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形势下人才思考

新形势下人才思考

根据部里统一安排,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人才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国的人才事业正处在一个划时展的新起点上,重视人才、研究人才、开发人才、服务人才的大气候正在逐步形成。在今后一个时期,能够做人才工作,我觉得是很荣幸的。同时,作为一名人才工作研究的爱好者,很高兴跟大家交流体会。下面,我结合谷城县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地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见教于大家,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对人才观念历史演变的简要介绍

我国人才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从先秦诸子到近代思想家,对人才概念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界定人才、做好人才工作,是有所裨益的。

(一)春秋战国时期三种不同的人才观

这一时期是我国人才观的发端和奠基。代表向封建地主阶级转化中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把“圣人”、“仁人”、“贤者”、“志士”等作为不同层次的道德型人才,其主要标准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这种“重德主义”的人才观强调道德义务,轻视功利目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成为儒家人才观的根本内核。

代表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利益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定义人才。因此,墨子的人才观也就是指道德、才智、方术兼优者。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反对孔子、墨子的圣贤观,力主人才要按照功利标准选拔,主张“不务德而务法”的“重智主义”人才观。这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人才观,在实践上终究不是统治阶级用人的长久之策。

(二)汉至三国时期才性离合的人才观

汉朝统治者从秦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先秦儒家思想的特殊价值,否定了法家“务法不务德”的片面性,但又不抛弃智术能法之士。汉武帝提出了“用人如用器”的人才观,主张德才高下有别,量德而用,量才而用。因此,汉武帝人才概念内涵实际是,凡能为国家所用,或德高或才高的人都是人才。

三国时期,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特殊政策。用人标准强调尚能、尚实、尚智,不拘小节。他公开宣称“不廉”、“不仁不孝”都无关紧要,轻视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主张只要“忠能勤事,心如铁石”,便可称为“国之良吏”。把只要有才能并为我所用置于用人标准之首。因此,曹操的人才概念内涵是只要有才能,并能忠于国家,就是人才。

这一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刘劭,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人物志》,提出了才性既可分离又可结合的理论。他依据德才兼备的程度,把人才分为三个层次,即“兼材,德才兼备者;兼德,只是道德完善者;偏材,某一方面的才能高度发展。可见,刘劭的人才观既不同于正宗儒家的“重德主义”,又不同于法家的“重智主义”,而是依据才性离合程度,把德才兼备或德高或才高作为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这就把西汉的“器用论”进一步完善化、理论化。因此,刘劭的人才概念的内涵是,只要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凡有较高的才能和特长的人都是人才。这是对我国人才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三)唐朝时期才行并重的人才观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在争夺天下的艰难斗争中形成了讲求实际的风格,又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他的人才观主张才行并重原则下的“器用论”,一方面强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另一方面又强调,“为官择人,唯才是与”。他在晚年讲治天下经验时指出: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短,取其长。这种既在原则上重视才行并重,又对个体人才不绝对强调才行均衡或兼优的人才标准观,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比正宗儒家的“重德主义”更具有实践性,比汉武帝的“器用论”更有理性,又比曹操的“唯才是举”更为全面,从而确立了在才行并重原则下,或有优秀品行,或有专长才能的人是人才的定义。

人才才能的内涵,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己从史才角度定义为才、学、识。在刘知己看来,一个人如果有学问而无才能,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而无学问,则象本领高超的工匠没有刀斧,无法建造宫室。这种史才论,同样适用于其他人才,这是对人才才能要素及重要性较全面而精辟的阐述。

(四)宋至明清时期德行为先的人才观

宋学的产生,使儒家伦理思想达到完备。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以“中正仁义”为“人极”的道德水准,又按道德境界把人分为圣、贤、士等。因此,周敦颐的人才概念内涵就是以“中正仁义”为人才的主要道德标准。与周敦颐同时代的史学家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将“德”定义为“正直和中”,而把“才”定义为“聪察强毅”。才德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由此把人群划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即:“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在给宋仁宗的奏书中主张:“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不难看出,司马光的人才观十分强调道德在人才划分中的作用,具有“重德主义”的倾向,但又与理学家不同,尚能注意到人才的素质要素知识、能力以至技艺。因此,司马光的人才概念内涵是,具有德才兼备或德行高的是人才。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治久安邦,始终把品行放在人才标准之首。明太祖朱元璋说:“才德俱优者上也,才不及德者其次也。才有余而德不足,又其次也,苟二者俱无,此不足论矣。”康熙也说:“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总之,宋代以后,正统儒家德为先的人才标准占据统治地位,人才定义是德才兼备或德优才虽不及的人。

(五)近代思想家提出的经世致用的大人才观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些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了拯救民族危亡,纷纷把人才问题提了出来,逐渐逾越了封建正统儒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大人才观,对人才概念赋予新的含义。一是提出了“广智论”下的大人才观。所谓广智,就是开发民智,广泛培养人才。人才不是少数几个英雄豪杰,而是多数的人才。康有为认为,“兴学校”是“开民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二是提出了服务于人民的人才道德和作用评价标准。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这就把人才道德心及贡献评价标准科学化、明确化。三是提出了人才素质知识、技能适用发展观。梁启超从救亡图存角度出发,提出了“新民”人才观。主张人才的知识、技能要适应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发展。严复在《救亡诀论》中认为,“求才学二者,皆必以有用为宗”,主张造就学有专长人才。近代思想家的人才概念,似可概括为:具有适应时展的知识、技能,并能尽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和国家图强作出较大贡献的都是人才。人才不只是少数杰出的人物,而人人都可以通过培养成才。

纵观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人才概念和标准的各种论述,在中国古代社会,大体而论,强调理想的人才是德才兼备者,这成为多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人才定义表述。但德才的含义范围很广,有学识技能和治国理民方面的,也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前者容易识别,而后者则不免以统治者的好恶为标准。由于统治者道德观、价值观和不同时期利益驱动的不同性,造成了人才概念内涵中的德才依存、轻重关系的不同见解,产生了或“重德主义”或“重智主义”或“并重主义”。这是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才概念、特征、标准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到了近代,思想家们强调德要为千万人造福,才学要有用,从而揭示了人才基本属性:道德的人民性,知识的适用性,能力的较高性,技能的先进性,作用的进步性和贡献的较大性,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的时代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这就为现代人才概念科学化界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六)中央《人才工作决定》提出的科学人才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人才概念及标准的讨论与争执由来已久,如何定义人才,似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改革开放初期,有关部门从统计学角度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中专及其以上学历或具有技术员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现在看来,这一概念不但与国际惯例不接轨,而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需要大相径庭。因此,显然是过时陈旧的,是不科学的。

中央《人才工作决定》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对人才的定义进行了新的阐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同时,提出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四个构成要素。并且还提出了衡量人才要坚持“四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一科学人才观念突出了人才的广泛性和大众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导向性,对于人才工作乃至人们成才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树立四种人才观念

观念是推动工作的先导。牢固树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首要前提。我们认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从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同志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深化发展。目前对于什么是第一资源问题,一些地方认识上还有偏差,很多地方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只注重经济工作方面的事情,忙于跑项目、跑资金,在很多人眼里,认为这个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了人才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理念非常重要。在知识经济形态中,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是“人人都可成才、人才多层次”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确立人人都可成才的观念。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人才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现在通常所说的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三支人才队伍中的高层次人才就包括了优秀的党政干部、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科技专家,初中级人才就包括有一般干部、管理人员、技工人才、乡土人才等。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人才要区别对待,在培养、吸引、评价、使用上都要有不同的标准、方法和要求。无论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一般性人才,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作用。比如一个中专生在某一个大城市的研究机构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在我们县的农村,一个中专生可能就是这个村的骨干人才。你不能说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是人才,成教、党校、中专、技校的就不是人才,不能这样看。不能简单地唯学历的高低、职称的高低去论人才,要从岗位上、履行工作、生产职责过程中,看他的能力怎么样,最终要以业绩来论人才。当前一些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在选人时对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到底需要不需要?不是学历越高越是人才,不同领域需要不同人才,一般领域的工作不一定需要高学历。国外不理解中国招引博士生到机关任副处长或担任其他领导的现象,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入公务员队伍只要本科学历就够了,没有博士生进入领导岗位。西方的理念是,如果一个岗位只需要本科生就够了,他绝不要硕士生,硕士生够了绝不要博士生。国外对学历的要求与岗位的要求是一致的,学历不同,相应的待遇也不同,博士生需要的报酬和投入很高。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学历成立进步的阶梯,人们在思想上认为硕士生应该相当于什么级别,博士生应该相当于什么级别。在我国三年基本上都能拿到博士学位,在西方5年都拿不到一个博士学位,有的8年都拿不到。人们对攻读博士生的心态也不一样,不是所有人读博士生都是为了搞学问,很多是对学习、对工作的再调整。国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后,一些地方试着把高学历的人引进机关,通过这种方式打破原来的用人结构,吹进一股春风,作为探索是可以的,但不宜全面推开。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位越高的人研究的面越窄,比如学历史的人,他在上本科时要学习整个历史,读硕士时就只研究某个朝代,到读博士时可能就只研究某个人物了。科研需要深入,但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除了知识相对要“博”,而且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观念。选用人才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唯学历、唯职称、唯身份、唯资历是不可取的,这“四唯论”,不仅把许多优秀人才关在了门外,而且挫伤了许多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所以,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把握好思想政治标准的前提下,以能力、业绩取人,不能搞以学历、资历取人。可以说中央提出的“四不唯”方针,对于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些同志对这一方针存在误解,当我们在某个职位上提出一些任职资格或任职要求的时候,有的同志认为,不是说“四不唯”吗?为什么还要学历、资历等那么多条件?大家要明白,“四不唯”指的是不唯这四个方面,通过其他途径也能发现人才,“四不唯”不是“四不要”,也不是“四不讲”,讲“四不唯”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才,但不能否认其他的成才道路,反过来也不能否认我们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实践证明,经过正规的学校培育,绝大多数都能成才,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一方面讲资历的要求,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讲的,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不唯资历,但不讲资历也不对,工作五年的和工作一年的相比,前者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社会的认同度,肯定超过后者,当然极个别的也有。

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除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外,最需要的是尊重。以人为本强调的就是对人的尊重。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带头破除“官本位、官至上”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激励他们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二、把握规律,遵循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的必然要求;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历史的视角看,我们党总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适时调整党的重大战略。在革命战争时期,强调党管武装;从解放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管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党管经济;十六大之后,中央又强调党管人才。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政党对特定时期政党竞争力核心要素的判断与控制,体现了我们党适时把握政党核心竞争要素的一贯思想,表明了我们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国际国内当前的形势看,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力度,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紧对世界范围内人才的争夺,这使我国的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需要一大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一大批精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站在国际科研前沿,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从我县的实际看,近些年来随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我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工作力度,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我县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人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利用效率不高,人才资源不足与人才资源浪费同时存在;人才总量、质量、结构与经济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环境有待优化,集聚人才的能力不足等等。与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相比,人才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足,需要在现有人才工作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

党管人才就是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工作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坚持党管人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遵循宏观管理原则。坚持党管人才要以宏观管理为重点,注重全局,搞好规划,抓住关键,解决突出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和未来几年社会发展状况的预测,对人才的总量需求、素质要求和结构目标,人才的引进重点、培养重点,以及达到上述要求应采取的措施进行科学规划。要构建好党管人才的领导格局,协调各方,整合力量,共同做好人才工作。

2、遵循服务发展原则。人才工作要紧紧配套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才结构要与经济体制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它的配置必然会受市场机制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摒弃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才观念和做法,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引才育才用才观念和做法,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工作机制。

3、遵循注重效能原则。应从各类人才不同的成长规律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使用办法,加强对人才的分类管理、使用和开发,提高人才使用的效能。对党政干部,党委政府应以直接管理为主;对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者队伍,应以间接管理、引导和服务为主。在人才规律中,最大的规律就是用进废退,要想方设法为人才发挥能力、施展才华创建载体、提供平台,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遵循依法管理原则。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设想和长远规划,必须有法律和法规来保障,否则,这些设想和规划就难以执行,这也是依法治国战略在人才工作领域的要求和体现。要加强人才工作立法,逐步实现人才政策制度的法规化、体系化;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责任,保证人才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以上四项原则,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做到六个结合:一是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来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是宏观加强与微观放活相结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管理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微观上要充分放活。三是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统筹规划,同时也要结合三支队伍等各类人才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四是政府引导与用人主体自主相结合,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才是真正的用人主体,政府要通过引导,真正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五是行政调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在人才流动上,逐步由行政调配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六是统筹协调与各司其职相结合,要在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三、突出重点,分层分类推进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重点突出,通过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推进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大力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支队伍”中的优秀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和优秀科技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的龙头。从谷城县情况看,1992年以来,全县共选出国家专家、省管专家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各类专家共12人,且多为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但现在仍在生产第一线的只剩6人,其余6人均已退休。目前,全县符合各类专家选拔条件的人选寥寥无几,呈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应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正确处理好眼前和长远、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符合县情的培养规划,健全培养机制,加快培养一批各类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不图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大力推行“项目+人才”的引才方式,把引才、引智、引资和引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以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继续按照上级党委干部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干部队伍发展现状选拔任用干部,实现和保持干部队伍年龄、知识、专业、能力结构的科学合理配备。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情况复杂、困难较大的乡镇或单位任职,促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拓宽党政领导人才选拔渠道,注意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和非党干部,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围绕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等“五种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在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外向型培训新途径,有计划选派一批优秀领导干部到国外、高校、经济发达地区学习研修和考察。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三是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稀缺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围绕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适应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和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先进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注意总结研究我县企业家群体成长规律,大力营造企业家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克服“官本位”意识,树立培育、依靠和尊重企业家的思想,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有计划地从国有企业、骨干民营企业中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深造学习,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定期和不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实战派讲师来谷举行讲座;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契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重视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培养人才,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企业战略、市场营销、资本动作、法律法规、WTO知识等为主要内容,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努力培养和提高人才的团队精神、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新事物接受及运用能力。建立完善以股权为核心的符合企业家职业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应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大力鼓励、积极支持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和锻炼,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熟悉国际惯例、适应我县跨越式发展需要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四是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阶段,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应把握三点:一要优化结构。各单位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要对人才总量、结构、分布以及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的前瞻性研究。重视对人才理论、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研究,学习借鉴国外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研究制订有利于人才发挥最大效能的政策文件。充分听取专业技术人员对事业发展的建议,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良好服务。采取加快培养和大力引进的措施,努力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着力改变目前专业技术人才行业分布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二要提高素质。应结合各行业实际和针对各类人才特点,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大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力度。以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有计划地遴选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鼓励其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有选择地举办我县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进修班和高层次人才短期研修班,每年举办1-2期国(境)外培训班,组织参加1-2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重大科研、生产项目,重点工作、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注重选拔德才兼备、具有管理和领导才能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进入企事业单位决策层。在设立各种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课题,组建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时,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应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在推选各级学术团体、学术委员会、评审评奖机构专家委员会和各级咨询委员会成员时,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应占一定的比例。另外大力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抓紧培养、吸引、造就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按照“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思想,依托谷城经济开发区、石花星火密集技术区着力完善多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力争我县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例上升到20%。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鼓励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和生产科研第一线争创一流,争当骨干。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新工艺、新技术培训,鼓励技能型人才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三要发挥作用。要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单位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密切与专业技术人才的沟通和联系,尽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办实事,妥善解决好他们在工资、职称、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除后顾之忧。切实改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大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激励各领域人才奋力攻关,勇攀事业高峰。

五是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下功夫抓好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乡土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在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方面,能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人才。具体来说,乡土人才可以分为五大类。主要包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取得突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干部等管理型人才;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掌握一技之长,在各类产业中发挥“领头雁”和“排头兵”作用的生产型人才;积极发挥自己信息多、门路广的优势,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扩展县外销售市场的经营型人才(经纪人);拥有农业技术职称或取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证书的能工巧匠;在社会发展领域包括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民间艺人等在内的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才。近一阶段,要结合贯彻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县农村大力实施“六个一百”培养工程,扩张壮大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群体。“六个一百”,即培训100名新型村官、培养100名优秀乡村医生、培育100名农村土专家、培养100名农村学科带头教师、培植100名返乡创业明星、建立100所留守孩子家园。根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乡土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

一要大力开展“三培养”活动,建设一支德才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管理型人才。实践证明,一支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一村乃至一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把“三培养”作为培养新农村干部队伍的主要手段。“三培养”即:把乡土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乡土人才培养成村组干部,把村组干部培养成致富能人。通过开展“三培养”活动,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二要以农副产品的加工、运输、营销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造就大批经营管理人才。要有目的地引导各专业大户相互启发、聚集,按照农民自愿、民主的原则,逐步形成和发展各种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协会,用协会组织来凝聚人才,沟通信息,壮大产业,加长产业链,并逐步建立行业规则。一方面将分散的农户聚集在一起,发挥乡土人才的群体优势,推动农业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支持、组织协会会员开展技术、信息交流,使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遵循市场规律,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推动产业发展,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要围绕“一乡一品”发展特色经济,在产业发展中培养大量乡土技术人才。围绕“一乡一品”发展特色经济是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要立足乡镇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乡土技术人才。结合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对乡土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开发力度,既能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使产业增强科技含量和竞争实力,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形成“一品带多业、多业促一特”的发展格局,又能使乡土人才利用平台展才显能,充分发挥作用,促使致富增收,最终实现产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开发培养的良性互动。要围绕各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广大农民和乡土人才开展培训,为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提高技能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粮食产区的乡土人才,重点培训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粮食生产(含精加工、深加工)及营销管理知识技术;对城镇郊区和山区丘陵乡镇的乡土人才,重点培训蔬菜、茶叶、食用菌、花椒、药材、苗木花卉等栽培和加工技术及营销管理知识;对平原乡镇的乡土人才,重点培训猪牛羊、鸡鸭等家畜家禽养殖和加工技术。

四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培养优秀教师、医生、民间艺人等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才。

针对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的实际,通过培养百名优秀带头人教师,建立和落实山区教师津贴和学科带头人奖励制度,引领激励乡村教师安心农村,为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作出积极贡献。针对乡村看病难、就医贵的实际,通过培养百名优秀乡村医生,引领激励乡村医生提高医术技能,讲究职业道德,热心公益事业。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单调呆板的实际,通过培养百名不同行业领域的优秀民间艺人,引领广大农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年画、雕刻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不断丰富自身文娱生活,提高文化品位。

四、健全机制,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

科学完善的人才机制是保证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前,要大胆改革创新,抓紧构建五种机制:

一是建立培养教育机制。应围绕提高人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人才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促进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素质、提升能力。从各类人才的实际出发,按照开放式、多渠道、市场化的要求,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坚持做到人才培育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工作措施同体制改革要求相一致,人才结构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力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协调,优化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切实抓好各类人才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应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二是建立评价选用机制。对待人才,应包容个性,尊重特点,善待差异,容人之短,用人所长,不可求全责备。坚持德才兼备标准,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论人才,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党政人才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方针,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人才。

三是建立市场流动机制。深化人才市场体制改革,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取消人才流动的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等因素限制。建立人才进入“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实行特事特办,不受任何限制,不附带任何其它条件。大力推动人才的“柔性”流动,鼓励、吸引国内外人才通过参与项目开发、提供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兼职兼薪。切实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建立利益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特点,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应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的政策。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工资制度,大力推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岗位工资、专利分红、效益提成等多种分配形式,把工资、奖励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五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由各级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列入预算,设立专户,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资助等。探索建立由政府、单位、社会等多元化的人才工作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加大对人才流动、配置、使用的投入。大力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要保证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启动费用和资助费用。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优秀人才的生活待遇,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强化管理,形成高效有序的工作格局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就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强调指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中央这样明确规定,既考虑到了长期以来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分散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集中统一意志的弊端,又考虑到了人才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求必须发挥方方面面作用的客观实际。这种新的领导体制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统筹规划谋全局,指导服务加管理,制定政策树导向,组织协调聚合力”。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人才工作。县委县政府在成立人才相关管理机构的同时,通过会议分解任务、例会总结工作、整体协同配合、严格督促检查,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开展了对各类人才的统计、选拔、培训、管理、服务等工作。先后制定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人才政策制定、培养管理、作用发挥和环境改善等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考核。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较好地发挥了联系点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掌握了全县信息动态情况。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信息网络机制和人才资源信息库,加强了人才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力度,推进了人才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应按照这一要求,尽快完善本部门、本系统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明确专人负责人才工作。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联系点单位应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谋划发展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同时考虑人才措施,紧紧把人才工作抓在手上,真抓实干,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