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各地高考作文

各地高考作文

各地高考作文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一:用心观察与记录

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二: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

有人曾指出,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生过得越来越索然无味。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

诚如钱钟书在其《围城》中写道:“围墙里的人想出去,围墙外的人想进来。”我们处在黑白胶片时代时,总是抱着“胶片贵而少,照片拍不够”的遗憾;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技术出现了,照片任意拍,却又萌发“值得珍惜的点滴被稀释”的感慨。但是,数码技术的时代,人生的可贵记忆不会被稀释,反而会加固、加深。

数码时代更能够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其《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但是,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这个缺陷。让人随意地照相,不受时空之限制,唯需一台数码相机而已。人们记录下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从出生的满月酒到幼儿学步,从幼儿园取得“好孩子”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

高考满分作文400字三:让记忆之花盛放在泛黄的纸片上

院子里的紫藤花开了,散发着清悠安宁的香气。

奶奶跟往常一样,搬着一张陪伴她多年的长躺椅,来到院中那颗古老苍劲的大树下,安静地歇息着。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温暖地照耀着奶奶,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奶奶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相片。岁月的冲刷与销蚀早已催毁了那张黑白的胶片,照片上的人物已不很清晰。可是奶奶并不在意,她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之花在每一个宁静的午后静静盛放在那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怎样充满温情的照片啊!

奶奶说当年爷爷向她告白的时候,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紫藤花清悠的香气让她陶醉在与爷爷相识的点滴岁月里。相片中的奶奶,年轻貌美,手里捧着一束紫藤花,娇羞地依偎在爷爷的怀抱里,笑容灿烂。爷爷也是一脸幸福的样子。

这是一份永恒的回忆。爷爷已经不在,只剩下奶奶忠诚地守护着这份曾经美好的记忆。是这张泛黄了的纸张,给了奶奶情感的寄托与依靠,而不至于觉得空虚、寂寞甚至是害怕。一张小小的纸张,即使是泛黄,也可以给灵魂一个温暖的安身之处。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2012年高校招生全国统考科目时间安排:考试时间6月7日6月8日9:00-11:30语文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0-17:00数学英语2012年高职单招全省统考科目时间安排:考试时间6月7日6月8日上午语文(9:00-11:30)专业基础知识(9:00-11:30)下午数学(15:00-17:00)英语(15:00-16:30)备注:1、制造类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时间:9:00-12:00; 2、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时间: 色彩:9:00-10:30,素描:10:40-12:10 2012年福建省全国统考实行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的与高中新一轮课改相应的高考改革方案。 报考文史类以及报考文科艺术类、文科体育类的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等四门;报考理工类以及报考理科艺术类、理科体育类的考生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理科综合等四门。其中,语文、数学和外语三科试卷满分均为150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卷满分均为300分。考生总分为各单科卷面成绩之和。 报考高职单招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基础知识等四门。其中语文、数学、英语试卷满分均为100分,专业基础知识试卷满分均为300分。考生总分为各单科卷面成绩之和。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外语科目考试试题包括听力考试部分,听力考试部分卷面分值为30分。 拟报考外语专业或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由省教育考试院在招生计划公布时予以注明)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外语口试试题的命制,各设区市高招办负责外语口试的实施。外语口试工作全省统一定于6月23日开始。考生须于6月9日至6月11日向当地高招办提出参加外语口试申请,获得批准后按各地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外语口试。考生外语口试成绩评定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第。外语口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 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必须参加省级专业统考;艺术类的相关工作按《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执行,体育类相关工作按《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执行。 全国统考考点应设在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并按有关考试规定管理。若因特殊情况须在规定地点以外增设考点的,均须经设区市考试机构现场考核同意后,报省教育考试院批准。 各地要根据本地各类考生报考的总量,尽早做好标准化考点的建设。各地招生委员会、教育局要高度重视考场网上巡视系统的建设及维护,当地政府要提供经费等方面支持,确保各考点考场网上监控设备按时正常投入使用。要督促考点所在中学按规定做好外语听力设备的添置、调试和保养等考前准备工作,确保播音设备运转正常。各考点要逐步配置防范高科技作弊的器材,同时要制定有关的应急预案,妥善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 各考区要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尤其是试卷保密室的监控,考区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必须执行视频回放制度,预防考前发生试卷丢失的事件。 各地要建立并完善由招生考试机构、公安、无线电管理部门组成的“联合巡查”机制,密切注意当地的考试社会环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通讯设备等高科技的作弊行为,以及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 对有关考场的设定、布置与管理,新增考点的核准验收与上报审批,监考员及其他考试工作人员的选调、分工、培训与考核,试(答)卷运输、保管全过程的安全与保密,考试全过程的监考与管理,考生或考试工作人员违反考试规定行为的处理等,均按教育部和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考生必须于6月4日(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持本人有效身份证(暂未办理身份证或身份证丢失的应持由当地派出所出具的带照片的且在照片上加盖压角公章的户籍证明,下同)亲自到县(市、区)高招办指定的地点签领本人《准考证》,不得委托他人代领。领取《准考证》时必须办理签领手续,并在本人《准考证》正面考生签名栏处签上自己的姓名(注意字体大小应符合正常书写,防止太小),并于6月6日前结合熟悉考场、接受考前的考风考纪教育和参加外语听力试听。 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考生必须按时参加考试,遵守考生守则及其他考试纪律,服从监考指令和考点的其他管理安排,自觉诚信考试;进场考试时还必须在“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生签到表”上签名。 考试前接到省教育考试院书面通知,确认已被高校提前正式录取的考生(如保送生、单考生等),不再参加全国统考。 全国统考的试题(包括副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事项管理。 省教育考试院受权组织命制的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外语口试及艺术类专业省级统一考试的试题(包括副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机密级事项管理。 高校受权组织命制的试题(包括副题)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国家秘密级事项管理。 各设区市、县(市、区)招生委员会、有关高校均须按教育部和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规定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保密室网上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要完善安全保密规章制度和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和检查,并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值班制度和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确保安全保密万无一失。一旦发生失(泄)密事件,事发单位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失(泄)密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并在第一时间直报省教育考试院值班室;省教育考试院接报后须立即同时报告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和教育部。 全国统考和省级统考答卷的评阅工作实行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领导下评卷点负责的制度。有关高校有责任承担评卷工作任务。 全国统考的全部科目实行计算机网上评卷。作为评卷点的高校要加强网上评卷基地建设和对评卷教师的选派、培训与教育管理,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制定的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和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强评卷管理,确程安全、宽严合适、结果准确,按时保质完成评卷任务。 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协助评卷点高校做好本地评卷教师的考核、选派与保障工作。 考试成绩由考生本人登录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不公布、不查卷。考生如对本人高考成绩质疑,可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高招办申请复查分数。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高考评价 多元化

高考是中学输送人才、高校选拔人才、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学生素质、中学教育质量、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形式。虽然在理论上高考评价不能代替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高考结果作为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因此,改革高考评价制度,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对于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高考改革的多元化探索

(一)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我国主要实行统一的高校选拔制度,即高考。为了解决统一高考“一考定终身”之弊,春季高考是高考形式改革的又一尝试。2000年1月,北京、安徽两地在全国率先进行春季高考的改革,不再“一考定终身”。增加春季高考,缓解了夏季一次高考对考生的压力,带给考生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鼓励一部分社会青年继续深造,从而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的压力。春季高考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学升学的压力。尽管如此,高考改革仍在进行。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了新课程高考。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限制,海南将基础会考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成绩,打破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唯一依据的条框,是否录取还要参考会考成绩。分省命题的有益尝试也改变了“一卷考全国”的沉疴。此外,不仅仅是春季高考这种形式,为了给高校更多的自,2003年我国开始在部分学校实行自主招生试点,从最开始的22所高校,已经扩大至迄今的59所,基本囊括了中国一流大学。自主招生从招生模式和评价标准上是新的突破,扩大高校自,同时给予高校选拔合适人才。当然,自主招生不是完全自主,前提还是必须以高考成绩为依托的,因此,它还是建立在统一高考下的自主招生,可以说,它只是考试形式的组成部分。

(二)考试内容和科目的多元化。

我国恢复高考之初,考试科目还是传统的文理科,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考语、数、外、理、化。从1985年上海会试试验到2000年各省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会考是高考与会考的并置时期。1991年在湖南、海南、云南3省进行史称“三南方案”的高考科目组改革实验。由于第一类组不考数学,第三类组不考语文,这种改革导向导致很多数学、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入高校,这些学生与其他省份考生相比,明显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能导致适应基础学科的学习。因为本次试验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过于忽视学生的共性,。此外,考试科目太少,考相关的“个性”太强,科目分组太细,增强了录取操作的复杂性,也遭到了学校和考生的反对,试验在第二年停止。2004年实施了“3+2”方案。这一方案使得学生文理偏科,发展不均衡。同时,文科不考地理,理科不科生物,导致这两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相关专业人才的选拔。从高考内容与科目的变化来看,反反复复,变化无常,使得中学教育难以把握,难以适应,当然,这种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或许在以后会出现新的江苏模式、上海模式之类的新词,体现了多元化趋势。

(三)考试命题的多元化。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坚持以省为单位组织高考,实行各省自主命题。我国自取消大区建制之后,一直都是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里除港、澳、台之外,下同)来组织领导各地的高考工作,以省为单位进行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大多是依据自然地理或者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往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以省为单位组织领导高考,基本上能兼顾全国各省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实现相对的公平。如果将组织领导高考的权利收归中央,实行全国统考统招,又势必会造成对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不公平,以致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反,如果把这样一个权力继续下放,落实到县市一级,势必会造成高考招生管理过于分散,使高考过程中权力寻租行为加大。

在坚持以省为单位组织、领导高考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各省的权力,把命题权彻底下放到各省。目前我国自主命题的省份已经达到11个,其他各省依然采用国家卷,国家卷又分成两套,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该自主命题。由于各地的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自主命制的试题内容可以充分尊重这种地方差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各种方式将各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彰显出来,实现试题的多元化。实行各省自主命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在全国统一命题的情况下,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测评,而地方课程却很难涉及,更谈不到校本课程。相反各省自主命题以后,试题设计的权限下放到各地,本地课程自然可以进入考试的范围。虽然利用高考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存在一定困难,但如果在技术层面上尽可能地接近这个目标,也就会到一定时期而顺理成章地完成。

(四)考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多元评价与多元入学是我国高考改革的两大重要环节。多元评价代替一次性选拔考试是考试环节的改革重点。大学在招生录取时应参考学生多方面学业表现和考试成绩,而不能将一次性的统考分数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学生在中学时的学业记录、平时成绩、作业作品及会考成绩,经论证可信的都可作为录取参照。统一高考更多地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考核,而不应是唯一的依据和最高要求。新课改试点省区出台的新高考方案在多元评价上做了一些可贵尝试。山东的基本能力测试,考查学生技术、体育、卫生健康、艺术及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对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应加强对于基本能力内涵和构成的界定,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些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零散知识。海南省将学生的会考成绩按10%计入高考,对于学生重视会考和平时考核能够起到一定作用。问题是会考所占比例太低,如果题目区分度再差一些,计入总分会形同虚设。另外,按考试总分数排队还是一元化的思维模式。江苏的学业水平考试,涉及7个学科采用等级分制,对于纠正学生偏科有一定作用,但录取中是否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且两种分数制度并存,操作起来比较繁琐。其实所谓学生的学业水平考核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平时成绩着眼,科学地把学生高中3年的平时成绩作为高考指标。

二、高考改革发展之路

高考改革发展到现在,有人质疑是否该取消统考,实行自主招生,像国外一样,给高校完全的自力。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统一高考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招考制度,应该坚持实行。面对高考改革的质疑,更多的是探索多元化的发展之路,不是取缔它,应该更加完善它,让高考能够为社会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完善自主招生,推进高考改革。

近年来,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有所发展。但对于这项制度,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质疑,即高校自主招生的公正公平。许多高校将自主招生的对象限定为各省级重点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而且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只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才有参加自主招生测试的资格。这种对自主招生对象的限定违背了“机会均等规则”,剥夺了非重点中学考生和非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应有权利,这种做法是不公平的。建议取消这些限制,所有参加高校招生的考生都有权利申请自主招生,高校只能制订对所有人平等开放的申请条件,然后根据要求进行逐步筛选。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是建立在能力原则的基础上,目的是为高校选拔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特殊才能的人才。但从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请条件看,符合这些条件的考生大多需要丰富的文化积累。文化积累虽然可以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获得,但考生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因素占更大比例。许多高校要求考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国际或全国重大竞赛奖项。若要在这些重大竞赛活动中获奖,不仅要求家庭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要有参加这些竞赛而进行训练的经济资源。这样,社会优势阶层子女在当下的自主招生制度下将获得更多的入学机会,而弱势阶层子女所获得的入学机会将降低。因为弱势阶层恰好缺乏竞赛获奖所需的各种资本。比如,自主招生考试成本给考生增加了负担,这就可能使得那些家庭经济贫困的考生主动放弃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造成入学机会的实质不平等。

(二)考试科目与内容分级分类,适才录取。

当前科目改革的重点一则在于将考试分级分类,使高考功能由择优录取走向适才录取发挥其对基础教育应有的评价、监控和引导职能;同时,把高考与中学教学进行适度脱离。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需要相应的多样化的选拔考试。高考应提供分级分类的试题,使其功能由择优录取走向适才录取,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对高考提出的客观要求,而高考在不断地改革中却迟迟未能主动顺应这一要求,很大程度就在于高考改革始终着眼于服务基础教育,其科目与内容改革始终围绕基础教育而动,从而忽略其为高等教育选才的根本功能。国际上,大学入学考试分级分类是普遍趋势。我国的高考同一科目一份试题,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都要通过这一套试题进行人才选拔,其结果必然是顾此失彼。考试科目构成、类型和试题的单一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漏才现象和人才培养的浪费,不利于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适合自身需要和风格的学生,以及高校的分类发展。将各科试题分级分类应是当下改革的重点,考生根据自己的各科水平和高校的要求选择考试类别,这样有利于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从而提高选才效率。

(三)多元评价力促高考良性循环。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更不能代替其他的评价手段。要引进完善丰富其他的评价手段,把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实行多元录取的机制,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模式。但在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高考评价机制,避免高考招录环节腐败,最大限度地维护教育公平与考生利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诚信。对高考来说,除了考试本身的改革之外,在大学录取或者中学评价中,应注意使用其他评价,并注重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做法。如果评价的维度增加,教学与考试评价的改革齐头并进,中学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考试的关系可以由分力变为合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高考本身是一个社会焦点,而高考各科题目中能够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的,就是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尤其在全国一份考卷的年代,高考作文题目被赋予了远远超过高考和语文学科所能涵盖和承载的社会意义,在很多人心目中成为主流意识的代表或流行观念的风向标;脱离了语文层面、高考层面甚至教育层面,等于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近年来,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每年加起来十几个,社会的关注点被分散了,但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本身的焦点地位仍旧在持续之中。

不过这种社会关注本身却在发生着变化,正在从把一个作文题目置换为社会公共话题,回归到语文作文考查的本分。前几年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因为随着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等作文题目形式的多元化,题目本身往往具有充分的开放性,面对一个作文题,考生立意的自由度很高,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思维特点与写作优势,不论选择关注现实层面、文化层面、历史层面,还是心灵层面、成长层面、成功层面、情感层面,都有话可说,都有文章可做。甚至即便是命题作文,都有着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最典型的是某年上海的作文题“面朝大海”,另外很多省份还通过半命题作文的形式来突破命题作文的局限,比如今年福建省的作文题“这也是一种______”、湖北省的作文题“站在_____的门口”。最近两年,不论从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本身,还是从社会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关注角度来看,都走出了“贴近现实还是超脱于现实”的争议窠臼,更多地从语文和作文本身的考查要求来出题,来讨论。

但是从近年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走向来看,在多元而开放的总趋势下,某些省份的命题角度和命题思路,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最典型的表现是题目与现实过分贴近,过分具体。比如今年的辽宁省高考作文题目,虽然是材料作文,但围绕的是“明星广告代言”的话题,江西省的题目是有关“兽首拍卖”的议论文,这两件事都是今年的社会热点话题,明星广告代言问题甚至还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关注的焦点。出这样的题目不利因素很多。一方面,题目甚至文章体裁的限制过于具体,考生的立意自由度降到最低,对于不擅长议论文写作或碰巧对这两件事关注较少的考生非常不利,结果就容易从考写作变成考时事。另一方面,拿此类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当作文题目,增加了猜题押宝的概率,为宿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样一来,一则可能造成一种客观上的不公平,二则难以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学生在立意选择和写作过程中固然不可避免地可能涉及到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是作为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考查,出题者的出发点应当源自语文的教学要求与考查需要,在符合乃至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不应该让高考作文承担语文与高考之外的其他功能,从而在客观上造成考查标准的偏移。

各地高考作文范文第5篇

1.丰富考古材料的历史

相比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基于实物为证还是进步的多,文物考古工作研究相关的出土材料,并运用地层学控制理论来判定出土物空间分布。考古重视遗物以及遗迹单位,再然后就是关注微观空间分布与区域空间分布、遗存废弃的对应过程。因此考古学家就开始怀疑考古材料的相关客观性质,觉得其就是文本,就像文献资料一样是需要被质疑、被阅读以及被诠释的。考古工作持续的赋予相关考古材料新的涵义,并且,对远古时代的各方面认识也会随相关的考古材料不断的扩展并更新。

2.全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

文物考古也是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提升全民精神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因此更应该有效的掌握当地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并以身作则来保护历史文物以及宣传历史文化。近些年很多的考古研究院都以实际出发,积极主动的进行公众考古活动,并有效的帮助公众来解读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了解历史文化的相关内涵,将历史文物保护逐渐的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这样有效的提升全民文物的保护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素质。

二、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问题不重视

中原文化区的相关作用,中国的史前文化多元化发展理论是长期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认识的一种进步。必须承认中国史前的文化发展多元性以及不平衡性,承认中国的史前文化没有一个是至始至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更是不可以否定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处的主导作用及意义;相关的研究院综合功能发挥不足,当下研究院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在专业考古发掘与研究,服务社会以及经济推进的各方面功能发挥不足;对应的文物科研及办公等基础性设备不能保证安全,考古研究院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设备环境以及陈列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以及管理环境。不过,目前的考古研究院环境较为杂乱拥挤,很多的基础性设备较为落后,很多非常珍贵的大型文物也还是依靠扛手抬来运送,这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及不安全因素。

三、文物考古工作突破口提高

1.持续提升文物考古人员的自身素质

近些年,科技水平不断的进步,各式各样的技术与科研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这不仅仅是为文物考古工作提供非常丰富的相关资料,也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现有的各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工作的各种需求,而且现今社会一直在提倡公众考古,提倡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参与考古工作。因此,对于考古勘探的技术人员来讲,不仅仅只是依靠之前的文物考古经验来固步自封,更多的是应基于各种新技术及考古理论来不断武装自己,持续更新自身的文物考古工作相关知识,以便于在本质上提升自身的各方面业务水平,基于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工作热情,积极的展开各项考古工作。不止是如此,还要合理的引入高科技、复合型人才,创设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为专业文物考古人员,应大胆的给年轻人分任务、压担子,并经过各种考古工作的锻炼及培养,促使其能够早日的独当一面,成为优秀的文物考古人员。

2.强化管理

基于文物考古勘探、调查以及发掘工作的高质量管理目的,要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文物考古法律规定,在进行大型的文物考古时,相关的发掘单位应该主动的申请当地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并在得到许可之后,在展开各项考古指挥,并确保工程在许可范围之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区域展开相关的考古调查以及勘探。通常来讲,申请考古勘探的探工资格工作者,不仅仅要具备较好的文物考古基础知识,并且还应该严格的遵守文物考古的各种保护法律以及法规、考古勘探的具体化操作规程,并经有关部门组织和培训,在通过相关考核之后,对合格者颁发对应的上岗证书。也就是说,申请考古勘探领队资格的相关人员一定是要得到文物以及博物馆的专业职称,具备一定的组织展开考古勘探作业能力及水平的。不仅仅这样,对于从事考古靠摊的相关单位也要进行资格的审核机制,对于审查合格的相关单位统一颁发考古勘探的资格证书。并且,对于文物考古勘探工作还务必要严格的遵守勘探作业监理体制,经由监理单位对考古勘探工作的进程展开全方位的监理,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并且还应该构建协调办公室,以确保其负责各项较大型的项目构建中的相关考古调查以及勘探发掘工作。

3.全方位构建现代化考古科研机构

提升文物考古的各项基础设备构建和科研设备的配置,依照文物考古进步的实际状况,逐渐的组建并完善各个考古工作站、文物标本库以及保护实验室、整理场地等基础性设备升级实验、科研与保护设施,以确保各类文物考古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依据文物考古工作自身的实际进步,把各类机制充分落实,持续构建各类规章制度,保障其领队的管理、项目管理以及相关经费运用、资料保管、安全保卫等工作是有章可循的,并有法可依。充分的落实各项考古科学的普及以及报告出版、公共宣传等工作,这样从本质上保障文化单位相关的社会性效益。并且,还应该提升开放程度,强化与地方政府和对应部门之间的联系,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为长期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