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婉约派

婉约派

婉约派范文第1篇

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与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试、辛弃疾的词人。

婉约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李清照等。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来源:文章屋网 )

婉约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豪放 婉约 多样性 苏轼词

中学时候读诗词,老师说苏轼是豪放派,秦观是婉约派。问老师评定的标准是什么,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后来就一直糊里糊涂地跟风,大家都这样说,我也就这样说。但始终有个疑问,学术度量标准的选用为何如此主观化呢?很明显,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不能算是精确的度量标准。什么样的算豪放?豪放是针对词人的评定还是针对词的内容的评定,抑或针对词的用语表达的一种情感界定?判断标准在哪里呢?好像没人理清。豪放、婉约的提法,无疑首先抹杀了诸多词人词作品的风格多样性和自身的独特个性,强行贴上拓签,你站在这个队里,他站在那个队里。反映治学者缺乏精确的抽象思维和思辨的逻辑分类能力。因为他无法用更精确的学术语言描述研究客体,所以只能采用这种最缺乏精密性的主观感觉词来定义。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符合常识,易于为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但同时,他的模糊和不确定对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定量描述带来极大的困难。因为感觉因人而异,这种划分对学者而言真是荒谬之极。从绝大多数词选的选择标准,感觉这种界定首先是对人的界定。如苏轼、辛弃疾、张孝祥、刘干等就是豪放派,秦观、柳永、姜夔、周邦彦、王念孙等就是婉约派,但这种简单的划分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很明显,把人的个性简单化,有点像“”思维,那就是好人和坏人,这种脸谱式划分方式只会带来误导和错误。对作家的认定,由于每一个都是生命个体的体现,必然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对婉约的分类同样充满不合理和矛盾。

苏轼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写出了“以铁板铜琶歌之”的豪言壮语,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从来没有在意念里给词裁定范畴。对于他来说,写词的唯一标准是情真意切,曰“婉约”,曰“豪放”,不过是言情的手段。在苏轼作词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这次要写首“婉约”还是“豪放”,因为他的词皆出于真情。

“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他的词之所以时而旷放、时而委婉,皆因为他的感情中自有豪迈、有细腻。后人把他划入豪放词人的类别,刻意忽略他在艺术上同样脍炙人口,数量上却是豪放词两三倍的婉约词,乍看似乎将他推上开山鼻祖的崇高地位,实际将他局限于一个派别的狭窄范畴里,无形中是对他的拘泥。苏轼从不隶属于哪一个流派,他的词风时而幽怨深沉,时而清奇高古,绝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流派就能涵盖的。

有人曾语:“眉山公之词短于情。”若此情指的是柳永式艳情,则不无道理,若说苏轼缺乏真情实感,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江城子・记梦》的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说的是何等情深意。“茫茫”二字烘托出他的沧然心境,“不思量”即日日思量。这样的深情只怕用纳兰氏的“一往情深深几许”也问不尽。其幽怨深沉可见一斑。紧接着,他用了一个假设:“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因为仅是十年,他已经容颜尽改。但仅是假设,苏轼还嫌不足,再一步以梦入诗,直写与亡妻会面的情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时无言胜似千言,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他心中的悲切凄苦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他用“人之忆我代我之忆人”的手法,从亡妻为自己“断肠”体现自己的断肠之情,娓娓写来,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缠绵悱恻之极,寻不着半点“豪气干云”的痕迹,不能不说是委婉动人。但全词忧愁中透露出苍凉,婉转里蕴涵深沉,岂是作惯了“水晶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的花间派词人写得出的?

因此,苏轼的“婉约”只是较他个人而言,与别人的“婉约”相比,便显得意境深远,别具一格,不可同日而语。要把他放到婉约词人的圈子里,当然不适合。但是由此就能断定他就是豪放派呢?恐怕也不尽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正是这首词将他一锤定音地划入豪放词人的圈子。的确,全词情怀疏旷、意象宏伟。首起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于一身,读之,霎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壮美,“浪花淘尽英雄”的感慨尽在胸中;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字极写赤壁景色,进一步浓厚椎奇诡丽的意象,如平湖蓄水,为后面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造势。待至此句,则一泻千里,尽吐豪情,畅快淋漓。

然而狂则狂矣,深邃不足,于是他笔锋一转,进入畅想,绘尽周瑜的得意潇洒。正在人们瞑瞑遥想、神飞意驰时,他却忽然打住,笔锋又是一落,转到了“早生华发”的身上,一时间,得意与失意,辉煌与落魄,对比何其鲜明,令读者随他一跌,回到沧然尘世,于是“人生如梦”便成了千万人共叹之句、共伤之情。

由此可见,苏轼的“豪放”是较他个人而言的,与别人的“豪放”相比,延绵深邃的情感是人所不能及的。

婉约派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江城子》;苏轼词风;豪放和婉约

[OI]10.13939/ki.zgsc.2015.44.212

1 前 言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他的文学造诣在当时具有较高的水平,在今天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他一生创作有诗、词、文等几百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苏轼所成长的北宋时期,存在两种主流风格,一是豪放派,二是婉约派。一直以来,世人将苏轼认作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欣赏苏轼的诗、词、文,我们可以领略到苏轼在逆境中的波澜不惊、泰然处之,在顺境中的积极向上的豪迈情怀。但是根据笔者的考察,苏轼的诗、词、文不仅仅流露出了豪迈的情怀,实际上也存在很多婉约的影子。豪迈和婉约在词风上仅仅是两种形式和表现不同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异,他反映了诗人在相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心境和情怀,如《江城子》系列词作品,有的是苏轼纪念亡妻所创作,有的则是为了表达自我雄心壮志的情怀所创作,但是在每一部作品中,笔者梳理发展苏轼或多或少均凸显出了豪放和婉约并存的词作风,因此本文正是以苏轼的代表词作品《江城子》系列为研究对象,探索苏轼在词创作中所蕴含的情怀意境所形成的词风,本文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苏轼个人及其诗词创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江城子》中的豪放词风

苏轼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其诗词中豪放的情怀和词风的流露是显而易见的,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豪放的词风更是表露无遗。在词的开头,苏轼自称为“老夫”,这里我们必须分析该首词的创作背景。该首词创作于苏轼出任密州太守时,当时苏轼已经到了四十岁的年龄,出任密州太守原因是来自政治上排挤,但是作为一个四十的老人,苏轼拥有壮志难酬的情感。因此苏轼自称“老夫”,实际上他并不服老,随即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壮语。而在对自我形象的描述上,则使用了“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气势磅礴的狩猎景象,苏轼的豪迈、雄健、气势凌人跃然于读者眼前。

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下阕,苏轼更表达出了一种“狂”,作者开怀畅饮,尽管两鬓斑白,也依然愿意为国家效力、为民众拼搏,这是一种多么高的情怀啊。下阕的豪放词风已经将上阕仅有的一点迟暮之感深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轻狂、积极向上、不认老、不服输、愿意报效国家的豪言壮举。作者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怀此时完全表露,在诗词中,苏轼还以典故人物自诩,表达愿意为朝廷效力的情怀,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结束语更是将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人士的形象和情怀完全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充满了敬仰和钦佩之情。

3 《江城子》中的婉约词风

在苏轼的很多作品中也流露出了婉约的词风,如《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实际上对苏轼作品有过深入研究的读者均可以发现,婉约才是苏轼词作品的主流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豪放的婉约,婉约词风的形成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情感等有些密切的联系,与北宋的很多婉约派文人相比,苏轼的词作品中婉约的情感又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神。

《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部苏轼悼念已故亡妻的作品。进行创作以悼念死去的人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题材,源远流长。悼念、追思是一种情怀,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表达,也是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美德。在《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苏轼一方面怀念已故的忘妻,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我政治生涯的忧虑。为什么会产生后一种情感呢,这里我们也要分析一下该首词创作的历史背景。该词创作于苏轼政治生涯失意时,在他政治人生的最低峰他怀念忘妻,而词创作中,他的情感出现了发散,这个时候他不仅仅是一种追悼,伤痛下更是将自己政治的失意、苦闷等联系在了一起。

上文中笔者提到苏轼在婉约词风的表达中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神,在《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可以看到的。从词的名字“记梦”来看,梦是虚幻的,梦里面的景象也是十分短暂的,苏轼之所以取“记梦”这个词题目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在苏轼看来,人生是真实和虚幻的结合体,正像梦境一般。《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仅仅是对真实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苏轼自我人生的一个记录和印证。

在该首词中,有一句经典的语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这说明生死之间存在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距离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上的,在这种无法跨越的鸿沟面前,作者表现出来自我的绝望和忧伤。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是将作者的凄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使一个局外人,读到这里也会潸然泪下,同感作者内心的悲伤。《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

4 《江城子》中豪放和婉约并存的词风

根据《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分析,作者在两首词中所流露的情感是有差异的,创作模式也存在差异,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一种豪放的情感,形成了异常鲜明的豪放之风,开创了我国豪放词的先河;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表达了作者在伤痛、失意时的脆弱情感状态,这时候的作者是多愁善感的,词的婉约之风凸显。对苏轼两种词作品进行分析可见,实际上在当时婉约流行的词风背景下,苏轼豪放词风是对婉约词风的一种重大冲击,然而这种豪放并没有完全脱离婉约之风,是婉约之上的豪放。但是豪放词的创作解放了词体,极大地扩大了北宋时期的词题材范围,赋予了宋词新的内涵和意义。

纵观苏轼《江城子》系列作品,两首不同的作品均对苏轼的豪迈和婉约情怀进行了深入展示,豪放和婉约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当前不论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蕴含的豪迈之情,还是《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抒发的婉约之情,两种情境均是苏轼在不同时期真实情感的流露,正时由于词作者将自身的真实情怀融入其中,读者才能够从词中真实地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感人情愫,从而被词文所深深打动。

5 结 论

可见苏轼的《江城子》系列作品均较好地诠释了豪放和婉约词风的融合,是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发展和创新,其中《江城子・密州出猎》以豪迈取胜,而《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婉约取胜,但是苏轼的豪迈是婉约基础上的豪迈,苏轼的词风兼具婉约和豪迈之风,对北宋词文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扬.从词的对面落笔――重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4-35.

[2]杨毅.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的豪气与柔情[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4):34-36.

[3]王叶秋.柔情似水豪情似火――分析比较《江城子》两首[J].新西部理论版),20112):56-57.

[4]李云海.苏词词风赏析――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词风[J].科教导刊中),20154):78-79.

婉约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婉约;题材;内容;特征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注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b]

               

 

一﹑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它以情动人,道尽人世间的喜乐悲愁。在北宋苏轼以前的词人言情的主题不外是以代言体的形式写一些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等。苏词主要是突破了晚唐以来“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㈠《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注1]

“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这是一首柔情似水的纯爱情词。它毫不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作者这里描写的单相思之情是健康的,是朴素的,就像爱情本身那么健康,就像生活本身那朴素。这首词没有一点前人词作的艳情成份,给人凄婉,缠绵的无奈之感。充分显示出苏轼对言情题材的婉约词的革新。

㈡《江城子》(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2]

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悼亡词,是苏轼写给原配王弗的。这首词抒发的情感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在苏轼婉约风格的词中堪称一绝。王弗于治平二年(1065年)逝世,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岁次乙卯,距离妻子死去刚好为十年,所以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说词人即使不去思念亡妻,也无法忘怀。可见王弗在词人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既然无法忘记难免会有想起的时候。这一句看似矛盾,事实并不矛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已死,感慨万千,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办法在一起诉说这些年的凄凉遭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词人的一种假设,即使彼此相逢,只怕也相互不认识了。十年的宦海浮沉,早已容颜非昔,鬓发全白,为下文的记梦作铺垫。“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梦到了妻子正在一个梳妆的情景。一句相顾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悲痛之感。一个梦把过去拉回了现实之中,但美好情景已不可能再出现。这个梦也使人感到无比的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词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为了眷恋活着的亲人也该肝肠寸断了吧!“明月夜,短松冈。”化情思为景物,将作者的思念通过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出来。

苏轼在这类歌咏真挚爱情的词作,不仅仅只有这两篇,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注3]等。《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中写到“云有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的是一位闺中少女伤春的情怀。

三﹑约婉约词的基本特征——美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韵味无穷是意境的美感魅力所在。“韵味”是意境中蕴涵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物色﹑情感﹑意味﹑风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注c]  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 作家们把美的语言、形象、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跟花间词的“以艳为美”、柳永词的“以俗为美”相比,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

㈠《点绛唇》(红杏飘香):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注8]

开篇渲染如画般的春色,红杏﹑烟柳最具代表性。写红杏更写其香,杏花的香味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红杏飘香,更显出词人感受的真实。写翠柳,将其比作含烟﹑拖轻缕之状,既写出了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了垂枝轻拂之姿。词人用词典雅﹑精炼,描绘出如画般的春色。“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与“芳草迷归路。”前后照应,相反相成。红杏香柳,属相思中的境界,如画般的春色之美令人神往;芳草迷归路,给人一种凄美之感。

㈡《阮朗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注9]

“绿槐高柳咽新蝉,”是初夏特有的景物,绿叶成荫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绿叶的深处的新蝉的鸣声。一片阴凉清雅的庭院环境。“碧纱窗下水沉烟,”碧纱窗下的香炉里飘浮着袅袅香烟。碧纱和白烟相衬托,既有形象之美,又有香气可闻。给人一种清静优雅的感受。“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又是一番园池夏季景象。小荷刚刚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吹翻;石榴花色本来就鲜红,经过雨水的清洗更加如火一般的红。小荷翻的一个“翻”,榴花开欲燃的一个“燃”,给人一种动态的﹑优雅的美的感受。这也就符合了苏轼婉约词“以雅为美”的特点。

      苏轼婉约词中体现苏轼“以雅为美”尚有其它名篇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注10],“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描绘的暮春景色的句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注1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的凄美的景物的句子等。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然不能概括苏词婉约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婉约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假使苏轼没有开创豪派,单凭他婉约词的创作,也足以让他流芳百世。苏轼不仅是豪放派的代表,更是写婉约词的高手。

 

作者小房子的博客 版权所有:地址:http://blog.sina.com.cn/fzk2561

引文注释:

[1]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4页。

[2]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3]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6页。

[4]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5]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39页。

[6]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06页。

[7]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41页。

[8]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53页。

[9]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388页。

[10]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第402页。

[11] 同注 [2]

参考文献:

[a]本文有关苏轼生平的简介,参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9页。

婉约派范文第5篇

一、对比教学,领会古诗的魅力

在中华历史悠久的古文化中,古诗文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它能反映出当代的风土人情,同时每一首诗歌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在古时候,诗人只能通过古诗文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思想情感,当然古诗的写作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授课,让学生自由主动地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对古诗风格讲解时,讲解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时候,就让学生说一说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其中有几个学生的回答让笔者印象深刻。

学生1:我认为婉约派和豪放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不同的。婉约派是以一些男女之间思念之情、风花雪月为主;而豪放派则是以一些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为主。

学生2:婉约派的语言委婉含蓄、清丽脱俗、语言圆润,仅局限在个人的情感之中;豪放派的语言气势磅礴、不拘小节、意境雄厚,更突破了儿女私情的限制,是对诗词的一种革新和发展。

……

笔者通过让教师学生自行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让他们自主地去探讨,而不是由我平铺直叙地讲理论,学生不会觉得无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技校生在课下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途径,他们可以进行资料的查阅,学生把这一途径运用起来,无形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写作风格的理解。

二、解读词眼,领悟练字的妙处

词眼一般是一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是精华之处,是一句话当中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往往这一个字,点亮了整首诗词。而语言的凝练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有着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古诗中炼字的重要性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述理论的知识,而是针对技校生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进行了一场探讨活动,让学生们对古诗中炼字各抒己见。下面截取了一个其中一个小片段。

学生1:我认为炼词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决定的,而诗人选的这个词,往往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整篇文章得到了升华。

学生2:我认为炼字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最合适、最恰当的词,去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人或是某一事物。

学生3:我认为炼字能够很简单地表达出诗人想要的氛围,同时也是对诗人写作水平的一种考验。

……

炼字在古诗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笔者让我的学生们了解古诗文炼字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还为他们日后创作时,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同时也是为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做准备。

三、扩写训练,领略古人的意境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只能大致理解整篇诗文所讲的内容,但是,让学生走进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有少数能理解的,也大多是夸夸其谈,这样,诗歌中真正精华的地方学生并没有学到,再加上技校生语文综合水平不是特别高,如果笔者只是一味强调教材,可能学生们也理解得不透彻。所以,笔者就对学生进行了扩写诗文的训练,以此来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照搬教材,而是带着学生们在郊区有大片农田的地方进行了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会了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一天。当下午笔者再向学生们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显然学生们都兴奋了不少,都争着想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几个同学根据当天的体验试着对诗词进行了扩写,其中有的学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生1:一直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依恋着曾经居住的林子,一直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曾经生活过的深潭。

学生2:我依稀能够看到那融和在暮色中的村落,村落的上空升起了炊烟,随着风变换着形态。

……

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环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无趣,反而会兴致勃勃地去用自己的感受来感知诗文的奇妙。

总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歌就是一颗最闪耀的星,而我们提高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们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相信在教师们的努力下,一定能显露出学习诗歌所带来的好处。让古诗的精髓深入学生们的心中。

相关期刊更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