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梦里桃源

梦里桃源

梦里桃源范文第1篇

又见桃源

马卡丹

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小溪的尽头是窄窄的洞口,山洞的尽头是淡淡的人烟,鸡鸣、犬吠,三五间屋、十数亩田,一个农人蓑衣箬笠吆牛把犁,犁开丝丝春雨……

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在湖南桃源,在重庆酉阳,在庐山,在武夷,在闽中的桃源洞……这一刻,我又走在一个叫做桃源的风景点。尽管这儿从未留下过陶渊明的足迹,却并不妨碍导游宣称此地才是正宗的桃源:陶翁本就未曾涉足桃源的呀,《桃花源记》说的只是渔人的故事,那个渔人误入的肯定是这里。你看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再说,这样的好山水,酷爱幻想的陶渊明,怎么不可能在梦里到此神游呢?

对于导游的振振有辞,起初我只觉好玩,渐入佳境,方才觉得这歪理似乎不歪。“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仿佛就是走在《桃花源记》的字里行间,每一步都在印证着陶翁美文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陶翁或许真是在梦里到过此处的啊,哦不,他的梦里,怎么会有当今旅游开发的喧嚣呢?他笔下的那些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淳朴山民,又怎么会有目突突期盼孔方兄的眼神呢?不要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景点了,就是那些闻名遐迩的景区,那些竞相标榜如假包换绝对正宗的一个个“桃源”,哪一处瞄准的不是你的钱袋子呢?“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伏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互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毕竟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她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与桃源景致相似的地方,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固然当仁不让,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地方,照样可以有“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目迷五色、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便是陶翁自己,怕也难以辨识真伪了。

平心而论,这些林林总总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的桃源实在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洞天深处别有天的,可以开一段曲折拐弯的洞、布一道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内涵是造不出来的。走在一个个“桃源”,我的心情总是先欣喜然后再是深深的失望:所有的桃源都极似桃源又极不似桃源,所有的桃源都极具其“形”却不具其“神”,那怀揣薪水、套上蓑衣箬笠吆牛下田来回表演的“农夫”,那领着津贴、身着古装面对游客频频作秀的“黄发垂髫”,哪里有一丝桃花源中人的味道呢?孜孜在细处打磨务求其似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去追求陶翁笔下的意境,追求桃源的深层内涵呢?

说起来,桃源的景致其实是很普通的,不过就是桃林、小溪、山洞、农田,不过就是些安居乐业、淳朴无争的男女老少,为什么却让那么多的现代人魂牵梦萦呢?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在世俗的风尘中摸爬滚打日趋麻木的心,多么需要安顿、需要小憩。无怪乎会有那么多的“桃源”,无怪乎还有那么多的“桃源”在源源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桃源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这些人造的“桃源”,真能抚慰现代人受伤的心灵么?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一样,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也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里那样的神来之笔;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的魅力。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

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洞,踏上归途。暗黑的洞壁拽着我的目光终于脱离了赝品,一片暗色中心头只觉一派澄明。仿佛“捧心西子”,我庄重地捧紧我的心,那里,珍藏着我的桃源。

[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有两处对比:

其一是作者将游览所见的风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对比。这个风景点恰如导游所说:“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让人初见也觉得“仿佛就是走在《桃花源记》的字里行间,每一步都在印证着陶翁美文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但是经过一番比较之后,作者很快就发现,在陶翁的梦里,怎么会有当今旅游开发的喧嚣呢?他笔下的那些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淳朴村民又怎么会有“目突突期盼孔方兄的眼神”呢?原来,这里的“农夫”是在表演,“黄发垂髫”是在作秀,这个“桃源”虽极具其“形”却不具其“神”。他们仿造桃源,原来是为了招徕游客,追逐利益。至此,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对现代仿古景点的摒弃和对世人一心逐利的批判。

第二处对比是对各处文化资源争夺的对比。参与争夺赤壁、隆中、女蜗故里等文化资源的地方毕竟还与这些历史传说有关联,桃源则不同,因为它本来就是陶翁的一种想象。大江南北,只要有与桃源景致相似的景色,都可以自称是正宗的“桃源”,也不管陶翁去过与否、梦见过与否。通过这一对比,世人的逐利之风彰显无疑:有点关系的尽量扯上关系,没有的就想法仿造。

散文除了追求意胜,还讲求语言的优美。本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用词的简洁、生动和传神上。

梦里桃源范文第2篇

话剧《暗恋桃花源》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得意之作,它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闻名于世。话剧展示出矛盾的综合体是如何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显示出奇特的效果来。其本身蕴含的那份矛盾,矛盾的冲突展现出的奇特的效果,让观众产生了奇幻般的感觉,好像在不同时空中不停回转,看到错综复杂的并不按常理发展的故事情节,带给了观者极大的视觉刺激。这种新奇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体验也许正是现代社会人们所追求的。

我们出去旅行,到陌生的地方去,也是寻着诗词歌赋里的情感足迹,去体验其中的奥妙。这种旅行过程中的心理追求和我们观看话剧、电影等等之类的文艺作品,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我们看到一部好的电影,会想到亲自去到胶片里的那个地方那个世界去体验电影主角的人生,《刘三姐》成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勇敢的心》令千万影迷迷恋于苏格兰清新秀丽的山水风景、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和那些穿着红色格子裙的苏格兰男人们……今天,我们看到这部风靡的《暗恋桃花源》,如此美妙而奇特的场景与构思,会唤起你对桃花源的憧憬吗?唤起在您心底的那份埋藏已久的“暗恋”情愫吗?我们怀揣着田园梦,来到这片精神家园。

寻访桃花源

踏着前人的脚步,怀揣着莺莺燕燕的古诗词歌赋,携带着无限的憧憬,去寻找那片似云雾一般的梦境。湘江畔边,凤凰城下,多少足迹踏遍这青山绿水的美,桃花源与他们相伴,共享风花雪月下的盎然。

“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使这里的位置一如千年前那样重要,不仅是地理位置,它同时构筑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并且千年来不曾黯淡和消逝,而是在我们脆弱的时候,寻找到坚强的力量。

桃花源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确乎一副仙境模样。这里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胜似仙境的自然风光和灵秀隽美的风格气质,成为文人墨客屡屡拜访的圣地,古代先贤多有来此地洗涤心灵,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佳作名句,如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每一位墨客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每一个人眼中的桃花源和心中的家园都有自己的味道和风景。李白意气风发、激情四溢,王维抱琴倚松、悠策藜杖,孟浩然悠然自得、酌酒扶桑……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片仙境,良田、美池、桑竹,每一个景色都美的那么令人沉醉。在这里,寄托着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美好情趣;在这里,草长莺飞,嘤嘤燕语。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来到这里,来到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满是花香蝶飞的桃花源,如身在梦境。这样仿佛超脱万丈红尘之外的绝妙体验,引得一派文人骚客来这里抒情感怀,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幽静的桃花源区,心中升起一片歌舞升平,踏上石阶,沿着曲径,穿过亭台碑坊,任山川胜状与诗情画意尽情流淌在天地间,看满眼粉桃花瓣,风中轻舞,飘然落地,铺成一地锦绣。

桃仙岭上灿烂的红桃,映衬着桃花源牌楼,彰显着屹立千年来的古韵风情,宽绰的跨度、秀美的雕饰和雄浑的气势,成为桃花源里极具风格的体现。传说这里是人间与仙境的毗邻之处,是烟火人间与梦幻仙境都钟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暂别人间,踏入梦境,享受神仙之爱。

清丽悠然

仙境中,曲径通幽,阡陌纵横,沿路郁郁葱葱,红桃绿柳垂檐。渊明园、刘禹锡草堂,在这里依青山、傍碧水,诗人在这里找到了梦中的田园和永远宁静自得的精神归宿。湖水,是凝翠溢彩;池畔,是一岗松杉。浴仙池与桃花湖相映相伴,陪伴着诗人,也无怨的承载着无数人的田园梦。这里,可浴可赏,清波留香,云敛霞收,将悠然景象藏纳于一池。这时的游人,杳如黄鹤,深深吸一口气,便胜似人间无数。

仙人前行,寻古探幽,沿着池畔来到武陵渔郎问津之处。想那渔郎有如此福气进入这桃源仙境,毫不自知,在这“问津亭”下才意识到“天上一天,地上十年”的奇妙。亭内石碑树立,书法道劲,亭携江枕流,据有山水之胜。站在亭下,对望同在黄闻山麓的水府阁,也同样隐逸于山水之中,悬崖如削,壁立千仞,高踞黄闻山顶,宝顶耀金,琉璃呈丹。登临远望,看到渔村夕照,木排飘摇,大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风姿绰约。

不仅是仙境,还是圣地,黄闻山下,桃川万寿宫彰显出道教圣地的威严与庄重。宋明两代,这里香火旺盛,香客不断,一时独步天下,“四十八层庵,走马关山门”,引得历代诗人词家纷纷泼墨于宫墙。现在的桃川宫依然古木垂荫,望之蔚然深秀,依然是道教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圣地。道教自来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幻化成仙。隐逸在这仙境中的桃川宫,练就了几多仙人几多潇洒呢?好奇的你,不如来到这里,亲自沾染一些道家的弥漫云雾和苦味丹药,说不定能够参透得道成仙的奥妙。

从桃川宫的成仙美梦中苏醒,“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就来到了武陵渔郎沿溪而上最终偶遇桃花林的那条桃花流水溪。桃花溪两岸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纷然的桃花林,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红云漂浮,赤霞飞腾,与沿溪的松涛、竹风相映照,瑰丽多姿。沿溪而上,桃花山东西两面的山涧逐渐汇合,穷林桥犹抱琵琶般的出现了。穷林桥因“欲穷其林”而得名,桥头衬以彩绘山水,有着精美的雕镂。桥下流水潺潺,桥周桃花灼灼,置身其间,悠然生出清雅之气,自然之间,荡涤心灵。

古意野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争艳,方竹依旧,几度风雨和春秋。走到桃花溪水的尽头,就来到了真正的世外桃源――秦人古村。这里还保持着古、土、野、奇的原始风貌,一如千年前送走渔郎时般模样。这里幽处武陵深腹,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晨钟暮鼓的一声声回响,倾诉着久远的历史和岁月的苍凉。沿着蜿蜒千米的秦人古道前行,两边牌坊古土,秦舍古朴,山洞古幽,与世隔绝之感弥漫四周。古道的尽头是平坦空旷的“豁然台”,走上台去,仰望高阁傩坛,俯视美池良田,顿然有豁然心胸之感。这空旷的平台上一座擂茶馆,茶楼里热闹无比,茶香四溢。细细品茶之后,拾级而下,山下长长的竹廊蜿蜒,形式古雅,结构精巧。廊亭相闻,古意野趣,淋漓尽致。穿行于竹廊间,循武陵渔郎踪迹,游览人间仙境。春风拂面,花瓣飞扬,青山绿水,古寨野趣,在这里,走进我们心里的桃花源,寻找那传说中无法忘记的甜。

这是一个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时明月,照耀着远古晨钟暮鼓,传递着苍凉,良田美池,流淌着自由;黄发垂髻,共享怡乐。那古朴的秦居,芳香的擂茶:那深巷的犬吠,桑颠的鸡鸣,那戏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秦剑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树,谷风幽泉。

秦人村的几处秦居,能够为你舒缓疲惫。这里的秦居都保留着秦代的建筑式样,古窗幽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室内陈设极富先秦风味,古朴,简单,室外田园桑竹,古意苍茫,一行竟越近千年的沧桑。

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桃花源里,桃花仙子袅袅娜娜,种桃树,摘桃花,引得秦人自得,游人如织。有壮丽如豪杰,“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卧”,在这人间仙境中半醉半醒,看花开花落。又有隽秀如女子,轻绕方竹,徘徊仙桥,在清澈的桃花溪水边,笑语轻言,看溪水凝如琼脂,泻如玉液,温婉的在花枝间穿行。秦人洞外,万亩良田。田边浅池,秀水盈盈。正是“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凝眸于远方天间的浮云,聆听桃花流水潺潺的水声,红尘俱在千里之外。

红尘又怎可能被拒于千里之外7这只是我们的希望罢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样的问,这样的疑,这样的“冷眼向洋看世界”,这样的“浪下三吴起白烟”,在主席看来,桃花源是乌托邦,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主义,是阴柔秀美的代表,是不奔放、不阳刚、缺乏气势的。是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超越历史的理想社会,是难以到达的梦幻之地。我们今天看来,桃花源就像是我们内心无法到达的角落,但是我们每个人又都会在自己的心中勾画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那里虽然不是仙境,但至少让我们能够怀旧,能够像孩子一样天真的做梦,能够回归到最最朴实的状态。桃花源,就像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盛放在细雨微风的深处。

回首望去,牌楼两侧那幅行楷朱联依然炯目:“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虽然梦幻,但是足以让我们随着这些文字飞扬,开放,把自己挥发到那影影绰绰的仙境中,兀自地美丽与绽放。绽放过后,还要前行,还要勇敢,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在属于自己的仙境中,做自己的王子与公主。

梦里桃源范文第3篇

读你院中的

你与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归去来兮辞》里写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还听说过“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你为何对如此钟情?是因为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正好与你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格一致?还是因为“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总之,提到就会想到你,提起你也会想到。你似乎已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我每每读到“采菊东篱下”,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人,留着一缕随风飘逸的青须,依靠在篱下,时而低头赏菊,时而仰望南山。

――读你院中的,我回味无穷。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

桃花林里“落英缤纷”,白的如寒冬的新雪,粉的如绽放的杜鹃。林边是潺潺的流水,水的尽头便是山。山中有个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读你梦中的桃花源,不经意自己似乎走进了桃花源。我不由得赞叹你的妙笔,竟生出这样美丽的世外桃源。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尽管是个梦,却不仅蕴含了你对美丽的桃花源的向往,更寄托了你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的向往。它不仅仅是你的梦,它是所有劳动人民的梦,虽然它难以实现,但它鼓舞了多少人为之奋斗;它不仅仅是东晋时期的梦,它也是21世纪的梦,人类是不会停止对美好家园的建设和对和谐社会追求的脚步的;它不仅仅是中国的梦,它是世界的梦,有人在的地方就必定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读你梦中的桃花源,我醉在其中。

读你这个人

从江州祭酒到荆州刺史,从镇军参军到建威参军,最后从彭泽县令到彻底的辞官归隐,你五次出仕又四次归隐,最后终隐而不仕。敢问你为何在官场与田园间徘徊?读了“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读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才明白:原来你本怀着昭昭可见的济世之志和一片赤子报国之心,可惜官场上的黑暗、腐朽,让你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理想,恋起了田园。你在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度过了13年,最后终于看破了一切,授印去职,负锄躬耕。

有人说你是在逃避,逃避一个以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罪恶的社会。我真为酒泉下的你愤愤不平。在那样一个政治黑暗、官场污浊、屠刀乱舞的社会,除了退隐难道还有别的出路?就算这是逃避,我认为也是值得的。因为那使你留下了更多精彩的诗句和宝贵的精神,并且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你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把你引为知己:“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曾探访过你的故居,写下“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来颂扬你的人格……

――读你这样一个人,我高山仰止。

梦里桃源范文第4篇

每每读起《桃花源记》就会引起我的思考:真搞不明白,人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得已?如果,我居住在自己的“桃花源”,是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个圣人;是否可以不考虑人生疾苦,无拘无束;是否可以无视他人的眼光,自娱自乐?呵呵,实现这种生活真难! “忽”,一阵风吹来,将我引到另外一个地方。 恩,睁开眼睛,环顾周围:四面都是桃花,茂盛的草儿被飘落的花瓣覆盖,却挡不住那绿色的勃勃生机!简直就是“桃花源”嘛!“桃花源”?难道我真的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恩,书中是这么写的,没错! 我凭着直觉,往前走,走到了桃花源的尽头,找到了溪水发源的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山在哪呢?找找找,啊,找到了!竟然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大标题“桃花源”!老天哪!好大的一个牌子! 摸摸索索,终于从洞里出来了!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乡村气息,听一下鸡鸣狗叫!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哪有鸡鸣?哪有狗叫啊?!有的只是如同现代社会般的气息!甚至比现代社会更发达!到底怎么回事啊?为什么会不同呢? 莽莽撞撞的走了好久,却见不到一个人。哎。咦,前面有个老头,穿著打扮与这里很不相符。嗨,管他呢,去问问!“老爷爷,你好!请问这是什么地方?”老爷爷疑惑地说“这是桃花源,你是?” “奥,我不是这的人,不知怎么回事就到了这里了!”“什么!?”老爷爷慌慌张张地说“快跟我走,你呆在这会有危险的!” 我们躲躲藏藏的到了老人的家,经过和老人的一番交谈,我知道了,老人就是当时的那位渔人!当年,他再次寻找时,又找到了“桃花源”。他把当代最发达的技术告诉了桃花源人,桃花源人很是高兴,就把桃花源内唯一的一颗长生不老药送给了渔人。与人为表示对桃花源人的感谢,决定偷偷出去搜集当代最发达的信息,并永远保住“桃花源”这个秘密。后来,这里发达了,新一代桃花源人不满足现在的利益,决定对外界发动大规模的斗争,争霸整个世界。 “我正在研制外界最强大的原子弹,我要将这里毁掉,不能让他们这么疯狂。以前那个桃花源不见了,就让它成为梦吧!这本来就是个梦,不是吗?”“是的,可是你将会毁了这个世界,这里还有许多人啊!”“人?他们只不过叫人罢了!他们被一个可怕的人统领,他们都没有了思想,怎么算是人呢?”“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天我外出时,有个人跟着我离开了桃花源,我没有察觉出来。不知他怎么得到那种可怕的魔法,把所有人的思想都控制起来。我因为在外面耽误了一会,回来后,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哎,都是我的错!”“那该怎么办呢?这里还有那么一些无辜的人!”“这就是我研发原子弹的目的,只有我与他同归于尽,其他的人就会恢复记忆,并忘记这段不好的回忆。如果,我们只是把原子弹投在这个岛上,这里就会毁灭,而我们可以安全离开。”“可是~~”“别说了,让我想一想吧!”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真不知道渔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毁掉这个岛还是牺牲自己?哎,这确实是一道难题! 我和渔人上了一条小船,渔人还是选择毁掉这个岛。等要开船的时候,渔人将船划起来后,告诉我怎样才能回到现代。我很是纳闷,这是要干什么呢?“我不能这么自私,要不是桃花源人给我那颗长生不老药,我或许早就死了,该是我牺牲的时候了,小朋友保重,不要透漏,就让这里成为传说吧!再见!” 但那一声响声发出时,我留下了真诚的眼泪。渔人为了那些可怜的人儿牺牲了自己,他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我会记住你的! 桃花源啊,你俘虏了多少人的心,有扼杀了多少人的梦啊!成为过去吧,不要让别人知道你那不光彩的事迹,成为一个传说吧,把你最美的一面留在人们心中!

梦里桃源范文第5篇

【摘 要】影片《暗恋·桃花源》让我们看到几段不同的人生之路,其对人生的思考有强烈的寓言性,通过对其的分析发现,桃花源其实是潜意识中梦境的再现,既有“乌托邦”式的浪漫又有现实的讽刺。

关键词 寓言性 梦境 讽刺 乌托邦

《暗恋·桃花源》和以往我们所关注的电影有所不同,它看似缺失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的叙事线索,似乎情节很散落,但是经过多次观看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一部值得分析的电影,并且有着典型的第三世界作品的特征。

一、四段不同人生的寓言性和讽刺感

1、关于《暗恋》

《暗恋》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浪漫且心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江滨柳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人生故事结局。其中演员饰演的江滨柳是一个很有浪漫色彩的人,他一开始就忘不了东北忘不了过去,这就为他之后也忘不了云之凡做下了铺垫。当分离要到来了,两个恋人在回忆认识之初如何相遇展望分别后怎样联系。一切都那么的符合逻辑就如同一般恋人一样。可是就在这时导演终止演出,并指责江滨柳你演的不像“江滨柳”。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就源于,每一段过去在过往人的心里都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剪不断思绪。这种种过往是不可复制的,有些人选择淡忘它,有些人把它深藏在心底,可是“江滨柳”却选择把它记在心里。似乎导演就是现实中的江滨柳,可是他忘记了他记忆中的那段过去是只属于他自己的,再怎么演绎也不可还原。

直到故事讲到台北医院的病房中,我们发现故事并不像男女主人公起初想的那样,在天涯海角两个相爱的人都可以遇见。往往生活中最常见的不是相遇而是错过。一生当中我们会错过很多事而那些个错过便会成为一生的痛。而主人公便也是如此,一个小小的台北两人就错过了一生。现实生活的残酷就是对年轻时浪漫人生对白的最好的讽刺。男主人公说:“就算我们在上海不认识,我们隔了十年在汉口也会认识;就算我们在汉口也不认识,那么我们隔了三十年,四十年在海外也会认识。”坚定而浪漫的对白,可是现实的讽刺,就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城市短短几年却再也不得相见。当云之凡送给江滨柳一条围巾时说:“你别管钱嘛”。又一次与现实脱节,单纯的如同“山茶花”般的爱情是不需要金钱这俗之又俗的事物来玷污它的。可是往往这俗物才是我们这些身在世俗中的人物无法逃脱枷锁。两人为生活都背离了曾经的誓言,男人没有一直等下去,女人也没有。可就当岁月一天天过去当再次相遇,男人发现自己午夜梦回时的山茶花少女此时已不再年轻,自己仍然只活在记忆中,当记忆被现实所打破主人公才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才发现了妻子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可是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把自己看得最重的档案袋拿出,那里装的已不再是写满回忆的信而是满满的现实的俗物。

当一切都结束时,老了的云之凡走了,门关上了。这扇门关上了两人关于过往的一切,再也没有秋千,再也没有山茶花再也没有美丽的月光,这一切都被彻底关上了。可是不久之后门又打开了,透过门我们看到了江滨柳,穿过江滨柳我们看到了导演。这一切就似一连串的映射,关上了生活中的某扇门可是生活依旧会继续。你努力的幻想的一切都会被现实所击垮成为赤裸裸的讽刺。你努力想要记住的一切往往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摸样,这个改变他的还是你自己本身。

这一切的一切的变化手法都如同詹姆逊分析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样,有讽刺同时也是有强大的寓言性。

2、关于《桃花源》

《桃花源》这个章节寓言性和讽刺感就更加明显。“桃花源”这三个字分别映射了“陶花袁”这三个人。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原本在男性社会中男性是占家庭的主导地位的可是,当男人的某些功能的缺失后一切就开始出现了倾斜。原本属于男性特权的酒不能再喝了,刀也不能再用,就连饼也吃不了。一切都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当现实不停地打击着剧中的老陶,他无处诉说,也再没有立足之地时,他选择了离开。在逃离的过程中他想忘却,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忘记,在黑暗的道路上给自己寻找出一个光明的小孔。他开始寻求别的安慰,可以和谐的和春花还有袁老板生活在一起。当他又一次认为自己已经战胜心中的困难,并且以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回到家中一切都变了。现实又是一记沉重的耳光,他发现一切都与他想象的不一样。春花和袁老板不如在桃花源中那般恩爱。他以为自己可以回归到这个现实中,可是那酒他依旧打不开,证明他的缺失在现实中是没有被弥补的。

最后他默默的走开了,想要独自一人回去,可是再也找不到那片桃花源。此处深刻的体现了故事的寓言性。当我们走进自己的世界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在其中似乎放下了一切,也想要忘掉一切,当我们自以为成功了的时候现实往往给了我们强烈的讽刺和嘲讽,那些你所描摹的都不是现实,你所想要忘却的都依然还在。当你对现实失望想要回到自己的避风港时,你会发现你自己用现实摧毁了自己的梦。因此,不要想着逃避,那是自我的迷藏,只会让你停驻不前只会让你迷失方向。

3、关于“疯傻女”

这个形象出现的次数不多却贯穿着整个故事都在,这个傻女人没有自己完整的故事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她在苦苦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个他。

从女人疯傻的只字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女人曾经有一个很相爱的男人,他们一起吃小吃一起看桃花一起约定在某个地方相遇,可是时过境迁一切都变了。曾经的恋人没有再相见,没有按照约定出现,女人不停地寻找着这个人,直到这一切占据了她生命的全部。这个故事展现出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当我们面对爱情我们盲目追求,在爱情中我们往往失去自我。可是这种失去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它只能让你不能自拔。我们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境,可是现实需要我们清醒的去面对。如果你战胜了自己的心,那么就可以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不然就如同疯傻女一般在自己的梦境中打圈。

4、关于“墨镜姐”

“墨镜姐”这个人物出现的就更加少了,只有简单的几个镜头,没有台词也没有剧情,是另一种独来独往的旁观者的人生。这一种往往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带着一副有色的眼镜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冷漠的观看着身边发生的事情。似乎这些事情都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冷漠是代名词,有色眼镜是生活的伪装。每个人都在给自己做掩饰,掩饰自己的内心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总结看来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四种人生,一种是拼命想记住过去,渴望活在自己的历史中,渴望曾经的浪漫,可是现实却不是如此。一种是拼命想要忘记过去,渴望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梦境之中,可是现实也不是如此。第三种是拼命想要回到过去,在自己的思维中迷失了自我,现实却丝毫没有改变。最后一种是拼命想要掩饰自己的内心,冷漠的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生活,生活也同样冷漠的回应他。细想来不管是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都会遇到如同这样的选择人生的时候,而这四种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人生的不同方向。

二、以精神分析学方法看这部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了众多似梦非梦的剧情穿插。梦可以说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非理性的愿望。尤其是源自童年,尚未转化为反向或升华的性欲,当我们的意识控制微弱时,譬如睡觉时这些愿望就显现出来好像得到了满足。

就如同在《桃花源》中的老陶就是一种梦境的体现,在桃花源中的一切都如同一个“显意梦”,梦中的故事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看似梦中的一切都与老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其实都有他们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这样看来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梦的运作”。可是就老陶来说桃花源的一切又如同是一个“隐意梦”它表达了老陶的内心所隐藏的一种欲望。是一种潜意识的爆发。老陶进入自己设定的桃花源实际上是开启了自我精神系统的“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是本能的自我控制,是化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首先,这种防御机制开启都源自一种自我的“情感矛盾”。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同时产生爱恨交加的情感。就如同老陶对春花一样既爱又恨往往这个时候本人也不能清楚地区分这种爱恨。接着人们往往选择“逃避”,大多数人最初都会选择拒绝面对这件事。老陶的逃走就是最坏的表现。接着往往就开始了一种自我的“情感压抑”潜意识本能的愿望的爆发欲望等受意识的排斥禁止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再接着就是“抑制”阶段的出现,这一时期被抑制的事物很容易被唤醒。接着就是“认同”的出现这事人往往要找一个精神认同者,比如“要像某个人”,就如同老陶发现自己要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生活。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就是“理性化”的阶段,对无意识或非理性行为给以逻辑性的推理和借口。老陶开始可以和桃花源中的袁老板和春花生活在一起,他为他们也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借口。最后当一切都看似理性了之后人们往往就会选择“回归”,回归到一个早期阶段,选择回避压力和焦虑。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是一个正常的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老陶遇见桃花源看似是一个偶然其实是一个必然,也可以说桃花源是他自己一手建立出的“防御港湾”。之后他选择回归现实可是现实太过讽刺,一切都与他的梦境所不同,这也是为何老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因为他自己打破了自己的梦境,并且此梦境再也不可能建立。

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正如詹姆逊笔下所说的的第三世界文学那样有着发人深省的寓言性,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强烈的讽刺。它不断的给人们展现一个又一个“乌托邦”,却也在时刻提醒现实,无论你如何选择人生,那条路依然以它固有的姿态和脚步向着早就决定好的方向前进,就是看你选择停在何处。

参考文献

①袁先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②廖世奇,《“第三”的含义:杰姆逊的故事和我们的处境》[J].《电影艺术》,1991(1)

③魏宁,《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寓言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

内蒙古电力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