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上全党的议事日程,抓住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表明了我们党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坚强决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了我们党55年来执政的主要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强调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要求我们深入思考、认真回答的问题。

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是我们党执政55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执政为民展开的,党执政以后的基本奋斗目标都是围绕执政为民确立的,党执政以后的各个方面建设都是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来进行的。《决定》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表明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利益,最终就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严重脱离群众、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让人民满意。从反面告诫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区别,就在于它所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也鲜明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勇敢地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和幸福的崇高使命,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执掌政权,党的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都是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依据的;我们党的不懈奋斗、牺牲奉献,都是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夙愿的。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特别是在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们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党在和平时期领导建设,有的干部容易忽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有的干部容易淡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有的干部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将市场需求代替一切,甚至会颠倒“公仆”和“主人”的关系,以权谋私。对此,我们必须做到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切实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在执政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

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反映执政党的性质,关系执政党的形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执政就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也就是执政为民。我们党执政55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十六大报告中有一个著名论断: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兴旺发达和生死存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党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脱离了人民群众,党就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会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所以,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记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我们党来自人民,党的事业胜利来自人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党就会自然而然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再也没有脱离群众的危险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性不仅存在,而且大大增加了。长期执政的有利地位,和平年代的优裕环境,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既给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这些年来,我们党同群众的关系、干部同群众的关系总的说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具体工作指导和某些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缺点和错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不了解群众情绪,不关心群众疾苦甚至以粗暴的手段对待群众的干部也大有人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违法违纪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有的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些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有的同志说,从历史上看,近些年来,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好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却不是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时期。其中原因,值得思考。因此,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才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是世界观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围绕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增强党性修养,认真改造世界观。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真正用这些观点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要坚持相信群众、相信党的基本原理,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不断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