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窗课文

天窗课文

天窗课文

天窗课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破窗理论 小学课堂 信息技术 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51-02

前言:信息技术课是以提高小学生手脑结合能力并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为目的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处于一个不是十分重要的位置,故信息技术课中对于课堂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上课期间纪律涣散。“破窗理论”是指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1]。故在教学管理中应避免出现不合规矩的“破窗理论”中的第一块“烂玻璃”,而应该积极创造带动学习氛围的那第一块“烂玻璃”。

一、“破窗效应”的成因

“破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看似无伤大雅的细微漏洞对接触它的人会给出一种心理暗示――存在即是合理。人们(不论一个人的阅历如何)都会根据自己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联想,认为见到的事物是合理的,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这一合理的事物进行放大,从而形成连锁反应,这就好比草坪上出现的小路,原本没有路的地方,在有第一个人走过之后就会导致无数的跟随者,从而将草坪破会,最终形成一条小路。

针对为何班级管理中会出现“破窗效应”,笔者通过管理角度和心理角度分析“破窗效应”出现的原因。

从管理角度分析,“破窗效应”的出现可从两个角度分析,破窗的个体行为和群体破窗行为。由于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是小学生的课堂情况,故一般不存在有意识的群体破窗行为。个体破窗行为一般都是由于学生下意识行为导致的,如上课聊天。

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破窗行为是人的一种从众心理,仍然举上课聊天这个例子,由于个别人聊天,导致其他学生的跟随,最后造成全班学生共同聊天的局面。

二、在课堂上如何应对“破窗效应”

(一)防止出现“烂玻璃”

“破窗理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人的不良干扰,会引起自身朝着坏的方向变化[2]。比如:两个孩子上课时聊天,如果放任不管的话,便会带动整个班级变得异常吵闹,所以说防止出现第一块烂玻璃非常重要。防范于未然远比“水来土掩”来得更有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篱牢犬不入”,制定有效的课堂纪律是顺利教学的保证,对与违反纪律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惩罚”也是有必要的,当然这里的惩罚不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惩罚,而是唱歌、讲笑话或者值日等有意义的行为。如果孩子在上课时都能保证不迟到,不早退,那么这个班级的其他违纪行为也会明显减少。

(二)及时发现“烂玻璃”

在信息技术课上,会有孩子偷偷在下面玩游戏,聊天之类的,此刻,要求老师心系学生,不要因为讲课太过认真、投入,而忽视了孩子的表现。否则,不仅这个孩子没能好好听课,反而因为老师的失误,课堂变成了菜市场。千万不要因为没有发现第一块烂玻璃,而出现更多烂玻璃。所以说,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时刻关注孩子的听课状态,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进行课堂矫正。

(三)有效修补“烂玻璃”

一旦发现了第一块烂玻璃,我们老师要及时修补,发现问题时,我们不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他暂时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们要及时制止,并严肃向其说明这一行为的错误性与严重性。同时也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心智未开,只要我们耐心的与他们沟通,多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针对如何修补,这关系到老师的教学技巧,针对上课开小差的孩子,我们可以问他一个问题,让他下课前给出答案,或者是给大家讲个笑话等。

三、课堂上如何运用“破窗理论”

(一)合理利用“烂玻璃”

这里的烂玻璃,和第一部分的概念不同,指的是那些求知欲比较强的孩子,是领头羊的意思。当课堂氛围不是那么浓厚的时候,可以采取游戏或比赛的方式,以激起孩子的好胜心。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上,一般会学习画图、艺术字、海报制作和幻灯片制作等,这时候可以选出几个孩子成为“烂玻璃”,通过竞争的方式,比比看谁的作品最优秀,这样有助于提高整个课堂的积极性,也能让孩子们更扎实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表现优秀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表扬,以作示范作用。

(二)创造出“烂玻璃”

针对一些经常犯错误的孩子,或者课堂表现不好的孩子,可以给他一定的职务,如队长,负责本队同学的纪律管理工作。这样由于受到同学的监督,他会不自觉的约束自己,以达到完全改正的目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一直都是很有道理,孩子需要鼓励,对于孩子来说,老师的笑脸永远比怒脸美。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3]。

结论:总之,“破窗理论”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指导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放过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或已破损的窗户,这样我们才可能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才能优化育人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氛围;同时反向利用“破窗理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每一个表扬学生的机会,使其他学生产生效仿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爱华,李小红.破窗理论与反腐败“零度容忍”预惩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9,04(03):1102-1106.

天窗课文范文第2篇

知识与能力

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议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悟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学习巧妙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展示人物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

1.导入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人的眼睛可以看出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泰格特的小小说《窗》,看看作者是如何透过“窗”来揭示人的心灵的。

2.(幻灯片)揭示目标

①理清情节结构,学习精巧的构思方法

②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一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音、形、意

1.(出示幻灯片)

俯瞰 一泓 斑斓 争奇斗妍 津津有味 扣人心弦

栩栩如生 不得而知 充塞 纹丝不动 气喘吁吁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查工具书

3.指名朗读词语,注音,释义

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切入:故事发生在哪儿?(一间病房)病房的环境怎样?

2.病房里有几个病人?他们有何共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师板书:靠窗口的病人不靠窗口的病人)

3.那么在这简陋的病房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准备三分钟,指名复述课文。

四、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提问导入:靠窗口的病人每天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2)窗外的景色怎么样呢?课文第4、5两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3)指名朗读第4、5两段,回答

(4)靠窗口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美景”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由此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板书: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2.分析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形象

(1)切入语:靠窗口的病人描述得是栩栩如生,不靠窗口的病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不靠窗口的病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由“享受”转变为“困扰”。作者对他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2)快速朗读第6~12段,用“_____”画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 ”画出神态描写的句子。

(3)不靠窗口的病人被什么所困扰呢?第6段的“想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实际是指什么?

(4)“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因为他的自私心理)

(5)神态描写主要写了他的哪个部位?(眼睛)

(6)“纹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7)教师明确,板书: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8)不靠窗口的病人可谓是不择手段地挪到了靠窗口的那张床上,终于可以一览窗外的美丽世界,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呢?(光秃秃的一堵墙)

(9)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呢?(讨论)

(10)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五、四读课文,欣赏艺术特色

1.这篇小说是围绕什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两个人心灵的不同的

3.这篇小小说语言精练、含蓄,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地方,谈谈看法

六、拓展延伸,感悟人生

1.以“窗”为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文章透过“窗”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由“窗”联想到哪些呢?

2.结合以上学生展开的想象和联想,结合自己所熟知的名人故事,谈谈人生的价值

3.教师小结

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个人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我们“窗”外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七、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附:

1.板书设计

2.设计思考

天窗课文范文第3篇

2、上课铃刚打,讲堂里就嘈杂起来。同窗们求助地默背昨天学的《我爱这土地》。我一边背一边求助地看着门口,祷告着先生晚点来到。

3、这时,语文先生踏进讲堂,我内心求助到顶点:“完了,本日早上背的全忘光了……要是一会提问就惨了。

4、先生清了清嗓子,各人背诵的声音停了下来。果不其然,先生说:“下面搜查课文背诵。”他锐利的眼神混合着些许勉励扫视全班,讲堂里阒寂无声,比上自习时还要静。我偷偷瞅了瞅周围,各人的头都快低到桌子上了,求助地看着册本。先生又溘然来了句:“本日背诵,由同窗们提问我。

5、我们的头在一刹时都抬了起来,眼睛齐刷刷地投向先生,都丈二僧人——摸不着脑子。我把疑问的眼神投向同位,她小声说:“先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

6、先生接着说:“背诵一向是同窗们的一个难关,本日晨读时有个同窗问我,先生老是要求同窗们背诵,本身会不会背?我溘然意识到,要让同窗们背会,起首先生要做出榜样,以是,我抉择这节课由我背诵。

7、我们即刻兴焕发来,当真看着讲义,搜查先生背诵时有没有错误。

8、若是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沙哑的喉咙称赞……”先生富于韵味的声音回荡于讲堂,我们被带入一个极新的诗歌天下中。这个天下里有墨客对故国深沉的爱,有对侵犯者切齿的恨,有对处于日本铁蹄践踏下故国深沉的爱,有为国献身的热情。

9、先生背完,我们都还陶醉在声情并茂的背诵中,稍后,讲堂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先生脸上绽铺开恬静的微笑。此时,室外,风儿沙沙,鸟儿啾啾。

天窗课文范文第4篇

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我们的很多课堂或者直接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或者用问答的方式掩盖变相做题的本质,或者用“一指禅”(指单纯播放PPT)取代师生、生生互动,课堂上存在着诸多“假语文”、“假学习”、“假活动”的现象,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被“教”的设计取代,效果差强人意。下面,本文结合2014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关于《窗》教学的14节省市级优秀课例,谈一谈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语文姓语,立足于语用

语文姓语,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能离开文本,疏离语言,应该以言语技能训练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著名特级教师褚树荣先生的话说,就是“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演讲课、美术课、多媒体演示课、课外活动课,而上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读书课。”

坚持语文姓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就应该立足于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用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课程定义,修订者只选择了“运用”而删除了以往的“理解”,显示了对语文课程的本质认识和语用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认为,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用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语境中话语的揣摩、感悟、探讨、运用,学习并获得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具体语境中说话(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口头交际和笔头写作),达成交际目的的素养和技能”。[1]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应该基于“语用”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素养为旨归。

笔者执教江苏省优课《窗》的时候,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力求突出语用的特点。在“细读美景话特点,对照光墙说形象”环节,先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形成初步认知,再利用学生认识上的分歧对近窗者的形象展开讨论,下面是部分实录:

师:请大家小声读临窗的人所描绘的景色,这些景色中有人有物。读完思考后告诉老师:他所描绘的这两类景色各有个什么样的特征?(生读4、5节)

生1:他描绘的景色十分优美。而且从湖面上漫游的一群群野鸭、天鹅可以看出那些野鸭天鹅十分悠闲自在,充满活力。

生2:我觉得他描绘的对象十分美好,而且充满了生机。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个描述者内心是十分向往这种生活的,他的内心也是十分乐观的。

生3:公园里的孩子扔面包喂水禽,有的摆弄模型。还有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散步,是多么幸福啊!

师:这里不光有人对自然的爱意,还有人对人的爱意了。

生4:总的来说,这是一副悠闲和谐、充满爱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人和物自然统一。

师:说的太好了,可是临窗的人其实看到的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啊!为什么?

生5:我觉得靠近窗的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为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而编造出来的,这样可以看出他的美好和善良。

师:如果描述的动机是这样的话,那还真能看出点门道。

生3:我觉得不一定是为了减轻另一个病人的痛苦。可能靠窗病人以前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画面,说着这些画面他就会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就会感受到幸福。

生2:我们生病打点滴的时候会觉得无聊,我就会想象以前美好的事情可以忘记病痛。可能近窗病人就是这样的。

师:如果这样,会不会觉得近窗的病人心理不美啊?

生6: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说的画面都与生命、美好有关,作为一个重病在身的人,这是难能可贵的。近窗病人未必是个善良的人,但是他一定是个无害的且热爱生命、乐观的人。

这个环节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以文本和话题讨论为基础,联系到学生的话语基础和生活体验,在话语意义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靠窗的人的形象不再是简单的善良和美好,更主要的是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疾病的乐观。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味鉴赏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瞄准学习起点,让学习发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学生的学习起点一直是语文课前教师重点研究的内容,可是,我们一般的学情分析都停留在经验层面。虽然我们口头上坚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而实际上学习活动的设计大多从教师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

不从学习起点设计教学,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比如某市的优课在讨论《窗》一文人物形象的时候设计了下面的活动。

师:课文中写了两位病人,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近窗者”和“远窗者”,假如我们同学就是这两位病人的主治医生,请你认真阅读课文,为这两位病人填写病历卡。(教师投影)

病历卡

病人:远窗者 近窗者

进院状况:

远窗者:病情严重,日夜躺在病床上。

近窗者:

病情发展过程:

远窗者:听病友描述窗外美景,病情稳定

近窗者:病发,大声咳嗽,呼吸急促呼吸

停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师:作为主治医生,请你为这两个病人作一个鉴定:请从两位病人中任选一个,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这个学习活动看似新颖,其实并没有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首先,主治医生是医生的职称分类,学生未必了解主治医生的实际工作;其次,就病历卡而言,有没有两个病人合用一个病历卡?病历内容是不是这些条目?语言表述是不是符合医生的职业规范?这些填写范例实在值得商榷;第三,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只要根据症状得出判断,并不需要了解患者品质、人格方面的特点,除非他是精神科医生。这个活动设计只能让学生手足失措。

联系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不顾学生学习起点的举措比比皆是:有一上课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课一结束就让学生做导游写导游词的。学习时机不对、教师铺垫不足等导致语文学习低效发生。语文学情其实就是对语文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情感和发展需要、学习习惯等有透彻的把握,才能设计促使学习高效发生的学习活动。联系上例,如果教师在学习活动发生之前简单介绍医生写作病历的基本要求,或者直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病情发展过程,效果应该比填写病历卡这个“花头”要好。

三、强化过程管理,让活动有效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不单纯是信息的吸收,也不单纯是智力活动,这里面有信息的获取,有思想的碰撞,有感情的交流。

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学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一般而言,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先有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然后才有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展示的是学生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的结果。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参与,直接期待学生行为参与的结果,这样的设计显然难以取得实效。下面是某省优课的活动设计:

再读课文,品味探究: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根据。

2、小说结尾明明交待“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而靠窗病人为什么描述的却是一幅幅美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不靠窗的病人出于什么心理,对病友见死不救?

4、思考:结尾是墙,可是标题为什么是“窗”? 小说以“窗”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四个问题设计无法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主要原因是学生并不能在情感和思维的角度获得启发,所以当然在行动上呈现出被动的状态。从问题设计的层面来看,这四个问题要么过浅(比如第1问),要么过深(比如第4问),无法激发起学生研究文本的愿望。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看,这些问题缺乏思维的延续性,学生无法从中学会解读小说文本的思维方法。

其实,这四个问题可以合并成两个思辨性的问题,即:1、文章开始写两个人的关系是融洽的,而后来远窗的病人却见死不救,是因为什么?2、靠窗的病人描绘的是一幅幅美景,而实际上却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是因为什么?通过矛盾分析,接着引入下一问的思考,即:3、对照两个人的形象来看,文章以“窗”为名,应该有他特殊的用意,试作一简说。这几个设计的指向在于文本的矛盾,目的在于还原小说的情感逻辑,激发起学生的思考。

四、力求形式多样,让课堂生姿

观察这14节省市级优质课,笔者发现,很多课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雷同。小组活动、组与组之间的活动极少。集体活动局限于读,个人活动局限于思,师生互动局限于一问一答。单一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且因为没有考虑学生语文学习智力差异的基本现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般来说,语文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以一种形式为主并穿插其他形式或两三种形式交替使用,听说读写综合运用,每一种形式都不宜过久。

比如在课初阶段,有的老师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情节。而昆山周老师则采用关键词填空补足情节的扶读设计的方法。虽然本文情节尚不难理解,但是课初即让学生高度概括,可能会损害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扶读设计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基本情节,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扶读设计中,南通市的卫老师设计更具特色:在学生概括了情节之后,他让学生变换视角,站在近窗的人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不但引导学生全面搜集人物形象的信息,还为下面进入人物形象的对比环节做了铺垫。

在课中阶段,昆山的周老师在学生讨论完人物的形象之后,让学生结合人物形象对对联。学生通过对对联的训练看到人物形象的反差,进而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手法――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常州市的蒋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远窗病人心理评鉴之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学生思考有基础,讨论有依据,展示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在课末阶段,很多老师都设计了“写”的学习活动。比如:1、假设这位病人痊愈出院了,请你大胆设想一下,他会做些什么?(常州蒋老师)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盐城侍老师)3、想象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写一段话。(常熟金老师)这三个活动安排在文本讨论之后,学生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充分的认识,写作热情自然高涨,下笔有依有据。相比较而言,前两个活动设计还丰富了文章的情节,能进一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因而课堂气氛较后者显得更为热烈。

天窗课文范文第5篇

昨天任老师在班上选了20名同学去听要参加全国优秀老师的讲课,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学生。

今天我没有去少年宫上作文和奥数,九点半妈妈把我送到学校,已经有姚国威、陈嘉美在大门等着,随后齐煜、刘香贝、任念文等同学都来了,我们在门口边玩边聊边等,校门开了,我们迅速地跑到教室,拿钥匙的同学还没有来,过了一会儿,孙佳伟给我们开了门,我们如同箭离了弦一样冲进教室,迅速地座好位置,等待老师给我们上课,一会儿任老师来了,她帮我们安排好座位,然后我们排队成两行进了多媒体教室,我和同学们说:“咱们班真幸运,公开课总是咱们班,真好呀!”

上课前,老师打开电脑,嫌灯光太亮,看不清大屏幕,于是把窗帘往下拉,可是有一个窗帘最不听话,调皮的拉不下来,最后两位老师踏上窗台使劲拉才拉下来,这个窗帘可真调皮。

给我们上课的李老师,她有一头卷发,朗读起课文非常得好听,我们讲的是课文《可贵的沉默》,李老师问同学们从课题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们一个个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但读过课文后一个个问题都解决了。李老师的课很生动、有趣,我们课堂十分的活跃,每个同学都会有发言的机会。

虽然李老师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但是她的讲课也非常的好,我喜欢这堂公开课。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钢结构进展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铁道通信信号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西藏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