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吻别英文

吻别英文

吻别英文

吻别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蜘蛛女之吻》 女性 跨性别 情节剧 改编

1976年出版的西班牙文小说《蜘蛛女之吻》(原名El beso de la mujer arana,英译Kiss of the Spider Woman)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Manuel Puig)的第四部作品。这部对话体小说手法新颖,它标志着普伊格“新叙事”技巧的成熟。《蜘蛛女之吻》于1979年被翻译成英文,陆续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版,但是此小说真正引起关注还是在其电影版上映后。电影《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1985)是阿根廷裔巴西籍的导演赫克托・巴本科(Hector Babenco)进军美国影坛的第一部英语电影,这部作品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后好评不断,并且在同年的金球奖和奥斯卡上获得多项提名,饰演莫利纳一角的威廉・赫特(William Hurt)更是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1946年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赫克托・巴本科是后“巴西新电影”(post-Cinema Novo)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其30多年的导演生涯里一直着力于探讨社会文化当中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从1981年的成名作《街童》(原名Pixote-A lei do mais fraco,英译Pixote-The Survival of the Weakest)开始,政治、性和权力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其中《街童》、《蜘蛛女之吻》和2003年的《卡兰迪鲁》(另有译名《监狱淌血》,原名Carandiru)被视为最有“巴本科风格”的监狱三步曲。《蜘蛛女之吻》在国际上的成功是巴本科导演生涯的一大转折,此后他大部分作品都主要面向英语系观众,着力去挖掘跨文化影像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蜘蛛女之吻》的电影版改编一直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这部号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将一切敏感话题处理得合情合理,具有一种微妙的情感张力。《蜘蛛女之吻》小说的叙事主题有性与权力、女性意识、政治运动等,而1985年的电影版试图再现小说内蕴,并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编。目前的研究聚焦于小说和电影的文化研究和批判。而笔者则是回到电影本身,以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电影版在改编之后,实际上加重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力度。本文拟对影片中戏中戏和戏外戏两条叙事主线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场景说明导演是如何运用各种影像符码,强调和深化了原作对主流浪漫爱情剧的批判态度,从而证明电影版比小说更深入地突出了传统性别机制以及异性恋霸权的吃人现象。

一、戏中戏的女性

小说是从3个层面上进行叙事的,一是角色所处的现实世界,二是莫利纳所讲述的电影世界,三是角色的精神世界(心理活动)。三条线索互相交叉作用。打破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个封闭却又开放的微观世界。莫利纳这个生理上的男性为了打发在牢房里的时间,主动要求向同样为男性的瓦伦丁讲述他钟情的情节剧。尽管身为激进革命分子的瓦伦丁很不屑于那种“低俗无聊”的电影。但是他并没有阻止莫利纳。小说中莫利纳一共讲述了6部电影,电影版只保留了纳粹宣传片《命运》,却把原著中蜘蛛女意象扩充为另一部戏中戏的女主角。通过对戏中戏的改编,女性变得更为可悲无助,她们的立场也更加微妙尴尬。

首先我们看到了这部影片对情节剧女主角的改造。小说通过莫利纳之口,将《命运》的女主角雷妮描绘成一个柔弱高贵的女神。“每当我回忆起她唱的那首歌,心里就感到恐惧,因为她唱歌时,目光空虚缥缈,没有露出幸福的眼神。你别以为她很幸福,不,她露出惊恐的神情:同时,又显得无力自卫。屈从于命运的样子。”“她既像一位女神,同时,又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女人……”。雷妮个性中的敏感、脆弱和不安因素注定其在与男性的关系中只能处于被动、压制的位置,俨然一个理想的男性对象。可是电影版却把这个被莫利纳称赞被“世界上最迷人的女人”,塑造成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中性化女星。

吻别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48-01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这说明语言和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1 跨文化意识薄弱的表现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词汇意义的歧意理解经常存在,在英语中green eyed本来是‘眼红的,妒忌的’之意,却被理解为‘绿眼的’之意。Black tea是红茶之意,却被理解成黑茶。动物名词有时也会被错误的理解。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却被译成‘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在中国文化中,以狗为喻体多含贬义,所以,狗腿子,为人们所不齿,然而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另外cool一词,由于英汉词汇的文化联想不同,可能会被歧解为残酷,无情,冷酷,不热情等意义。可是在西方则为冷静,新潮等意思。有时也存在一个词在两种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意义。由于受到风俗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学生往往谈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话题。然而这些话题属于属于英美文化的敏感部分,是他们的隐私。犯了英美人的大忌。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越这个雷池,谈论天气,旅游,体育,运动,新闻影视为最佳引入方式。我们有些人为了表示热情礼貌在与英美人接触时,常常自己先伸出手去,主动与别人握手,这样做很不得体,是冒失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英美国家的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长晚辈之间,行礼时,必须是上级,女士,长辈先伸出手来,否则不能贸然行动,亲吻,拥抱,也是英美人交际的重要礼节,习惯的作法,长晚辈之间吻脸和额,平辈之间贴面,夫妻之间吻唇,男子对尊贵女子吻其手背,在不熟悉的人之间和纯工作场合,一般不施亲吻礼。谈及文明常识方面,用餐时中途离席,对着别人咳嗽,打嗝,大喷嚏等都是不讲礼貌的表现,等车,购物,就医时插队,挡着别人的去路等,这些都是欠缺文明的行为,英美人都相当反感,认为对方修养很差。在称呼的使用上也存在问题,比如不加任何称呼,直呼对方的姓,Mr/Mrs或Miss在表示职务和身份的teacher director等词后加姓当称呼用,错把名当姓来用,如John brown为Mr John都不符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英语中的有些词和汉语词的指示意义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同,如亲爱的dear一词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或爱。或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还常常用darling‘亲爱的’来表示,而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2 跨文化意识加强措施

教育导向的影响造成跨文化意识薄弱,应试教育使高分成为众多学生追求的目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成为英语教学考察的主要标准和内容。这样,英语教学势必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语言环境的创设,英美文化的引入和介绍。就被忽视,以致于在与人交往的称呼,问候,询问,致歉,打电话,节庆活动等方面而错误百出。那么如何强化跨文化意识呢?

多介绍一些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气候特点政治经济宗教传统大众媒体等情况,英语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以及重要的节假日和他的庆祝方式,英语国家的重要城市及风景名胜英语国家人民在生活方式、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等等,都可以通过阅读与研究而获得,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优秀文化的学习、理解与包容,培养学生一种开放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吻别英文范文第3篇

展出作品出自诸多法国人文主义摄影大师及世界知名摄影家之手,包括爱德华・布巴(Edouard Boubat)、布鲁诺・德・修高(Bruno de Hogues)、让・菲利普・查朋聂(Jean-Philippe Charbon-nier)等名家。其中,大师爱德华・布巴的作品已被列为法国文化遗产,其封刀之作《路易・菲利普桥上的情侣》获得法国政府授权参加此次展览。参观者可以欣赏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现代,玩耍亲吻的小孩、情侣在巴黎公园或河堤旁的拥吻、名人的吻以及电影中男女主角的吻等精彩瞬间。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了黄英浩、萧长正、浦捷、吴军、谢艾格、鲁婷婷、严圣华等七位中国艺术家,在本展中以雕塑和装置艺术形式,与展品进行一场东西方文化对话。有别于西方大胆而直接的记录和表达,东方艺术家面对“吻”这一主题时,作品往往蕴含意象和哲学思维。对话范畴也从生命起源延展到世界的爱与和平。

巴黎索尔邦大学艺术史博士苏美玉为展览写序称,观众会直接被作品吸引,取代窥视心态,并随之产生一种细致、幽默、奇妙的另类遐思。展品还将引领观者重温流逝的岁月,寻找生活中最朴实的美,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

吻别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委婉语,英语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引言

英国作家George Blunt在16世纪80年代初,首创了euphemism(委婉语)一词,并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动听的解释)”。委婉语在英语中极为常见。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交际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礼貌原则(polite principle)。想想我们自己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都不愿意听到过于直接表达自身缺点的话,尤其是面对很多人的时候,这是人们的一个普遍心理“好面子”。而委婉语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则,既可以给对方留面子,也会促进人机关系。即就是说,在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多赞誉别人。考虑到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看到别人缺点时也不要过于直接的说出,而是要尽量以建议的口吻取代指责的口吻。在要求对方做一件事时,用请求的口吻代替命令的口吻。使用礼貌原则可以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样,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应尽量使用委婉语而避免过于生硬或强硬的话语,以鼓励并督学生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不是辱骂命令学生,以防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教学中的委婉语使用

1、问候委婉语

在上课前,老师通常会用一些问候性的话语与学生打招呼。试想如果英语教师一开始就使用严厉生硬的语气说诸如“Have you done…”或“Don’t you…”,学生就会从一开始产生紧张甚至逆反的情绪,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如果教师说“Did you have a wonderful days,recently?”或“Good morning.The weather is fine.”之类的话语,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赞扬委婉语

首先,肯定性评价以赞扬为基调,这在很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赞扬的心理需求,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在大三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外教,不管同学对课堂问题回答的如何,只要积极作答,他都会说一句“excellent”。“excellent”和“marvelous”是“极好的”意思,比“good”程度要高很多。同学听了这样的评价语,一定或多或少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自住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尽量多的用“excellent”“well-done”这样的鼓励性词语,或直接说“I believe you can give us a good answer.”此类的话语,能够充分的鼓励学生。

3、批评委婉语

教师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懒惰或不聪明的学生,试想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使用诸如“You are lazy.”或“You are hopeless.”这样的语言,不仅伤害了学生的面子,也会显得教师很无礼。可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表扬学生的优点,再提及其缺点,提及缺点时还应以建议性的语句向学生表明观点和立场。避免直接使用诸如“stupid”或“bad”等贬义词。

当我自己还是学生时,很怕回答问题,因为怕回答的不好或不正确,老师会用尖锐语言批评我,而后自己的同学也会对此嘲笑。所以如果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而学生回答的不尽人意时,教师就应尽量使用委婉语,同样可以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多用“You’d better…”“What youve said sounds good,but…”之类的句型。或用否定句来代替肯定句,如用“I don’t think it is right/wise…”,而不是“It’s foolish to...”

有懒惰的学生,有不听讲纪律很差的学生,有因学习方法不对或智力问题学不好的学生,还有考试作弊的学生。这些反面的例子有很多。可如何对待这些学生,使他们性格中消极的一面转化成积极的一面呢?这就部分取决于教师教课的艺术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尝试积极鼓励的方法,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委婉语必不可少。

4、要求委婉语

课堂上所使用的要求类话语就是指教师想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所某事时使用的语言,这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中。在我进行英语教学中经常遇到一种尴尬的问题,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如果说的过于坚决严厉,会使学生有一种恐惧感,当压力过大时,学生反而不容易很好的完成任务;而如果语气太松软,又会使学生对任务不重视。所以应该用委婉语去把握这个“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委婉语气词语“could”“would”,即用疑问句代替祈使句,产生委婉效果。试想,作为一名学生,更容易接受“Do…!”和“Could you do…?”中的哪种?显然是后者。

三、结语

作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在交际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不可替代。正如美国学者休・劳森(Hugh Rawson)所说:委婉语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同样,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对学生使用委婉语,尤其是在大学,在大学教师主要起监督作用。大学时期的学生已成年,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人生定位,自尊心也较强一些,所以要多采用鼓励学生的形式而不是过多的指责与批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使用委婉语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AS Hornby.牛津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吻别英文范文第5篇

献给书本,骄傲的蜜蜂、蝴蝶

顿时自惭形秽,而尘封五千年的“书香”

喜获终极注解

一道闸门开启,天池纯水

汩汩流淌

来吧,鸿蒙中所有的文字

列队前来受洗

洗去铅尘

洗去铜臭

污浊统统洗去后,或能复活

一册干净的灵魂

这是一位诗人写给“90后”香港女孩曾芷君的诗,因为她的“吻”有着无穷的魔力。

二十年前,刚刚出生几个月的曾芷君突然因神经萎缩而双目失明,被界定为“完全失明”的她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花花草草,甚至连爸爸妈妈的样子也看不到了。读小学时,她的双耳被确诊为中度至严重弱听,原本什么也看不到的她又被命运重重地撞击了一下:她竟然什么也听不到了,只能靠助听器与人沟通。然而,上天给这个女孩的磨难并未就此止步,由于神经萎缩,她渐渐出现了手指触感缺陷。看不到,听不到,现在连像普通盲人一样用手触摸盲人专用的点字书也行不通了!

厄运接踵而至,一向喜欢读书的曾芷君再也坐不住了,小小年纪的她开始尝试身体各个部位的最佳触点。慢慢地,她终于发现用嘴也能“读”书,于是兴奋地告诉父母:“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摸,幸运的是,我还有嘴呀!”

看着孩子长时间用嘴“吻”书,常常累得抬不起头来,曾芷君的妈妈心疼了,劝过她放弃。但生性倔强的曾芷君微笑着安慰妈妈:“放心吧,我没事的。我必须要接受这个现实,如果这次选择逃避,这个困难就会跟着我一辈子。”

一般视障人士练习用手阅读点字书都要摸索一段时间,以唇“吻”书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即使阅读同样的内容,曾芷君不仅比其他用手读书的失明人士慢,更要比正常人多花一到两倍的时间。但她从来没想过要退缩,这让她成为盲人学校唯一一个“吻”书的孩子。

曾芷君终于可以继续“读书”了,生性乐观的她还想像一个普通孩子一样生活。原本她可以在盲人学校安心就读至中学三年级,但由于想早些融入主流学校,曾芷君在中学一年级时便转往英华女校,和正常的孩子们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书。

然而,视觉、听觉、触觉“三感不全”的曾芷君要和正常学生在同一个课堂听、写、阅读、讨论,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要比一般学生多花一倍的时间读书,所以除了吃饭、洗澡和睡觉外,曾芷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吻”书上。

课堂上,曾芷君捧起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点字笔记,一边埋头用嘴“吻”字,一边带着助听器听老师讲解。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她只会偶尔拿出她的专用超级巨声“打字机”做笔记。用英语教授的通识课信息量大、观点多、内容新,课堂上不仅要讨论,还要小组代表发言……这些普通学生看了都要皱眉头的问题,曾芷君都没有逃避。

曾芷君讲英语的速度虽然比较慢,但依然会积极主动地发言。别的学生可以靠看电视、看报纸了解时事,可这些对曾芷君来说都是不小的困难,但她的观点却经常让人眼前一亮。在香港英华女校里,曾不止一位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掌握那么多学习内容的。”

2013年夏天,曾芷君迎来了香港的“高考”。

即便根据有关规定,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豁免中英文听力考试,但曾芷君并没有安然享受这样的“优待”。她不仅借助助听器完成了听力考试,并最终完成了在很多人眼里“不可能”的任务:在香港“高考”――中学文凭考试中摘得多科状元,成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

相关期刊更多

文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