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1篇

一堂好的诗词诵读课应该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穿插赏析,课堂活动环节简单明了。不能繁杂琐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一堂课40分钟,要让教学内容丰实,学生活动充分,教学环节就不宜太多,尤其是诵读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应删繁就简,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朗诵者的角色,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中有充分的诵读体验并获得自己的审美愉悦。

我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环节设置为:自由朗读――单读体验――讲授技巧――再读体验――知人论世――入境地读――赏析诗词内容――入情地读――教师总结――全班齐诵。

二、朗诵课,朗读技巧指导不可少

结合这首怀古词,诠释了朗诵常用的语言手段。朗诵时根据词句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处理语音轻重、节奏快慢的问题,即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一顿,还有用延长音、颤音等特殊声音表现手段,同时还辅以无声的语言如表情神态手势等身段语,从而加强朗诵者声音的感染力。例如,《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阙:千古江山(起读缓慢低沉,一字一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朗读重音:“总”“打”,“风吹去”一字一顿,“去”读延长音)。

下阙中,一字一顿读的是“神鸦社鼓”。“凭谁问”,“凭”,可读颤音。读出悲愤之情。(教师示范)

整首词中韵脚字:“处、去、住、虎,顾、路、鼓、否”要读重音。

三、朗诵课,朗诵形式要丰富多彩

朗诵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教学设计上应有多样化的朗读,比如自由读和点名读;单个朗读、双人朗读、小组朗读和全班齐读;接龙读和分角色读;领读、范读和仿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是调节诗词阅读鉴赏课课堂教学节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经由范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切近更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文本,领略美的语言、意境、形象和情感。在示范、比较、模仿、改进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的所得,就更深入了一层。专家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无疑构成了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共同进行着对文本内蕴的挖掘。

四、朗诵课,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意蕴

我认为朗诵有三个境界,课堂上要设法逐步达到这三个境界。

(一)入境地读

首先,要了解时代大背景及写作此诗词的小背景。

南宋时代,金人大举南侵,气势咄咄逼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面对金人的进攻总是割地纳币,称臣投降,而朝廷中的主战派常受打击。此词写于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这时宰相韩腚邢胪ü北伐提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朝廷起用了闲居多年的辛弃疾。任命他为镇江知府,时年66岁。他在镇江就职后,一面派人去金国探听情报,一面计划定制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个士兵。为北伐积极备战,但对宰相韩腚械拇颐计划北伐充满担忧。所以词中有“元嘉草草”的典故。

其次,通过想象和联想,脑海中浮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

在那样的背景下,词人登临京口北固山(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三面环水。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旧,而英雄难在,不免发思古之幽情,看着滚滚的长江水,词人思接千载,一腔豪气,奔涌而出。

再次,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渲染气氛,催生与作品相应的情绪,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

(二)入情地读

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了解作者生平,写作此诗词的心境。

辛弃疾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更是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南宋朝廷的主战派。22岁就参加了北方一支由耿金领导的抗金队伍。曾率50骑,纵马直入有5万人防守的金军大营,活擒了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的壮举。

辛弃疾这一生,念念不忘的就是收复北方被金人占领的故土,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68岁)他突然睁开因昏睡而紧闭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真是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虽因力主北伐,数度起用,但始终没有得到统领一方之军的机会。得不到南宋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有20年贬谪闲居在江西上饶乡间。

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尽管年事已高,但壮心未已。登临北固山北固亭,眺望北方,感慨万千!

其次,仔细阅读诗词的内容,抓住意象,品读意境,了解抒情手法。

再次,对咏物诗要揣摩所咏之物的象征意义、作者托物言什么志?对怀古诗,要弄明白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咏史怀古的目的――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抒怀。

(三)入神地读

就是入我,把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所领悟到的情感,甚至个人生活经历的独特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诵里,通过声音的演绎,辅以表情(服饰)语言、肢体动作、以及情境设置(如背景音乐、背景图像等的渲染)来演绎他对文本的解读经验,完成审美的再创造,体现朗诵者的精气神。这是最高境界的朗诵,也是最有现场感染力的朗诵。教师的范读要求达到这个境界。

五、朗诵课,要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盐铁论》 书证 迟后

王力《理想的字典》云:“中国字典对于时代性,虽没有明显的表示,似乎也不无线索可寻。《康熙字典》的举例,大概是以‘始见’的书为标准的。现代的字典也大致依照《康熙字典》的规矩。”[1]362《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是我国迄今为止收词量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它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撰方针,“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加以全面阐述”。因此,作为一部历史语言词典,它应尽可能地反映语词的历史演变,尽可能引述一个词或一个义项的始见例或较早出现的书证以体现语词之源流,以便读者了解语词的历史及现实状况。但在研究《盐铁论》过程中,发现《大词典》存有书证迟后情况,今就所检得十一例胪列于下,以供《大词典》修订参考。

赋税

《大词典》(第10卷):“【赋税】①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唐韩愈《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曹禺等《胆剑篇》第四幕:‘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来。’②征收或缴纳租税。《汉书・西域传上》:‘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明史・食货志二》:‘粮长者,太祖时,令田多者为之,督其乡赋税。’《清史稿・食货志二》:‘自世祖定赋税之制,正杂E繁多。’”[2]221

按:《盐铁论》(下文简称《盐》)中《本议》(下文省书名,只现篇名)篇云:“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3]4王贞珉《盐铁论译注》(以下简称王《译注》)译“古者之赋税于民也”为“古时向百姓征税”。[4]14而白兆麟《盐铁论注译》(以下简称白《译注》)则将其译为“古代向百姓征收赋税”。[5]3可见,文中“赋税”与《大词典》中第②个义项之“赋税”同,只是《大词典》其首引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上》文为书证,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将其提前至西汉。

蔽形

《大词典》(第9卷):“【蔽形】①遮掩身体。汉班固《白虎通・衣裳》:‘圣人所以制衣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汉应劭 《风俗通・愆礼・公车征士汝南袁夏甫》:‘巾所以饰首,衣所以蔽形。’晋王嘉《拾遗记・秦始皇》:‘z宛渠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②隐匿形迹。指隐身术。宋吴淑《江淮异人录・润州处士》:‘女至兄前,兄不之见也,乃弃刀于水中,复往,兄乃见之……复令取刀持之,则不能蔽形矣。’”[2]540

按:《错币》云:“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3]56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以下简称王《校注》)云:“《韩非子・解老》篇:‘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吕氏春秋・重己》篇:‘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文子・九守》篇:‘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3]60而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以下简称马《简注》)云:“蔽形,即掩形。”[6]30可见,文中“蔽形”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之“蔽形”同,但其首引东汉班固《白虎通・衣裳》文为书证,稍迟后,而《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

开路

《大词典》(第12卷):“【开路】①开辟道路。《汉书・刑法志》:‘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水浒传》第一一八回:‘先使三五百军人,于路上打并尸首。沿山巴岭,放火开路。’②引申指开辟门路,途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昭宗皇帝颇为寒开路。’鲁迅《〈花边文学〉序言》:‘于是从今年起,我就不大做这样的短文,因为对于同人,是回避他背后的闷棍,对于自己,是不愿做开路的呆子。’③引路,带领别人前进。汉刘向《说苑・君道》:‘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西游记》第三四回:‘你两个前走,与我开路。’茅盾《子夜》一:‘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④指出丧时举幡引路。巴金《家》三五:‘做“开路”法事的道士请来了。’⑤动身,开始行进。杨朔《百花山》:‘吃的饱,睡的足,明天一早好开路。’郭澄清《大刀记》第十四章:‘这是军事行动!通知到手,腿就得开路!误了一分钟,也是大错误。’⑥作詈词。犹滚开。曹禺《日出》第二幕:‘王福升:“那,你就给我‘开路’!”’⑦电路中的开关呈开启状态或去掉一个负载,使电流不能构成回路的电路。”[2]60

按:《复古》云:“故因势变以主四夷,地滨山海,以属长城,北略河外,开路匈奴之乡,功未卒。”[3]79王《校注》云:“《禁耕》篇:‘宝路开则百姓赡而民用给。’《汉书・谷永传》:‘直言之路开。’则‘开路’亦汉人习用语。开,通也。”[3]90而马《简注》云:“开路匈奴之乡,开辟一条通往匈奴地区的道路”[6]48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以下简称王《评析》)却译“开路匈奴之乡”为“开辟通到匈奴老家的道路”。[7]1346可见,文中“开路”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的“开路”同,但首引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文为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至西汉。

归本

《大词典》(第5卷):“【归本】①谓返回农耕。《后汉书・章帝纪》:‘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廪。’《晋书・郗鉴传》:‘百姓怀土,皆有归本之心。’《新唐书・李袭誉传》:‘袭誉 为引雷陂水,筑句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民多归本。’②回到正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正末归本,不其懿欤!’”[2]369

按:“归本”于《盐》中凡2见,即《刺权》:“己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3]120又《国疾》:“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3]333前后两处马《简注》皆注:“归本,指务农。”[6]71:212白《译注》译“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为“这就是百姓滋长虚伪的作风而很少回去从事农耕的原因所在”。[5]20而译“民朴而归本”为“百姓朴实而务农”。[5]61可见,文中两处“归本”皆与《大词典》中第①个义项之“归本”同,只是首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文为书证,较迟后,《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

巡省

《大词典》(第10卷):“【巡省】巡行视察。《后汉书・应劭传》:‘今大驾东迈,巡省许都。’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巡省诸华,无闻幽辱。’唐玄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序:‘爰因巡省,途次旧居。山川宛然,人事无间。’”[2]723

按:《刺复》云:“博士褚泰、徐偃等,承明诏,建节驰传,巡省郡国,举孝、廉,劝元元,而流俗不改。”[3]131马《简注》)云:“巡省,往来视察。”[6]80白《译注》译“巡省郡国”为“巡察各个郡县封国”。[5]23可见,文中“巡省”与《大词典》中“巡省”同,但首引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劭传》文为书证,较迟后,《盐》文作书证则更好。

斥境

《大词典》(第6卷):“【斥境】开拓国境。《汉书・地理志上》:‘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唐刘M《隋唐嘉话》卷上:‘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2]1055

按:《地广》云:“秦之用兵,可谓极矣,蒙恬斥境,可谓远矣。”[3]208王《校注》)云:“《汉书・食货志》下:‘应劭曰:“秦始皇遣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四方杂错,奢俭不同,今俗名新富贵者为新秦,由是名也。”’”[3]215马《简注》云:“斥境,开辟疆土。”[6]124而白《译注》译“蒙恬斥境”为“蒙恬开拓边境”。[5]36可见,文中“斥境”与《大词典》中“斥境”同,但首引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上》文为书证,稍迟后,当以《盐》文作书证更好。

矜己

《大词典》(第8卷):“【矜己】夸耀自己。《隋书・炀帝纪论》:‘恃才矜己,傲狠明德。’明李贽《复宋太守书》:‘如以为大言不惭,贡高矜己,则终将缄默,亦容易耳。’”[2]580

按:《讼贤》曰:“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牧,欲人之从己,不能以己从人,莫视而自见,莫贾而自贵,此其所以身杀死而终菹醢也。”[3]284马《简注》云:“矜己,自尊自大。”[5]171而白《译注》译“矜己而伐能”为“因为夸耀自己而显示才能”。[5]49王《评析》将之译为“自高自大、夸耀才能”。[7]1367可见,文中“矜己”与《大词典》中“矜己”同,只是首引唐魏徵等《隋书・炀帝纪论》文为书证,太迟后,若以《盐》文作书证则可提前至西汉。

受赏

《大词典》(第2卷):“【受赏】受赏赐。《汉书・王莽传上》:‘今公每见,辄流涕叩头言愿不受赏,赏即加不敢当位。’《隋书・李文博传》:‘赏罚之设,功过所归,今王妃生男,于群官何事,乃妄受赏也。’宋苏辙《论冬温无冰札子》:‘无功受赏。’清魏源《赵汝愚拥立宁宗论》:‘汝愚,枢密使也,受赏不受赏,无所加损。’”[2]887

按:《论诽》曰:“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固其然也。”[3]300白《译注》译“贤者受赏而不肖者被刑”为“贤能的人受到奖赏,无能之辈遭到刑罚”。[5]54而王《评析》)将其译为“贤者受奖励,不肖者遭刑法”。[7]1369可知,文中“受赏”与《大词典》中“受赏”同,但以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文为首引书证,嫌迟后,若以《盐》文作书证更能溯源。

纳善

《大词典》(第9卷):“【纳善】接纳善言。《汉书・梅福传》:‘昔高祖纳善若不及,从谏若转圜,听言不求其能,举功不考其素。’《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及至州,坦怀纳善,侧席思政。’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求谏如不及,纳善如转圜。’”[2]761-762

按:《刺议》曰:“夫怫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3]318马《简注》云:“纳善,引导之使归于善。怫过纳善,犹言规过劝善。”[6]200而王《评析》译“夫怫过纳善者”为“能让人改正过错接纳善言的人”。[7]1371由此可知,文中“纳善”与《大词典》中“纳善”同,只是也以东汉《汉书・梅福传》文为其首引书证,稍迟后,而以《盐》文为书证则可将其提前至西汉。

慕效

《大词典》(第7卷):“【慕效】亦作‘慕俊。羡慕仿效;仰慕仿效。《宋书・五行志一》:‘幸臣阮佃夫势倾朝廷,室宇豪利……时人多慕效。’《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道玄数从秦王世民征伐,死时年十九。世民深惜之,谓人曰:“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陈,心慕恐,以至于此。”’清严允肇《〈今世说〉序》:‘晋人尚清谈,一时名流慕效,相与蔑弃礼教。’”[2]674

按:《散不足》曰:“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3]354马《简注》云:“慕效,羡慕、仿效。”[6]241而白《译注》也译“故黎民相慕效”为“所以民众相互羡慕和仿效”。[5]69可知,文中“慕效”与《大词典》中“慕效”同,但其以南朝梁沈约《宋书・五行志一》文为首引书证,书证较迟后,而以《盐》文作书证则可将其书证提前至西汉。

由上可见,如果深入专书研究,就更有可能发现《大词典》书证迟后例,其滞后时间长短不一,短的几十年,长的上千年,而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王贞珉.盐铁论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白兆麟.盐铁论注译[A].许嘉璐.文白对照诸子集成[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6]马非百.盐铁论简注[M].北京:中华书局,1858.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3篇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4篇

一、抓题目中的关键字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题材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模拟题中有曾几《道中喜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审清了这个标题,就能够确定该诗情感之一表达了在夏秋季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又如2012安徽卷中(宋)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

二、从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例如,2007年福建高考题谢枋(fāng)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张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背景中的信息为我们把握诗歌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一片空旷寂寞中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痛苦之情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从固定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赏析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揣摩、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教学重点】

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语言的品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提高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怎样去复习呢?

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

第一关、读背诗歌、把握感情:(5分钟)

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读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

⑴ 指定2名学生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 组织评价。(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体现)

如强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 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

①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 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量精美的古诗词,不断积累。这两首,犹如浩瀚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关:诗译内容、感知意境:(8分钟)

(诗言志。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吟咏之时,还要对整首诗歌进行对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内容和情景,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译读《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明确: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2、练习:译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组织补充评价(一是否细看词义,正确解释;二是有适当想像联想,译出韵味和意境)

4、老师总结:

⑴ 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⑵ 结合语境,联想想像。

第三关、把握细节,解读情感:(18分钟)

理解了诗词内容,这只是赏读诗歌的前提,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1、生谈谈当初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是怎样领悟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的.(从哪里体会?怎样体会的?)

2、师总结,指导: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⑴ 知作者、明风格:

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品味了。

① 比如:

李白:雄奇夸张 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② 同学说说自己读过的曹操诗歌的风格。

明确:

曹操刚健雄浑,有建安风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练习:(降低难度,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诗人的风格也行)

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 (沉郁顿挫)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 (恬淡清新)

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豪放诗人辛弃疾同样也写出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清新句。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⑵ 看提示,抓“诗眼”:

① 提示:文眼从何而来?就是从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解、诗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间找。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标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左迁”一词,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② 生说说《观沧海》中的提示语。

(咏志)

③ 练一练:

《春夜喜雨》──杜甫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⑶ 品语句,悟感情:(10分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① 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一个及其开阔的,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人的博大胸怀就蕴含其中了。

② 练习:(2选1)

Ⅰ 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Ⅱ 练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 还要关注诗人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描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种:

指导:

Ⅰ 侧面衬托。

Ⅱ 各种修辞手法。

Ⅲ 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Ⅳ 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Ⅴ 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练习:

请同学们就下面的诗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指出下面几个诗句蕴含的手法,说说其你的体会)

Ⅰ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Ⅲ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的比喻。)

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以上的细节品味也往往适用于名句的解读!

我们除了抓住细节感悟情感之外,当然还要领悟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感悟了。这两首中有给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吗?找出来,说一说。

总结:

三、课堂拓展训练(8分钟)

朗读《西江月》

1、诗译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现手法(动静相映,侧面烘托)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 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 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同学们,今天,老师希望能通过这节古诗歌复习课,使大家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贯通,树立诗歌赏读的整体意识。灵活运用方法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河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