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事哀

百事哀

百事哀范文第1篇

2007年5月12日,厦门市湖里区一家社区医院的护士高晓青一下班,男友齐振中忽然手捧玫瑰出现在医院门口:“晓青,今天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宣布!”两人走进餐厅后,高晓青吃惊地发现,齐振中叫上了十几个好友,大家举着自制的手写牌,上面写着“嫁给他”,全部目光都聚焦在高晓青身上。齐振中单膝跪地,手持一枚银戒指说道:“高晓青,虽然我没钱,没车,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众人起哄道:“高晓青,嫁给他!”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中,高晓青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去,让男友套上花30元买来的银戒指……

5个月前,高晓青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一家信息公司工作的齐振中,两人一见钟情。面对男友的高调求婚,高晓青激动不已。

高晓青1980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社区医院做护士。她和男友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5000元,男友的父母都是退休工人,家境不太好。婚礼上连请婚庆公司的钱都没有,怎么办?

高晓青大方地安慰男友:“那就不请婚庆公司了。婚纱是租来的,很多人穿过,多不卫生;奔驰、宝马车队也不是自己的,请一天要花费上万元,有什么意义?钻石也只是一颗石头而已,谁说没有它爱情就不能恒久了?”齐振中感动地抱紧女友。

于是,两人在婚纱摄影店花2000元选了一套最便宜的婚纱照套餐。而后,在厦门湖里区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没有新房,两人将齐振中租住的小屋打扫一番,再买了一床红被套,便成了新房。

随后告知双方父母亲友。齐振中的父母十分高兴,高晓青家里却炸开了锅――谁家养女儿不是风光出嫁,凭什么自己的女儿就这么悄悄地把自己给出去了呢?高晓青的母亲李蕾在电话中对女儿大发雷霆。高晓青哭了,领结婚证前她之所以不敢告诉父母,就是知道他们会反对。

婚礼定在6月2日,厦门海港城大酒楼。没有花廊没有司仪,亲朋好友坐在一起吃一顿饭,算是见证了一对新人的结合。

婚后,小两口如胶似漆,度过了生命中最甜蜜的时光。

刚结婚时,高晓青和丈夫说好了先过两年二人世界的日子,加上家里经济并不宽裕,他们觉得没钱养育孩子。可是后来婆婆不停地唠叨要抱孙子,高晓青觉得婆婆将齐振中抚养这么大也不容易,完成她这点小小的愿望也是做儿媳的义务。

两个月后,高晓青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因为她孕吐很厉害,齐振中决定将父母接过来照顾妻子。只半天时间,小家立刻变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当晚,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吃饭,婆婆冯少华忽然宣布:她准备在厦门买房子!

高晓青大吃一惊。既然婆婆手里有积蓄,为什么在儿子结婚时她不拿点钱出来,让婚礼排场些呢?

婆婆接下来的话更是在高晓青心中泼了一瓢冷水:房子先用自己和丈夫的名义买,齐振中是独生子,家产早晚都是他的。他们希望高晓青不要介意。

高晓青心中不快,自己当初以为齐振中一无所有才勇敢地跟他裸婚,而他家人却对自己如此提防,真是让人心寒。

婆媳不知,更哪堪裸婚夫妻百事哀

婆婆还给高晓青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小布袋装的雄黄。婆婆说,把这个小布袋绑在肚脐眼上就能生男孩。身为护士的高晓青知道,受精卵在受精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性别,而雄黄对胎儿有害。失望的她懒得争辩,将雄黄袋放到了一边。当天晚上,婆婆发现高晓青没有佩戴雄黄,大发雷霆:“我们想要个孙子,怎么你偏偏跟我们作对呢?”

婆婆冯少华和公公齐卫国紧锣密鼓地张罗着买房子。很快,他们看中了一套二手房。冯少华回来后喜滋滋地对高晓青说:“书房可以改造成婴儿房,我们老两口的房间采光也很好……”高晓青这才明白,公婆这是要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啊!房子一买,每个月还贷款要用掉公婆所有的退休工资,他们只能在儿子家吃住了。婆婆提出由她持家,齐振中的工资卡必须交给她保管,齐振中欣然答应了。

婆婆毕竟不是妈妈,婆媳关系能否维持好,高晓青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

房子很快买好了。2007年11月,一家人搬了进去。高晓青只告诉爸妈,公公婆婆给买了新房,她隐瞒了房产证写公婆名字的事儿。得知高晓青搬家,父母~起去看女儿的新房。令高晓青尴尬的是,冯少华多次当着大家的面要高晓青找医院做B超的同事给胎儿鉴定性别。高晓青的妈妈很不高兴,与冯少华争辩了几句。亲家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

这时,齐振中忽然接到调令要去宁波工作。高晓青万般不舍,但她没办法让丈夫不去。

妈妈在厦门住了一周。看到高晓青脚不舒服,妈妈马上去为女儿买了合脚的布鞋;见她不方便剪脚趾甲,妈妈帮她洗澡、剪趾甲……看着两鬓斑白的妈妈,高晓青悲从中来。婚前听到婆媳不和的故事,她总是不能理解,认为凭自己的单纯和善良,一定会处理好婆媳关系。她甚至暗暗幻想如何对未来的婆婆好,给妈妈买什么东西也一定给婆婆买―份一样的。到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天真,原来妈妈对自己,比婆婆好了一万倍。

爸爸妈妈临走时,高晓青忽然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感觉。齐振中走了,父母再一走,自己就仿佛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她强装坚强,将父母送上了长途客车。

12月底,齐振中回厦门休假,准备陪高晓青去医院做孕检。两人坐在沙发上,齐振中将手放在高晓青肚子上甜蜜地说:“宝宝,走啦,爸爸带你去照B超。”高晓青开玩笑地说:“那你们爷儿俩去吧,我就不去了。”齐振中连忙改口道:“宝宝,咱们还是带上妈妈吧!”两人嘻嘻哈哈无限幸福时,冯少华在边上猛地斥责道:“多大的人了,还在这儿没正经,要去医院就赶紧去!”高晓青心头一震:自己和老公说两句玩笑话都会让婆婆不高兴?

2008年4月22日,高晓青因胎位不正,剖宫产下女儿。由于高晓青对麻药不敏感,整个手术过程相当于“活剖”,万分疼痛。还在手术台上缝合伤口时,小护士就跑进来对高晓青说:“你婆婆见是女孩,掉头就走了。”腹部的剧痛此时已经不算什么,高晓青的心瞬间冷到了极点。

由于工作忙,高晓青出院第二天,齐振中就要回宁波去上班。冯少华对高晓青完全谈不上照顾,而是什么都要依照自己的习惯来――不让高晓青洗头、洗澡,还要把宝宝的腿绑起来,说这样才长得直。除此之外,她对高晓青说得最多的就是生二胎。高晓青不满地说:“生二胎,我的工作就没了,齐振中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连养一个宝宝都不够!”不料冯少华马上反驳道:“你不挣钱我们养你!孩子要养得多高级才算养?农村的孩子还不是一样长大?”患产后抑郁的高晓青再也忍不住了,咆哮道:“你们养我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本来已经够节衣缩食了!”婆媳俩第一次正面交锋,两人都气哭了。

听说高晓青生了宝宝,几名大

学同学去她家里探望。大家热热闹闹地争着抱宝宝,冯少华马上跳出来责怪大家。同学们悻悻而去。冯少华见高晓青不高兴,居然振振有词:“这是我的房子……”唉,鸡毛蒜皮都是吵不完的架,一向在中间和稀泥的齐振中也态度明朗起来,站到了自己妈妈那边。高晓青天天以泪洗面。

一地鸡毛,女护士抱女纵身大海

2009年年底,冯少华盘问高晓青发了多少年终奖,要求她如数上交。高晓青顶了她两句,两人再度暴发争吵。冯少华生气地说:“你看看,明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你还买一百多块钱一条的牛仔裤。”

2010年11月1日下午,高晓青和同事逛街时,给女儿买了一只会唱歌的毛毛熊。回到家后,冯少华得知玩具花了200多元时,不满地说:“让你把工资上交你不肯,像你这样花钱,什么时候家里能有积蓄?”听着婆婆喋喋不休,心底积聚太久的愤怒涌出来,高晓青尖叫道:“穷穷穷,家里穷能赖我吗?你不用对我不满,这场婚姻我是最大的受害者!”

冯少华也气坏了,大骂儿媳。

晚上,高晓青看着自己戴得发亮的30元的银戒指,想到3年多前那一刻,齐振中单膝跪地、含情脉脉的眼神,不禁泪流满面。她曾经以为那是自己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生活将从此五彩斑斓。原来,那只是庸苦的开端。

悲观之余,高晓青打电话给妈妈。她告诉妈妈其实房产证上写的并不是自己丈夫的名字,而是公婆的名字,而且因为公婆的退休金都要用于还贷,他们衣食住行用的是自己和丈夫挣的钱。妈妈听了,在电话中为女儿大叫不值。高晓青绝望地发现,一个女人最悲凉的时刻,无非是真正地感到不值得。在妈妈的愤慨下,高晓青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丝眷恋也被扼杀了。她含泪看了一眼床上熟睡的女儿,女儿粉嘟嘟的小脚丫在被子外一动一动的,像在梦中练习跑步。如果自己死了,可怜的孩子怎么办?她决定,要死也要带走女儿。

第二天早上9点多,高晓青打电话向医院请假后,抱着女儿去了海边。有几对新人在那儿拍婚纱照,阳光白得耀眼,高晓青万念俱灰。她紧紧抱着女儿,亲了亲她粉嫩的额头,而后从栏杆处纵身跳入海中。

一名游客听到响声,在岸边大声呼救并报警。附近巡警闻声,跃入海中将母女俩救起送进医院。经抢救,母女俩脱离危险。

齐振中和双方父母闻讯,大吃一惊。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生活中一丁点儿小事竟然可以彻底摧毁高晓青。高晓青的妈妈更是悲伤欲绝:“裸婚听起来美好,可谁能真正摆脱世俗?爱情不能当面包。孩子在选择时高估了自己的坚强,这份勇敢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冯少华也表示,自己的行为太自私,这件事自己有错在先,她准备和丈夫回老家,不再干涉儿子和儿媳的生活。齐振中震惊之余,急忙写报告申请调回厦门工作。单位领导对他寄予同情,顺利批复了。

百事哀范文第2篇

《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与其他的言情小说大为不同,它没有庸俗得只让你看见爱情(我想这也就是老前辈作家与80后作家的明显区别吧),迟子建以别样的笔调反映了生活,直指人性。

“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我”是一个快四十却依然美丽的女人,她的丈夫――一个魔术师于两个多月前的夜晚被一辆闯红灯的摩托车撞死。然后这个哀伤的女人决定出去走走,以收集民歌、民间故事为由,来忘记她的魔术师,她的无尽哀伤。

小说在一开始就用直白、调侃且骨子里却哀伤的言语讲述着,例如写关于那个撞死魔术师的菜农时,它说:“肇事者是个郊县的农民,那天因为菜摊生意好,就约了一个修鞋的,一个卖豆腐的,到小酒馆喝酒划拳去了。他们要了一碟盐水煮毛豆,三只酱猪蹄,一盘辣子炒腰花,一大盘烤毛蛋,当然,还有两斤烧酒。吃喝完毕,已是月上中天的时分了,修鞋的晃晃悠悠回他租住的小屋,卖豆腐的找炸油条的相好去了,只有这个菜农,惦着老婆,骑上他那辆破烂不堪的摩托车,赶着夜路。”因为惦着老婆急着回家结果却肇事了,这让我从一开始内心就为小说中的穷苦人的命运而发痛。

由于她所坐的火车半路遇到山体滑坡,便来到了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乌塘,这是一个集聚着采矿点有着很多矿工家庭的地方。如其所说“乌塘是煤炭的产地,煤窑很多,空气污浊”。一个打扮花哨人称周二嫂的女人拉着她让她住进了自家的“旅馆”。通过周二嫂及其丈夫周二,她知道了乌塘由于矿难发生率高,所以很多外乡女孩前来“嫁死”(即丈夫作为矿工由于矿难家属将获得赔偿金);知道有个卖灭害剂的史三婆喜欢讲鬼故事;也遇见了一个叫陈绍纯的老头,他总是边唱着凄婉诡异的歌边在自己的画店中画着画,最后又突然被一副重新上色的牡丹砸死了;最重要的是,她从第一天就被一个耍疯的蒋百嫂牵住了心,隐约地觉得里面有故事,该知道点什么。

从人们口中得知,蒋百嫂的老公在一年前下矿作业,那天瓦斯炸了,下去的人都死了,唯独没挖出他老公的尸体。有人说那天他老公根本就没下去,但蒋百从那天离家也就再也没回来。于是,所有人都说,蒋百失踪了。蒋百嫂可以在街上耍酒风,打骂看不顺眼的女子,晚上带不同的男人回家睡觉,一到晚上停电便大哭小叫让所有人不得安宁而且给她蜡烛电筒都不济于事,可是仿佛她怎么折腾。怎么闯祸,镇上的书记、公安都让着她。

失踪的蒋百的儿子蒋三生不爱说话,也不出去玩,只是经常坐在自家的屋顶上看着天空发呆,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是在想他失踪的爹吗?

小说处处为蒋百失踪的原因埋下伏笔,给人一种诡异想读下去的欲望。再加上作者优美却不清淡的笔调,让我一直想知道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然后高潮开始:终于有一天,她还是忍不住去了蒋百嫂的家里,与她搭话,结果蒋百嫂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她进门,在经过里堂时,她发现有个房间里好像有什么机器嗡嗡地在运作,她想知道这里有什么,可是发现上了锁。她与蒋百嫂喝酒,把堆积在心里所有关于魔术师的哀伤通通告诉了蒋百嫂,她大哭。没想到蒋百嫂也开始大哭,并喝得醉醺醺的睡着了。在熟睡的蒋百嫂身上,她看见了一个钥匙栓在其腰问。凭着直觉,她偷偷解下了钥匙,然后去打开了那扇门。

接下来她看到的东西也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屋里是一个大冰柜,并发出嗡嗡的声音。她打开了冰柜门,里面是一个带着安全帽的男人,安详地躺在里面。毋庸置疑,这就是失踪的蒋百了。于是,一切疑问化解。因为上面的文件说下矿作业出事的活,死了10个人就得上报,而蒋百正好是那第10价人。领导怕负大责任受处分没了乌纱帽,只能给了蒋百嫂一些好处,然后将人藏于这里,并宣称蒋百失踪了。

她终于知道为什么蒋三生喜欢坐在自家的屋顶看天空,为什么蒋百嫂天不怕地不怕却害怕停电,为什么这里有那么多前来嫁死的女人。穷,穷怕了,穷得人们不敢说话不敢拼命地捡回灵魂了。穷得他们看淡生命,看重金钱了。

所有的故事全部发生在夜晚,这好像在预示着什么,好像所有的灵魂在夜晚萌动,却还是披着外衣,藏着影子。哀伤,哀伤的是死了丈夫的她,哀伤的是为钱前来嫁死的女人们,哀伤的是领导逃避的麻木不仁,哀伤的更是矿工家庭生活的苦难。丢失的灵魂,夜晚更是看不见。死去丈夫的伤痛,由两个女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当我知道蒋百失踪的真相时,内心强烈地跳动了许久,先是感觉害怕恐怖,最后是难以言语的悲伤。

迟子建对那个痛苦的原因只是用笔淡淡描述而过,正是笔调平淡与结局惨痛的强烈反差,让人更是无法平静。作者没有半点对矿工之死因的评论,也没有发出感慨,她只是淡淡地离去,以一个新的插曲结束了小说:她遇见一对父子,跟随他们去夜晚的河上为死去的魔术师放花灯。她好像在呼唤魔术师的灵魂,却实际在呼唤所有和她一样死了丈夫的女人的灵魂,那些被金钱熏染的灵魂,禁不住纸醉金迷诱惑的人的灵魂。

她好像可以忘记一切。作者好像让大家可以忘记一切。但我们永远记得一切。

百事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七哀诗;艺术特点;时代;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74-03

一、前言

人们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作乱世,因为三百多年里的战乱纷争、朝代更迭以及伴随而来的饥馑、瘟疫使无数

百姓流离失所。正如曹操所描述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因此,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便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乱世之音哀以怒,文学是现实的艺术写照,作家在乱世之中写下了乱世的惨象,抒发了各自的悲怨情怀,而其中比较杰出的代表,可以王粲、曹植、张载的《七哀诗》为例,三人哀伤之厚重,将我们笼罩在浓浓的哀戚伤痛里。

二、“七哀诗”的起源与艺术特点

“七哀诗”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魏晋乐府的一种诗题,起于汉末,《乐府古题要解》说“七哀起于汉末”,这是当时的乐府新题。一说泛指多种哀伤 。还有说与音乐有关,七哀为七解。(余冠英说)《韵语阳秋》云:“《七哀诗》起曹子建,其次则王仲宣、张孟阳。释诗者谓病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谓一事而七者具也。于建之七哀,在于独栖之思妇;仲宣之七哀,在于弃子之妇人;张孟阳之七哀,在于已毁之园寝。唐陶雍亦有《七哀诗》,所谓君若无定云,妾作不动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是皆以一哀而七者具也。李冶《古今注》谓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乐、哀、恶、欲皆无,唯有一哀,故谓之七哀 。

后来《七哀诗》,演变为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自汉末始,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历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在三人的诗作中,王、张的《七哀》不只一首,本文均以第一首为例。

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到长安,十六岁时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未得到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深得曹操信任,授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今存诗23首。代表作――《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郭汜等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抢掠,造成了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南下荆州避难,目睹了一幕幕的悲剧,心中无限酸楚,写下了著名的《七哀诗》。《七哀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着重抒写了诗人离开长安时所见到的离乱景象和悲痛心情,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1―6句),概括交待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以及诗人远离故土时与亲友悲痛惜别的情景:“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东汉长安城的社会秩序已经混乱不堪,董卓的部将李、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复弃中国去,委身荆蛮。”我忍痛告别了中原故土,不得不寄身于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荆州。“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送行的亲戚,一个个眼里噙着悲痛的泪水;揖别的朋友们,攀着车辕追逐着,大家依依不舍。

第二层(7―14句),刻画了一幅饥妇人忍痛弃子的悲惨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走出门去,长安城周围数百里之内不见人烟,中原大地满目萧条,哀鸿遍野,饿殍载道。“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路边坐着一个面带饥色的妇人,万般无奈之下,她轻轻地把嗷嗷待哺的婴儿放在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走了几步,饥妇人忍不住地几番回头看,婴儿啼哭声撕裂了母亲的肺肝,最后还是洒泪独自走去,不忍回来再看孩子一眼。“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饥妇人肝肠寸断地哭诉:我自己还不知道身死何处,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母子两人都能保全?但愿孩子遇见个好心人,或许他还可以活下去……

第三层(15―20句),写诗人目睹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国忧民,感慨万端:“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不等她把话讲完,我赶紧策马扬鞭离去,不忍心再听这催人泪下的语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登上汉文帝的坟墓霸陵高地,然后继续向南走,伤心地回过头来,我遥望着西京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看到这些,让我领悟了《诗经・曹风・下泉》一诗作者的感受,体会到了他当时思念贤明君主的心情,这使我不由得又伤心、叹息起来。

本诗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动乱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这首诗在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此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入感情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云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是曹植的《七哀诗》,表面是写思妇的,实际上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之悲。曹植(192~232),三国时魏诗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曾经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曹丕登基的最初两年内,对他的打击尤为酷烈。曹丕通过“监国使者”和一些地方官,两次制造口实,给他以贬爵削邑的处分。终黄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阴影下生活。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继位,即魏明帝。曹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曾多次上书,要求得到任用,希望为国家效力,并向曹陈述过于重用异姓大臣的危险,但曹只是“优文答报”,略无采纳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全诗运用了诗经的赋比兴的表达方法,来表达抒情传意的目的。

本诗明写怨妇思念远方良人的情怀,暗写诗人对兄长的情意和自己郁郁不欢的心情。

首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运用了“兴”的手法带出女主角的背景:明月高照,思妇独倚高楼,对影自怜,思念远方的夫君。由明月,流光,高楼,徘徊,引起联想,思妇月夜难寐念良人,是典型的“兴”的表达方式。

次两句“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运用了“赋”的表达方法,承接上两句直接点出本诗的主角――愁思妇的情怀――悲叹和哀伤,因为思念良人而不得见,甚至音讯亦不能通。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即“赋”的表达方法。

第五六句“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也是以“赋”的方法来表达的,但是以问答的方式来达到“赋”的表达效果:“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直接了当,干脆利落,明白如话。

第七八句“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承接上文,继续以“赋”的手法表达。思妇诉说她的孤独和寂寞:“夫君已远行在外超过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独自栖居。”透过思妇的诉说进一步描述思妇的哀叹,非常直接。

第九十句“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运用了“比”的手法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喻为污浊的水和泥,喻意两人本是一体,现在却相差太远,难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对己不屑一顾,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

第十一十二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承接上文,同时以“比”和“赋”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哀怨情怀。清尘是浮的,水泥是沉的,浮沉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而和合在一起的机会是渺茫的。浮沉是比喻,点描出不能谐和的悲哀。

第十三十四句“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运用了“比”的手法表达思妇的心志。思妇见弃,不但不以怨报之,反而愿意牺牲自己:“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思妇对夫君何等的忠诚和忠贞!为了得见夫君,不惜将自己比喻为西南风,化入君怀!

第十五十六句“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运用了“赋”的方法表达思妇被冷落的遭遇和情怀。思妇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过十年了,音讯全无,“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长空。这两句的表达非常直接,正是“赋”的典型手法。

本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诗人自比“客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复运用来表达闺怨。诗歌结尾,思妇的思念就象那缕飘逝的轻风,“君怀良不开”,她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结尾的这缕轻风与开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构成了一种幽寂清冷的境界。

在曹植的诗作里,深得《诗经》的风雅兴寄之妙,已逐渐注意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用韵谐和,用清尘、浊泥作为浮沉异势的两相比照,使得全诗的情感愈加曲折凄婉、含蓄意深。既有《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同时也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正是钟嵘《诗品》称其“情兼雅怨”之因。

张载,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学家,与其弟张协、张亢并称“三张”。初任左著作郎,累官中书侍郎。诗风朴质,词句工整,善于捕捉典型意象,反映社会生活。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蒙笼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昔为万乘君,今为丘山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

这首诗通过东汉帝王陵墓惨遭破坏、洗劫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连帝王的陵寝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平民百姓呢?从而对军阀豪强这些罪魁祸首表示了强烈的谴责,同时也抒发了对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手法,随着诗人的换步移形,层层推进。前六句从远观中写汉陵的荒凉破败,一问一答,点出墓主。中间十四句,先回顾过去,点明汉陵惨遭毁坏的历史原因:“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然后从近观中写汉陵荒败的具体情况。地下,墓室被掘,棺椁被撬,帝王尸骨上的玉衣被剥,随葬的珍宝被掠;地上,寝庙被拆,墙垣被毁,整个陵园化为一片废墟,成为狐兔打洞之地,童竖放牧采樵之所,农夫垦荒耕植之场。最后四句写自己的感慨,哀叹盛衰无常,抒发凄怆而又愤慨之情。

全诗感情浓重,语言淳朴,描绘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揭露军阀的罪行令人发指。虽然只摄取了汉末战乱的一个侧面,但收到了窥一斑可知全豹的艺术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王粲的《七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作品内容充实,格调慷慨悲凉。因他早年亲历战乱,颠沛流离,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曹植的《七哀诗》深得《诗经》的风雅兴寄之妙和温柔敦厚之美,表达的是个人的一己之悲。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本诗属于色泽丰富,文采斐然这一面。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而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采用白描手法,画面凄惨,凄怆感人。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

总之,三人虽然各有所悲,各有侧重,或悲人民的苦难,或悲骨肉的相残,或悲人生的无常,表现手法也各异,但都传达了时代的悲音, 展示了乱世的某些侧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这正是读后最大心得。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陈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方北辰注译.三国志注译[M].西安:西人民出版社,1995.

[4]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百事哀范文第4篇

戊子之岁,丁巳之月,天地不仁,地陷西南。使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山河齐哭,草木同悲。时光如梭,乌飞兔走,斗转间期年已至。往者已矣,生者当思。时逢亡者周年之期,特书悲文以慰亡灵,名之为《悲歌行》。

岁首寒气尤尚存,忽闻地陷西南城。

地催山崩英魂逝,天地不仁罪生灵。

蜀地昨日云托月,霞光普照锦官城。

北山峰上雨吞云,南岭从中花吐芬。

户庭炊烟冲九霄,校舍学子诵诗文。

而今学堂何处寻,怎奈当中赤子身。

壮志未酬身先逝,长使生者泪满襟。

西溪风吼竹萧萧,南潭波开水沉沉。

亡魂游荡风瑟瑟,天阴雨冷声森森。

子规夜啼山川裂,月暗星稀云海崩。

哀父哀母哀兄姊,悲山悲水复悲风。

君不见蜀地西南二百城,千村万村被荡平。

鳏寡孤独废疾者,行行数字大如斗。

主席日理万机事,依然抽身赴悲城。

双眸裹泣心藏悲,号召国人助国民。

总理闻讯即当往,亲自坐镇汶川城。

时时哀思百姓苦,夜夜垂泪到天明。

十万甲兵披星月,挥汗成雨书真情。

绿衣撑起生命树,废墟堆里苦苦寻。

红衫燃起生命火,残息兄弟见光明。

白裙亮起生命灯,牵引姐妹强前行。

天暗地昏云俱黑,江啸海涌浪花红。

百花凋落虫鸟散,万里边陲聚英雄。

临危不惧仁者心,人间真情鬼神惊。

旧时百姓如草芥,古来白骨栖悲风。

今岁始闻府书至,国旗降半笛哀鸣。

垂首顿足默祈祷,亿万齐哭祭孤魂。

一方遇难八方援,沸腾热血筑长城。

孔子先师有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

吾辈既逢国遭难,怎能袖手做路人。

多少红颜随风逝,吾等安然享太平。

饥餐渴饮安稳眠,生计曾思伤我神。

常思此事夜难眠,只恨空言体不行。

吾今向天发誓愿,他日定赴汶川城。

愿尽此生微薄力,定叫锦城火重明。

为诉心中无限悲,特此翻作悲歌行。

百事哀范文第5篇

一个让世人和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铭记一生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点零级以上的超大地震,其覆盖面和强度超过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

灾难的来临,总是让人措手不及,甚至,来不及悲伤。

当天,我们便从网络上得知了这个消息,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同情那些死去和失去亲人的同胞们,为死去的人哀伤。网上公布的图片惨不忍睹,从废墟中伸出的求救之手、被无情的砖瓦压住的血肉之躯……最可怜的是那些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还未感知人间真情,就匆匆地奔赴黄泉;那些求学的少年,正含苞欲放,却过早地夭折……想到这些,我的喉咙哽咽了,心里几乎被巨大的哀伤混浊地糊成一团,开始闷闷地痛,开始疯狂地抽搐,然后又被击打得碎成一片一片。

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我们捐点钱吧,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一开始,各捐助机构还未设立,我们不知捐往哪里,于是四处打听,看哪里有可捐款的地方。幸好,第三天,学校领导大家捐款了, 接着,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两百元、五百元……不论金额多少,每位同学都迫不及待地奉献了爱心。似乎,只有捐了,我们的紧揪着的心才能安定。

接下去的几天,所有的媒体都在关注灾区。捐款、捐物、捐血,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大小企业、各个明星,到普通的农民和下岗工人,无不慷慨解囊。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沿街乞讨的老人,他掏出了身上所有的角角分分,到银行兑换成一百元,然后投入捐款箱;还有一位八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家徒四壁,她从家中的一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里得知地震的消息,硬是把积蓄多年的两千四百多元全部捐给了灾区。真是灾难无情人有情啊!

这次地震,我们国人空前团结,人民解放军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和速度,写下遗书,从五千米高空跳伞到徒步二十个小时赶往受灾现场,他们一致地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能轻言放弃……胡主席和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震救灾最前沿,为灾区群众分忧解难,为部队官兵加油打气。

“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活下去!” 温总理对被安置在绵阳九州体育馆的孤儿说;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总理在电话里大喊,说完摔了电话;

“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现在一线的军人已经被下达死命令,必须冒雨解救,前线空降兵是写了遗书再上去的;数万官兵已经20小时未进食!却仍在用血肉之手刨救受灾的同胞!

……

无怪乎美国一位著名军事家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板一块,真是太可怕了!”

五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为全国哀悼日。十九日下午十四点二十八分,举国上下为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默哀三分钟,我刚巧坐在公交车上,两点二十八分,所有的公车不管开到哪里,全部停下,刹那间整个城市喇叭齐鸣,哀伤肃默的气氛在城市上空流转。车里的移动电视播放着全国各地为灾民默哀的现场直播,三分钟的悲鸣,飞散开来。

网络上,各大网站的主页全部成了灰色、网友们的QQ头像亦换成了哀悼图像、行人们手臂上都扎了黄丝带……所有的中国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灾区同胞的哀念之情!

地震的发生,让活着的人更珍爱生命,心胸仿佛开阔许多,有什么能比活着更幸运呢?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也有了新的理解,也许是在生与死之间获得了彻悟……原来,没什么可以让人放不下的。

我还明白了,灾难之中,散发开来的那种温暖的,令人感动的气息,它有个温暖的名字——“大爱”。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百事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百事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百科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