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美术论文

大美术论文范文精选

大美术论文

大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寓绘画于游戏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

兴趣是学习动力,如何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是我教学的重点。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玩,喜欢游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绘画寓于游戏中,是我主要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蜡笔画教学中我让幼儿游戏的方式进行构图,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让每幅画有创意。在涂色方面,指导孩子学习了相似色、渐变色等多种涂色方法,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新鲜有趣的事物,幼儿都乐于接受,为了提高幼儿某一方面的绘画能力,我注意开展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绘画活动。线条绘画是一个重要表现手段,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为了提高幼儿对线的表现力,我们由浅入深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有《我设计的线条》《蘑菇》《花瓶》《小姑娘》等,让幼儿随意联想线的装饰,用不同的线(直线、曲线、波折线)自由组合起来装饰动物、花瓶,以致整个画面,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对“线描画”的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线的表现力,又用黑白配的方式强化了画面效果,增强了幼儿绘画的自信心。大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在组织绘画活动中也非常注意主题的选择。《我家后院的花奶牛》《我想去天上玩》《沙漠变绿洲》《苹果船》等绘画素材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在活动中能表现自己的想法,有积极的创意。

二、给幼儿以绘画的自信,根据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采取不同的指导

要正确地指导幼儿进行绘画,首先应了解幼儿绘画的特点。幼儿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幼儿的绘画能力,是靠本身的理解认识和感受力来发展的。作为教师不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幼儿身上,要求幼儿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幼儿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我先了解一下幼儿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成人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幼儿把自己所想的绘画下来。“鼓励”是指导幼儿绘画的首要方法。

“鼓励”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绘画教学中,我肯定幼儿的想法,肯定幼儿绘画的成果,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不同的绘画形式或内容,相应的指导方法也不同,指导的重点也有所侧重。如在蜡笔画的构图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把根据主题进行构图,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合理的添画、想象,这样幼儿的绘画容易重点突出,而且有自己的创意,杂而不乱,从而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逐步提高了幼儿绘画的技能技巧。

三、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幼儿作品评价的态度、标准往往直接影响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对美的鉴赏能力。

大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1.丰富大专院校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

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往往也有形或无形地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大专院校实施美术教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使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中有所放松、有所调剂。大专美术教育教学能够令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所塑造的艺术情感,使学生拥有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与生活。

2.提升大专院校学生的美术知识与技能

大专美术教育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美术知识与能力,如造型构图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等。大专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传授学生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大专院校实施美术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积累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能够体现其人格魅力。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不断的努力。大专美术教育教学对学生艺术素质与修养的培养是丰富多样的。通过大专美术教育教学,学生能够感受潜移默化的艺术魅力,提升综合艺术内涵与表现力。

二、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强化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沿用固有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过于偏重学生美术基础的训练与艺术素养的提升,其教学目标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美术家。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固有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与大专院校职业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大专美术教育应该加强实用性教学,将美术教育教学与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置于教学的首位。大专美术教育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美术基础的训练与艺术素养的提升,而且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形成学生的美术职业素养。

2.加强训练大专院校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是以培养美术职业技能人才为目的的。与本科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较为侧重学术性与艺术性有所不同,大专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较为侧重实践性与社会性。大专美术教育教学应该适度压缩美术基础课程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快速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大专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快速感知对象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快速分析事物造型。大专美术教育教学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艺术设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校即感受到行业的发展,转变以往单纯为追求艺术而学习的思维模式。

3.培养大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专院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大专美术教育教学既要传授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坚持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将服务社会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服务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总结

大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由于现代科技的强力冲击,当代美术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以视觉文化的审美趣味性和创造性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正在兴起。亦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美术教育的体制必然会出现相应变化。我国的教育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阵地。在当代中国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对美术教育的诠释更加科学,如教育概念的界定范畴不仅包含技能上的培训,还需着重强调“视觉美术教育”或者“视觉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如今美术教育的空间范畴大而广,它包含了各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视觉图像等方面,也包含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当代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指的是视觉艺术教育,特别是现代科技对传统美术教育的冲击和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首先,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美术的产生,对传统艺术具有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加需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建立起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意识。电脑美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为主要载体的一种新兴视觉艺术种类,其设计速度比传统美术样式可提高数十倍乃至数百倍。

软件方面,以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为主的绘图软件对传统纸笔颜料美术绘图产生着巨大冲击。每一种电脑制图软件的推出都显示出了微电子科技巨大的数字化魅力,而传统的美术表现技法,如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画、素描、水粉,必然受到数字虚拟界面的影响,而审美大众甚至美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其次,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对生产生活以至于传统绘画存在的必要性发生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两种对世界不同的掌握方式,必然有着各自内在不同的规定性。一般来说,现代科技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诉诸概念、原理,强调逻辑性、前沿性,需要主观符合于客观,追求真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知识性的给予;美术教育是一种感性思维方式,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诉诸形象,强调主体的感受、体悟等形而上的精神表达,要求客观见之于主观,追求审美,给予人们的是审美和情感的积极愉悦。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随着审美意趣在客观再现的追求中发生异变,促使现代艺术走向内质与抽象的表达。如今,高科技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处理其与传统美术图像的表现关系,值得考虑。现代美术教育系统已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处理传统图像学知识和技法,这将给予传统美术教育以巨大冲击。因此,美术教育这种特殊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现代美术教育中建立起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显得相当重要。

二、现代科技对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启示

大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思维活跃,但往往缺少大局意识。美术类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于其他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开阔,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具有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但美术类大学生中间也存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很少关心时事,对人生价值、生命存在意义等感悟不深,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策略三:建立就业危机教育,完成自律性提高。

大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1.何为3D打印3D打印的正式名称是增材制造,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几年来,由于电脑、设计软件、新材料等的发展,它迅速发展,并广为人知。但在这种极大知名度的表面“繁荣”下,人们对它的了解仍较多地局限于概念想象,甚至仅仅是只知其名而已,更遑论对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影响、意义等有所思考、回应。作为一种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通过粉末或液态材料的层层堆积来进行制作,其产品可以小到肉眼看不见,也可以大到汽车、房屋,还可以是内部带有复杂中空形状的物体……由于3D打印是通过一层一层累积材料来进行制造的,所以可以生成以前无法以人工或传统机器生产的产品。按照成型工艺方式,3D打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选择性沉积打印和选择性黏合打印。前者通过挤压或喷射胶质、液体、粉末,并使之固化成层而得到成品,后者则通过激光层层固化设定区域内的粉末或液体进行成型制作。如果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不太恰当的类比说明的话,前者类似于蛋糕裱花层层堆积,后者类似于将一盆水逐层冻结直至形成冰坨。图1所示为选择性沉积打印,金属粉末被激光熔化,并在熔化的瞬间固化成层,然后累积成为想要的形状或物体。图2亦为选择性沉积打印,胶质材料被挤压出来并熔融成型,图中的白色物体尚未打印完成,仔细看图能发现在上部略偏右的位置有两个白色的细长条,这是挤压出来的打印材料。图3是选择性黏合打印,用激光把容器内的液体表面固化成型,固化层下沉,表面的液体再固化、下沉……如是层层累积,最终成型。

2.3D打印与艺术设计对于艺术设计和产品创新而言,3D打印技术的优势以及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它将极大地扩展设计创新的空间。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显著降低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和提高最终使用满意度。新的设计能通过3D打印而不是生产线进行单个或少量样品制造,进而获得试用反馈并做出相应改进。这种反复改进样品的过程,由于不需动用现有生产线,更无需专门引进新生产线,故而可以大大降低研发成本。而且,所有对样品的改进都是基于实际使用而不是电脑模拟的基础上做出的,所以更合乎用户的真实使用需要。二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3D打印可以做到复杂形体一次成型,能在保证产品复杂化或多样化的同时,将零配件的安装最少化,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取得规模化效益。由此引出第三点,即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更少考虑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的限制,把机械制造的精准、批量与设计师的自由相结合。一些有复杂结构,机器或人工难以制作的产品能通过3D打印做出来,而且成本并不会因为结构复杂而增加,因为用3D打印制造一个复杂产品或一个简单产品都是将材料层层累加,故而成本基本一样。四是可以控制材料构成,能将传统生产过程中难以共存或同时运用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性能也将会有很大不同,对它的把握和应用无疑会推动设计新风的产生与发展。回顾设计的历史,很多经典作品无不与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把握和使用密切相关,比如钢板一次性冲压成型技术对于减少产品表面螺丝和接口的美学意义,再如塑料的轻松扭曲延展对于设计师实现设计理念的意义……3D打印这一技术及其所创造的“新”材料也必将产生或促进某种美学风格或设计新形态。环视我们周围的各种电器(此处是从宽泛的角度而言,指所有使用电的物品),它们所使用的电路板基本都是扁平的,上面的元器件只能一个一个单独安装,而不能合为一体。但3D打印也许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材料,把多种元器件一次成型,电路板不再局限于扁平状,进而解放电器设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C形甚至S形的手机。

3.3D打印的未来展望以及目前的限制因素除上述艺术设计方面的优势外,展望未来,3D打印还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以较快的速度传输真实的物品,这实际是通过将数据信息上传而进行异地打印。二是可以按需制造、就近生产,减少仓储和物流成本。由于3D打印不依赖于传统生产线的批量化,故而可以在保证成本相同的前提下按需定量制造,而且可以在任何一个拥有相应打印设备的地方进行生产,从而减少仓储和物流成本。但是,与这种现在还处于展望阶段的“优势”相对的,也是更现实的问题是,3D打印目前尚不能形成规模,比较适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小型公司,而不具备规模效应。而且,它所使用的打印材料多为特殊加工制作而成,且必须从打印机提供商那里购买,不同厂商的材料不能通用,亦即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此外,由于其欠缺规模,导致与之相配套的设计软件种类很少,进而限制着它的实际应用。最后但同样很重要的问题是,现在我们一般所使用的电脑的处理能力跟不上3D打印技术的进步。综上种种,3D打印要想获得飞跃性的发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不过,虽然如此,考虑到不远的未来它将会对工艺美术产生的影响,仍有将此二者进行关联讨论的必要性。

二、科技与工艺美术

1.新科技、新生产方式vs手工制造回顾历史,检视现在,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工艺美术还是艺术设计都大大受惠于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比如没有快轮技术的产生,原始社会龙山文化著名的蛋壳黑陶就不可能出现;没有冶金技术的发展,商周青铜艺术的辉煌也难以想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等为主要动力的机器大批量生产方式迅速占据了社会生产的主要舞台,并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稳定的产品质量服务于全社会;在当代,成熟的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服装、陶瓷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产行业。在今天的工艺美术领域,既有传统的手工制作,也有对新技术的积极探索。图4所示为漆艺制作过程之一——苯板模型裱布,在漆艺制作中,每一步都需手工完成,现代机械仅在部分步骤中起辅助作用;图5是金属工艺的传统锻造步骤之一;图6是以新的气压成型法制作的金属材料的凳子和手镯,这种技术是把薄金属片的边缘铆合后,利用气压像吹气球一样迅速“吹”出预设的形状;是用新材料银黏土制作的首饰。银黏土是将银磨制成纳米级银粉,与水、特殊胶剂等混合而成的黏土状材料,塑形更为方便。基于以上实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3D打印技术也会以自身的优势应用于并促进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的发展。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新技术在客观上会压缩工艺美术的发展空间。由于新技术,尤其是适用于大生产的新技术往往会带来产品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升以及功能的完善,进而使产品以大批量而迅速流布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导致以个体或小作坊少量制作为主的产品即使具备质量和功能的优势,也会因成本因素而逐渐缩小市场。这也是今天的工艺美术生产主要为非实用品的一个重要原因。3D打印作为对现有工艺水平和机器生产能力的超越,既不同于以集体协作、批量生产为主的大机器工业,也有异于以个体手工少量制作为主的工艺美术,其对未来工艺美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影响,目前尚不明晰。

2.工业美学、机器美学vs工艺美学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学选择和生活方式,两者既互逆又互补。机器美学具有精确化、标准化、普适性、可大量复制等特征,工艺美学则具有非智性、偶然性、独特性、少量制作等特征。两者没有非此即彼的优劣高下之分,而是内含着不同的生活情怀。机器可以做到完美精确,每件产品都一样,十分标准;工艺美术产品则因手工制作而有较强的偶然性,很难找到两件完全相同的产品。机器制作按预设程序进行,基本与操作工人的感情无涉;工艺美术则蕴含着制作者的自然情感,甚至会因作者的情感变化而有很大不同。3D打印由设计者在电脑上进行数字建模,就设计者的个人劳动来说,它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就电脑处理以及产品的同一性来说,它又带有标准化因素。这样一种混杂性也许是3D打印与工业和工艺既区别又联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3D打印对工艺美术的促进作用

如上文所述,3D打印具有混杂性因素,对工艺美术的生存和发展可能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反面影响目前尚无法确定会否产生以及程度深浅,正面影响却已有了许多实践案例为证。因此,本文暂且按下反面影响不谈,仅就正面影响作简要讨论。概而言之,3D打印对工艺美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1.为当代及未来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支持不仅包括正向的通过完美精确的技术来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想,还包括反向的对工艺美术中单纯炫耀技术的“奇巧淫技”的打击,促使工艺美术回归到艺术。就正向而言,3D打印技术的电脑建模打印可以保证精准性,这能有效避免手工制作中一些偶然因素所导致的遗憾。此外,它还能以一种小批量、重复制造的方式保证生产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以及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一致性。更重要的是,“3D打印技术一方面通过参数化设计开辟了巨大的设计空间,拓展了设计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制造的一体化、成型技术的柔性化等优势,可以直接制造出从前不敢想象的复杂形体。充分挖掘3D打印技术与工艺美术,特别是手工艺的结合点,能够使创造前所未有的工艺成为可能,一些已失传的古老工艺也可以得到完美再现”。当代工艺美术领域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探索。图8是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金属城市雕塑。该雕塑由许多人形相连而成,由于结构比较复杂,以手工制作模型耗费功时较多,故而以3D打印进行制模,从而节省大量前期时间,很快进入成品阶段。图9是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项链,从细节图中可以看出,它的每一个链环都是由很多单词组成的,一条项链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除了项链,还可以制作其他首饰,而文章内容可以是爱人之间柔情蜜意的表白,可以是父母对子女的深深眷顾,可以是企业的发展介绍……就反向而言,工艺美术行业一直有一股炫技的歪风,而且在当代愈演愈烈,甚至几乎要以工代艺,“工”成为工艺美术价值的源泉。例如头发上刻字的微雕、多达57层的象牙球、比发丝还细的细篾编织、多种高超技艺和名贵材质并用的“大师力作”……这些所谓的工艺美术品,工虽有可观之处,艺(不仅指艺术水平,也指思想内容)却要么被遮蔽,要么干脆完全被抛弃,工艺美术品成了“工术品”,沦为制作者炫技和借以获利的工具。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3D打印时代,有工无艺的“工术品”必然会受到技术更高超、更精密的3D打印产品的冲击。毕竟只追求工的话,3D打印的象牙球绝不会只有目前人工雕刻的57层,而技术上的这种竞争劣势,则有可能让炫技性质的工艺美术被迫回归到艺的本质上来。

2.提高社会审美水平,进而促进工艺美术的艺术品格提升对于工艺美术从业者来说,3D打印技术使设计较少受到技术、材料等的限制,可以做到“心想事成”,只要能想到就能完成。这一点已在上文有所论述,故此处不再赘言。对于社会大众来说,3D打印有助于人们一般审美水准的提升,从而间接作用于工艺美术艺术品格的提高。它对社会一般审美水准的提升是通过真正满足人们个性化表达的要求来实现的。目前占主流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虽然也标榜为人们提供多种选择,但这种选择仍然是以标准化、批量化、普适化的生产模式为前提的。换言之,机器大生产虽然可以为大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但实际只是一定程度、范围内的有限的多样化;这种有限的多样化能提供给人们的也只能是大批量的“个性”,是设计师、生产商赐给大众的“个性”,人们通过机器大工业产品所实现的,实际是“被个性化”,是虚假的个性化,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作为普通消费者,个人的选择“自由”、“个性”表达及审美诉求只能在这种看似种类繁多但实则有限的既定条件下进行发挥,个性和审美诉求无法得到完全、真正的满足。而在3D打印时代,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自己设计的、仅此一件的设计方案进行制造;另一方面,3D打印制造一万个不同的产品与制造一万个相同的产品,生产成本几乎是一样的。这就为以数字化制造的方式做到真正的个性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审美水平的提升将是跳跃式进行的,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对3D打印及工艺美术的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就像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无法取得绝对地位一样,3D打印技术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很令人振奋,但仍然不可能替代工艺美术。这是因为,一些工艺美术门类追求特殊的材质,或是无可取代的文化内蕴。比如玉石工艺,雕琢技术虽然重要,但材质之美及其所蕴含的君子之德却是玉石之为玉石最本质之所在。再者,工艺美学强调非智性、偶然性、独特性,在工艺美术生产中,制作者的情感、手艺与材料的肌理、质感等共融共鸣,所得到的是一种1+1>2的结果。而3D打印的数字模型虽然为设计师或工艺师设计,却要依赖于电脑的逻辑计算及打印设备的精确运行,这就使得其产品既具有工艺美术的部分特性,又不同于工艺美术。其次,对于尚未真正到来的3D打印时代及其工艺美术状况进行“反思”的话,我们不得不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1.3D打印时代的工艺美术,灵韵是否会消失?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同一个数字模型制作出成千上万完全相同的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的唯一性、独特地域性被消解。由是,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灵韵消失的著名论说或许也可适用于工艺美术品。

2.就与工艺美术的关系来说,3D打印技术上的完美精确可能更多地不是指产品毫无瑕疵,而是指可以完美无缺憾地实现艺人、设计师的想法——工艺美术从此就没有了偶然性和缺憾性。一直以来,工艺美术及其制品以百分之百完美无缺为最高追求,但同时,缺憾美又使其更具工艺性、文化性、唯一性,更具“灵韵”。然而3D打印却能让这些缺憾不复存在。但是,没有偶然性的工艺美术,失去的仅仅是缺憾吗?

3.在3D打印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3D打印进行工艺美术生产——比如为自己做一套瓷质餐具,假如“人人都是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是普及了还是堕落了?不需要任何手艺的工艺品还是不是工艺品?

4.由于复制的便利化,著作权和所有权将难以保护,原创的动力会否减弱?个人财产如何不受侵害?3D打印的复制品会冒充优秀的原创作品吗?假如某甲从某乙处借来一把顾景舟大师的紫砂壶,用3D打印制作一个复制品归还某乙,这个复制品的作者是谁?进而,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相关栏目更多

大美术论文

相关期刊更多

美术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美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人民美术出版社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