周郎与赤壁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念奴娇》鉴赏))的确如此,从李白、杜甫延至宋代词人、元散曲大家,大多赤壁怀古类诗词曲,刻意突出抑或无法回避的都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作为最高统帅的形象。无论是赞其锐意进取、指挥若定也好,还是叹其侥幸借得东风、可惜只忠于东吴也罢,都无法抹杀周瑜的赫赫战功。而这一褒一贬之间,折射出的恰恰是诗词作者当时的特殊心态以及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一、契合以褒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苏轼高歌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与史实相符的。因为周瑜征服后人的就是他的将略之才。陈寿的《三国志》对此是津津乐道,认为周瑜先是慧眼识孙策,“独相友善”,并大方地“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后又“将兵迎策”,“使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周瑜最后看穿了袁术的胸无大志,弃其而去,“假涂东归”,孙策亲自迎接,并授其为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风流倜傥,故吴中皆呼为周郎。至孙权统事,周瑜左征右讨,可谓是东吴开拓天下的得力膀臂。故孙权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而刘备也是顾虑于此才挑拨孙权云:“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周瑜的将才在赤壁之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力主抗曹,指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吞并与反吞并之争定位为“正义之战”,激起孙权的斗志;然后分析战况,剖析东吴的优势,破解曹军号称八十万之虚实,以坚定孙权的抗敌之心;最后又主动请战,进行战略部署,并先后采用黄盖、吕蒙之策,自己更是“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终于“飞埃绝烂,烧尽北船”,“摧曹操于乌林”,闻名天下。此战此功,孙权给予了高度评价:“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邈焉难继。”这样一个英雄形象,在古人凭吊赤壁时,怎能不逐步高大起来: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岳珂《赤壁》)

相对于金戈铁马的激战,周瑜的睿智谋略、儒雅风流更占上风,而后者更为可贵。因为出身于儒学世家的周瑜,思想中有浓厚的儒学成分,加上他“长壮有姿貌”,因而总是流露出一种闲雅恢弘的气度。他自言竭诚尽忠孙氏只因“遇知己之主”,愿“祸福共之”。此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让企图游说其归曹的蒋干无法开口,只得承认:“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一代名将程普也被其胸襟气度折服:“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还特地提到民谣“曲有误,周郎顾”的来历:“瑜少时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这锦上添花的一笔更是令文人士大夫们对这位翩翩儒将心生向往,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也就更加趋于了完美: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胡曾《赤壁》)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陆龟蒙《算山》)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戴复古《赤壁》)

正是在无数羡慕其气度的文人的想象中,周瑜锐意进取的个性得以张扬,从容淡定的才情得以释放。故杨巨源喜用其赞他人云:“幕中邀谢鉴,麾下得周郎”(《上刘侍中》)。刘长卿更是羡其少年得志:“仲华遇主年犹少,公瑾论功位已酬”(《送崔使君赴寿州》)。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这位名将的英雄风采的呼唤亦是绵延不绝。

二、游离而贬损:“侥悻数帆风”、“肯容擅江东”。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周瑜的正面形象在赤壁之作中有了微妙的变化,且被人为地疏离在了赤壁之外。首当其冲的做法当然是要掩盖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故诗词作者们将战斗的天气因素——东风推至台前,以证明周瑜是徒有虚名,其胜利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如: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鏖战乘东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朱桢《赤壁石刻》)

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龙仁夫《赤壁山》)

这两首作品至少还婉转地承认周郎在赤壁出现过,更有甚者干脆抹杀他在此战中的重要地位。其间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东风不便”就将赤壁的首功给了借东风的诸葛孔明,并将周瑜的尽忠卫国变成了保家护妻、假公济私,其形象大打折扣,名将就此让位给了名相。更为直白的是:

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任乔年《拜风台》)

江郎才尽范文第5篇

企业全称:利郎(中国)有限公司 创始人:王冬星、王良星、王聪星 创立时间:1987年 市场位置:首提商务休闲概念,男士风衣单品冠军 2011年销售额:27.08亿元 模式特点:农村包围城市,旗舰带动分销 上市情况:2009年9月25日港交所挂牌上市

近日,利郎于港交所公布2011年业绩报告。报告称,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利郎年度营业额为27.08亿元,同比增加31.9%;经营利润7.037亿元,比增46.7%;权益股东应占利润6.231亿元,比增48.8%。在行业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利郎的成绩单颇为亮眼。 成立于1987年的利郎男装称得上第一代晋江服装企业中的典型样本。与当时很多服装企业类似,创业之初的利郎没有清晰的定位,几次跨界经营均以失败告终,加之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一次国外考察,使“商务休闲”这个早已在创始人王良星脑中初成的概念瞬间清晰,也让利郎迅速、精准地锁定了自己的产品受众――都市白领、商务人士和成功人士等“中产阶级”。 当时,晋江周边拥有中国最好的休闲装生产集群,但“闽派”休闲装一直面临的市场难题是,好产品如何卖出好价格?利郎首创商务休闲概念,定位“中产阶级”精英人士,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定位清晰之后,如何将其独特的品牌内涵传达给消费者呢?利郎采取了与当时许多晋江服装企业相同的做法――“明星代言,高举高打”。在当时,服装企业选择代言人时,对于明星本人是否符合品牌诉求并没有太多考虑。利郎则不然,在经过细致的挑选与评估后,定下了正处于上升期的陈道明。据当时具体负责形象代言人操作事宜的副总经理胡诚初回忆,“我们最初挑选了很多人,一个个研究、排除。谈到陈道明时,立刻就有一种非常吻合的感觉,他本身的内涵修养与利郎的品牌内涵非常吻合,也能非常好地体现利郎的品牌特质:简单、大气、有品位。” 如果说利郎的品牌定位因签约陈道明而日渐清晰,其全国品牌知名度的释放,则与切切实实的渠道拓展密不可分。在对产品定位的思考中,创始人王氏兄弟将眼光转移到了更广阔的全国市场之中。转型后的三年里,利郎实现了从原本批发渠道到品牌专卖的转变。由于当时资金与人力的匮乏,王良星将营销网络定位在二三级,甚至三四级市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一是由于公司当时人才、资金不足,没有充足的实力去攻打大城市;二则是利郎的定位和价格,在中小城市更有吸引力。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举,却让利郎跳出了竞争红海,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 但利郎并没有止步于这种中低端渠道的优势。2010年,利郎面向年轻消费者的子品牌“L2(中文名艾尔・妥)”上市,由上海分部独立运作,用以攻占一线市场。截至2011年底,L2已经全国布点236家专卖店,并与主品牌LILANZ协同与天猫合作进入电子商务渠道。 与大面积、高速度的全国性扩张相对应的,是内部精细管理的提升。家族企业出身的利郎,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目前不仅设立了达数千万元的总裁基金,每年还会拨几百万元的专项资金寻找世界尖端设计师。在王良星看来,企业继续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目前利郎最紧锣密鼓进行的,也正是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建设。未来,王良星的理想工作状态是,“每天(工作)两三个小时”。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事实上,尽管利郎在定位、上市等各方面,目前走在了国内男装企业的前列,但其首创的“商务休闲”概念仅在初期创造了一定的差异化优势,如今这种概念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具备明显优势了。例如,仅晋江本地企业,就有“专注夹克”的劲霸男装、开发出“中华立领”的柒牌等一批定位和规模与利郎不相上下的企业。全国范围内,年销售额达到十几亿级别的男装企业已达数十个;就规模而言,利郎也没有太大优势,加上整体行业的颓势,如何实现“中国阿玛尼”这一远大梦想,对利郎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师范大学

石油石化节能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大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