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端午节的名句

写端午节的名句

写端午节的名句范文第1篇

著名民俗学家冯骥才说“自古以来,风俗不会一成不变。年的特定情感不会变,但年的方式总在变。”其实一商在变的不仅仅是“年”,我们的另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它的形式也在变化。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倘若手机开着,一些短信会随时随地蹦出来,祝福祉,道平安,这便是近些年陡然兴起、方兴未艾、愈来愈热的短信祝福了。下面的一组有关端午节的短信情真意切,语短词工,读了之后,如一股清风扑面,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1)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采用民歌的形式,既逼真形象的写出了端午节的众多习俗,同时也采用了顶真的修辞,如“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里上句结尾的词语“香”作下句的开头,这样首尾相连,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既贯通语气,又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2)“端”起你的幸福,“端”起你的健康,“端”起你的成功,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午”起来吧,来吧,来吧,一起“快乐”吧,端午节快乐吧!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之后,我们就仿佛置身于端午节那欢乐的氛围中了。这则短信巧妙的采用谐音的修辞,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短信中以“午”来代“舞”,这样既与“端午祝福”这个中心联系起来,同时这个字在新的语境中又具有一种新的意义,乍一看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3)端午已至,奉上粽子。配料: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用幽默捆扎。 ( ) 保值期:五月初五前。

赏析:这是一则值得品读的上好短信,作者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在粽子的相关配料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快乐、关心、友情,这不仅表现了端午节特定的内含,同时也使粽子富有人情味,增加了欢乐的氛围。(4)万水千山粽是情,糖陷肉陷啥都行。糯米粘着红枣香,棕叶包着朋友情。鸡蛋伴着艾叶煮,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读了这则短信我们倍感温馨,它除了具有浓浓的祝福之情外,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色,作者巧妙的使用了压韵的手法,如前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情”“行”“香”“情”,这里压的是“ng”音。这样就使得这则短信具有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大大增加了短信的艺术感染力。

(5)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棕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

赏析:看了这样的短信,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记得给我发消息,不然棕子噎死你!”这一句玩笑话,瞬间打破人心的坚冰,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让人看了既感到好笑,也感到有一种暖暖的阳光在心头荡漾。另外这则短信的前四句“我是棕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你是牙齿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巧妙的化用了“我是风儿你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歌词,既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由此可见作者高超的艺术匠心。

(6)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襄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赏析:这则短信虽不长.但内蕴却相当丰富。“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这几句交待了端午的时间和季节特征;“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这几句则介绍了粽子的做法和吃法;“幸福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这两句则表现了祝福者诚挚的心意。纵观这则短信,我们发现语言虽很质朴,但祝福者的一片心意却溢于言表,这可能就是“天然去雕饰,浓情出淡语”的艺术魅力吧!

(7)端午到了,我送你一个爱心粽子,第一层,体贴!第二层,关怀!第三层,浪漫!第四层,温馨!中间夹层,甜蜜!祝你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赏析:这则短信想象丰富,它由人们端午时常吃的食物粽子联想到极富人情昧的爱心粽子,从而十分巧妙的把体贴、关怀、浪漫、温馨、甜蜜送给被祝福人,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暖暖的。这则短信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里就地取材,就地发挥,作者的这种写作机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8)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一声平常如纸的祝福,很真;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颖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信息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赏析:相信我们每个人看了这则短信都会感动,是啊,虽然一句平淡如水的问候很轻,但这一声祝福却很真、很甜,很让人感动。作者写这则短信时并没有加入什么“花言巧语”,只是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却能打动人心。看来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我们所体验的心境就是来自生活本身,要让人领会到这种心境,只要切实地记下事实就够了,无须升华、想象、笔下生花,这样就会使文章显得格外朴实无华、亲切自然。

写端午节的名句范文第2篇

有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1、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2、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3、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5、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6、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7、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8、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9、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10、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1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2、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1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1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16、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20、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2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2、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2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27、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2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9、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3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32、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3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34、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5、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3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37、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写端午节的名句范文第3篇

一、 定义的“主干句”必须是单句

定义必须以单句的形式呈现。不管命题人在题干中有没有明示,同学们给出的“定义”都必须是单句。由于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比较复杂,一般都由好几个单句(甚至复句)组成,同学们如果缺乏“强烈的单句意识”,极容易导致“答题不得分”。

又,既然定义必须是单句,在对材料进行分析、鉴别、筛选、整合的时候,最好首先找到一个“主干句”,然后再把其他有效材料变成这个“主干句”的修饰成分。

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主干句”。碰到这种情况,就必须从材料中筛选出能够充当“主干句”的宾语中心词(主语、谓语则不必找。主语必定是“定义”的对象,谓语必定是“是”。)。

例1将下面关于“修辞”的阐述,组合成一句话,给“修辞”下个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45个字以内)

①这是一种活动。

②这种活动的展开要依据题旨,也要依据情境。

③这种活动与写作者有关,也与说话者有关。

④它用在写作者和说话者要表达的内容上。

⑤它要运用到各种语文材料,也要运用到各种表现手法。

⑥它的表现要恰当。

解析: 命题人提供了六个句子,其中②句、③句和⑤句还是复句。要组成一个单句给“修辞”下定义,首先可以看看能不能从材料中找到一个“主干句”,分析后发现①句是比较合适的。接下来再对其余五句进行“整合”,使之全部变成“活动”的修饰成分。

参考答案: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和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作者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

例2根据下列信息,给“个人存款实名制”下定义。

据有关方面介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操作后,我国将全面推行个人存款实名制。目前,国际通行的个人存款办法是,储户到银行存款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要提供足以证明姓名真实性的身份证等相关的法定证件。我国开始实行这种储蓄管理制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储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试点操作表明,这一办法使储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受到普遍欢迎。

解析: 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共四句话,而这四句话没有一句可以充当“主干句”。要用一个单句给“个人存款实名制”下定义,就必须考虑主谓宾的问题。主语当然是“个人存款实名制”,谓语是“是”,宾语就变成了解题的核心问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宾语应该是第三句中的“储蓄管理制度”。这样,这个定义的“主干句”就形成了:“个人存款实名制是一种……储蓄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 个人存款实名制是一种个人存款必须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相关法定证件的储蓄管理制度。

二、 定义的内容必须是本质属性

定义所包含的必须是也只能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常常比较芜杂,需要同学们睁开“火眼金睛”去鉴别和筛选,把最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筛选出来。

例3对下列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图书目录”下一个定义。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的。

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顺序编写的。

⑥图书目录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解析: 命题人提供了六句话,但第②句讲的是作用,第④句讲的是分类,均非图书目录的本质属性,组合时应予剔除。

参考答案: 图书目录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例4阅读材料,请用一个单句,为“厄尔尼诺”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的音译,原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这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秘鲁和厄瓜多尔的渔民,对每年年终时海水水温季节性上升现象的称呼,由于它往往出现在圣诞节前后,才得到了这个名称。但是目前科学家们仅仅把那些升温剧烈的年份才称为“厄尔尼诺”。因为只有海水升温剧烈才会造成巨大的生态变化,并在全世界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解析: 命题人提供的五个句子应该说都与“厄尔尼诺”有关,但第一句并没有揭示出“厄尔尼诺”的本质属性,而第二、第三、第四句也都只有部分文字是有效信息。完成这道题,同学们需要科学地分析,慎重地筛选。

参考答案: “厄尔尼诺”是由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海水升温剧烈,使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并在全世界造成一系列灾难的天气现象。

三、 定义的语序必须相对合理

以单句形式呈现的定义,除“主干句”外,其余能体现本质属性的材料都要改造成修饰成分,如定语或状语。而这些修饰成分的排列,常常不是随意的,语序要尽量合理,符合习惯或事理。一般而言,先排状语,再排定语;多个定语的排列,一般又遵循下列顺序:表领属的短语――表数量的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

例5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__________

解析: 材料的“主干句”是:“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能体现“端午节”本质属性的文字依次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夏历五月初五”“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分析、鉴别、筛选出上述信息后,同学们接下来就应对这些短语“合理排序”了。

“夏历五月初五”是表时间的状语,自然应该放在最前面。余下的文字中,“我国民间”是表领属的短语,“一个”是表数量的短语,“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是动词短语,“传统”则是一个形容词。

参考答案: 端午节是夏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的一个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例6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魔术”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50个字。

魔术这种杂技节目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和手段,使物体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或出现或消失,真可谓变化莫测。这种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化学的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迅速增减隐现的变化,令观众目不暇接,产生奇幻莫测的神秘感觉。魔术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解析: 所提供的材料中没有可以充当“主干句”的句子。经分析,该定义的主干成分应该是“魔术是……一种杂技”。材料中能体现“魔术”本质属性的文字是:“以不易被观众察觉的敏捷手法和手段,使物体在观众眼前出现奇妙的变化,或出现或消失……这种表演常常借助物理、化学的原理或某种特殊的装置”。同学们在完成上述信息分析、筛选工作后,接下来还需要考虑的就是语序的问题。

写端午节的名句范文第4篇

一、关注礼仪文化

何谓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近几年对传统礼貌称谓语的考查频频登陆高考试卷。

[创新示例](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调研试题)2007年,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乡海宁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席台上的横幅为:“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个横幅不符合传统礼仪。请根据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对这个横幅的内容进行润饰,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纪念王国雏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或:纪念国学大师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润饰理由:对他人的称呼,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横幅的内容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不得体,不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

二、关注节气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造,对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散文《早》中有这样两句话:“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如果没有相应的节气知识,阅读时就难以产生审美愉悦。可如今节气在人们心目中已经非常淡化。传统中的糟粕,可以不继承,但文明需要在扬弃中发展,站在先人高大的肩膀上,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探索的途径之一。

[创新示例](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调研试题)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处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脉动。请你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确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

例如: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立春――开春的节日,鸟语花香;②惊蛰――第一声蛙鸣,唤醒沉睡的大地。

三、关注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独特而宝贵的非物质财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往往有着各不相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从小处说就是融化在每个人血液中的乡情,从大处说则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地域文化”类试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关心周围的生活。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和历史名人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语文,体现了语文无处不在的大语文思想。

[创新示例](2009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统考试题)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

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西北文化则是)大红大绿、丰硕饱满的金秋:(若江南文化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柳词,(西北文化则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苏词。(要符合语境中“季节”和“宋词”的限制,体现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地域特征,句式基本一致,语句通顺、修饰恰当)

四、关注身边文化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我们的社会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轻视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正在走向粗庸,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问题。我们整个文化,无论从电视、报纸的语言一,到生活文化、旅游文化全都如此……”其实,我们身边,不是没有文化,而是文化意识不够深。留心处处皆语文,如某小区命名“易安家园”,这里的“易安”既有易于安居的意思,能够吸引购房者;还让人想到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名句,家不在大,容膝即可,叫人知足常乐。同时“易安”又是宋代大词人李清照的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让人产生亲切感。

[创新示例](2009年江苏省兴化市高三调研试题)某校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新校区各楼群的楼名。在学校举行的“楼名征集听证会”上,一位同学为实验楼创意命名为“躬行楼”,博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如果你就是这位同学,请你为“躬行楼”写出两条楼名诠释。

[参考答案]①显示了实验楼的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②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语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

五、关注图腾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发源于遥远的古代,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图腾文化与后世形成的各种混杂交融,合为一体。从文化时空的角度分析中国各民族的图腾文化,分析图腾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有利于读者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图腾文化。

[创新示例](2008年江西省联考试题)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情景,拟写一则网友留言,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6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讨论……

[参考答案]①“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

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②“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团结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③因为外国人对“龙”产生一些所谓“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就要作出改变,是典型的文化自卑。一个自信的民族是无须惧怕别人误解的。美国人怎么就不怕外国人对其作为国家标志的“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鹰图腾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呢?④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标志正当其时。

六、关注节日文化

近年来,一些“洋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而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却少有声息,不为人们看重。如何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能够得到挖掘、弘扬、传承,是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示例](2009年江苏省通州市高三调研试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动。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70字。

要点:(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及其后几天);特点: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给压岁钱,穿新衣,拜年,庆团圆,逛花市,放烟花。(2)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特点:祭扫陵墓,烧化纸钱,野外踏青。(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特点: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特点:庆团圆,吃月饼,点灯笼,赏明月。

[参考答案]情景一: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比喻)

情景二:端午节那天,家家用青青的粽叶将白净净的糯米包扎成各具形态的粽子。待蒸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芳香可口的粽子,一边追思爱国诗人屈原。(比拟)

七、关注对联文化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每逢盛大庆典或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渲染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或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相对内地高考而言,台湾高考在考查对联时更具文化味,值得各省自主命题借鉴。

[创新示例](2008年台湾地区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试题)小夏参观某一处古代的建筑物时,抄录了其中四副对联(见下图)。若依联语内容与处所功能相应的原则推测,则甲、乙、丙、丁四处依序应是( )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参考答案]甲联出自苏州戏台,“六礼表成转眼洞房花烛”及“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是只有戏剧中才会出现的现象;乙联为厨房用联,可从“饱”“饫”“福食”“肴”“馔”“养生”来判读;丙联为书房用联,可从“砚”“墨”“茶”“烟”来判读;丁联为寝室用联,由“琴瑟”可联想到夫妻“琴瑟和鸣”,“德自馨”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此判断,答案为C。

八、关注无形文化

无形文化遗产在西方又称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中国是世界上无形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昆曲、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等,对它们的发掘、保护迫在眉睫。

[创新示例](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三诊断性检测试题)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后面的题。

[本报消息]巴黎时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对于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这个结果,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今增强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据专家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两年才能申报一项无形遗产,中国急需保护的无形遗产很多,所以才导致此次韩国抢先申报。

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都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韩国申遗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在传统的文化活动中注入了现代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从去年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令国人反思。

(1)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内)

(2)在对待文化遗产上,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1)端午节姓“韩”,令国人反思。或: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令国人反思。(2)①需要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②应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实现现代转型;③借鉴他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九、关注姓名文化

中国人的姓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民族文化和人们的心理出发,可以发现姓名所体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并由此探索汉语姓名的命名趋势。

[创新示例](2008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摸底试题)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后四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示例:

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用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信奉和坚守。

(1)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_______________

(2)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_______________

(3)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李红卫。

用意:_______________

(4)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_______________

(5)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答案](1)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2)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3)对政治运动的追随和狂热;(4)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5)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十、关注心理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研究作家文化心理与文学生成发展的关系,从而探究文学现象背后深层的精神内涵。

[创新示例](2008年江苏省盐城市调研试题)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请根据上面这些人物及其作品,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

示例:曹雪芹不想大团圆,描写宝、黛爱情悲剧,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

[参考答案]①屈原不想大团圆,于是忧愁幽思作《离骚》,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白;②杜甫不想大团圆,作“三吏”“三别”,感叹人民在战乱中的悲惨;③孔尚任不想大团圆,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抒发了他对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

十一、关注民俗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

特有的精神价值。关注民俗文化,体味民俗文化,进而经营民俗文化,正成为时下的一个热点。

[创新示例](2009年江苏南通市高三调研试题)在国际民俗交流会上,要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请你任选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民俗特色,为该节日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洁得体,主题鲜明,构思新颖。(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端午(端阳、夏节):拴五色线挂荷包吃粽子度端午,饮雄黄酒治百病赛龙舟过夏节。

十二、关注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一种传统性和现代融的非功利性文化,具有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包括民俗旅游、朝圣旅游、文化旅游等,以“游”为核心,或闲情适意,品评审美;或寄情江湖,寻古猎奇。旅游文化个性张扬、充满活力,具有独特的风格。

写端午节的名句范文第5篇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关于端午节唯美句子关于端午节唯美句子。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粽子就像一首浑然天成的古曲,经过时光的浸洗,留下的都是妙不可言的感触。粽子又像一首古诗,从悠远的时代流出,遂带了幽远的气息,仿佛初夏午夜的长梦流转出前生往事的叹息。“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但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而梦里的影像会是前世的再现吗?

端午节的粽子真是让人惊讶不已,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构,让千古的人们都为之沉醉。

又是端午来临,又是一段回忆,我放下了笔,继续沉思着,母亲在我的记忆里,是亲切的,是温馨的。河下镇在我的记忆里,是一幅版画,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

我也买来艾蒿菖蒲挂在门旁,看着翠生生的菖蒲,闻着扑鼻的艾香,我的思绪载着我的心儿,穿越千山万水,亲近了家乡,闻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味道,看到家乡端午节特别的风景。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

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相关期刊更多

水浒争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水浒学会;湖北省水浒研究会

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励耘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