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人节的诗句

情人节的诗句

情人节的诗句

情人节的诗句范文第1篇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 (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 (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小草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芎《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莎莎课件站[*]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 (王观《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晏几道《南乡子》)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晏几道《生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情人节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高潮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高潮,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情人节的诗句范文第3篇

诗韵·诗意·诗境 ——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      陈永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下面以《泊船瓜洲》为例谈谈古诗朗读教学。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ä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⒈节奏。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 ”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   |”、“   |”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   |”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   |一水间,钟山   |只隔   |数重山。春风   |又绿   |江南岸,明月   |何时   |照我还?⒉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⒊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该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1期 诗韵·诗意·诗境 ——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福建省永春县苏坑学区      陈永林

情人节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品味诗节词片,于诗词中见情

诗词中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其节奏、节拍便是诗人情感顺应而生的一种波动起伏、快慢缓急的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处理好诗歌的节拍和朗读节奏,讲清诗词的深沉内涵,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真正做到与诗的情感共鸣,受到教育。唐代李绅的《锄禾》是一首反映农民艰辛劳动的诗篇。朗读这首诗时,前两句应该读得字字沉重,以反映农夫劳动的艰辛,速度稍慢。后两句诗中“谁知”应重读,第三句末应稍升,以突出“问”句朗读的特点,最后一句饱含深情,要读得发人深省,以便更好地突出对统治者的斥责和对农夫的深切同情。全诗朗读节奏应采用二、三节拍。即前面两个字读在一起,后三个字读在一起。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心能感物生情而得句。”要使学生晓悟诗句中的情趣,受到感染,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朴实而闪光的语言。《锄禾》这首诗的语言十分通俗,看似没有刻意追求词句的华丽,只是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实则是平中见奇。诗的第一句诗人以痛楚的心情凄婉地诉说:当午(正午)之时烈日如火,农夫们背灼烈日,脚踏暑土在辛勤地锄地,按理说,在一般情况下,农夫是不会在“当午”锄禾的,这时说在“当午”“锄禾”以突出劳动的艰辛,诗人的同情之心在这里也显而易见。接着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劳动的特写镜头———“汗滴禾下土”,农夫们正挥汗如雨,辛勤劳动。这两句非常通俗的诗句妙就妙在没有写谁在(劳动)锄禾,只是一句概括,一句具体写锄禾的情形。这一则是完全没必要写谁在锄禾,二则是作者通过这明白通俗的语言让所有的读者去思考锄禾的场面,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严酷以及人们生活的贫困。文中的锄禾不是写某个农夫的劳动,而是社会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所以,这两句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也是十分通俗的语言,人人天天都要吃饭,然而又有多少人去思考这饭来的是何等的艰难呢?作者以反诘的语气斥责了一切不知“盘中餐”来自辛苦劳动的浪费者。这就是诗人在诗句中所要提示给读者的思想,在斥责中,体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深切的同情。

二、斟酌深识明鉴,隐情中见理趣

学生读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俯而读、仰而思、读和思的训练过程中,深识明鉴,反复斟酌,理解诗中的理之所在,从而受到教益。为此,教师对诗文要深挖细掘,悉心钻研,准确地把握好诗文的感情基调,以丰富而感人的语言把诗人的感情传给学生,使学生情动意会,在美的感受中陶情冶性,净化心灵。如教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理趣横生的诗。一开始用雅淡的音乐伴着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情境之中,随着课件的移动播放,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亲眼见到了不同角度的庐山面目,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看事物,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为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首诗虽然也含有情,但比较隐晦:如对略有所得即自满自足甚至认为发现了终极真理而炫耀者的讽刺。“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使学生认识其意义:它揭示了辩证的认识论,我们在认识对象时,不仅要从远近、上下、四周各个角度获得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要综合各局部印象上升到整体的理性认识,不仅要从对象内部,对象存在圈子认识对象,而且要从外部,跳出既定的圈子来认识对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质上认识对象的“真面目”,得到真理之光的烛照。实践证明,在诗词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诗歌中的情感因素,真正把握诗歌蕴含的科学理性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喻理”“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人节的诗句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提要: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形象的典型的对偶句的特征,二是诗律学意义上的“字”这一概念的介入以及以此作为衡量单位所引发的诗律学上的探索和变革。而这一变革更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文化价值。

Titl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Poetry in Ezra Pound’s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Abstract: Although the famous poem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is regarded as haiku poem by Ezra Pound himself and som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we think that the features of Japanese haiku of this poem are not typical, and actually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important quality of Chinese poetry. Artistically,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on this poem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e typical parallelism which has the contrasting imagery of the two lines, and the other i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word” on the versification of English poetry that causes the prosodic explo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nd it is this transformationthat has its unique function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of China-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Key words: Ezra Pound haiku Chinese poetry parallelism prosody

Author: Wu Diis professor, Ph. D. supervisor and director at the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ussi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庞德的“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在英美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意象主义诗歌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该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行,却最能反映庞德的意象派诗学主张。对于这一首诗的艺术形式,由于庞德本人发话在先,人们无不例外地认为它是日本俳句式的诗作。尽管人们认为庞德是“二十世纪对中国诗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赵毅衡 17),可是对于“在地铁车站”的汉诗特性,人们则鲜有论述。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学者干脆将此诗列为俳句的范畴。①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此诗可谓学习日本俳句而用英文写作的登峰造极之作,表现了庞德刻意学习东方文字的锐志和巨大天才”(齐一 46)。

然而,无论庞德本人和一些评论者怎样坚持该诗如何具有日本俳句的特性,我们只要仔细分析文本,仅从艺术形式方面就可以看出这两行诗中所具有的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

关于这首诗,庞德曾在1916年回忆录中作过介绍:

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到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感那样可爱的文字。那天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一个月后,我又写了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这首日本俳句式的诗句。(黄晋凯 150)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管庞德如何声称,还是以文本为实:“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 1145)。对于庞德的这首短诗,我们从创作及修改时间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感觉到汉诗对他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庞德正是在1913年对汉诗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庞德系统阅读汉诗也是发生在1913年春夏。而到了1913年10月,他早已读了法文版的孔子和孟子的著作。而且我们对文本进行分析,仅从艺术形式上也不难看出,这两行诗有着汉语诗歌的一些重要特色。概括地说,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偶句的特征;二是诗律学意义上的“字”这一概念的介入。我们从这两个角度来对该诗进行分析,更能看出该诗所接受的汉语诗歌的影响。

先说该诗所具有的汉诗对偶句的特征。对偶句是汉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的“丽”是骈俪的意思,“丽辞”即骈俪之辞,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语言的对偶。刘勰《文心雕龙·丽辞》篇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独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 421)。从而强调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这两行诗中,既没有动词,也没有人称,只是两个独立短语,中间还用分号隔开,但包含着两个复叠对比的意象:人群中隐约的面孔与黑树干上的花瓣。第一行描述诗人的具体经验:黑压压的人群中,突然幻影般地闪现出几个“美丽的面孔”;第二行进行隐喻,看见人群中清新美丽的面孔,犹如看到“湿漉漉的……花瓣数点”。第二行更加突出了色彩的对比:黑色树枝与鲜艳的花瓣。在情感力量方面,人群与湿漉漉的枝条,都令人感到冷漠、压抑;而美丽的面孔与花瓣,又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有了爽朗轻快的感觉。

尽管表达方式是非个性化的、非抒情的,但本诗仍然给人以情感方面的力量,或许通过对比,还会引起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心灵对自然美的依恋,对中世纪的传奇的向往。该诗虽然形式短小凝练,但形象具体鲜明而又淳朴含蓄。这一风格上的特征尽管日本俳句中也有,但同样是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而在结构形式方面,汉诗的特征就更为鲜明了,不仅有黑色树枝与鲜艳的花瓣这一色彩的对比以及强烈的画面感,而且有将不同时间和空间意象巧妙连接的对偶句的特征。而日本的俳句主要着眼于诗的意境,是不具有这种对偶句的形式特征的,俳句的“5-7-5”的三行排列,与对偶句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更不用说庞德本人深深理解汉诗的这一技巧了,他曾在总结汉诗的特点时极其中肯地写道:“中国诗中常用对偶句,把抽象和具体描写、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宋柏年 252)。可见,庞德对于汉诗对偶句的理解和运用并非出于无意识,而是一种主动的借鉴和移植。

而俳句的英译一般也是以3个诗行和17音节(即“5-7-5形式”)②来处理的,有些英语诗人在模仿俳句进行创作时,也是用3个诗行和17音节的结构模式。正如美国诗人詹姆斯·柯卡普(James Kirkup)用俳句形式所写的对俳句的定义:“Haiku should be just/Small stones dropping down a well/With a small splash”(Bowersviii)与庞德同时代但比他年长的另一意象主义作家、美国女诗人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就曾经创作过多首俳句,用的也是“5-7-5形式”。我们现以一首为例:“Last night it rained/Now in the desolate dawn,/Crying of blue jays”(Lowell126).

而且认为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一诗具有日本俳句的特性的学者,还将此诗译为17音节的俳句形式:“面庞千万张,/人头攒动如花瓣,/湿黑树枝颤”(齐一 47)。可见,日本俳句与汉诗对偶句的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是模仿俳句,庞德对当时的这种俳句形式理应知晓,但他并没有写成人所共知的“5-7-5”的俳句的结构形式,而是力图以汉诗中的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感受和突出他的诗学主张。正是庞德对这种叠加形式的“方程式”的苦苦探索,影响了一代英美诗人。

我们再看诗律学意义上的“Word”这一概念的介入,探讨该诗的汉诗的特性以及这种介入所引发的英语诗歌中的诗律学的变革。按照一般的诗学理论来说,英语格律诗基本属于音节-重音诗律。汉语诗歌则属于纯音节诗律(如古体诗、近代民歌)和音节-音调诗律(如近体诗)。我们知道,汉诗中的结构单位“字”(Word 或 Chinese character)是不同于西方诗歌中的结构单位“音节”(Syllable)的。因为“字”的内涵要大于“音节”。英诗中的“Syllable”只是声音范畴的连接,而汉诗中的“字”却具有语义成分和声音连接的双重功能。只有以“字”(Word)作为衡量单位,才能真正领会汉语诗歌的独特品性。

首先,该诗不符合传统英诗音节-重音诗律中的任何一种格律。其次,它也不符合可归于纯音节诗律的日本俳句中的“5-7-5”17音节结构模式(就音节而言,是12+7共19个音节)。考虑到庞德对汉诗所作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庞德的复叠对比的两行诗中,每行各有4个实词,第一行为apparition、these、faces和crowd,第二行为petals、wet、black和bough。在此,庞德的确关注的是实词,而其余的虚词,在庞德看来是可以忽略的。庞德是深知源自汉诗的这一特征的。他也曾经总结道:“中国诗简洁、含蓄,意象之间不需要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往往可以省略”(宋柏年 252)。该诗不以音节,而以实词作为诗律学意义上的结构模式。这种受中国诗歌形式的影响,以“Word”为结构单位的诗歌在西方诗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可视为最初的代表。

而在随后的发展中,诗人们对新的诗律学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虚词也渐渐被计入“Word”的数目之中。如坎贝尔(Joseph Campell)的The Old Woman一诗便是以每行4个“Word”而写成的:

As a white candle

In a holy place,

So is the beauty

Of an aged face.

As the spent radiance

Of the winter sun,

So is a woman

With her travail done.

(如同一枝白色的蜡烛

放在神圣的地方,

一张老人特有的面庞

美得就是这样。

如同冬日里的太阳

耗尽了自己的光泽,

一个年老的妇人

结束了一生的苦涩。)(许渊冲 337)

此外,以“字”(Word)作为衡量单位的模式,无疑也影响了汉诗英译过程中的形式处理,给汉诗英译提供了一种新的韵律模式。如沃森(Burton Watson)等西方译者在翻译王维的《鹿砦》时,所使用的不是西方诗歌传统中的音节,而是以汉语中的字(word)为基本单位来进行处理,译文中也是以四行的形式,每一行以六个“Word”为单位:

Empty hills, no one in sight,

only the sound of someone talking;

late sunlight enters the deep wood,

shining over the green moss again.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Saussy64)

这种以字(Word)为单位,不依音步,也不顾韵律的译诗,以及简洁明快凝练的翻译风格与美国现代诗歌运动的发展是非常协调的。

由此可见,在英美诗歌从传统到现代的诗律学的变革过程中,以庞德的名诗《在地铁车站》为代表的深受汉诗影响的英诗创作所起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在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以及诗律学方面都无疑引发了一场变革。这一变革不仅继续影响着英诗的创作,而且为汉诗英译的革新提供了实践范例,从而使英语诗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注解【Notes】

①如在1993年版的《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中,J.T. Barbarese 称《在地铁车站》为俳句。See “Ezra Pound’s Imagist Aesthetics,”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ed. Jay Parini and Brett C. Miller(New York: Columbia UP, 1993).又如:Daniel Tiffany 在Radio Corpse: Imagism and the Cryptaesthetic of Ezra Pound (1995)中写道:“Thus,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haiku on Imagism, for example, can be understood as an exotic means of formalizing and dignifying a poetic suicide.” 再如:Kenneth Lincoln认为:就结构而言,该诗与日本俳句多多少少是相称的。See Sing with the Heart of a Bear: Fusions of Native and American Poetry, 1890-1999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 2000).

② “5-7-5形式”是指俳句英文译文中,诗句分3行排列,音节数分别为5、7、5,而日文俳句原文中,17个音排列为3行,有时也排列为1行。日文3行结构中的5、7、5音,与英文音节比较接近,但语义容量小于汉语的“字”。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owers, Faubion, ed. The Classic Tradition of Haiku.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6.

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

[Fei Bai. An Outline of World Poetry. Guilin: Lijiang Publishing House, 1989.]

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Huang Jinkai, ed. Symbolism and Imagi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P, 1989. ]

刘勰原著,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Liu Xie. Wenxindiaolong. Translated and annotated by Long Bikun.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

Lowell, Amy. “Twenty-Four Hokku on a Modern Theme.” Poetry 18 (1921):124-27.

齐一:“《雅歌·春天狂想诗》中的意象主义考察”,《外国文学研究》3 (1999):44-52。

[Qi Yi. “A Study of Images in Springtime Rhapsody.”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 (1999): 44-52.]

Saussy, Haun. Great Wall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Cambridge: Harvard UP, 2001.

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Song Bainian, ed.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Beijing: BeijingLanguages College Press, 1994.]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Xu Yuanchong. On Chinese Verse in English Rhyme. Beijing: Peking UP, 1992.]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文学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数字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文学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波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