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范文第1篇

1.从作品自身去扩展

从作品自身去扩展,是指认真阅读放在作品前后的序、跋以及文中的注解说明,课后练习上的有关介绍、论述和要求。这对了解作品的写作过程、写作动机,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读作品应注意的事项,应着重钻研的问题,都有帮助;对解决文中的某些疑难、文字障碍,也是有益的。同时,它还能为进一步扩展提供线索。

2.对历史背景的扩展

任何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作者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的理解的反映。因此,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和文学史料,作者评传,无疑会对理解作品有好处,对分析作品有所帮助。

3.对有关典籍的扩展

名篇佳作,常引用一些典故。要读懂文章,就应弄清这些典故的含义。如鲁迅的《自题小像》,短短四句话,就用了《庄子》(“灵台”)、《楚辞》(“荃”)、希腊古代神话(“神矢”)、中国古代传说(“轩辕”)等典故,弄不清这些典故的含义,是无法了解全诗的。

4.从相关文章去扩展

读苏洵的《六国论》,了解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对文章作进一步认识,还可以读苏辙写的《六国论》和清代李桢所作的《六国论》。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中国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但读过这三篇文章后,你会发现,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5.从自我认识去扩展

如有位同学论《六国论》,并不受苏洵观点所囿,而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六国之所以彻底覆灭,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论,而古人大都只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认为秦能统一六国,是由于它具备了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必要条件。

这位同学着重议了六国变革不彻底,秦国进行了长期的彻底的改革,所以使秦国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强盛起来了,位居七国之首。这些都为秦国统一创建了有利条件。这位同学还进行了联想,把从学《六国论》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来。他认为:我们中国要振兴,要腾飞,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改革,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6.对有关工具书的扩展

对作品中字、词的障碍,除了查找工具书中有关部分加以克服外,还可以对工具书中所查字、词的其它义项浏览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时还可积累若干文字资料。

7.对作品作者扩展

苏洵六国论范文第2篇

湘江三友是指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来源:文章屋网 )

苏洵六国论范文第3篇

先来说不应作“招致”理解的理由。

(一)于史实不符。说太子丹采用荆轲刺杀秦王的办法而招致了燕国灭亡的灾祸,这与史实不符。从大势上看,燕国的灭亡是势所必至,行刺秦王不是原因,将原因归结到这上面,实质上是忽视了这个事实,而让太子丹承担了这个难承之重。关于燕国必遭覆灭的事实,《史记·刺客列传》有多处陈述。如写太子丹“亡归”,接下来有这样一段文字:“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这说明秦国灭燕,是计划之中的事,其势必不可免。为了进一步说明燕国所面临的危险局势,在“久之,荆轲未有行意”之后,作者又提醒读者:“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丹除了请荆轲急速出发,廷刺秦王以做最后一搏,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而廷刺秦王也不过困兽之斗,奋力一击而已,倒过来讲,假如燕国在此种情况下不考虑再有动作,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坐以待毙。而这种明定的结局,荆轲刺不刺秦王,其实都是无关乎大旨的。

(二)于文意不协。苏洵《六国论》以“赂秦而力亏,破亡之道也”为立意行文,举齐燕赵三国为例,目的只是为了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观点,进而从问题的侧面论证主旨,而不是为了说明燕国不用刺客,国家就一定不灭的意思。这里涉及到对苏文“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一句的理解。如何理解这句话,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断不能脱离文章的主旨和全局而就句解句。苏洵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主旨立论,则齐、赵、燕三国灭亡的原因自然都应该归结到“赂秦”这一点上来,但三国“未尝赂秦”而终至于“互丧”,以“赂秦”为原因来做理解,就必然要得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结论。“不赂者”的灭亡既然是因为“赂者”的灭亡而灭亡,那么,相应的齐赵燕也就必然不能在“赂者丧”的情况下而“独完”,因此,所谓“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云云,其实不过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不“赂”的功效而已,而不是说这三国不赂秦国,不与嬴政,不行刺客,不诛良将就可以“独完”了。作者的逻辑是明朗的,假使我们把“致”理解为“招致”,认为燕国的灭亡是太子丹使荆轲行刺秦王所造成的结果,那么“弊在赂秦”的主旨就无法确立了,尽管苏洵的意见未必完全正确,但依文论理,确实应当如此。

再来说当作“加速,快速”理解的根据。

将“速”做“加速,快速”理解,相应的则有下面两个根据。第一,切合了史实。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后,司马迁这样来写秦王的反应:“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召王翦军以伐燕……其后李信追丹,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王翦的军队本来在攻克了赵国之后进驻到燕国的南界,做好了伐燕的准备,这回秦王不仅给他增兵,而且直接命他伐燕,燕国灭亡的进程显然是加速了,而且燕王斩了太子丹,试图以此缓解秦兵的攻势,也未能收到任何效果,这时的秦王和荆轲初到秦廷,收受了好处的蒙嘉说了一大通好话时的秦王完全不同(“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这前后的对比,足见太子丹“以荆卿为计”在加速燕国灭亡过程中的催化作用。第二,吻合了文意。仍回到苏洵的《六国论》上,上面所引苏洵“向使……”一句,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做这样的假设,并不是为了说明太子丹不“以荆卿为计”燕国就没有亡国的祸患,因为亡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假设,乃是为了说明如果太子丹不“以荆卿为计”,燕国就会争得时间,别图良策,以求转机。这种对历史的偶然性的看重,史识如太史公者也不例外。《刺客列传》最后评荆轲太子丹:“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太过。”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人们谈论荆轲,说到太子丹的命运,用‘天雨粟,马生角’来比说,那是太过分了。”司马迁否定太子丹既定命运的必然性,与《六国论》这段文字的命意,本质上是一致的。

苏洵六国论范文第4篇

2、唐代柳宗元,代表作:《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天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渠记》;

3、宋代苏轼,代表作:《赤壁赋》《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范增论》《江城子》《望江南》《水调歌头》;

4、宋代苏洵,代表作:《有骥在野》《苏洵集》《我客至止》《忆山送人》《六国论》《管仲论》;

5、宋代苏辙:《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栾城应诏集》;

6、宋代王安石,代表作:《伤仲永》《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春夜》《元日》《渔家傲》《菩萨蛮》 《清平乐》;

7、宋代曾巩,代表作:《曾巩集》《元丰类稿》《宜黄县学记》《墨池记》《东轩小饮呈坐中》;

苏洵六国论范文第5篇

著名作家倪匡甚至称赞道:他的武侠神怪小说《蜀山剑侠传》是天下第一奇书,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部小说充满如此奇妙不可思议的幻想力。论想象力之丰富,他如果认了第二,无人敢认第一者。

他就是从巴渝那个叫“长寿”的地方走出来的一代文学宗师――还珠楼主!

文学宗师的传奇人生

还珠楼主(1902―1961)原名李善基,后名李寿民,解放后又更名为李红,四川省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人。他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他三岁开始读书习字,五岁便能吟诗作文,七岁时写丈许大对已然挥洒自如,九岁作《“一”字论》洋洋五千言,在乡里间被誉为神童,当时长寿县衙特制“神童”二字匾,敲锣打鼓送往李家祠堂。

他喜欢浏览名山大川,十岁前两上峨眉、青城,并向峨眉僧人学武术、气功。十二岁丧父,随母亲往苏州投亲。此间,他认识了长他三岁的文珠姑娘,二人青梅竹马,渐生感情,十六岁后,为家境所迫,与文珠分手北上天津谋生。后来文珠因生活所迫不幸堕入烟花,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他直到婚后仍不时念及文珠。

李寿民至津。先在傅作义幕中任中文秘书,后应天津电话局局长段茂澜之邀,任其秘书。业余在大中银行董事长孙仲山公馆兼做家庭教师,与比他小六岁的孙二小姐经洵相爱。同是长寿县人的孙仲山先是对同乡加才子的李寿民十分器重,后闻其与爱女相恋,转为大怒,辞退李寿民,严责孙经洵,致使女儿弃家出走。孙仲山以“拐带良家妇女”之罪名告李。开庭审理时,孙经洵突然在旁听席上出现,理直气壮地申明自己有婚姻自,李即得判无罪开释。李、孙的缔姻,在当时成了轰动津门的一大新闻。

此后,为筹婚资,李以“还珠楼主”为名,开始在《天风报》撰写长篇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时年28岁。

“七七”事变后,日寇曾设法劝诱李寿民任伪职。遭拒绝。遂以李“涉嫌重庆分子”抓往宪兵队,鞭打、灌凉水、向眼睛揉辣淑面。备施酷刑,李终不屈,熬了七十天,经保释出狱。解放之初,李寿民蛰居苏州十梓街一座破旧败落、十多户人杂居的大宅院里。“封建文化”的武侠小说不能写了。

1958年6月,某杂志刊登《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一文,还珠读后默然,当夜即脑溢血,由此辗转病榻两年有余,临终前口授完成了长篇小说《杜甫》。1961年3月的一天,当他讲述完杜甫穷愁潦倒、病死舟中的那段结尾后,对他的夫人孙经洵说:“二小姐,我也要走了。你多保重!”二日后即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恰与杜甫同寿。

心中有座楼,楼里藏颗珠

曾有人问李寿民因何写武侠小说,他言道:早年作公务员不久,惨遭失业,万念俱灰,来到浙江一大山顶上想自杀,忽遇一白发老者,哈哈大笑着朝他走来……自杀未遂,转而灵光闪现,竞把那疯老头当作神仙。再把峨眉山的传说借来,写起了武侠小说。其成名作《蜀山剑侠传》就这样问世了。

其实,关于创作《蜀山剑侠传》,还有另外一种更合乎情理的说法。他自己本来很想把所历所见的山水人物写成记,其时天津《天风报》缺长篇武侠小说,他也正为结婚筹款,在人家鼓动下,就不经意采用了《蜀山剑侠传》作篇名,一天天写下去。《蜀山剑侠传》连载后,读者异常欢迎。《天风报》发行量成倍增长。本来李寿民打算攒够了结婚费用即行打住的,可是热心读者在等着看下文。欲罢不能了,于是又一路写下去,一写就是五十五集。

在写《蜀山剑侠传》之初,他与妻子孙经洵讨论名,妻子想到了文珠,就说:“我知道你心中有座楼,那里面藏着一颗珠子。就用‘还珠楼主’作名吧!”还珠楼主感佩地望着妻子,半天才说出一句话:“经洵,我绝不会辜负你的情意!”

“还珠楼主”因此诞生了。

从此,他的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再加上生活的压力。有时他竞同时为8家报刊撰稿。他过足烟瘾之后,指天划地,滔滔而谈,请人代录出来,即为美文。

写小说之余,李寿民酷爱京剧,他曾抽闲暇,特地为京剧名家尚小云剧团写过《汉明妃》、《墨黛》、《卓文君》等剧本。

他还以自己与孙经洵的恋爱故事写出一部社会言情自传小说《轮蹄》(这是他的小说处女作,后改名《征轮侠影》),他还创作了历史小说《岳飞传》、《剧孟》、《游侠郭解》、《杜甫》及传奇小说《十五贯》等作品。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社会科学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