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控实训总结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过控实训总结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在工程实训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讲原理,用实践来验证;也可采用先实际操作,为实践现象找到理论依据,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提高的过程。最初总是感觉应该把工程实训放在第三学期或者更后一些。认为没有理论基础,工程实训是没办法开展好的。但通过几轮实践后,感觉把工程实训放在第二学期末和第三学期初时还是比较对。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前面机械制图的基础,以及一些对机械专业的简单了解,通过几周的实训,教师在课堂上做一些必要的讲解和介绍,但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太深,让学生能够听懂。在实训现场,要求指导教师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及时指导学生,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数控也是,在有一些制图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可以编辑一些简单的程序,然后自己也可以再深入地学习。通过实训不但促进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同时促进了对专业理论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的兴趣与积极性,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2构建不间断的实训教学体系

为强化实践教学,我们增加了工程实训的教学时间。一本二本学校安排工程实训时间为6—8周,而且一次性完成。我们安排14周分四个教学模块不间断进行工程实训,第一个模块为常规制造技术实训(共4周),学习普通机床的实际操作技能、刀具的安装、工件的装夹、零件的测量及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模块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安排4周),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任务;第三个模块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强化训练(安排3周),继续提高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数控编程水平,学习各种数控加工软件;第四个模块为综合实训(安排3周),提高学生掌握复杂零件加工技术水平。这样安排的工程实训,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接近生产实际,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工程训练中心,是独立学院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被正常的教学安排占用,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练习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周六和周日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工种进行实践。开放期间应安排指导教师全程跟踪,不仅有利于随时指导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为了更好地做到实践不间断动员学生假期参加学工劳动。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宣传参加学工劳动的意义,特别是动员经过工程实训有了机械制造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生,假期一定抽时间到有机械设备的生产企业或工厂,特别是中小企业或私企,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情况,并亲自参加自己能做的学工劳动,提高实践能力,扩大知识面,树立安全第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意识,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制定合理的教学指导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施工程实训的核心任务,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训练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挖掘教学潜力,增加知识性趣味性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时间安排上,优化传统实习内容,压缩传统实习项目的时间,例如,刨工实习改为刨工表演,锻造、热处理改为看录像等。合理安排数控现代制造技术。在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制作设计加工学生感兴趣的实物。通过指导教师的详细讲解程序的编制和设备的操作,然后给定一固定尺寸的材料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出各种形状的小零件、小饰品,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实训中电子的实习,焊收音机,之前都没拿过烙铁,但是想到要自己即将听到自己制作的收音机,做起来特别起劲。钳工做个锤子,车工做个锤子把。数控实习时,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很多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图形,画图,修剪,编程序,机床加工。看着自己的作品胜过了花很多钱买来的,真自豪。激发学生兴趣,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还要充分考虑到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首先要利用传统设备完成操作技能的实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定的基本操作训练之后,预留一定的时间用于创新设计制作,让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学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要点,展开想象的空间自主构思,自行设计零件,选择加工工艺,自己完成制作。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

4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4.1根据教学方案制定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学生在每个工种实训中和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加工的产品和平时的表现评定出操作技能、产品质量、应知知识、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指标的分数,并按设定的比例综合计算出学生的工种实习成绩。尤其是第一年一定要打好基础,严格要求,留下好口碑。

4.2严肃纪律考核制度迟到、早退与旷课者在总评成绩中扣除。学生因病事假和特殊原因,造成缺工种或实习成绩不及格,可以申请在其它时间来补实习。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而发生安全事故者,酌情在总分中扣分。严重安全事故按有关规定处理。

5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是重中之重。工程实训的主体是学生,更要保证其安全。从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的第一天就要对其进行一级安全教育,按组分配到各个工种后,再由各工种再对他们进行二级安全教育,最后,学生分配给各位指导教师之后,再由指导教师结合具体实习内容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这样,安全意识就会根深蒂固地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训练的成效如何,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工程实训中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充分依托母体得天独厚的师资条件,分享母体工程训练中心良好的师资资源,合理调配、有效利用。二、建立自己的专任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向社会招聘的方式,灵活运用民办机制,以聘用制招聘其他院校退休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以及工厂企业中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级技师人员,构建独立学院的工程训练中心的专任师资队伍。三、任课教师参与工程实训。要想培养出实践技能强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到技能强。在实训中要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7总结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教师节活动总结

在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办公楼四楼会议室,数控办学部第二十二届教师节座谈会在那里隆重召开。主持会议的是办学部的管坤和潘品方两位主任,数控办学部38位任课及实训教师全部出席。大家就“如何打造数控精品专业”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中各位教师情绪高涨,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现总结如下:

一、“团结”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

建设精品专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团结的集体。座谈会上,田凤霞老师满怀真挚的情感谈了“团结的集体”对于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是打造精品专业的前提。“团队精神”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必将在精品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精品专业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专业培养目标都必须依靠由每一讲课所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换句话说,精品专业建设必须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来体现,离开实际存在的精品课,那么精品专业也就名不副实了。数控专业教学主任潘品方老师谈到:要实施课程改革,以任务引领教学。为加快数控精品专业的建设,他为在座的每位老师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思考题:如何建设精品课程,如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享受到精品课程的成果和甜味。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开展“创亮点”的活动。所谓“创亮点”就是创造精品课,多多培养精品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潘主任的讲话引来各方积极反应,教师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基础课教师们表示要在“基础教育功能化”方面继续实践,形成自己的精品课。专业教师们对开发技能化训练的课程和建设精品实训基地方面充满了信心。

三、精品专业需要精品教师。

精品教师是建设精品专业的必要条件。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为数控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高水准的教师队伍的构成,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因为他们是精品专业建设的后续力量。肖玲、卢红、王小英、韩劫芸、盛萱等许多青年教师提到了自身业务和技能的深造和提高问题,他们希望学校领导能为青年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能在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达到更高层次,真正成为一名精品老师。曾经是数控专业的一名精品学生,如今已经留校当实训老师的王文强道出了青年教师共同的心声:“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尽力了,就会有亮点;我们会努力的……”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目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已经成为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众多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本文就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业的良好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制造探索

目前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短缺。现有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模具设计、开发、维修、CAM/CNC、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甚至出现了“年薪16万元招不到高级模具技工”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矛盾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岗位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实际情况脱节。其结果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强。

1.2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的技术发展

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相应的教材内容必须及时更新。但一些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严重老化,学生无法学习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很难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1.3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

断层问题--除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外,由于历史原因,教师队伍补充出现了新的断层。

能力问题--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结构问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1.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多数专注于在校学生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弱。。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中小企业出现人才、技术、设备真空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满足企业技术研发、产品测试等方面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作为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目前国际领域主要涉及以下相关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ComputerAided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技术(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逆向工程技术(ReverseEngineering,RE),也称反求工程、反向工程;快速原型制造技术(RapidPrototypingManufacturing,RPM);虚拟样机技术(virtualprototyping,VP)。而国内目前主要集中在(1)CAD/CAE/CAPP/CAM/PDM集成技术的研究;(2)数字化协同设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3)基于知识工程的研究;(4)虚拟设计、虚拟制造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亟待改进。

3探索思路

3.1多途径、全方位培养人才

3.1.1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进校园,探索工学结合紧密、教学形式多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实践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融专业入产业,引企业进校园,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创新“工作驱动,学做合一”、“工学交替-校企双循环”、“能力(技能)本位,模块化”、“‘2+1’校企全程合作订单培养”、“‘2+0.5+0.5’校企阶段合作定制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

——专业定位符合企业要求。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及技术发展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教学内容反映企业实际。以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为载体,将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服务技术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特色,并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情况,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学习方式突出工学结合。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施灵活的教学组织,使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

——教学活动体现企业精神。把企业的生产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大背景,在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教学环境中,形成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使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3.1.2发挥行业优势,校企共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想办法创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校企资源共享、共建办学。

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企业的产品、设备、技术、管理及资金,参照企业的技术水准,校企共建数控、模具、CAD/CAM、机电一体化4个专业群共享的实训平台为“基体”,以适应各专业职业岗位特点的专业实训室为“触角”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各异,触及市场,灵活服务,实现工学结合校内化。

遵循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采用企业管理方式,实现生产性实训车间(基地)良性运行,形成自我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学生校内实训实习场所和开展社会服务的阵地。

立足长远发展,建立校企双方参与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教师(或师傅),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3.1.3构建模块化、双证制、“教、学、做”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相映衬的模块化、双证制、“教、学、做”合一的专业课程体系。

把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质量标准的依据,健全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规范教书育人行为质量标准,形成系统的专业教学标准。

积累生产案例,按照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和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参照现代企业的技术标准制定实训质量标准,保证实训质量、职业培训质量的高品位。

3.1.4建构以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体系

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适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职业能力体系。专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主要是围绕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可划分为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及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企业标准,并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1.5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

进一步深化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与办法,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需要的教师引进、培养、评价及聘用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3.1.6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构建以教、学、做(练)结合的“三明治”式教学法,核心案例贯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为主体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①构建“课证”结合的教学法,加强以基本技能知识连续性为主线的课程内容改革,结合资格证书考核知识点,建立基于真实产品的训练题库,在三年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持续将“生产型训练题库”融入各门专业课程教学;

②整合传统机械专业课程。如将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传统机械专业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一门课程;

③依据顶岗企业需求,提供多种CAD/CAM软件供学生选学,以保证顶岗实习的不同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①部分实训课程实行多种相关能力并行训练,以提高教学效能。如对实训设备数量少的课程,实行设备分流、多种技能并行训练的方式;

②减少模拟性实训,将企业产品作为主要实践教学对象,聘请企业的工艺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推广“形成性考核”方法,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完成考核;

③为达到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与就业岗位零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A.基础性实训(即基本技能训练:钳工与机加工基本技能、机械制图识图能力训练)

B.专业实训(即核心技能训练:机械设计能力训练、数控加工工艺编程训练、数控机床操作训练、CAD/CAM软件应用训练等)

C.综合实训(即综合技能训练:模具CAD/CAM综合训练、数控加工中高级工种考工训练等)

D.产品生产型实训(即职业素质训练:强化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

E.生产企业顶岗实训(即岗位适应性训练:强化岗位就业能力)。

做到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60%,生产型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80%。学生在获得资格证书后,必须顶岗实习半年以上。

3.1.7将师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搭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采取政府指导、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方式,整合、共建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2实施的关键——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3.2.1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利用专业管理委员会和行业协会建立一体化协作机制。在数控加工、模具设计、模具装配等方面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学。

3.2.2实行严格的教师“上岗培训”制度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每年暑假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同时,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要求每名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30天;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操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使教师参与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发动机电控

0引言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课程是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汽车后市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起到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如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器与电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新能源汽车等奠基重要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ECU、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具有根据发动机电控知识对发动机简单故障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汽车技术服务工作提供基础。

1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依然难脱窠臼,缺乏实用性。目前本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罗列。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可以适用的,但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合适。书本上理论知识的讲述不仅增大教学难度而且会占据很多课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是实操能力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与本科生相比差距较大,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所以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理实一体”而且实操课程要多于理论课程。

1.2项目化流于形式,部分项目可操作性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虽然目前我院汽车专业《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课程的培养方案要求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很多项目缺乏可行性,很多项目实际学习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而且受设备数量和完整性的影响,有些书本上的理论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1.3学生数量较大,项目化组织存在难度。另外学生数量较多,平均每个班级学生数量达到了30个,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授课以及组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进一步改进授课方式和课堂组织办法。另外学生在进行拆装的时候,有些学生没有按照规范要求来操作,对教学设备有很大的伤害,同时也不能培养职业素养。

1.4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针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这种专业基础课,目前都是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即“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充分展现学生关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而学生抱着“考前突击一周”的心理,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一种综合的考核方式充分显示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后来经过一定的改变之后,平时表现也成为考核的标准之一,但考核方式依然单一,由于学生数的限制,只能进行分组实训,个别学生只是完成实验报告,平时成绩也只以报告成绩为主。

2课堂改革措施

2.1整合教学内容,修改项目化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打破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整合。整合出在实训室能够进行的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室现有的资源,特别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实验实训之中,让学生在拆装的过程中认识零部件,了解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

2.2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传统的讲授法,倡导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信息化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到课堂内。2.2.1视频投影展示法针对班级学生过多的情况,由于教师实践操作的时候空间太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围观要求,因此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投影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操作过程拍摄成视频,教学的时候一边操作,一边播放投影。2.2.2动态模拟视频教学法有的知识没有办法直观的展示其工作原理,动态模拟视频教学可以做到。将汽车发动机动态模拟视频教学引入课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汽车发动机的动态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2.2.3企业现场教学法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学生带到光大修理车间,利用光大修理车间更加完善的设备,进行现场教学。如果遇到学生较多的情况,可以利用智慧教室的设备进行同步教学。另外,利用智慧教室的设备进行录制,然后给学生观摩。要紧密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社会人才需求,依托汽车高级修理工考试、汽车检测省级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等平台,把课程与这些平台的标准和要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在企业现场的授课、实训、观摩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2.4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①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为引领。与汽车的应用相结合,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七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为引领,并根据设定的项目内容设计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目标。各个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浅到深,教学内容的教学排序适应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规律。坚持以基本发动机电控元件组成为出发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表1)②以故障为引导。适合组织学生诊断和排查的汽车电控系统的主要故障:怠速不稳、加速不良、无高压电、尾气不合格、柴油发动机冒黑烟故障等,先进行理论课的讲解,然后组织学生亲自上手操作,这种“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③充分利用其它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发动机其他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之后,这一部分内容能简化的就简化,利用其他的一些教学手段,如视频、软件模拟、企业现场授课、整车实训室现场教学等。通过这些手段,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零部件,以及这些零部件的装配方式、安装位置等。尽量简化一些零部件的工作原理,但是需要突出电控系统所起的作用。

2.3建立以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考核制度。2.3.1考核是学习的催化剂课程教学重在能力培养,能力培养在于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考核方案应本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原则,建立注重综合素质测试为中心的考核制度,既要测试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考核理论知识,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本专业毕业之后大部分是从事跟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关乎生命安全,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积极引进企业的5S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2.3.2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考核从学生学习角度:主要学生出席情况和上课状态情况;从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的拆装能力;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学生的操作规范和5S执行方面。2.3.3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实训成绩+平时成绩实训成绩:以实训项目成绩为主,一次项目一次成绩;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给出的成绩,学生小组组员互评和自评给出的成绩。2.3.4考核制度改革①结构上的改革。考核方式摒弃之前的卷面考核,考核成绩总评采用百分制,分为实操成绩、平时成绩和职业素养成绩。另外对于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以及表现组员进行自评和互评,极大促进了学生任务的参与度;职业素养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于5S情况的执行情况。②考核标准跟企业标准、比赛标准对接。在实际的开展考核工作的过程中,都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中与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和汽车高级工考试需要达到的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以便于该专业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步入到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当中之后,能够很好的与实际的岗位需求接轨,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岗位符合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③加入学生自评和互评。自评和互评能够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3总结

时代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理工科人才的培养,而新时代又对工科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是汽检专业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为了适应新时展需求,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课程改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检修教、学、考全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课程改革方案。有利于高校培养实操能力强、探索能力强、富于科研精神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07):156-157.

[2]任满,罗方赞.基于信息化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19(24):289-290.

[3]卞利云.智慧校园环境下《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1(02):234-235.

过控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数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现代数控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现代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数控加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在有些行业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而引发了社会对掌握数控技术人才,特别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培养数控加工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紧随时代步伐,适时开展教学改革,制定更加合理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满足各企业要求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1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解决思路

1.1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培养实践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的总结和分析,发现数控技术专业与企业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1.1教师能力欠缺,难以把握最新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

学校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组织、内容编排、师生互动、师资建设、学习效果等方面与当前企业的需求存在冲突,主要表现为与企业需求不符、技术稍显落后等情况,同时实训条件略有欠缺。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特别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在校所学知识、技能及具备的素质与现代企业的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1.1.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缺乏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

当前的大学生缺乏对数控行业的深入了解,难以把握数控发展趋势,缺乏职业规划,加上受社会上“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无法认清今后工作岗位和形势,导致对未来工作和前途感到迷茫,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明显抵触,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更让学生丧失了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

1.2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的职业教育观点认为,职业能力开发是为个体未来的职业岗位做准备,是在当前学习和将来工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2]。职业能力开发的核心是通过实战操作获取综合职业能力,而实战操作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参加技能竞赛。目前数控类技能大赛主要有行业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院师生通过积极备赛参赛,把握数控技术发展趋势,引领专业创新、课程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2技能大赛引领下数控专业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构建“校企合作,竞赛与教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国际工业正逐步向第三次革命发展,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正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产业发展需要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我国加工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且对与国际接轨和对先进技术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1]。我院数控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宗旨一直是“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培养适应技术进步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企业欢迎的技术技能人才,数控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借助我院示范建设的优势,以合肥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为契机,依托教育部及省教育厅举办的技能大赛,改进与完善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2.2以培养能够胜任“竞赛+工作岗位”的人才为宗旨,优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能够胜任“竞赛+工作岗位”的人才为宗旨,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实用、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自顶向下方法,创建数控技术专业以企业和竞赛真实产品为教学载体,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符合“技能大赛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2.3实施“教、学、做、用、赛”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教学做一体”方式组织教学,实施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用、赛”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与职业技能大赛的一致性,与数控技术发展趋势一致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目前,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已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同时已有2门优质核心课程在“教、学、做”一体的基础上尝试扩展了“用”、“赛”两个环节,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突出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用”:即学生实训使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及标准,使实习实训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融为一体;“赛”:即将职业技能大赛与教学融为一体。

2.4建设结构合理、科教结合、掌握技能竞赛和数控发展趋势的专业教学团队

为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大教师知识更新的力度,需要组建基于“掌握技能竞赛和数控发展最新趋势”的科技协同创新团队,要求教师从课堂走向生产、从学校走向社会,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使之成为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2.5建立“实践教学+技能训练”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

现代数控技能竞赛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为了让学生能够熟悉操作,我院积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购买了多台和技能大赛相同的机床,既满足了比赛要求,也丰富了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数控加工理实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可以先进行仿真再实际操作,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做到更安全操作。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校中厂”,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业产品的加工,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生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机床加工操作以及产品后处理等整套流程。

2.6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数控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进行了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参照数控技能大赛的评分体系,学习任务采用任务书的方式来布置,并且以过程考核为主,着重从学生加工工艺分析能力、程序编制能力、机床操作能力、产品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安全文明生产和职业素养这些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

3改革成效

通过两年的建设,以技能大赛指导思想为依托,构建以产品形成过程为导向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能更快适应行业进步,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从调研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数控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满意度超过90%,并对未毕业学生提前预定,数控专业学生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并为各种技能大赛完成人才储备。

4结语

“教学+比赛”相融合共同实施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可以促进全面提高数控专业教学质量,解决学生理论学习和行业应用实践部分脱节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主动迎合社会需要以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国富.技能大赛引领下楼宇智能化专业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1-3.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太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航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感染控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