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响乐 演奏方式 欣赏分析

前言

交响乐起源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又称为交响曲,在希腊语中的解释为“共响”,是一种奏鸣曲的体裁形式。交响乐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套曲组成,其结构庞大,意喻深远,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具有概括、表达的特点,对于刻画、传达人类崇高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交响乐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满足了现代人们的精神需要,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一、交响乐的演奏形式

交响乐的演奏是由多个乐章组合而成的,包含交响曲、协奏曲、组曲交响诗、序曲、交响音画的内容,其发展从十七世纪的欧洲到如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交响乐也已经在中国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每一曲交响乐都融合了一定的时代背景、艺术手法、情感特征,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作曲家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名族意识的体现。

1.交响乐演奏的音准问题

交响乐演奏的音准问题,是演奏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术,是交响乐作品的血脉和肌体,也是表现交响乐艺术魅力的关键。交响乐具有庞大的演奏队伍,若没有统一音准就会出现浑浊、不协调的音响效果。因此,要对每一乐器的不同构造和不同特点有所了解,使交响乐能够演奏出协调的音乐画面。就管乐来说,铜管的基础结构是纯律,木管的基础结构是十二平均律,其音准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声部间音量不均衡造成的;而弦乐的发音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原理,其音准都是由手指按弦位置的高低差异造成的。演奏中管乐比弦乐的音准要求要高,所以,要对管乐的发音多加了解,不能只考虑单线条音准,而是要在管乐演奏中,让不同的管乐在统一的指导下,形成高标准的发音,以使音响效果和谐统一[1]。

2.交响乐演奏的音色和气息统一问题

要让乐团在演奏交响乐的时候具有独特的音色,以使演奏效果感染人,就需要乐团成员在反复练习中磨合,使乐团的演奏具有稳定、统一的音色。交响乐中和谐、统一的音色不仅需要演奏成员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还需要团队成员在演奏中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并经过团队成员长时间的磨合、统一,使交响乐演奏具有稳定统一的音色。其中,管乐的演奏需要控制气息,不同的管乐有不同的构造和发音方式,在演奏管乐时要多注意调整呼吸,并在演奏前做好呼吸准备,控制管乐的第一个发音,使得发声、分句能够统一;而弦乐演奏的音色统一主要是在运弓的弓速上要对其多加控制,与管乐相比较音域较广,弓法上要通过对乐曲构造的了解,选用合适的弓法与弓段,一般在标记强拍和重音符号下运用下弓,弱拍和后半拍运用上弓而演奏如歌旋律时要使用连弓,并控制运弓弓速,形成统一的音色。

3.交响乐演奏中合作问题

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家,都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在交响乐的演奏中怎样协调演奏团体内的关系,达到统一演奏,是交响乐指挥、演出中的一大问题。交响乐的演奏需要各演奏成员能够形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交响乐的欣赏

交响乐的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产生一定的心理震撼。在欣赏交响乐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先从简单的曲目欣赏开始,逐渐深入到曲目的情境中,在听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音乐修养,能够试着了解曲目的手法,变现形式、乐队编制、乐器组成,形成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欣赏交响乐可以分为选择、了解、聆听、总结四个阶段。

1.交响乐的选择阶段

在选择交响乐的曲目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在欣赏的初始阶段就选择一些比较难的曲目,这样会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不知如何下手,产生乏味的感觉。选择欣赏的作品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那些旋律优美、结构简单的曲目,欣赏者可以逐渐增减曲目的难度,在聆听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领会曲目的主题和蕴含的内涵情感。

2.交响曲的了解阶段

在聆听交响曲的时候,要使自己的欣赏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欣赏者在欣赏交响曲作品的同时,对曲目的创作背景、发展历史、作者文化背景、思想感情进行了解和思考,对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动机进行把握。在聆听时,随着曲目的感情起伏变化,能够在内心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以感受到交响乐曲强大的感染力,真正理解曲目中表达的内涵和灵魂,提升自己的音乐修养和欣赏水平。欣赏者对交响乐曲的深入了解,就如同细细品味文章的过程,在品读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力,能够使交响曲的画面感变得更强。

3.交响曲的聆听阶段

交响曲的聆听中,要善于听取作曲中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包括旋律、速度、节奏、音色、曲式、和声、调式等多方面的因素,注重理解曲目中作曲家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刻画的音乐形象。

(1)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要素,又称为曲调,是按一定的长短、强弱、高低关系组合而成的音线,交响乐中主要的风格特征、情感表达都是从旋律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更是音乐的灵魂。在聆听的时候,欣赏者可以按照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积累自己的聆听经验,以鉴别各种各样的旋律。

(2)交响曲中,若要使曲目能够准确传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速度演奏,其中,快速的演奏能够表现出一种欢快、愉悦、兴奋、活泼的情绪;中速通常用来表现田园抒情的风格;而慢速主要以挽歌、赞歌、送赞歌的形式出现。

(3)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交响乐中的骨架,是一种组织起来的音乐长短关系。节奏能够强烈的控制人的感官,若在交响乐中节奏混乱会丧失音乐的美感,而若欣赏者不懂得把握交响乐的节奏,就不能领会音乐的真正内涵。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灵魂的载体,若没有节奏,音乐旋律就会失去地位,好的交响曲一定能够具备高低起伏,打动人心的旋律。因此,欣赏者在欣赏交响曲时,要注意体会交响曲中的节奏[2]。

(4)音色是不同乐器所具有的独特音调,就如同画卷中的色彩,在音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交响乐演奏中,通过不同的音色变化和对比,能够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欣赏交响乐中,欣赏者要提高对不同乐器音色特点的辨别,鉴赏作者使用不同乐器组合的表象手法,在聆听中,通过不同的乐器和乐器组合,欣赏者要能便是交响乐的主流情感。

(5)曲式有乐段、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混合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套曲式、二段式、三段式、复三段式等,是音乐中的结构布局,也是一种戏剧性的结构,主要用来刻画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在逐步的深入了解后,欣赏者在交响曲音乐欣赏中可了解曲式的相关内容,以更好地掌握曲目主旨。

(6)和声是有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而成的,在结合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是用于丰富和补充交响乐音响效果,以增减交响乐的稳定、柔和、优美的感觉。在交响乐中,协和和弦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具有平和、开放、松散的音乐效果,而不协和和弦可用于特定的艺术效果,来体现音乐情景中尖锐的矛盾,具有激动、收缩、紧张的意味。在交响乐欣赏中,欣赏者也要抓住和弦渲染音乐效果的特点,仔细聆听交响乐中的和声效果[3]。

4.交响乐欣赏的总结阶段

交响乐的理论知识学习较浅显,且聆听中的感官体验时间也有限,要想使自己的交响乐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得到较好的提升,需要欣赏者运用以掌握的交响乐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体会,掌握曲目的风格特征和主要情感,在聆听中细心体会,深入音乐情景,并善于总结,让自己的欣赏水平在越来的基础上得到审美体验。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促使人们发现美、追求美,能够引起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欣赏者欣赏能力的提高正是在上述的四个阶段中不断积累,并在音乐的熏陶中体现出来的,在交响乐欣赏中,掌握一定的欣赏方式有利于较快的把握音乐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

结语

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震撼人的内心。交响乐的演奏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演奏中不仅要处理好音准、音色的问题,还要要求演奏者能够控制气息,演奏者要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赋予交响乐生命力和艺术特征。在欣赏交响乐时,切忌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性,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 杜浚歌.中国地方交响乐团体制的探索[J].音乐时空,2013(09):P70-72;

[2] 佟凤飞.浅谈小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与地位[J].赤子(上中旬),2014(21):P67-68;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泛娱乐” 高职 交响音乐

当下,我们已处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时代。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紧张的神经,从而达到的思潮。在泛娱乐化时代,大众传媒把制造娱乐当成获取商业利益的一种手段,利用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制造过多的低级品位娱乐,导致有些娱乐的泛滥与庸俗。大众传媒的这种泛娱乐化倾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很明显,它降低了年轻人的审美认知能力,如果长期沉浸于这些低级审美品位中,很容易造成审美认知能力下降和社会文化精神的缺失。这种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尤为突出,娱乐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缺乏对繁杂事物的正确认知和判断能力。如何通过积极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平静年轻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丰富单一的课余文化生活,正是当下职业院校所要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重提交响音乐进校园,将交响音乐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将会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

大专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县区、农村,这些地区在中学阶段很多都没有开过音乐课,使得学生对于音乐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有些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基本没有接触过,对于国内外经典交响音乐更是一无所知。

在高职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究竟有何意义?早在1999年,当时的李岚清总理就进行了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进行讲话,教育部也下发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从而规范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希望通过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在虽已过去10多年,交响音乐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丝毫没有减弱,相反愈加重要。因为随着国内高校的普遍扩招,高等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带有自卑心理,还有不满、懊悔、遗憾、迷茫等,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其后的3年在校学习期间有的是在逃课、玩网络游戏等置学业于不顾的状态下渡过,这就更加需要通过多方面着手,把这一部分学生的心思拉回到学习中。而交响音乐可以做到这一点。

首先,欣赏交响音乐可以丰富高职生的艺术知识,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在进行交响音乐欣赏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涉及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风俗、人文等古今中外多方面的知识。即便不是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欣赏交响音乐一样可以学习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多种文化。如在欣赏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时,在一部作品中就可以从地理、民俗、史诗等全方位去体会、了解捷克的文化历史,只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无形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去了解、掌握各方面的艺术知识,从而也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素养。

其次,欣赏交响音乐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和谐与美,可以陶冶高职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什么是交响音乐?交响音乐不等于交响乐,交响音乐包括交响乐。交响音乐主要有管弦乐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形式,有单乐章与多乐章之分。比如,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就属于单乐章的管弦乐曲,源于维也纳,现在中国交响乐团也开始举办新年音乐会。它既是迎新,更是普及交响音乐。这是交响音乐当中最通俗易懂、最能够被初学者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音乐具有大众娱乐性和轻松感,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技巧上的技术含量。高职生在这一欣赏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例如,在欣赏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既可以听到保卫黄河这样熟悉的曲调,又可以听到黄水谣这样亲切流畅的音符,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黄河母亲的伟大……这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学生进行的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比起一些空洞的说教,更能获得使学生远离低级趣味,激发其好好学习的教学效果。

再次,交响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欣赏交响音乐,尤其是其中的纯音乐,比起声乐曲或标题性器乐曲的欣赏要困难得多。交响音乐是抽象的,是十分强调想象和创新的艺术。优秀的交响音乐能够很好地启发人的想象力,使欣赏者从感知开始,进入由变化莫测的音乐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所延伸出来的神秘的想象世界。由于交响音乐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用文字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或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不像绘画作品那样用线条和色彩来描绘各种景物和形象,欣赏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感觉音乐的内容和音乐的美,即便是一些标题性的交响音乐,虽然音乐中有某些明确的描绘性的内容,但这个画面和情景仍然要靠欣赏者去联想,从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感。因此,通过交响音乐欣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使交响音乐进入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在学校中多举办现场的交响音乐会。可以请专业的交响乐队进校园,也可以邀请学生乐队来演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纯粹的音乐会形式,也可以是音乐普及性的,既有现场解说,又有现场演奏的形式,演奏曲目可以涵盖面广,从西方的巴罗克时期到20世纪音乐,再到中国近代的交响音乐,体裁可以由浅入深,从风俗性、描绘性的管弦乐曲到协奏曲、交响曲。总之,让学生多去感受现场,因为现场音乐会有着特殊的气场和气氛,能吸引学生走近,去听完一部作品,并亲自参与到整个欣赏体验过程中来。欣赏交响音乐需要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这样的“耳朵”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只要多去接触,多听,“音乐的耳朵”自然就会形成。

第二,组建学生交响乐队。在刚进校时,将一些有乐器演奏经验的学生组建起来,也可以召集一些无演奏经验但有热情的同学,各自选择一种乐器,从头学起,制定学习和排练的统一方案。学习乐器是一个让学生走进交响音乐的载体,通过技巧的学习、曲目的排演,逐步了解交响音乐和喜欢交响音乐;定期举行交响音乐会,而有自己同学演奏的音乐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同学助阵,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了交响音乐的各种美妙,又可以减少因课余时间无所事事而沉迷于网络和浮躁的娱乐节目,从而使校园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营造出一种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

第三,将交响音乐欣赏课纳入高职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符合高职交响音乐欣赏要求的多媒体音乐教室。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选择一门艺术学课程以得学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案虽然带有某些强制性,但也不失为一种将学生引入交响音乐的好方法。高职交响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教师在进行“常规曲目”欣赏教学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曲目。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外国乐曲,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外国的文化;中国文学或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选择中国曲目,还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乐曲,了解各民族的个性、生活特点和风土人情等,这样对他们的专业会有所促进。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些描绘性质的标题响音乐去欣赏,如《大峡谷组曲》《春江花月夜》等,同时还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听到的乐曲用画笔画出来。

总之,在更多娱乐形式充斥人们视野的今天,要将交响音乐引入高职学生的视野中,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师和工作者,我们应当担起这一重任,与某些浮躁的“泛娱乐”风气抗争,循序渐进地让高职院校学生接触并喜爱交响音乐,让他们充分享受音乐的美,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使其个性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注:本文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科研课题,课题编号:11YJ10)

参考文献:

[1]王琪森.“泛娱乐化”倾向不足取[D].文汇报,2006(5).

[2]赵青.感受交响音乐,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

[3]朱青.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欣赏

【中国分类号】G623.71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呢?这就要靠中学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

一、 加强音乐欣赏方法教学,让学生感悟方法,提高欣赏水平

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不是一下子就可提高到很高程度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首先是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其次,学会对音乐主题的感受和表达。艾伦•科普兰曾说:“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含义,而这种含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欣赏能力,可以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由于欣赏者的经历、文化素质、艺术品位不同,对欣赏主题音乐含义的理解和描绘,也会不完全相同,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使自己感受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征。最后,达到心智交融的音乐欣赏水平,在欣赏中得到美好音乐熏陶,让音乐成为享受。音乐的旋律、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

二、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欣赏者被音乐所陶醉,他企图融入音乐中去,把音乐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另一种情况是,音乐被欣赏者所把握,欣赏者企图从不同角度,对音乐做出评价。作为旁观者,应该把音乐看作一个客体,在自我和音乐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我们欣赏一部悲剧性音乐作品时,往往会被音乐所感动的并不仅仅是其中的悲剧性内容,或许更多的是其中的艺术性。音乐不仅给我们带来悲哀,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欢乐,当我们忘却自我融入音乐之中的时候,会与音乐一同悲伤,当我们作为旁观者从音乐中体味到美的时候会得到愉悦。音乐欣赏正是在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之中,将音乐的情绪与欣赏者的情绪交融在一起。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达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平衡统一。同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也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欣赏者凭直觉直接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需用理性的方式对音乐音响进行分析,单凭感觉去完成对音乐的审美判断。另一种情形是,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利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音响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并由此获得美感愉悦。当然这两种情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欣赏者完整的音乐审美结构。问题是,前者多出现在非专业欣赏者的活动中,而后者则只有在经过专业训练的欣赏者群体中才可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专业的欣赏者,在欣赏活动中依然不能放弃直觉感性效应。因为这种单纯的直觉能摆脱概念的约束,而把丰富多彩的幻觉带给欣赏者的心灵。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4篇

一、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欣赏音乐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中,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细听音乐。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轻唱音乐。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多想音乐。指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较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4.常谈音乐。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

第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第二要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第三要多了解音乐背景。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第四要掌握音乐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想听教学欣赏内容的情况,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1.用熟知的作品吸引学生。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2.用流行音乐教导学生。由于社会的影响,高中学生中往往有许多同学偏爱流行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上的欣赏内容。学生往往能唱许多流行歌曲,却说不出一首艺术歌曲或民歌的歌名。虽然这对于我们课堂知识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帮助欣赏作品。在《歌唱》上第一节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与美声的区别,帮助学生了解美声唱法。比如说美声具有节制感、修饰感,声音纯净统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较为口语化、大众化,声音也就比较多样。可以列举周杰伦、潘玮柏、杨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用他们的歌曲来阐述流行歌曲的大众化,及与美声严谨的唱法进行比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用乐曲情感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交响乐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音乐欣赏》 对比欣赏法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根据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制定下发的《在普通高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义》文件,自80年代末开始,全国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大等率先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到199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已有2/3以上的学校开设了艺术课程;到2005年底,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课程,该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校中所开设的音乐选修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思考,逐步积累了一些在普通高校中讲授《音乐欣赏》课的经验与体会,愿与同行商榷。

一、要结合音乐欣赏讲授基本乐理知识

在普通高校中讲授《音乐欣赏》课,既不同于音乐院校,也不同于高师音乐专业;这些学校专业性强,学生受过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大多数学生不识五线谱与简谱,不懂基本乐理;对冼星海、聂耳、贝多芬、莫扎特等中外著名音乐家知之者甚少;对许多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知之甚少。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将如何把这些学生领进音乐殿堂的大门,并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欣赏音乐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讲些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知识。因为,如果不掌握一些五线谱、简谱基本乐理知识,欣赏音乐非常困难,即使听了,对音乐的理解也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作曲家创作歌(乐)曲,如同文学家写小说、诗歌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叫做音乐语言。音乐语言包括很多要素,诸如旋律、和声、调式、复调、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等。如果不熟悉,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会给音乐欣赏带来很大障碍;但光讲这些知识,学生又会感到枯燥。所以,可以把讲授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知识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多选一些欣赏价值较高的,学生又容易接受的乐曲做谱例。比方说,在给学生讲“休止符”时,告诉他们休止符也是音乐,它是音乐的需要,不是音乐的休息。可以给他们欣赏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乐曲巧妙运用了三十二分音休止符,造成一种风趣、诙谐、幽默的效果;在讲复调音乐时,首先告诉同学们复调是多声部音乐、一个或是多个声部的旋律线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常用的对比复调,是把若干个独立的旋律有机地、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刻画描写几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给同学们欣赏了我国作曲家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楼台会”大提琴与小提琴的一段复调音乐,这段音乐形象地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感人至深的爱情。在讲“调式”这一部分时,可以给同学们欣赏了一些自然大调式、自然小调式、和声、旋律小调式、五声调式中的中外优秀艺术歌曲及各种地区、各民族的民歌。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欣赏音乐的目的,又学习了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可采用对比欣赏法

为了扩大学生们的音乐视野,提高同学们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适当采用对比欣赏法。所谓对比欣赏,就是注意音乐作品或体裁中横向纵向的关系,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音乐体裁、音乐形象、音乐风格、音乐语言;体会每位作曲家、每首作品、每个演奏家、每个乐器的各自特征。比如,我在讲“小夜曲”这一体裁时,首先要让学生们知道,小夜曲旋律优美动听,歌词含蓄委婉,伴奏多模仿吉它的特点,但同一体裁由不同的作曲家写出来也会同格迥异。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含蓄深情;古诺的《小夜曲》轻盈、恬淡;托斯第的《小夜曲》则热情奔放。同是小夜曲,人声演唱和乐器演奏也会有不同意境。

对比欣赏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音乐欣赏教学大有裨益。

三、要有的放矢的选择音乐作品

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指出:“普通高校普及艺术教育要选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艺术作品,以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正确处理本民族和国外艺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

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犹如浩瀚的海洋,我们在短短的选修课教学中,只能撷取的几朵“浪花”奉献给同学们,这就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材,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给同学们欣赏。目前普通高校的许多学生在选修音乐欣赏课之前,对音乐的了解仅仅是知道一些流行歌曲。这些歌曲中有些思想性不强,有些作品格调也不高,对学生的身心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在讲各种体裁的歌曲时,可以给学生们欣赏许多大陆优秀歌唱家演唱的艺术歌曲:如施鸿鄂演唱的《满江红》、叶佩英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同学们反映,听了这些歌曲非常振奋,使人产生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对故乡、对亲人的热爱。

还有许多学生在选修音乐课之前,觉得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神秘、深奥,担心自己听不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给学生欣赏器乐作品时,选择上注意由浅入深,先欣赏中国作品,再欣赏外国作品。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优秀的中外音乐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其音乐根植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如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格林卡的交响幻想曲《卡玛琳斯卡娅》、德沃夏克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都是优秀的范例。经过老师细致的、深入浅出地讲解,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音乐的内涵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很多同学由此产生了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有的放矢地选材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既让学生掌握了音乐知识,学会了欣赏音乐,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教育。

四、结合《音乐欣赏》讲授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

此外,还要结合《音乐欣赏》课给学生讲一些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这是欣赏音乐非常必要的。由于每位作曲家生长年代、生活环境、各人经历境遇的不同,其创作风格个性也不尽相同。聂耳和冼星海之所以能写出《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抗日战争的年代,我们的国家、民族处在危难之中,中国人民奋起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写出这些振奋人心、鼓舞人们斗志的作品。贝多芬之所以能写出《英雄交响曲》、《欢乐颂》等许多具有英雄性的音乐作品,除了自身性格外,和他生长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崇尚自由博爱有关;门德尔松的作品富有抒情浪漫气息,与他生长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出生于富庶的家境也有关系;波兰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弗雷德里柯.肖邦,在他年轻去法国留学时,他的祖国被沙皇侵占,祖国沦陷,他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下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等包含着爱国激情的作品。不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和历史背景,会影响音乐欣赏的效果。

五、《音乐欣赏》课教学可适当使用电化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化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高校中有必要使用这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传播教育信息”。音乐的美也有很强的观赏性,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如果适当的应用电化教学手段,会使音乐欣赏课更生动。音乐欣赏课中的电化教学可包括两个方面:(1)音乐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作幻灯片、PPT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可以包括基本乐理知识,音乐史知识,或是所要欣赏的歌曲或乐曲的背景制作;(2)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购置CD或VCD等音响资料,无论演奏或演唱都要挑选最高水平的,也可以挑选内容相同、演唱与演奏形式不同的音响资料。(3)音乐教师可将电台或电视台所播放的音乐节目录制下来,在课堂为学生播放。音乐欣赏课中的电化教学图文并茂、感染力强,能够将音乐形象直观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但要注意把握好“度”,不要忘记电化教学只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

六、《音乐欣赏》课可采用多种形式授课

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方式要灵活,不要局限在单一的授课形式上,对于中型、大型乐曲体裁,特别是思想性强的作品,比如中国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德国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捷克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等都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多谈体会感受,通过讨论,把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学生心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写听后感也是很好的方式,学生通过思考,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会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听后感也会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探索的一个热点。教育部也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中,“过弱的文化陶冶,致使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致使大学生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致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不全面、基础训练不扎实;过强的共性制约,致使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音乐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大力推广和普及的,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在普通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既要注意学生音乐的年龄特点,音乐基础、课时安排、教学条件上等特点,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讲课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希望本文能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有所助。

参考文献:

[1]《石油大学学报》.1997,(03).

相关期刊更多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教育厅

艺术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音乐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