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精选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第1篇

1、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传统和文化底蕴,近十年来作得积极而富有成效,但事实上,目前国内许多设计院校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效果不佳,认识肤浅是根本原因。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在课程理解上的片面性。不少设计院校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性非常模糊。没有认识到两个学科的内在联系,将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要课程忽略,增加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比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重点课程是城市雕塑设计、公共艺术概论等都是环境艺术课程中所不具备的。

1.2没有形成非常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是学校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科学的课程设置及质量监测是贯彻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目前很多设计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没有或不完善是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不平衡或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核心原因。课程设置的偏颇。某些设计院校受规模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在转化期市场经济功利导向背景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置狭窄而偏重实用和工具化。这些院校片面强调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忽略了基础理论课对专业设计课的理论指导作用。还有些院校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只有几门比较普通的设计表现课,课程内容流于形式,课程设置极具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教材没有要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科学的目标,没有合理的课程构成,教学设备及教学形式落后,课程依教师而定,由教师自选,开课教师中年轻教师较多,许多有学术造诣的教授却从不涉及公共艺术设计课,学历层次极不平衡,缺乏评价体制,对开课的效果少有认定,由此所反映出了公共艺术设计教学在设计院校的教学观念的缺失。

2、公共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计的改革建议

2.1加强教师的能力训练。首先,转变理念,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角,艺术素质和设计素质是其必须的条件,但是不能忽视教师的个人的教学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与其他职业不同,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不等于成功的教育家,教师教学工作有一定的长期性和长效性,某一时期的“艺术大师”不一定就能胜任另一个时期的教学,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完善自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新要求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必要适时进行专业的长期的教学方面的职业化训练,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试讲实习。教师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根据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

2.2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对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认识;其次,确定艺术设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再次,考虑设置哪些课程才能培养出这些素质来;最后,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这个步骤初步将公共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成几大版块并建立系统的教学计划。

2.3加强教学实践课程建设。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设计教育课课程的设置应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等。为了更好的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和对造型艺术的认识。同时学校应努力扩大和提高教学实践课程的建设质量。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经费有限,很多学校的实践课程不多也没有实践工作室,把学生的实践课程任务安排在学校之外,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很不负责的。有一些学校则已经创建了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室,这样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

3、结语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Phiiliph•Taylor)和理查兹(C.Linri.Hards)曾在《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说过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了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做任何事情都需有核心,高等艺术院校培养设计人才.也一样需要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作为教育的必要手段,对教育有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只有课程内容具有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造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性,必然做出来的设计是有创造力的设计。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其中设计课程的内容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的公共设计教育也同时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它的应用领域也变得非常的广泛,社会对公共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当之大。国内各艺术院校也都在积极发展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但我国公共艺术设计教育前进的步伐一直滞后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速度。针对我国当前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为促进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制定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规划和合理的课程设置。以期待更好的培养出顺应时展的设计人才。

作者:姜凤宇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设计理论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联系

1.设计伦理对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引导,促进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对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便是伦理道德。从公共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公共艺术具备强烈的社会性,它表现着人与社会、自然和人本身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设计伦理与公共艺术设计发展在公共性和社会性上存在紧密的联系。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自身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长幼尊卑的理念在我国传统的家具的布局和设计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但当前的一些公共艺术设计中缺乏相应的设计伦理观念。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应当有其核心的设计伦理思想,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还应当做到以人为本、绿色生态。设计师应以设计伦理引导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设计伦理,从而达到设计伦理与公共艺术设计共存共赢的目的。

2.将设计伦理运用于公共艺术设计,有利于体现艺术之美

其一,通过设计伦理改变公共艺术设计的审美观。传统的公共艺术审美观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伦理改变传统的公众艺术审美观。现代的公共艺术设计需要确立自身的伦理核心,一方面,要确保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无故浪费资源;

另一方面,要能体现人的精神之美,从而使公共艺术具有双重意义上的美,充分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美学性。

其二,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伦理之美的具体体现。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应当注重伦理道德的提倡。

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伦理道德理念,在保证美感和功能性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互动化的设计,将公共艺术设计融入普通居民的生活。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垃圾桶设计在保持美感和功能性的同时,还体现了设计的伦理道德之美。如,熊这种动物经常出没于加拿大的大街小巷,加拿大的设计者在进行垃圾桶设计时,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防熊垃圾桶。而日本的垃圾桶设计则更为细化,通过分门别类的设计,引导了垃圾的干湿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这些例子无疑都体现了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伦理之美。在设计伦理的视角下,城市公共艺术不再是独立单一的几栋建筑或几座雕塑,而是以更为宏观、立体、全面的方式得以展现。以公共艺术设计为纽带,连接公共服务和其他公共装置,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形象,引导公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水平和道德伦理观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渗透设计伦理观念,有助于加快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助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公共艺术;人文价值;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从西方进入中国,从我国初认识再到广为运用,现已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更加关注城市的环境建设、文化艺术,公共艺术是会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城市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与其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不断的提高,公共艺术设计趋势和表现形态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关注公共艺术的发展。艺术逐渐走向更广的人群,而公共艺术更近距离的靠近人群。以往的人们会将公共艺术定义为,一尊造型独特的雕塑,而如今的人们意识到,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影像、水景、声光作品、特殊设计的街道铺面等,皆可归纳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范围中。公共艺术被李永清定义为,“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特指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看待公共艺术就应该以对多维度的角度去看。以下将从人文的视角阐述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一、关于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人们经常会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就是雕塑,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并不仅仅如此。它既可以以园林景观的形式呈现,以环境而存在,也

可以是行为艺术、临时性表演,一种情感的宣泄。不论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表现出所想表达的内涵。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结构、功能、色彩、尺度、比例、体量、造型等等都具有其独特性,它们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的环境。针对空间环境场地的各个因素,会出现不同材质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常见的木头、金属、陶瓷等材质,还有以水为媒介的喷泉,新媒介互动装置的混合型材质,花草树木为创造素材的特定园林景观等等。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以人为核心做为主体,往往跟人的生存环境、人文精神有着密切联系,表现了作品的公共性、当代性以及互动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具有社会属性,也是作品创作的前提,在公共空间中向公众表达进行共享。公共艺术作品多以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能够反应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当代性为主题,并且作品在与公众的交流中产生互动性。

二、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人文价值

公共艺术是一个与大众交流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是要经过对创作作品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寻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契合点,将公众的需求作为作品的框架结构,充分的实现公众的话语权。公共艺术其公共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包含着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生活环境中,能够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从生活中实现艺术的价值,是公共艺术人文价值的体现。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的实现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确立人为主导地位,承担着创作公众空间活动的任务。公共艺术强调的是体现社会公众的一种诉求,为满足公众需求,通过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够使公众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公共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实现。公共艺术设计它真正的价值并非是实用,而是它产生的人文价值。公共艺术作品绝大部分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作品使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能让公众产生共鸣的视觉语言,并且为不同层次的公众预留解读空间,从而拉近了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公共艺术设计使公众在生活中提升审美,输出公共艺术应当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价值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它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呈现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环境。

三、人文关怀对于公共艺术的重要性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中,作品多了起来但是能撑上优秀的作品却还是少数。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上,就是作品没有体现人文关怀,很少考虑公众的需求,还停留在单一的雕塑形式,只提供展示功能,而没有提供可以与公众的交流互动的可能。公共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公众的视觉,也影响着公众的心理感受,应当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公众的心理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公众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公共艺术创作就是要把握公众的心理需求,把公众的心理感受作为设计作品的的创作依据和出发点,才能够设计出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当公共空间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才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阶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家在设计中要把握好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对设计的作品要定位准确。必要的前期调研,后期的功能与视觉的结合,设计的细节对公众的打动。第二,充分体现出对公众的关怀,注意公众的感情接受度。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会涉及到的不同人群(弱势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会涉及到的不同宗教信仰,会涉及到的不同地域习惯等等。第三,公共艺术作品对环境的影响。作品材质的选择、安置地点以及作品的最终的处置,杜绝污染环境及资源浪费。艺术家应当把设计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设计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结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第3篇

一、基于线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平面构成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只具有位置及长度,不具有宽度与厚度。作为以长度为特征的型材,线可以分为水平、垂直与斜线,又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等。在教学中,基于直线构成的设计可以与渐变构成结合起来,这将在后面详述。用曲线构成的关键在于明确选择何种形式法则:简约还是繁复,水平还是垂直,基于审美经验还是基于数理逻辑。无论选择何种法则,各个视角的优美形式都是曲线构成型公共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这种不规则曲面的视觉观感及类似雕塑的空间深度把握都是设计专业学生平时接触不多,需要弥补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认真对待的。同时,线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的具体尺度往往需要参照周边建筑环境而定,但囿于形式,体积较小是其普遍特征,需要提醒学生设置较高的基座加以配合。在这方面,美国艺术家约瑟•德•里维拉(JosedeRivera)1967年落成于华盛顿美国历史与技术发展史国家博物馆的《无限大》运用带有张力的曲线来限定空间,用线虽然简单却形态优美,从而在各个角度都形成了符合黄金比例及其他形式美法则的轮廓与内部结构,可用作教学范例。

二、基于面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构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线构成的发展。运用面构成的公共艺术创作方式主要包含两种,一是面材的插接,二是面材的卷曲。面材之间的组合、插接能够产生优美、多变的形式感,起到活跃环境的艺术效果。这些作品往往单体尺度较小,强调插接、咬合、扭转关系,环境适应性好,便于布置到已完成设计的硬质都市环境中。在面构成公共艺术方面,瑞士艺术家马克斯•比尔(MaxBill)利用拓扑学著名现象———单侧莫比乌斯环创作的《无尽的面》成为经典。这件作品不但以艺术形式反映了数学、几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优美的形式感,轮廓完整、风格厚重,铸铜材质的运用更为作品增添了历史感,是最适合的教学范例。

三、基于渐变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渐变即有规律的变化,是形式美基本法则之一。当渐变运用于构成时,意为基本型或骨格有规律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节奏感。利用渐变的形式法则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有这样几点需要重视,首先是基本元素的选择,这一基本元素自身必须具有形式美感;同时元素之间具有统一性和秩序感;其次需要准确定位轴线;最后准确把握基本元素间的距离即旋转方向,否则难以实现预期的形式美感。在这一部分,美国艺术家赫伯特•拜尔(HerbertBayer)1973年落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阿尔科广场的作品《红色双向螺旋形楼梯》(亦称《双重阶梯》)以长方体为基本造型元素,采用规整的造型手法力争与周边密集的建筑环境形成统一、对比和呼应关系,利用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形态变化为所在建筑环境带来了热情与活力,是渐变构成型公共艺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适合运用到教学中。

四、基于重复构成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重复构成是相同或近似的形态和骨骼连续、反复、有秩序地出现的构成方式。重复构成包含重复基本形单元反复排列,单元兼空格反复排列,重复基本形的错位排列等类型,并以秩序、整齐、壮观和力量为美感特征。重复构成运用于公共艺术作品时需要保持基本元素在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达到视觉效果的整齐感与秩序感。在这一部分,美国艺术家索尔•莱维特(SolLewitt)的作品最具代表性。他使用严格计算边长的立方体为基本元素创作《未完成的立方体》系列。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C•摩根将这一系列作品描述为“系统艺术的视觉化”,并指出“这一视觉系统基本建立在格子式的立方体单位基础之上。”莱维特位于法兰克福环形公园办公楼前的大尺度室外公共艺术作品体现了其一贯的造型法则与主题观念,是最佳的重复构成型公共艺术教学范例。

五、基于对称与均衡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对称是点、线、面在上下或左右由同一部分相反复而形成的图形。它表现了力的均衡,是表现平衡的完美形态。对称呈现或庄严肃穆,或安静平和的美。但完全对称也会给人以呆板和单调的感觉。因此,在艺术中往往追求不完全对称但是轴线两侧形体面积、体积相近而产生的均衡感。对称与均衡也由此组合成为一条重要的形式美法则。在对称与均衡的具体关系上,一般来说对称的形象、形体必然是均衡的,但均衡的形象、形体不一定对称。在平面设计或服装设计中,设计师追求的往往是视觉上的均衡,但是对公共艺术创作来说,当作者采用不对称构图后,往往还要实现各个角度物理意义上的均衡,从而降低作品的工艺难度,避免个别节点受力过大而降低稳定性。在这方面,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Liberman)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以不同直径的金属管件斜切后得到的断面为基本元素,综合运用统一、对比、变化、均衡等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落成的作品如《冒险》等色彩鲜艳明快、形态变化丰富、充满活跃的张力,为呆板生硬的都市环境注入了难得的生气,作为教学范例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六、基于节奏和韵律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节奏意指同一现象或形体有规律地、周期性地反复或交替出现。现代设计越来越多地通过形体尺度、形状和色彩有规律地不断反复交替出现以产生形式美感。当节奏不断反复出现并加上高低、长短、起伏等变化时,就出现了韵律。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形式,巧妙运用能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取得更好的效果。运用节奏、韵律这一形式美法则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品往往在水平方向上展开,形体坚实有力,块面转折明快硬朗,尺度对比经过精心计算以符合黄金比例,给人的视觉观感犹如音乐艺术中的抑扬顿挫一般,是现代都市和自然环境中的硬派艺术。极少主义代表人物托尼•史密斯(TonySmith)惯于运用简洁的节奏感去表现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观念。他为美国华盛顿劳工大厦设计的《必须服从她》就是这样一件成功作品。这件作品主要的弯折点选在全高的三分之二处,接近黄金比例。同时作品还从视觉上和物理意义上实现了不对称的均衡,既稳定又富于动感,适合作为教学范例运用。

七、基于对比与调和的公共艺术设计教学

对比与调和是重要的形式美法则之一,在设计艺术中,对比往往指作品形态、色彩、尺度等打破过分统一的手法,可以打破呆板僵化的局面。但过分强调对比又会使作品不同部分相互对立,因此就需要将对比的两方面加以协调统一,确立支配与从属的主次关系,以使作品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在这方面,克莱门特•麦德摩尔(ClementMeadmore)弯折几何形体的手法在都市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几何形态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周边的建筑相统一,带有有机感的弯折又与横平竖直的建筑形态形成对比,从而保证了作品在建筑环境中既对比又调和的完美艺术效果,是最适合的教学范例。

八、结束语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第4篇

公共艺术凝结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文化和审美情趣,能够真实地记录一个民族的变迁和兴亡,像一本史书,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在美国纽约市海港内有一座称被为自由岛的小岛。岛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当地华人称她为“自由女神”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际纪念碑”,又称为“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是法国人为了庆祝法美两国的合作,由法国人送给美国的一座纪念物,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法国的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60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也是为了歌颂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总而言之,这些艺术作品,具有永久性、象征性和普及性,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人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时刻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公共空间的存在方便了公众并为公众营造了一个与他人相互交往的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是不可能作为纯粹地具有观赏性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在完整的环境形态下形成的,去完成当下环境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它既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优秀的公共艺术设计,具有开放性,任何职业、不同阅历、任何年龄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其中,通过公众之间和公众与公共艺术作品之间,互相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营造出祥和安宁的气氛。公共空间中公众的活动与公共设计作品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公共场所的设计,仅仅是简单地为了休息或娱乐而设置的公共设施,只是为人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而设立的,这没有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设计的含义,反而会因为手段过于单一显得单调、枯燥,这样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对公共空间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惬意的、有内容、有意义的和有互动性的,能让人快乐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自由进出,自由活动,可以在这个空间中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必要的休息设施之外,人们更渴望的是一些自由且互动意义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而不是一些“能可远观”的,让人与之产生距离感的作品,毕竟,公共空间不是艺术馆,不是为了观赏,而是,在这个空间中,实现以人与人,人与作品相互交流沟通的目的。

著名艺术家皮道坚认为:“公共艺术是重建社会的灵魂,公共艺术追求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的自由、民主和人文精神有着强烈的标识作用。它关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社会的诉求,吸引公众的参与,崇尚多元文化,多层次文化的社会功能。”公共艺术的发展史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不只体现在美化环境和提神城市空间的形象上,还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益力量。像雕塑家波伊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7000棵橡树》,他在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开幕式上,种下了《7000棵橡树》计划的第一棵树。波伊斯的规划是,寻求卡塞尔市政府和市民的支持,准备在市内街道旁栽种总数达七千棵的橡树,并在每两棵橡树间置放一个约120~150公分的玄武岩块。当七千块玄武岩像似一座小山堆放在美术馆前时,这项深具创意的活动不仅立即闻名遐迩,而且还获得国际社会的响应和支持。波伊斯取橡树800年寿命之长和玄武岩之坚硬,呼吁世人追求世界的永久和平,在全世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