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忆苦思甜的文章

忆苦思甜的文章

忆苦思甜的文章

忆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忆苦思甜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性运用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尚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一、“忆苦思甜”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运用

“忆苦思甜”在当今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言,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因为他们大多数亲身经历过“忆苦思甜”的相关活动。在学术界,针对忆苦思甜的研究亦不多见。目前对忆苦思甜的解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的成语解释,例如,“忆苦思甜”在《汉语成语大词典》中有如下解释:回忆过去生活的艰苦,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军事大辞海》对忆苦思甜的解释是:回忆过去苦,思念今日甜。另一类是从我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阶级教育的角度给予的解释,例如《新语词大词典》对忆苦思甜的解释是:阶级教育的一种方式。即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忆民族苦,思翻身得解放的甜。通过讲阶级史,讲翻身史,进行新旧社会对比教育,讲苦、思甜、追源,这种做法可以使青年了解旧社会的黑暗,更加热爱新社会。通过分析和梳理,笔者试着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角度给“忆苦思甜”下了如下定义:指我们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今昔比较的教育方法和感受体验的教育方法,其目的是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历史观、发展观、生活观和价值观。

“忆苦思甜”这一教育方法萌芽于我党成立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革命战争年代被充分地运用于土地改革和军队整训中,并为建国大业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建国初期,“忆苦思甜”的方法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它长期被用作提高人们的阶级觉悟,增强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深厚感情,在我国解放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曾经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常用常新的教育内容,根据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指导思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以“忆苦思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抓住了部分党员干部错误的思想本质,使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忆苦思甜”的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在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忆苦思甜”就走向了它的反面,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削弱了党和党的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其中,许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都包含了“忆苦思甜”的合理内容。例如,2000年全党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激励全国人民继续沿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进;2002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当年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的革命故居,重温了毛主席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的革命思想和作风等。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忆苦思甜”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状况良好,绝大多数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思想,胸怀理想,独立自强,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当前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时事,社会责任感下降;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疾患;对个人前途感到迷惘,对未来缺少科学的规划,缺乏奋斗的目标和方向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在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进步,但面对社会形势的变革和高校学生群体思想观念的转变,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创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多数沦为理论知识的强制性灌输;教学目标不明确,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效果甚微;对知识点缺少科学的剖析和诊断,滋长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风气,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朝气;传统教育中的社会本位、个人服从集体等观念没有根据时代的变迁重新获得解释,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总体良好的态势下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新形势下存在一些弊端,因而高校亟须通过丰富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等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忆苦思甜”是历史上我党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年来我党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日益重视并加以运用的思想教育方法。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积极对“忆苦思甜”这一传统方法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高校通过创新运用“忆苦思甜”这一方法,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打破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传统,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其次,“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忆苦思甜”在历史上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但对高校学生而言却是一种新鲜的方法。这种新鲜感与好奇心,有助于高校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忆苦思甜”这一方法本身的宣传性和感染力又将进一步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积极性,真正达到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效果。

此外,“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助于大学生端正行为作风。通过“忆苦思甜”,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温历史,在对比过去艰苦岁月的过程中,理解先辈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所作的努力与牺牲,感受当前生活的幸福与不易,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自觉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

“忆苦思甜”这一教育方法在历史上曾被广泛运用,并在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方法自“文革”中受到歪解和误用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在一些活动中可以看到“忆苦思甜”的影子,但是并未得到推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属罕见。因此,如何科学地创新“忆苦思甜”这一传统方法,并将其正确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性运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大力宣传革命精神。当今的大学生生长在繁荣稳定的和平年代,成长过程中缺少历练,缺乏艰苦奋斗与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身处逆境往往意志消沉,不能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逆境。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宣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的方式,帮助学生重温历史,回顾艰苦岁月,体味先辈的贫苦生活,感受自身的幸福生活,在对比中振奋精神,增长斗志。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教育,由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经典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感受过去生活的艰辛;或通过校报、广播、宣传橱窗、图片展览、播放教育意义影片等方式,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学习革命先辈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可以邀请老战士和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学生在与亲历者的交流中加深对历史的了解与记忆;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如举办红色歌咏比赛、邀请校外演出单位入校开展红色演出、开展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论文竞赛等活动。总之,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方式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历史典故和革命精神,通过宣传与活动来帮助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大学生在学习革命精神的过程中,端正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

2.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通常是重大革命事件的遗址或著名革命先辈的纪念场馆,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对于回溯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与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同时,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的常规化。以南京地区的高校为例,南京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周恩来梅园新村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南京各大高校可以选取距离校区较近的一个或多个红色旅游景点开展合作,作为本校思想教育的实践基地,定期或选择重要的纪念日带领学生前去参观,鼓励学生结合参观内容及时抒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也可依照活动主题,开展学生论文竞赛等活动。总之,通过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历史,生动地体会过去生活的动荡与贫苦,感受先辈们在国家建设中所付出的辛勤与汗水,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祖国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3.组织社会服务活动。当今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弱,奉献精神普遍缺失,高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服务和奉献意识。条件较好的高校可以从贫困地区选取一所合适的学校作为兄弟院校,开展帮扶合作,组织本校学生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短期的交流互换,或安排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义务支教活动,体验贫困地区的生活。通过与贫困地区的学校交流合作,一方面为经济富裕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体验贫苦生活的机会,使其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他们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为经济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体验小康生活的机会,使他们真实感受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在贫富生活的对比中,坚定努力学习、创造幸福生活的志向,为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而奋发进取。

忆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第2篇

1960年8月下旬,时任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连队,寻找一名叫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都提到一个叫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身高1米54,体重不到100斤。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峻一愣,心想,自己是大尉,一个新兵居然敢提这样的要求。“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张峻问。“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雷锋说。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锋爱美、爱照相。”张峻说。

很快,雷锋背着枪回来了,胸前还挂上了两枚奖章,那是鞍山先进生产者奖章。几分钟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斜向上方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了一周,然后将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辑看后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辑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类型,并于国庆节前完成。张峻说自己写不了,于是,包括新华社驻的两位记者在内,一个四人小组成立了。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思甜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进行拍照。

这篇稿件最终从勤俭节约升华为忆苦思甜,并以《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11月26日的《前进报》上,从此拉开了宣传雷锋的大幕。

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形象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于是,雷锋被安排到沈阳实验中学、旅顺海军基地等处做报告。每次,张峻都会现场拍照,先后9次,一共76天。

《前进报》的文章发表后,《画报》、《报》等军队媒体纷纷转载。1961年2月,张峻接到军区任务――为雷锋拍摄一组专题,刊登在《画报》上。“入伍1年零1个月就上了《画报》的专题,这个到现在都还没再出现过。”张峻感叹。这组报道发表后,雷锋声名大噪。《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

1962年4月,发给张峻两卷彩色胶卷,让他为雷锋再次拍摄专题。当时的彩色胶卷全部从德国进口,只有中央级大报才能拥有,普通人甚至无缘接触。6月,雷锋的专题报道再一次出现在《画报》上。在那个连使用黑白胶片都要报批的年代里,雷锋生前一共留下了24张彩色照片和1 99张黑白照片。

补拍照片

1962年春节前后,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著作标兵展览。接到命令后,决定同时在军区内进行一次首展。

为此,张峻及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筹办小组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筹办小组拿来雷锋的日记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的参考一个是雷锋的日记,还有一个就是他做忆苦思甜报告的讲稿。”张峻说,“日记有好多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就找能拍的拍。”

当时,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补拍照片的题材由张峻撰写提纲,再交到小组集体讨论,最终定下20多幅。因为张峻需要全面策划展板,他就把补拍任务交给徒弟季增。并提前向他交待:“拍雷锋正面像的时候,后面要有一个像。”这20多张照片中,有“雷锋送大娘回家”,“深夜打手电学《毛选》”,“给捐款”,“努力练习投弹”等最为经典的雷锋形象。

但是,这些照片出现了不少问题:因为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选》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图片说明中写着雷锋在8月里为捐款,照片上的雷锋却穿着棉衣;练习投弹的姿势也有错误。

“那些照片拿回来,我就批评季增,你怎么也不动脑子啊?有8月穿棉衣的吗?有那样站着投弹的吗?”张峻说,照片里有一张“雷锋送大娘回家”的照片,那个大娘并不是雷锋曾在日记和讲稿里提及的那―位。

这些照片同样遭到军区领导的质疑。但此时已接近正月十五,总政要求尽快完成任务,时间紧迫无法再次补拍。与此同时,筹办小组中的几个人和雷锋一起住到招待所,一边采访一边制作幻灯片。

补拍照片和制作幻灯片的工作还没有完成,8月15日,雷锋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我对季增说,虽然我当初批评你,但是雷锋去世了,这些补拍的照片也是很珍贵的。”张峻告诉记者,当年也有参观展览的战士问怎么8月穿棉衣,他们坦承是补拍的。

从普通士兵到全民楷模

树立雷锋形象的活动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告终,反而日渐高涨。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这一活动进入高潮。

张峻为雷锋拍摄的第一幅照片中,雷锋右手腕外露出一截白衬衣的袖口。后来这截袖口被悄然去掉。“那是《画报》给修掉了。我拍的时候没注意。后来我问过,说是露着袖口不符合军容风纪,对雷锋形象不好。”

在张峻的记忆里,其实雷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他说,大家可能没注意,雷锋留着刘海。有时班长问他怎么还不去剪头发,雷锋就推托说下次去。“我给他拍照片的时候,头发有时候就从帽子下面出来,我提醒他,他就掖回去。”张峻说,“那时候饭不够吃,雷锋也到伙房去拿过饭锅巴。伙房的人就说他,雷锋啊,你现在是个人物知道不,能自觉点不?那时候拿饭锅巴可是个大事啊。”只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都被掩埋在历史之中。

除了对照片“不完美”的细节进行修改。他们还刻意增加内容提升雷锋的形象。曾与张峻一起工作的《民兵之友》记者周军为雷锋在政治部大院里拍摄过一张照片:雷锋手端钢枪,目视远方,身后是一棵挺拔的松树。这棵松树,其实是后来添上去的。

周军生前在回忆文章中称,1977年,这张照片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为《雷锋画册》的封面。出版社与他商议后,将一棵黄山迎客松加到雷锋身后。张峻也了解这个情况,他说,“那时候树立典型要求高大全。”

因为这张照片,大众中逐渐流传出“雷锋松”的故事。直到现在,铁岭干沟子自然屯仍然认为那张照片是在本村一棵树前拍摄的,雷锋纪念日里很多学生在那棵树下合影留念。

参军前,雷锋自己在天安门前留影,手中拿着一个花书包,发表时花书包没了;与雷锋合影的某标兵因“”时与“”关系复杂,“”后就从合影中消失了……

忆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第3篇

成效明显

由市委“两新”工委、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在重庆“两新”党建网和中国当红网开设的“区县‘两新’工委和行业党委”专栏,一年时间共计采用稿件2840余篇,其中市外上稿70篇。文章紧扣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主题,畅谈认识与体会,介绍做法与效果,来稿踊跃,质量较高,不少文章受到网友好评,为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市委“两新”工委莫 杰)

璧山县璧城街道: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二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编制《人才需求和专技结构调整预测表》,2009年引进优大生三名、大学生“村官”五名。三是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大对机关干部职工和村居干部督察力度,2009年进行明查暗访十余次。四是选派八名大学生“村官”、24名驻村干部,聘请11名“名誉村官”,公开选拔两名社区党委副书记,配齐配强村居干部队伍。

(璧山县璧城街道 唐应容 张耀方)

丰都县:开通大学生“村官”

网络交流平台

开通大学生“村官”网络交流平台,开设最新时讯、政策文件、组织关怀、经验交流、“村官”事迹、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工作简报等栏目。目前,该网站已登载动态信息136条、“村官”事迹103条、农村实用技术68条、心得体会160篇、《大学生“村官”简报》19期,搭建起大学生“村官”交流沟通、学习借鉴、提升进步的互动平台。

(丰都县委组织部代小凤)

渝北区:开展

“忆苦思甜感党恩”活动

以“忆过去、看现在、知变化、感党恩”为主线,传唱革命歌曲,观看红,创作转发箴言,算清经济发展账、社会进步账、生活改善账,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党员意识、责任意识。活动开展以来,举办红色革命、忆苦思甜报告讲座78场次,举办红歌会、诵读会、读书会317场,组织观看革命电影245场,开展“忆苦思甜感党恩”主题交流活动197场,党员群众受教育达61700余人次。

(渝北区委组织部)

云阳: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述职制度。每年安排五名乡镇党委书记就上一年党建工作向县委常委会述职。二是建立集中谈心谈话制度。由县“四大家”班子成员对全县42名乡镇党委书记开展一次集中谈心谈话活动。三是建立年度回访复查制度。县委抽调相关人员深入42个乡镇重点对“一把手”履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对排名后三名的实行组织诫免半年处理,连续两年倒数后三名的予以组织调整。

(云阳县委组织部)

重庆市劳教戒毒所:

狠抓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忆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第4篇

青春是什么?有人说:青春,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凝重的风景线。有苦、有乐,有酸、有甜,有水面初波的涟漪,也有风拂杨柳的悸动。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留着深深青春足迹的故事。在这里,没有“天之骄子”的闪亮光环,也没有“梦中乐土”的玫瑰面纱,不要以为这只是故事,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事。请你静静地聆听――

《让我为你唱支歌》讲述了一位叫梅的女同学在烛光晚会上矛盾、复杂的心路历程。少年往事重提,故事平平常常,没有漏记一件事实,也没有夸张一处细节。却让读者心中那份深藏的情愫与之怦然共鸣。原因是,“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故事呀。在希望和不希望,高兴和失落之间……”的确。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抓住实际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情境,选择你身边最熟悉或是最不令人注意的小事,生发一点感悟、一寸灵犀,言众人所欲言,便是一招高。

很普通的情节,安排得却又巧妙而合理。首先,设置特定环境,以回忆的方式入手,在“冬季里一个停电的晚上”,讲述从前停电的故事,由此及彼,情境相似,感情易于沟通,最后又回到眼前,前后呼应;其次,不厌其烦地记述许多同学抽到签,并表演的情景,初看有罗列拖沓之嫌,但仔细想来。却又不是毫无意义的反复,“我”的感情正是由此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由开始搜肠刮肚地想节目时的紧张慌乱,到拿不定主意。是朗诵还是唱歌时的犹豫、彷徨;到所选的歌曲被别人演唱时的怅然、思考;到做好演出准备时的渴望、紧张;再到最后演出结束也没有上台表演的庆幸和失落……各种复杂的感情连贯而下,自然而然,毫无隔碍和造作。对周围同学简短的描述,也正是“我”无暇顾及观看的真实体现。“那时候我是个很羞涩的小姑娘,像一只自卑的丑小鸭”。这恐怕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经历,害怕在人前表现。不够自信,怕出笑话,而这背后也隐藏着一颗渴望表现的心。

文章语言朴素、平实,明白浅显,不加雕饰,信手拈来却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取材以及感情表达是协调一致的。文章以清新的文字和纯净的风格,触发我们对青春最遥远而真实的思忆。这其中,酸酸甜甜的,有羞涩,有自信,有害怕被提问到的紧张,也有希望被老师叫到的急切,那么真切细腻,一如花样年华的青少年的心思,敏感而又细密。

自始至终,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如细雨般滋润着我们的思维,朴素而纯真,冲动而又无所顾忌。青春,人生一道独特的风景。当我们能坦然地面对曾经,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能自信地高歌……也许就是慢慢地走向了成熟。作者写文章,写出了他自己:我们读文章。也读出了我们自己。一样的青春年华,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酸酸甜甜的青春,我们生命的色彩!

忆苦思甜的文章范文第5篇

2、离别为了再见,再见不说永别。我的老朋友,你还好吗?吹过的微风会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明媚的阳光代表我温暖的祝福。我希望我不在的日子里你能高高兴兴的,要记得我,要记得我在等你相聚。

3、那时,我们还年幼,那时,我们还够不见窗户,如今,我们已长大,如今,我们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想你啊,我的老朋友,好兄弟,万语千言,不抵我们相见一面。小时候的秘密基地,还记得么?明晚八点,不见不散!

4、很久没给你打电话了,但不代表我忘记了你,我依然每天看你QQ空间的消息,也依旧关注你时不时“织出”的“微博”,我记得我吗依然是很好的朋友,一直在等相聚的时机。朋友,珍重,等再见的那一天!

5、忘不了,风里来雨里跑;忘不了,小河沟里摸鱼苗;忘不了,东躲西藏捉猫猫;美好的记忆要记牢,无论天涯与海角,你我心心永相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