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牵一词而动全文。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时,其中有一词“冥思苦想”,首先我让学生弄清楚“冥思苦想”是什么意思?谁在“冥思苦想”?他为什么“冥思苦想”?他想到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说明例如什么?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教师因势引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至此,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而且也获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再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提出质疑,全文围绕“可贵”展开,为什么会沉默?沉默为什么可贵?可贵在哪里?学生围绕这一主线理解了文章内容,明确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课堂教学寓言就应该像一块磁性,增强了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在这种互动的格局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和体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展开讨论和研究,是很重要的。使那些注意力涣散或困乏的学生被提出的问题所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善于运用转入、指引、沉默、暗示、强化、引申等技巧,启发和推动学生参与。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铁罐是如何看待陶罐的?那陶罐是如何回答的?陶罐和铁罐他们的神态、语气分别是怎样的?多年后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根据这几个问题展开了自主学习,模仿文中人物进行表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了起来。

抓住作者思路,理解文章脉络。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有路,遵路识斯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思路,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思路。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实际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对提出情境中所孕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教者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学生能感知到的情景,也可以是言语陈述的情景。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认真默读课文后,教师运用感人的语句描述出当时那种悲惨的场景。我再出示了这样的问题:说说作者是怎样评价文中的父与子?学生的回答后我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表现父与子了不起的句子,说一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阿曼达为什么了不起?最后我问“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文章思路一目了然,学生学习起来条理清晰,简单明了。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精读 教学 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开放课堂”等成为广泛探讨的课题。把问题的发现权、解决权交给学生,无疑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提高。然而受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面对过于开放的问题,学生常常不知所云。因此,“开放课堂”等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

教学精读课文要善于启发引导,指引路径,帮助学生掌握读写的规律性知识,以读为本,使学生的熟读精思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并融合语言文字的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对陶)精读教学应在重点项目的导向下和激励下,着力进行导读、导悟、导练,让学生学会“自能读书”。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读

精读教学不能用教师的“讲”替代学生的“读”,“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阅读是理解吸收,对学生来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启发引导,给予各方面的帮助。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畅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缩短新知与原认知结构的距离。如:在进行《陶罐和铁罐》教学时,以介绍小伙伴的形式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场景图和两张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奋点,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感受陶罐和铁罐对话精彩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激起阅读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读服务的,“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一个目的为使学生铸成读书的本领,此种本领不能凭空练,故令阅读课本而练之”,(叶圣陶)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读”使学生“悦读”。

二、善于设疑,学中导悟

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突出重点,融合导练

精读课文教学,读是主要活动,练占突出地位。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阅读、思考、练习相互配合。

重点要明。精读教学的练,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在教师指导之后能够“顿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五至九自然段,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和疼爱。同学们的心情随之变化,并深深为小女孩鸣不平,从而升华主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练习要巧。“巧”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保持兴趣,集中注意力。“巧”还要符合科学性,克服盲目性。教师要注意用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语文基本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分量、顺序等要有周密计划,讲究实效。盲目无节制地搞题海战术,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曾参与过一次教研活动,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这节课使我对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有了一定的认识。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片段。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课题“和时间赛跑”,并用另一颜色凸显出“时间”一词,之后问道:“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没想到下面一片默然。面对这样的沉默,教师并没有慌张,而是面带笑容鼓励道:“一个总能产生疑问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谁来试试?”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怯生生地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用这金黄色的粉笔写‘时间’这个词?”

听到这个问题,教师明显一愣,但随即便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将“金黄色”一词板书在黑板靠边的地方,并在后面画上一个问号。转过身来,向这个学生微笑点头道:“真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然后她又向其他学生问道:“还有谁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提出问题。”有了这个突破,学生紧张的情绪明显缓解了很多,相继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他要和时间赛跑?”“他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和时间赛跑,他赢了吗?”教师将学生的提问逐一提取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并赞扬道:“同学们真的非常爱思考,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便这样由沉默到热烈、由紧张到融洽地开始了……

通过这一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只有营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围,才能让学生敢问。而这种安全的心理氛围,是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加以营造的。当学生沉默时,教师用“一个总是能产生疑问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这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淡化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使他们敢于尝试提问。而当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甚至看似与语文学习无关时,教师也没有忽略他的问题,而是以“真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来鼓励他。这其实并不仅仅鼓励了这个孩子,而是给了所有孩子一种安全感。

因而,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敢于提问的学生以尊重、肯定和鼓励,必将能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使他们敢问。

再来看看一个片段。随着教学的深入,其他问题都已顺利得到解答,最后,黑板上的关键词只剩下“金黄色”一词了。这时教师问:“现在,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待这最后一个问题的?”有学生回答:“老师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这个词,才特意用金黄色粉笔写‘时间’这个词的,对吗?”教师微笑着点点头:“嗯,有这个意思。”另一学生答道:“您是为了表现时间与其他东西不一样。”“是的,时间无声无形,也永不停止它的脚步。”教师赞同道。这时,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举手了。他想了想说:“老师,我明白了,您用金黄色来写‘时间’这个词,是为了告诉我们,时间像金子一样宝贵。”听到这个奇妙的回答,后排听课的教师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师仍保持一贯的笑容,赞美地道:“真是一群既聪明,又能认真思考的孩子,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自己会解答!”

在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经过师生对文本内涵的研读,经过学生认真而积极的思考,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最终有了近乎完美的解答,体现了这个问题的独特价值,并赢得了听课教师的掌声。那么也可以断定,这样的美好记忆必将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敢于提问的种子。

可见,教师要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也许在刚开始尝试自主提问时,学生所提问题并不到位,甚至看似与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少联系。但如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赋予这个问题以一定的价值,那么,必将有利于学生提问时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养成。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雾都孤儿》 狄更斯 幽默艺术

一、引言

作为智慧的体现,幽默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小说中应用幽默艺术,不仅可以起到衬托主题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引人反省的作用。《雾都孤儿》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幽默艺术的应用。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应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他还使用夸张对比的情节设计,使读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这些写作手法其实都集中反映了一种幽默,使读者对这本小说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二、幽默艺术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1.自然幽默的体现

通读《雾都孤儿》,可以发现有一种自然主义元素的渗透,小说真实再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书中的各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角色,如、流氓、窃贼等,他们的行为处事都十分符合他们的身份,可见狄更斯在写作时是经过深入观察和分析的,他采用自然主义手法进行处理,从而使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真实感和自然感,这正好反映了一种幽默。比如在济贫院中,老太太绞尽脑汁地侵占原本属于孤儿的钱财;棺材店的老板夫妻为了逼迫奥利弗多挣钱,不断训练他少吃饭。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社会底层市井小民为了金钱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嘴脸,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发笑,更能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冷漠无情,见识到当时社会的残酷黑暗。

反观主人公奥利弗的言行举止,与那些流氓、窃贼形成了鲜明对比。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奥利弗都显得落落大方。虽然他从小生活在贫穷黑暗的地方,但是一直保持着善良与正直。当奥利弗刚进入盗窃集团,被迫学习偷窃技巧时,他始终不忘初心,不愿同流合污,这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纯洁的心灵。试想,奥利弗从小就生活在济贫院,没有受过一丁点儿优等教育,为何会有如此高尚的思想道德呢?作者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自然幽默,将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寄予主人公身上,表达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2.夸张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中的部分情节显得十分夸张,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巧合直接引出另外一个巧合,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紧张刺激。比如奥利弗第一次被强迫偷窃,被偷的人非常巧合地就是奥利弗父亲的好朋友布朗洛;奥利弗第二次被迫去别人家偷窃,被偷的那家人竟然正好是奥利弗的亲姨妈露丝・美莱。在《雾都孤儿》中,这样夸张的故事情节旨在衬托身处黑暗社会中的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轨迹,各种夸张处理使读者在冷笑后更深入地体会到主人公身处逆境却始终善良正直的可贵之处。

作者的夸张处理还体现在人物形象方面,比如格林维格在说话时总喜欢说:“我吃掉我的脑袋”;班布尔做事时一直戴着三角帽,作者的这些描写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显得滑稽可笑,使他们的丑态暴露无遗。

3.犀利幽默的体现

《雾都孤儿》也体现一种犀利幽默,主要是反映在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上。在小说尾声,窃贼头目费金接受审判时“从天花板看到地板,他听着法庭对他的陈述报告,他将恳切的眼光投向律师,希望能得到轻判。他看到人群中有人吃东西,有人用手绢扇风。这时他听到了自己将被处绞刑。他只是想到,自己年纪大了,大了”。这段描写十分犀利,直接刻画出费金的慌张心理,幽默的语句更是让人真实感受到费金的凄凉与绝望,同时验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真理。

三、结语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用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19世纪英国的黑暗现实,他使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形形的人物形象,同时使用幽默艺术,让人对情节会心一笑的同时陷入沉思,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种幽默有一种沉痛的味道,这正是《雾都孤儿》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杨莎.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雾都孤儿》为例[J].电影评介,2015(24).

[2]汪丹.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雾都孤儿》反讽手法[J].语文建设,2016(03).

[3]张素娜.从《雾都孤儿》解读狄更斯小说的现实色彩[J].语文建设,2016(03).

[4]赵婵.从《雾都孤儿》中布朗洛先生的“仁”解析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不现实[J].长江丛刊,2016(02).

[5]王瑛.语言教学角度研读《雾都孤儿》[J].语文建设,2013(35).

[6]杨年芬.从语法连贯的角度看张俊萍译作《雾都孤儿》[J].文学教育(下),2013(08).

[7]何杰.两个世界的争夺――《雾都孤儿》两种文本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主体沉默 互动 自主学习

一、引言

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习者转移,促进学习者自主,在英语教学中要得到充分体现。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与学习者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思考。但在教师组织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个现象:问题被给出后,大部分学生习惯盯着书本看,保持沉默。表面上看来,学习者仍沉浸于独立的自主学习中,但这种较长时间的沉默给英语课堂活动的深人带来了很大障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未达到预期目的。

二、造成课堂交际中“沉默”的原因

沉默是指在讲话和交谈中不明确地做出有声的表态,而是做出无声的反应或停顿。它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非语言行为,也是语言课堂交际中一个较普通且容易引起误解与文化冲突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讲,造成课堂交际中的“沉默”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学习者主体地位的提高未能改变其传统的以听教师讲为主的意识,未能从观念上接受发展着的教学法,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学习者缺乏主动性。

其次,部分学习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未能及时做好简单的预习工作,而对自身信心不足,造成了对教师组织的各种交际活动缺少兴趣乃至不愿、不敢做出回应。

最后,学习者片面理解学习自主性的含义,片面强调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课堂活动中,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交际活动的互动中,一些学习者总是自己干自己的,保持“沉默”。

由此可见,要想改善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则有必要让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培养其正确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如何消除课堂“沉默”现象

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学习者的“沉默”使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教学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让学习者真正能做到自主学习,消除课堂上的“沉默”现象,让学习者有效参与课堂交际活动,提高学习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平衡学习者需求

解决学习者自主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学习者的需求与社会限制(learner needs vs. social constraints),只有学习者感到有学习的需求,才会激发出自主学习的热情。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受到了诸多限制,教师大多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课程进行教学,而且以各种考试结果来评估学习者,严重制约了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习技能的完善。因此,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程,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不同要求的提问与训练项目。同时,教师还应留出时间组织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简言之,教师应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设计和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二)引导学习者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策略

具体来讲,自主学习的策略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Holec认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而不是个体在此环境中的实际行为。而D.Little坚持某种类型的学习行为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在学习时,能独立自主的或在小组活动中计划,监控,评估自主的学习者才是完全自主的学习者”。因此,事实上,研究者或强调自主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是某种学习行为,但其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向学习者的转移。同时,只有学会掌握学习中的策略才算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所有的策略中,“协作”是很重要的一种语言学习策略。语言总是在与别人的交际过程中学会的。在与别人的交际中能认知新的语言材料,巩固已学过的语言材科,发展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而在课室上总是保持沉默的人,只是把学习过程停留在认知和记忆的阶段,忽略了运用,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第二,“主动练习”是最根本的语言学习策略。首先,学习者应从传统的学习者转变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改变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成为“能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自主学习者”。其次,学习外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靠学习者主动寻找机会练习外语。这就要求学习者在课室交际活动中丢弃自卑、不畏俱在语言活动中犯错误,主动学习、应用语言,成为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和运用者。学习者只有反复参与听、说、读、写的实线,学习效果才能大大改观。

第三,“练习和运用”应以预习中的认知为基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好课前预习,充分运用学习中所获的“已知”来认知“未知”。只有在做好预习的前提下,学习者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新的语言材料,明确“未知”中的重难点,在课堂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充分的预习还能弥补学习者的认知不足,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使他们能有效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语言的“练习和运用”活动。

(三)教师引导

教师具有广泛的角色和多重责任,教学只是教师很小的一块功能。教师不仅要参与管理、经营、开发语言课程,制作材料,同时也应是学习者的顾问(counselor),信息的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而且还应对学习者做出评估(evaluator)。因此,如何在课堂活动中帮扶学习者参与语言实践从而消除课堂“沉默”,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教师应起脚手架的作用。即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习者多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知识认知“未知”,对学习者提供必要支持,如在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可利用的资源和策略,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基本功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学习者自主性的提高,可逐渐将脚手架拆除,因为过多的提供帮助可能会扼杀学习者的自主性,而完全自主放任也会导致学习者的低效率。

其次,教师应该将注意力首先放在语言材料的内容上,逐步实现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不要急于纠正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所犯的错误。部分学习者由于基础薄弱而形成了语言优虑感,在课堂活动中显得额外被动,急于纠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往。针对这类学习者,教师首先应使其认识到错误对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犯错误既是儿童习得母语,也是学习者学习语言所采用的一个策略。另外,教师应给予鼓励,设法激发、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增强他们语言学习中的成就感。错误让学习者在反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去纠正。

四、结语

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他们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学习者不仅在课堂内外进行如各项学习活动中需要主动,他们在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需要运用主动学习的意识去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师的历史使命不仅要让学习者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技能。因此,教师要从消除学习者在课堂活动中的“沉默”现象开始,引导学习者正确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学习者应打破多年来传统课堂角色的定位,在面对责任的转变时,及时做出合理的决定,摆脱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积极参与课室教学活动打破课堂中的“沉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玉红. 英语课堂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析[J]. 外语教育, 2001(1).

[2]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

[3]Little. D. Learning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 Authentik, 1991: 4.

[4]Lee Icy. 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J]. ELT Journal, 1988(4): 282.

[5]魏玉燕. 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 外语教育,2002(3).

[6]Benson P. & P. Voll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 Harlow: Longman, 1997:63.

相关期刊更多

贵州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科学院

贵州体育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体育科学学会;贵州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贵州林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