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扭秧歌作文

扭秧歌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扭秧歌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扭秧歌作文

扭秧歌作文范文第1篇

石嘴山市第十三小 三年级(3)班 王茜茜

太好了,晚上又可以出去转转了!你猜我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我家小区门口那里有一个老奶奶扭秧歌团队。那里都是些老奶奶,都六、七十多岁了。还等什么,赶快走吧!

来到那里,我眼前一亮。原来,这里还有舞狮子的呢!真精彩啊!不一会儿,狮子就舞完了。

扭秧歌作文范文第2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光辉、璀灿的文化。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众多原因的影响下,按综合性的划分法可以把中国民间舞蹈分为: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等五种类型。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中国民间舞蹈也以农耕文化型者居多,农耕文化型也成为五种文化型中的第一类型。其中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是比较突出的代表。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祷攘灾时所唱的颂歌、攘歌有关,是《周礼》“六鼓四金”中“以正田役”的延伸。秧歌最初是插秧,耕田时所唱之歌,发展过程中以民间的农哥、菱歌作为基础,又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逐渐发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一词的含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挠、竹马、早船、十不闲,以及花灯、花鼓等,有时也把其中的某种形式称作秧歌;狭义的,则指秧歌(地秧歌)和高挠秧歌。秧歌和高挠一样历史久远。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各地。后来又向民间二小戏(一旦一丑)、三小戏(生,旦,丑)发展。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一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跷表演的这种舞蹈形式。

一、“三道弯”的运动形态

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地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汉族民间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汉族民间舞女性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更准确地把握不同秧歌中的“三道弯”,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二、“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中的异同

(一)不同动力根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烧秧歌,由于脚下绑有木挠,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两脚需不断移动,身体和双手必须随着重心的移动而俯仰和甩摆,需加强腰部的控制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现在课堂上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挠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挠上舞动的重点是要掌握重心,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脚下重心的移动形成了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是围绕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二)不同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的三道弯”而著称。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的拧、碾,它主要是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自下而上的发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的扭动,使身体在平面的基础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对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力度和质感。无论胶州秧歌的步伐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自始至终使身体呈交叉曲线,这还是由于胶州秧歌特有的以脚下运动做支点,以自下而上的流动力量做控制重心的特点所形成。从而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东北秧歌的动力根源同样来自脚下,引起这一连串反应的导火线正是重心的移动,我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秧歌其实就是从辽南的高挠秧歌演变过来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目前踢步的特点: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表现为“良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上下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不论怎样的划圆动律,它都不同于胶州秧歌的拧,肩部和额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两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流传在山东郊县一带,最早女角由男性扮演,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为夸张。三弯是指腰、镜、膝,它以腰为界,上下总是反向拧动的,互为动力依托;腹膀带下肢运动又始终保存着时间差,致使航部一直是呈现弯形,双膝屈直连绵不断自成动律,全身的扭拧,左右肢反向对衬,上下肢斜线交叉反向运动,这种反向运动和胸带肩臂手,膀带腿膝脚的时间差错位随动形成的系列小弯曲都在不停地流动,形成全身大小流动弯形组成的一组和谐优美流畅的运动形成,形成了拧碾中的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加之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神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教学中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中的女性舞蹈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念,“三道弯”在各舞种中都有其特殊的个性。我认为加深对“三道弯”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如下作用:

正确运用“三道弯”的动律体念可以加深学生对胶州秧歌与东北秧歌审美情趣的理解。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关键在于脚掌富有的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由脚下的碾带动上身的拧形成胶州秧歌特有的“三道弯”,如胶州秧歌中的“正丁字拧步”,它在胶州秧歌的教学中是最基础的阶段,也是最根本的元素,打好这个基础,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正丁字拧步”娴娜多姿、优美流畅,“∞”字绕扇,舒展中透着婉转,“推扇”泼辣中又带着舒展,充分体现了齐鲁大地人民质朴、宽厚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之外,还需引导学生丰富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以情带动、以心带动,使其动作充满质感与表现力。东北秧歌“三道弯”的形成主要源于脚下重心的转移,所谓“拾急,落稳,慢移重心”。如东北秧歌中的顿步,活泼、俏皮,很好地体现了“良劲儿”;踢步是“稳中浪”的最好表现:脚下“抬急,落稳,慢移重心”加之手上的片花,形成重心移动中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把“荚劲儿”诠释得淋漓尽致。东北秧歌那种“良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其动作的心理,特别是在表演上要注意其情绪上的互动性。有人道“泼辣情,幽默感,美在浪里情不断;粗不野,放不荡,似秀不秀稳中浪;外面粗,内里秀,风流扭逗浪不够”,其风韵自在其中。

如从“三道弯”体态入手,它追求形似与神似的艺术表演境界。舞蹈教学一般都是从单一动作教起,这如同是一个单字、一个单词,但这个单字或单词是人体某一个具体形象,同时它也是一种符号,显然,这个单字、单词是其风格特点的核心,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也是其文化内涵的外化形式。“三道弯”的内涵既小又大,它普遍存在于任何秧歌女性动作中,很好地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动态美,具有很浓郁的民族特色。

扭秧歌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胶州秧歌;动律;角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51-01

1胶州秧歌的来源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俗称“跑秧歌”,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屯、南旺、后屯等村最为盛行。“相传清朝初期,马、赵二人由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烟为生。后来,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世世代代相传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胶州秧歌舞蹈这种民间曲艺。”胶州秧歌距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现今的胶州秧歌舞蹈是从传统的民族秧歌表演中提炼出来,再加以编排,成为了当今专业舞蹈学院中女生必修的民间舞课程,突出展现了女性舞蹈动作的独特魅力。

2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每种舞蹈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动律、形态和神韵,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体现在“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几乎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只有把握住了动作中“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点,才能真正掌握胶州秧歌的神韵。

2.1胶州秧歌“拧”的动律特点

“拧”是以腰为轴,腰以上的部分与腰以下的部分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呈现出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脚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动力腿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外缘,同时膝部向外侧拧动,膝盖的一关一开、脚跟的拧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抬重落轻的力度感。

2.2胶州秧歌“碾”的动律特点

“碾”主要呈现在脚部,是在动作中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动作,膝盖的拧动促使脚部碾转。在完成“丁字碾步”步伐时,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的脚跟提起,由内侧带动向外侧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关后开的转动快速变化。从而使胶州秧歌舞蹈线条柔美、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刚健有力和奔放洒脱的风格。

2.3胶州秧歌“抻”的动律特点

“抻”在胶州秧歌的动作形态中呈现出它所独有的延伸美感,它是指在转动时或动作快做到位时,表现出的一种持续延伸感。按我们的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置的情况下再继续延伸一下”。

2.4胶州秧歌“韧”的动律特点

“韧”是在动作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不间断的力度延伸感,它带给人一种韧劲很强、富有弹性的视觉美感。我们所能体现的“抻”、“韧”是通过小臂的绕八字,手腕的配合,来训练身体的上下身协调和控制能力。它是一种“力”的运用和控制,体现在动作的幅度、速度、强度上,从而形成“快发力、慢延伸”的动律特点。

2.5胶州秧歌“扭”的动律特点

“扭”在汉族舞蹈中到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蹈的舞姿形象的勾勒出来。“扭”更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部分,胶州秧歌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一个扭字上,它突出了腰部的扭动形态,肩部的辅助推动,臂部的适度夸张,同时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形成了流动的“三道弯”体态,再配着双臂交替的八字绕扇,便呈现出全身“扭”动的形态,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扭”的动律特征。

3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胶州秧歌选用的音乐具有典型的“山东味儿”,但并不是随手拿来一首有“山东味儿”的音乐就可以用于胶州秧歌的舞蹈中,选用的音乐应该具有亲切、朴实、优美、委婉等特点。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1)旋律特点:旋律起伏跌宕,曲调婉转细腻,亲切自然,洋溢着内在、朴实之美。

(2)节奏特点:多采用四二拍,有慢板、快板之分,慢板节奏舒展延长、慢而不拖沓,快板时节奏明快、活泼而无急躁感。在音乐中符点和切分用的比较多,往往通过音乐节拍的强弱变化,强调快收与慢放、流动与戛然静止的对比。使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3)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胶州秧歌的音乐大多是通过对家乡的赞美来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着一种民间艺术。舞蹈就是我们的语言、思维和感受,动作的动态是我们的躯体,内在的动律是我们的血液,而其内涵就是我们跳动的心脏。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跳好一个舞蹈不难,跳活一个舞蹈不易。胶州秧歌已从村头广场登上舞台,走进课堂,并成为高校民间舞课的重要部分,以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日益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胶州秧歌的“拧、碾、抻、韧、扭”五种动律的独有特征为代表,表现出了挺拔、舒展、细腻、刚柔相济的动作质感和齐鲁女性温柔妩媚、贤淑含蓄、质朴憨厚、坚忍不拔的文化质感,它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我认为跳好胶州秧歌不仅要强化动作的训练,更应该注重胶州秧歌的内心体验,舞动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这样才能使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扭秧歌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陕北秧歌;风格特征;文化价值

一、前言

陕北秧歌是以舞蹈和音乐为载体,融诗歌、话剧和戏曲为一体的在陕北流传的舞蹈艺术总称。通常以祭神、祭祖、祈福、驱邪、娱乐为目的在节日、祭日、庆典时进行表演,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和山东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并列为我国秧歌四大流派,主要流传在陕北高原区域(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及广大农村)民间俗称“闹秧歌、闹社火、闹红火”,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陕北秧歌。

三、结果与分析

1、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1)陕北秧歌的表演程式:陕北秧歌的基本表演程式是:一般正月初二开始起秧歌(近十几年也有村落提前或者推后)组织成立秧歌队,授予伞头。秧歌队成立后伞头带领大家到谒庙烧香拜佛敬神,由伞头挥伞秧歌队开始起舞歌唱这个程序又称谒庙秧歌。谒庙结束后伞头带领秧歌队在村子里挨家挨户上门拜访表演,又称排门子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结束本村内部活动之后邻里村子之间开始进行互相拜访称为彩门秧歌。最后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秧歌到了最高潮,开始扭大秧歌叫大场秧歌。大场秧歌是秧歌表演场面最大的一种表演形式。大场秧歌结束后,其它舞蹈节目一一登场表演最后大场秧歌再起开始转九曲。秧歌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结束。

(2)陕北秧歌的技术特点。陕北秧歌节奏欢快基本动作简单。陕北各地民间扭法略有不同,但其基本动作体现了“扭,摆,走”的特点。也被总结为“扭的活泛,摆的花哨,走的轻巧。”扭的活泛是指扭动时用力要适度,扭动要灵活自然。摆的花哨主要指手臂动作要特别“花”,多体现在表演的道具运用方面(例:彩绢,扇子)。扭和摆的动作是在走的基础上升华发展起来的,因此走是陕北秧歌的基础动作,走的轻巧主要是指脚步的灵活,轻巧,千变万化。

(3)陕北秧歌的角色扮演。陕北秧歌的角色主要由伞头、文武身子、丑角等构成:伞头是秧歌队的核心角色,是整个表演的指挥者。秧歌队所有队员均由他指挥,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演唱、场图变换、表演也要在他的指挥下进行。伞头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指挥队员表演同时也可以进入表演活动与队员一起表演。文身子和武身子分别指扮演的女角和男角。在秧歌表演中文身子和武身子要根据伞头的指挥做到曲直配合、对称呼应,要充分体现“和谐和均衡”。丑角一般在队尾独自进行即兴表演。丑角装扮要滑稽,让观众一看就能乐,其舞蹈动作也是个人化的和即兴的,目的是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4)陕北秧歌的队形、音乐与唱词。 秧歌队形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反映民间祭祀活动的祭祀类图案、展示陕北地区兵家争战的守阵类图案、反映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民俗类图案和体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及对艺术美追求的灯彩类和花卉类图案。

陕北秧歌的音乐伴奏是整个表演的灵魂。主要以鼓吹乐为主。包括唢呐和打击乐器。唢呐一般配两只,分别为上手和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中低音。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镲、小锣、大镲、乳锣等。

唱词是陕北秧歌的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秧歌唱词由伞头演唱。一般分为伞头之间的回答与伞头领唱两种。内容主要以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为题材。还有小场子秧歌表演者的演唱主要以风趣幽默风格为主。

(5)陕北秧歌服饰道具。陕北秧歌中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装饰和道具。在此简单介绍新秧歌中伞头和文武身子的服饰。伞头头扎白羊肚毛巾于额前打结,穿对襟上衣中式裤,扎红腰带,黑布鞋。武身子(新秧歌中的男角)服饰基本和伞头相似不同的地方是武身子要在上衣内套红裹肚,腰带要系于腰右侧系打成蝴蝶结。文身子(新秧歌中的女角)要头扎长辫插小绒花,大襟上衣中式裤,腰系长裙扎围腰,穿红花鞋。

陕北秧歌不同角色使用道具不同。主要有:日照伞、灯笼伞、虎撑和演员扭秧歌的彩扇红绸、丑角的擀面杖、算盘、烟斗、拐杖等。

2、陕北秧歌的文化价值研究

(1)陕北秧歌的文化特征。①地域风情的浓郁性。 陕北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虽受秦汉、西汉、大唐、宋朝等文化熏陶但一直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明代以后受长期封闭与半封闭社会影响完整地保存了其它地区流失的古老民族传统文化。后经发展演变培育出了具有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特色的民间艺术――陕北秧歌。②动作队形的艺术性。 陕北秧歌在大场表演时要求整体节奏统一,舞蹈动作与队形变化强调“对称性”表现出了民族传统审美的特点。大场秧歌表演时场面宏大、气势磅R、鼓乐激昂、舞姿优美。小场表演时动作与队形讲究“对比性”将节奏、速度、强弱和情绪的变化以动静结合、虚实变换、快慢有致和疏密多变的形式体现出来。舞蹈与体育的融合性

陕北秧歌俗称“闹秧歌”归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类。秧歌许多动作与体育相融合,要求自然大方,欢快流畅,队形变化多样。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入了舞蹈、体操、民歌等,在丰富了自身内容形式的同时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2)陕北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①增强人身心健康发展。 陕北秧歌是集舞蹈、体操、音乐为一体的一项体育运动。动作基本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学,长期进行秧歌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运动能力,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愉悦身心,在锻炼过程中喜庆的场面可使参与者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因此参加秧歌锻炼可以增强人身心健康发展。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人民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秧歌凭借自身动作简单,优美,易学易记和老少皆宜的优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因此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编排了一套以陕北秧歌为主要题材的健身秧歌,组织大家学习比赛将秧歌锻炼推向了全民健身的高潮。③促进地域旅游发展。 陕北秧歌以其特有的民俗风情进入第一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陕北这块文化气息深厚的热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游客。陕北秧歌不仅满足了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又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可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到了民族传统活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发展,促进旅游经济持续上升。④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陕北秧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密不可分。当今,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陕北秧歌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亮点,通过这个亮点我国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会被发现和发掘,让国内外更多的人民能够真正的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文化。

3、陕北秧歌的传承保护

(1)陕北秧歌的发展推广与开发。随着社会的发展,陕北秧歌大致经历了:旧秧歌、新秧歌、秧歌剧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不仅吸取了多元文化传承基因,而且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它的发展演进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发展过程。陕北秧歌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健身项目。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将陕北秧歌进行整理创编了健身秧歌第一套,在全国进行推广。2006年,陕北秧歌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秧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推广情况良好,但秧歌作为教学内容进入学校课堂较少,仍需加大力度推广发展。

(2)陕北秧歌与现代体育共生同荣。全民健身计划是现代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整个规划倡导和推广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康复和娱乐等内容。陕北秧歌既是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又是一项体育运动。动作的形成遵循人体自然运动规律,能够充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并且舞姿优美、热情欢畅、易学易懂可参与性高。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身心健康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持续上升。陕北秧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大家喜爱。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助力于现代体育发展。

综上所述:陕北秧歌具有粗犷豪放,欢快洒脱的风格,体现了陕北人民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陕北秧歌是黄土地上保留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于现代体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海海.陕北秧歌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 海海.陕北民俗舞蹈史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

[3] 邵月.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扭秧歌作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祖国的北方,是一片辽阔的黑土地。在这肥沃的黑土地上,有关东人世世代代的辛勤耕耘和充满了耐入寻味的生命活力。东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东北秧歌;风格特征:教学实践

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变的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源自田间劳动,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与秧歌相类的民间舞蹈“村田乐”的记载,清代还有人说明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秧歌有不踩跷表演的“地秧歌”和踩跷表演的“高跷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作为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秧歌通常是老百姓欢度传统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内容,南方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也非常丰富,但大都不同于秧歌,一般在各地小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比如安徽的花鼓灯、云南花灯等,在这我主要介绍我们家乡的东北秧歌。

一、地域文化

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在辽金时期,另一次是在清代。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设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带传播而来,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就。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一般为男女2~5人,1人领唱,众人相和。演唱的小调有五十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众说不一。据多数秧歌艺人讲,传说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鞑儿”(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入的,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吉林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早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二、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种民间歌舞。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早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 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元宵佳节之曰,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扭不够》是以秧歌为素材,表现当代农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扭不够》如何感染观众?是因为这一舞蹈自娱性极强,舞蹈演员在台上就像“真的农民”那样,在改革开放科技致富的大道上,山乡具变“真”获得了特大的丰收。演员们动了“真情”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他们在表演中流淌着长期生活积累的体验和感受。在舞蹈的语言的选择、运用上,编导在传统秧歌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出“左右挑一扭”这一风趣的主题动作,表现了东北人朴实、憨厚、诙谐的”土味。

如由王举编导,王晓燕主演的大型舞剧《关东女人》讲述了一个闯关东的女人传奇的一生,展示了命运在轮回中守望,生命在抗争中坚强的伟大精神。舞剧通过画卷般的舞蹈和场景,将一位栩栩如生的“关东女性”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女主人公在舞剧中经历婚恋、丧夫,娶儿媳、战争、送子参军等一系列悲喜人生遭遇后,最终由一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磨练成为一名热爱生活、性格刚毅的“关东女人”。剧中关东女人的形象,随着剧情的深入不断变化,但从头到尾,都显现出关东女人的性格特点,并渗透着黑土地的民俗风情。

毫无疑问,东北秧歌是关东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群体性而又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它的产生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仍需要推陈出新。街头的大秧歌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现在各地的秧歌表演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舞蹈编导们将大秧歌的舞姿改编得更具有现代感,富有大都市的文化气息,使街头大秧歌既有娱乐、健身的特点,更具有观赏性。如把时装和富有个性的发型与扭秧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个性化魅力的展现。

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心灵的表达,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种方式,在舞蹈的同时它讲述着东北人自己的故事,每当人们看完东北秧歌都会有一种逗趣、热烈、放松豪放的感觉。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即人们称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姑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秧歌的基本动律表现在“走相”、“稳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素中。

(1)“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藉。

(2)“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4)“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花、甩花、分合花等几十种,还有上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

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特别奖的群舞《绢花》,红、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头顶、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回旋花,更是妙不可言。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16名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顶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真是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好一片北国风光,真是太美了。

四、舞蹈教学实践

东北秧歌在我校的舞蹈教学中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在了解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基础上在从内心、动作上感受并掌握东北秧歌在民间舞中的韵律特点,其次再艺术化的节奏处理。虽然我们有时觉得前两点没必要,而且有很多人会觉得这跟跳不跳好东北秧歌根本没什么关系或觉得根本不必知道也不用知道,但是我觉得这跟跳好东北秧歌有很大的关系。即使把东北秧歌跳好了那也是外在的,而且没什么欣赏价值。因为他在表演的时候内心永远都不会感受到东北人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例如:我在排练舞蹈《关东情》时,主要用了东北三大怪中的一怪“姑娘叼着大烟袋”为主题,在排练前,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我们东北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等。我把在网上找的东北三大怪的一些照片给学生看,用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我们东北的风土人情,然后播放舞蹈音乐,舞蹈音乐是以东北民歌《嘎啦哈》为主旋律,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蹈的情绪。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根据舞蹈内容自由地即兴舞蹈,在这种热烈地气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学习进度快。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感悟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训练了学生内部情态动作。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这一点介绍、讲解给学生听,并启发学生想象把自己当做一个泼辣的东北姑娘,学生们在排练中手拿一尺长的大烟袋,用典型的在火盆上点烟、抽烟、在鞋底磕烟灰等动作,风趣、诙谐的表现了东北姑娘的幽默、滑稽,学生们的情绪热烈,既生动又自然,为舞蹈增添色彩,参加了2009年吉林省、市艺术节展演,演出非常成功。事实证明,借助一些有益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忘记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东北秧歌《喂小鸡》是一个非常短小的情趣表演性组合,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的体会,表演起来只会生硬地完成喂小鸡的动作,不能很好地把“哄小鸡出场”、“喂小鸡”、“撒米”等情景表现出来。我就通过电视录像、讲解在农村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到农果家小院去喂小鸡,再加以教师对音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生活,跳起来就会充满激情,表演的舞蹈自然会生动有趣了。

东北秧歌舞蹈既要继承又要借鉴,创新,这样才能健康发展,只有植根于东北这块黑土地,才能大树参天;只有敞开胸怀,汇川成海,东北秧歌才会摇曳多姿,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国文联出版社 编著 孙璐 张琪第七章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