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比经典

科比经典

科比经典

科比经典范文第1篇

2、I dont want to be the next Michael Jordan, I only want to be Kobe Bryant. 我不想成为乔丹二世,我只想做自己。(我不是第二个乔丹,而是第一个科比!)

3、我不想和别人一样,即便这个别人:是乔丹。

4、乔丹:“科比是飞人第二”,科比:“飞人永远只有一个”.

5、你, 不是我的对手.

6、我科比·布莱恩特有我自己的打球方式,我不要做乔丹二世,我要创造属于我自己的神话.

科比经典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学会的生命在于学术。不同的学会有不同的依托学科。作为辞书学会下属的专科词典委员会,应该把辞书学、术语学、术语词典学都看作专科词典编纂所依托的学科。特别是术语学和术语词典学,与专科词典编纂的关系更密切、更契合。在术语学、术语词典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的现阶段,建议学会把开展术语教育纳入经常性的活动内容。有关部门已经颁布的文件及相关国家标准可以作为研究与学习术语学与术语词典学的切入点。

一、从关于学会生命的两种提法说起

在多年参加辞书学会活动的过程中,我先后听到过两种关于“学会生命”的说法。一是说,“学会的生命在于活动”。信守这个说法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起到促进学会正常开展活动的作用。另一种说法是,“学会的生命在于学术”。两相比较,我个人似乎更喜欢第二种提法。学会学会,它的活动理应更突出学术性,而不是满足于泛泛的一般性的活动。

要突出学会活动的学术性,必须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那就是要搞清楚,你这个学会究竟是搞什么学科研究的,或者说,是以哪个学科为依托的。对于整个辞书学会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问题。辞书学会所依托的学科自然是辞书学。但再仔细一想,又会觉得,事情也许并不这么简单。辞书学会下属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业务对象与范围存在明显的不同,但又都与辞书有关,把它们都归在辞书学门下并无不可。可是在有些时候,特别是在涉及具体学术问题研讨时,又不时会让人有一种不同专业委员会“各唱各调”、相互间“言不及义”的感觉。这种情况,从事专科词典编纂的专家似乎最先意识到了。他们是以对“辞书学属于语言学科”的说法提出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在日常需要面对的实际业务活动中,绝大多数有待解决的问题都不是语言学性质的问题。而从事语文词典与双语词典编纂的学者,则对此多有保留。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是有其原因的。专科词典收录的是专业词汇,而语文词典与双语词典编者,面对的主要是普通词汇。前者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语言学问题,而且首先也不是语言学问题。专业词汇与普通词汇的差异,必然导致专科词典的编写与一般语文词典的编写存在一些明显不同。比如,由于专业词汇特别是术语有严格的系统性,专科词典的条目选择,术语的定义,都要求有更严格的科学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有深厚的相关学科的修养。专科词典编写中遇到的问题,靠一般词汇学或词典学当然也能解决一部分。但是,术语学对解决专科词典编写中遇到的大量问题,作用肯定更直接,更有效,更有针对性。这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提出,辞书学已经开始从语言学分离出来。的确,单就专科词典编写所遇到的问题来说,它比语文词典和双语词典编写与语言学的疏离程度肯定要大得多。

泛泛地说辞书学是专科词典编纂所依托的学科,会让人觉得笼统、模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也有如隔靴搔痒。那么,还有没有更贴近、更契合的学科,应该成为专科词典编纂所依托的学科呢?我个人认为,术语学可能比辞书学还更贴近。再进一步说,术语词典学或是术语编纂(terminography),可能就更贴近,更契合。

二、关于术语学与术语编纂

术语学是研究各专业领域中术语的结构、形成、作用、发展、用法和管理的学科。术语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在国际上越来越倾向于把它视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许多相关学科如语言学、逻辑学、认识论、系统方法论、控制论、信息学等都保持并将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术语学派包括:德国-奥地利学派,俄罗斯学派,加拿大蒙特利尔学派和捷克布拉格学派。这些学派当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在术语学一般理论研究方面,俄罗斯似乎走在前面,他们自认为领先15-20年。术语学又可以分为理论术语学与应用术语学,下面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分支学科或称为研究方向,一般术语学、术语标准化、术语词典学应该算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近年来,认知术语学研究也相当活跃。

术语学与词典学有着特殊的紧密关系。应用术语学的成果往往是以词典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同词典学与词汇学有密切联系一样,术语词典学与术语学也有紧密的联系。术语学研究的许多问题是在术语编纂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来的,术语学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并指导术语编纂工作。

按著名词典学专家哈特曼(R.R.K.Hartmann)等的解释,术语词典学是研究有关术语词典的设计、编纂、使用以及演进等活动的一门学科。西语里表示相关活动与研究这种活动的学科常常用同一个词。因此,terminography既可译作“术语词典学”,又可译作“术语编纂”。术语词典学与我们通常更习惯说的专业词典学或专科词典学是一个意思。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术语与专业诃汇应该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简单说来,专业词汇比术语的范围要广,术语是专业词汇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术语词典学的内容框架与一般词典学有相仿的地方,比如,它也研究术语词典的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术语词典的分类原则,术语的释义等。但是,即使在雷同的题目下,阐述的内容却并不相同。比如,同样谈到释义,术语词典的释义与语文词典的释义,甚至与百科词典的释义,并不是一回事情。因为术语是对某一专门学科领域概念的指称,而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高度准确与严密的表述,所以,术语的释义实际上是给术语下严格的科学定义,这与一般的解释词义是不同的。顺便说说,下科学定义并不像国内有的学者所断言的那样,仅仅限于所谓“属加种差”的方式,因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除去属种关系之外,还有整体一部分关系、联想关系、序列关系、因果关系等等。至于说到百科性的释义,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它在定义之外,还往往提供相关的其他背景信息。再比如,普通词汇也有体系性,但相比之下,术语的体系性更强,术语词典编纂对体系性的要求更高。

术语词汇与普通词汇的最大不同,可以归纳为最主要的两点。一是术语是对某一领域内概念的语言指称,它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二是术语一定是成体系的。换句话说,一个术语一定是处于某一术语体系之中,它在体系内的位置受到同一体系内其他术语的制约。单独孤立的术语是不存在的。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加以说明。如果把普通词汇中的词比作自然生长的树木,那么,术语词则更像是电线杆。后者是有严格的规格要求的,同时,电线杆之间又有固定的位置与联系。但两者又都是木质的。就是说,它们都受所在语言基本特点的制约。

术语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更强的社会约定性。至少在同一领域内,在专家们之间,从称名到背后的定义,必须相互一致,不然就会妨碍理解,引起误会,进而影响思想的交流、科学的发展、知识的传播。这种社会约定性总是通过术语的标准化来实现的。术语标准化与普通词汇的规范要求相比,具有更大的约束性、法规性。术语的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对术语编纂的一些特殊要求。

总之,就专科词典编纂活动的内容、对象、指导理论、工作要求或工作成果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术语学及其属下的术语编纂,与一般词典学相比,与专科词典编纂的关系都更密切、更直接。

三、关于开展术语教育的问题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为了促进本学科的健康发展,任何学科也都要研究本学科的术语。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但是把各种术语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只有术语学。术语学既然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那它就不是不经意间顺便就可以学到手的。实际上,在术语研究发达的国家,上个世纪60年代末,高等学校就开始讲授术语学课程,并且在社会上的相关专业人群中开展术语教育。建国以来,我国在术语定名方面成绩斐然,但术语学理论研究却几近空白,于是,术语教育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好在这种状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可望于不久的将来有所改变。

我曾经尝试着为术语教育这样下定义,即术语教育是以术语学基本理论为依据,以具备某一专业背景知识的高等学校学生及社会有关行业人员为基本对象,以培养术语意识为中心目标的、普及性的教学培训活动。

对这个定义可以作如下几点补充说明。首先,开展术语教育必须要有科学依据。能够为我们提供这种依据的首先是术语学理。论。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术语,也都要与术语打交道,包括整理、规范本学科的术语,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也都可能感受到术语对本学科学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只有术语学才能从理论层次上对各学科术语的本质特征与一般属性作出更为深刻的阐释。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术语教育才算有了根。在术语学产生之前,是不可能提出什么术语教育的。其次,还要明确术语教育的对象。接受术语教育的人,应该是具有某一专业背景知识的人。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是接受术语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对术语可能会一无所知,毫无感受,术语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在校学习的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是已经初步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知识的人,他们还可能成为未来本专业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实施术语教育,一方面会对他们目前学好本专业知识,至少在宏观认识与方法论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也会对本学科领域内未来的术语建设,乃至整个国家与民族总体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们应该是术语教育的首要对象。所谓“社会有关行业”是指其工作直接或间接与术语关系密切的行业,如编辑出版、大众媒体、信息检索服务、语料库建设、科技翻译等。他们的术语意识与工作水平,往往直接关乎整个社会术语使用规范化的实施效果。对他们推行术语教育,既是目前大力提倡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对此前术语教育缺失的必要补课。

鉴于专科词典编纂与术语学和术语词典学的紧密关系,也许专科词典委员会也应该把开展术语教育活动,纳入自己的活动规划之中。这将是这个学会生命活力的体现。

四、一个具体建议

在基础研究薄弱、基本资料欠缺的情况下,开展术语教育会存在不少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我有一个具体的建议,那就是不妨把有关部门已经的文件与相关国家标准作为一个切入点。其中包括: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科技术语审定原则与方法》,国家标准GB10112-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neq ISO704:1987),GB/T15237-94《术语学基本词汇》(neqISO1087:1990),GB/T3935.1-1996《有关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一般术语及其定义》(idt ISO/IEC导则2:1991),GB/T1.6-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6部分。“术语标准编写规定”(neq ISO10241:1992)。据我个人学习的初步体会,这些文件堪称术语学理论与术语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典范。作为国家的正式标准,它也应该成为术语工作的指南。同样,它也可以充当开展术语教育的骨干教材。如何认识与贯彻学习这些文件,将有另文讨论。

科比经典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典阅读 图书管理员 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3-01

“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阅读让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

然而在这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于是“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即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图书管理员又该怎么做呢?

一、什么是经典

所谓经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且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

在这个意义上讲,经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影响力、时间性、广泛性。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它必须具有吸引力,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普遍接受的。

二、为何阅读经典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可见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传统经典阅读的民族;亦或许是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作为现代人在新世纪亲近书籍特别是经典阅读是必要的。

1.文化传承

梁启超说: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价值的选择

梁启超认为,在我们困惑的时候,这些经典可以给我们以指引。唐文治的看法:“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

3.写作与气质

梁启超认为,青年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从中汲取养分,充实和丰富写作内容。

4.对传统的尊重

在美国,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20世纪初以来,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及哲学、社会理论名著选目。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学校认为,学习这两门课,正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

5.教养

一些学校很清楚地知道,社会弥漫着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通过对这些名著的讲授,希望引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能成为每一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三、作为图书管理员,如何引导读者进行经典阅读

1.采购经典书籍

采购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始,采购哪类书,采购多少册,都决定着藏书比例的合理性、科学性。虽说中外经典名著不像畅销书那样更新的速度快,但名著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图书采购要以名著作为经常性的采购对象。另外在采购时还要注意那些经典书籍的不同版本,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有原汁原味的原版著作;有适合年纪小一些读者阅读的注音插图版;有便于学习外文的英汉对照版;有始于连续阅读的成套成系列的版本;还有图文版、精简版、珍藏版等等。但是近几年戏说、歪说历史及古典名著成风,误导读者对传统文化、古籍名著的认识,所以采购时还应考虑出版社的权威性、专业性,比如岳麓书社、中华书局等都是较为规范的出版社。如果再贴心点,最好注意选择质量好、翻阅轻松的书籍。

2.定期推荐精品书目

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置身茫茫书海,好些读者都应接不暇,一时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现状,图书馆可以通过馆员创造性的工作,将经过实践和时间验证的各种影响书目、推荐书目、必读书目、专题书目等有选择性地介绍给读者,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书目导读和促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书源,帮助他们接触和阅读这类比较优秀的读物。比如在两会期间,我馆相关馆员,根据会议内容的需要,专门搜集相关资料,跟踪服务两会人员。要想真正达到推荐的目的,个人觉得应具体考虑以下几点。

1)作为基层图书管理员,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读者的不同需求,采取针对。就未成年读者而言,其兴趣受年龄和识字的限制,大都喜欢卡通类、科幻类、童话故事类、神化传说等书籍。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明确,容易受同伴和环境影响,在选择图书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图书管理员要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且有利健康成长的书籍,如拼音读物、寓言、谜语、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科幻类、百科知识及英雄人物故事类图书;针对成年读者,则可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

2)从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着眼,推荐书籍的品种覆盖率要广,品种要比较全面。不能跟风,某个时间段流行什么就给读者推荐什么。推荐书目要像给读者配营养餐一样,或小说或散文,或科幻或诗歌,或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3.组织多种有益的读书活动

1)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应该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必要时就阅读哪些经典、阅读经典等开展专题讲座。

2)提供交流平台,让其乐意读书。对于来馆读者而言,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公平合理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喜欢读书、痴迷于读书。比如组织开展名著人物推荐会、经典作品再现演出、经典作品传唱、经典作品知识竞赛,让经典作品进校园、进社区等。

3)拓展我馆现有的“小蜜蜂活动”,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上书、整架。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整架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经典读物,阅读经典,进而向同学、朋友、家人进一步推荐经典。

总而言之,如果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另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参考文献

[1] 王余光.推荐书目与传统经典的命运[N].中华读书报,2008-4-23.

[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7.

[3] 李焕娥.论文学名著的教育价值[J].天津:天津教科院学报,2002.

科比经典范文第4篇

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欧盟中的小国,19世纪末,瑞典还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如今瑞典却是“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

瑞典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也是欧盟乃至世界上创新能力上的领先国。“工程师之国”瑞典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我国在向着创新型国家迈进的过程中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地方。

从“瑞典创意之光”项目谈起

2015年初,一项名为“瑞典创意之光”(SSoI)项目在华启动,吸引了众多关注创新文化的人的注意。这项由在华瑞典企业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阿法拉伐(Alfa Laval)、爱立信(Ericsson)、宜家(IKEA)、斯凯孚(SKF)与沃尔沃(Volvo)等六家公司牵头共同发起的项目,力图整合信息与资源,以同一个身份共同在华推介瑞典的雇主文化和创新文化。不出举办者的意料,该项目从上海开始发起,通过校园巡展、挑战赛、社交媒体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大家介绍了瑞典企业的核心价值,如关爱、创新、参与、分享。特别是瑞典国家的创新理念,让人在接近现实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很多人了解这个接近北极圈北欧小国瑞典,是通过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始的。但如今,伴随着贸易的全球化,我们周边已经连接起了一连串尽人皆知的瑞典品牌――宜家家居、爱立信通信、沃尔沃汽车、哈苏相机、H&M服装、ABB工业控制器、伊莱克斯电器等。

可是有谁这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国家,19世纪末,瑞典还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即使是面包和黄油,都需要富裕的伦敦市民来募捐。如今,这个人口只有1000多万,面积仅有4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却是世界上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并且被社会学家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

一切都与瑞典人的创新精神有关。

这是一个诞生了人造心脏、伽玛刀、安全带、安全火柴、鼠标、心电图记录仪、拉链和真空吸尘器等造福人类的一大批发明的国家,这是一个诞生了发明家诺贝尔、植物分类发明家林奈等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的国家。

瑞典是个创新性极强的国家。瑞典人好奇心强,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看看历史,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瑞典人那么擅长将其理念转化为实际。据说最初定居在北欧的人们必须非常讲求实际,而且足智多谋。他们开发出很多工具和设备,让生活变得更轻松。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了瑞典人去关心他们周围的事物,研究自然世界。于是就有了摄氏温度计、植物分类和化学元素符号等18世纪的创新成果。

而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瑞典依然名列前茅,排在世界第二。全世界各个国家在研究当中投入的排名,瑞典是在这方面投入最多的国家,紧接着以色列排名第二。在科学类的上,瑞典也是在全球排名中排第二,仅次于瑞士。创新精神让瑞典能够一直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名列前茅。而这只是瑞典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一部分。1990年以来,瑞典实现了45%的经济增长,同时减排了12%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今的瑞典,依然在时刻诞生目不暇接的创新应用产品。

比如利用聪明的细菌制造的血管。目前,在心脏搭桥术中,外科医生必须使用患者自己的血管。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可供移植的血管。Arterion公司致力于利用“受过培训的”细菌,将纤维素加工成微型软管,以用于制造人工合成的血管。这个创新解决方案是与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和哥德堡大学合作的结晶。

再比如Tobii Technology公司提供的眼球跟踪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技术,无需动手就可以轻松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或者控制电视机。该解决方案利用摄像头来记录用户目光的方向。残障人士只要用目光注视一台设备,就能将之启动,然后通过通信软件进行操作。

还有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下设多学科研究平台iPack Center。该平台将生物医学传感器、电源和无线通信技术集成到基于光纤的包装和纸张中,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智能生物纸、智能药包装和病人监视设备等创新产品。例如只要按下适当的电子键,就能自动打开的包裹;伤口感染时可以发送短消息的石膏;或者配备了传感器和GPS装置,可以查明递送过程中发生损害的时间和地点的包裹。

那么,这样一个小国,令其创新表现得分超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其他国家,到底是什么支撑了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来源于教育制度

能让一个如此少的人口的国家能在这方面这么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瑞典的教育制度,因为瑞典的文化和教育环境,非常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瑞典的学校教育体制非常注意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瑞典人从娃娃时代就开始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因此小学课程设置以培养兴趣为主,小学生在8岁前一没有考试,二没有任何成绩评定。除语文、数学和自然等必修课外,家政课和手工课等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很多瑞典孩子都是在小学学会烤蛋糕、制造奶油曲奇、加工木板制作简易桌椅,很多人甚至成年后仍保存着自己当年在学校亲手制作的简易板凳。

很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孩子在小时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因势利导回答他们的提问,会有利于他们知识的形成。所以瑞典特别鼓励我们的学生、青少年,有自己独特思考的能力,拥有自己自由成长的空间,保持对知识有好奇心,成为他们想要成为的人。这一点与中国的环境有很大不同。此外在瑞典的小学和除了对知识的传播,老师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对权威的惟命是从和人云亦云。也正因为如此,创新最需要的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很多瑞典人身上得以保量,也正因为如此,瑞典人生活往往都更具平常心,安宁、踏实,心情不浮躁也不急于求成。

一位瑞典教师说,在全球所有的教育体系中,瑞典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教育,“我们的创新通常更加聪明巧妙,而且更高效;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鼓励孩子们‘大胆想、大胆做,做真正的孩子、尽管去犯错’。此前一项针对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进行的调查显示,瑞典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为突出。

在中学,瑞典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后选择的课程。另外,相比于中国很多学生高中毕业后争先进入大学不同,瑞典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又较大的选择空间,其中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一般先工作1-4年后再读大学,由于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学习起来思路和灵感就会很多。像风靡世界的通讯软件Skype就是瑞典年轻人开发的。

在大学教育中,瑞典则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知名学府,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隆德大学。这个人口仅1000多万的国家,每年都有4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大学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也使瑞典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

瑞典的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不是根据市场来确定,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定。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依据学生的需要,造就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瑞典教育体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开放而不拘礼节,学生自发性的思考和批评的观点会受到高度重视。瑞典的大学以鼓励学术研究和独立思考而享誉世界,而这一声誉更是由严格的质量管控和部级学位标准来巩固的。

此外,瑞典政府也非常舍得在国家的大学科研和创新领域进行投入,目前瑞典政府每年给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国家资助都比上一年要高10%―13%,保证了瑞典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促进大家进行创新竞争,瑞典出台了新的国家战略“创新瑞典”。根据这项战略,在瑞典国内,设有各种针对不同年龄、旨在鼓励创新的活动和组织。比如,针对儿童的“天才之光(Snilleblixtarna)”活动;针对小学生的“小小企业家”活动;针对初中生的Finn upp发明竞赛;针对高中生的“年轻企业家”活动;面向大学生的“温室”活动(Drivhuset);以及面向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瑞典发明家协会(SUF)”。瑞典政府把创新文化构成看作是一种支撑民族发展的战略资源,而瑞典几乎所有的教育政策的制订则正是基于这一认识。

公平、透明、环保均可以促进创新

瑞典在欧洲的北部,人口不是很多,但是瑞典有一个很好的创新的根基,那就是瑞典的政府非常强调公平和透明性。目前瑞典人均GDP是3万美元,但是瑞典非常强调社会的均等,在瑞典,基尼系数只有0.05,所以这是一个收入分配很均等的社会。实际上不仅是收入均等,瑞典也特别强调男女的性别平等,比如在瑞典议会中有50%的议员都是女性,有50%的政府部门的部长也都是女性。社会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大家,瑞典的环境是公平、透明的环境,也具有创新的“开源”特征。由于机会均等,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也让公民摆脱了创业的后顾之忧,无论你创新成功与失败,你均可以享受到涉及医疗、育儿、教育和养老等领域的保证,这一制度为人们平衡家庭生活和工作创新的压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也许有人会问,大家收入都近乎平均,那么创新利润所产生的物质激励就会减弱,大家还有那么大的创新动力吗?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收入分配与科技创新似乎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概念。但是瑞典,其收入分配保持平均的情况下,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前列,原因就在于瑞典人中并无房地产行业的收入“土豪”, 国家取得最高工资行业是科研人员与医疗保健行业的人员。瑞典政府很早就通过规定给予科研人员和教育人员高工资,形成物质激励,从而激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从事科研领域,保证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此外,瑞典人热爱自然,其环保的治国理念居然也是创新的动力。

瑞典人非常清楚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这一点与中国“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截然不同。瑞典的北部是绵延的山脉和冰川,中部有茂密的森林和数以千计的湖泊,南部则是肥沃的农田。《公共享有权》法案(Right of PublicAccess)很早就签署并实施,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尽情享受自然。今天,瑞典是少数几个证明可以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目标的国家。瑞典已经解开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魔结”,办法就是依靠生物能源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瑞典企业在创新和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面临着残酷的国际竞争,它们仍然努力推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比如政府对生物燃料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上。瑞典的高税收体制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瑞典对石油燃料的征税极高,相比较更加优惠的环保型汽车和生物燃料,人们自然选择后者,公众需求的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瑞典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因此形成。

在环保的理念下,瑞典的宜家设计非常简洁的家居并将它们卖到全球。坦白地说,宜家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他们的概念,宜家能够把这么简单、环保的家具成功的营销到全球,这也是一种创新。

今天,瑞典的创新环保理念已经传播到世界,并影响到许多国家的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行为,比如北京东南的生态城市曹妃甸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在中国建设部联系下,唐山市政府与瑞典环境科技中心接触后,双方在理念上一拍即合,随即由瑞方邀请瑞典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WECO担纲设计曹妃甸生态城总体规划。

另外,瑞典的普拉克(Purac)公司最近也从中国获得了多份大额订单,比如为北京排水集团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提供设备,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之一。普拉克提供的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性能异常出色。

此外,瑞典在环保商品方面具有国际知名度,在高效使用原材料、回收和节能系统方面都走在了前列。此方面的科技能力令瑞典在诸如汽车、能源和电子等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再工业化之路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给瑞典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带来冲击,瑞典的制造业雇员人数大幅减少。所以20世纪瑞典也跟随美国、英国的脚步曾经走过很长一段“去工业化”道路。但美国等国家金融市场过度扩张及金融资产过度升值引起的泡沫、制造业发展停滞和制造业大规模裁员所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们日益贪婪和懒惰一直被瑞典政府所注意。2009年以后美国房价大幅下跌,金融系统信用崩盘最终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影响了很多国家,但对瑞典却影响有限。原因就在于瑞典及早意识到“去工业化”的危害,让瑞典政府早就开始重新加大对工业投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瑞典政府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开始积极引导企业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环保、能源、生物、制药等高端制造业,爱立信、EFF、GHI等老牌企业焕发出新活力,走上“再工业化”之路。这种方向的正确性也让瑞典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知识密集型、灵活高效型和节能可持续发展型这些原则。

如今瑞典的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已有20年。瑞典积极鼓励全社会科技创新,并且研发投入中有2/3都是来自大型企业。机械与运输设备、电子与通讯、清洁能源、环境技术、生物医药等都是瑞典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

瑞典创新局不久前提出该国未来制造业在创新研发前提下实现再工业化的愿景:“2030年,瑞典有望成为研发与制造高级产品与服务的少数国家之一。”创新局指出,瑞典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带来含金量较高的产品,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才,并打造了良好的创新职业科研氛围,也保留了一大批技术娴熟的技能人员。瑞典工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丹尼尔?林德指出,这种制造业的再次繁荣被一些学者称为“积极的去工业化”,而从生产率及其在实际产出中所占的比重看,这其实就是“再工业化”。“再工业化”代表欧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高端制造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如今,瑞典的“再工业化”已经让瑞典的中小企业保持了持续的创新动力。在瑞典,技术研发多在企业进行,而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往往以一两家大型企业为龙头,在他们的周围又集聚了很多中小企业与之配套。很多中小企业大多针对大型企业的需求开发大量创新产品,但不急于自己进行产业化,而是将这些成果转让给大型企业来进行产业化,然后这些中小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精力、成本投入更多研发创新。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创新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也非常值得中国学习。

官产学研紧密合作与交流

创新需要完善的知识流通体系、鼓励创新与保障创新者的利益的政策与法规、丰沛与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以及政府与创业者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创新必然需要官产学研之间形成稳定的支撑体制。在瑞典,瑞典国家创新局(VINNOVA)是代表瑞典政府构建创新体制的具体执行者。

目前,VINNOVA主要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方面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与孵化器等商业化项目连接在一起,使这些研究成果获得进一步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资金;另一方面,VINNOVA还从企业和公众需求入手,主动发起项目,交由研发工作者开展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研究工作。

另外,创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所以取得创新所需要的资金对于保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动力非常重要。VINNOVA向美国学习了一套名为“中小企业创新研发项目”的模式,由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发。创新局每年有20亿瑞典克朗的预算,完全用于资助4000个企业的创新项目。该项目自2005年开始实行,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让瑞典的中小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大批中小企业申请到该项目资金,企业在与政府的共同投资过程中降低了风险,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快速上涨。

如今,瑞典创新局对瑞典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深入的国际合作。其中,瑞典与中国在未来通信系统领域的合作现已启动。为此,瑞典创新局与中国科技部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瑞典与印度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也已开始,除此之外,还有与美国在交通安全研究领域的合作,以及与日本在跨学科生物技术方面的合作。这只是全球合作的几个范例。瑞典创新局还负责推动瑞典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研发工作。

科比经典范文第5篇

读了《非文学翻译》 ,我主要想对第四章"以电子工具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抒发一下我的读后感受。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工具检索方便,内容无限,更新及时,便于摘录。在做翻译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的术语和知识,利用网络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速度。互联网上与翻译有关的资源数不胜数,可以为翻译工作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谷歌是家喻户晓的网络搜索工具,使用方法简单,搜索结果相关性高,不仅可以用于一般信息的搜索,还可以用于协助翻译。它可以用来查询译者需要的背景知识、专业术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译法,查找国内外重要法律文书的译文或原文、检验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等。

维基百科是一个开放的网上百科全书,有包括中文和英文在内各种语言的版本。维基百科包含各行各业的内容,是做非文学翻译时查找背景资料和双语文本的得利工具。我平时也比较习惯于用这个搜集一些背景资料,比如在学习新的文章时经常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用维基百科就比较方便。

还有一些桌面电子词典,不上网也可以用。如巴比伦词典和灵格斯翻译家。

巴比伦是一款非常流行的以色列电子词典软件。软件以英英词典见长,也有一些汉英、英汉词典和汉语词典,以及一些百科全书。它可以一次查询多个词典释义,可以查同义词、词语搭配、词源和生僻词。能够进行汉字全文检索和拼音检索。我在做翻译时,经常用这个查阅一些词语搭配,发现自己好多翻译都是想当然的Chinglish, 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搭配,巴比伦真的纠正了我很多错误。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眼耳鼻喉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