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县蚕桑产业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数年努力,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扩大规模,创建龙头,加强科管,推广小蚕共育及省力化等实用技术,初步形成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蚕桑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最近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蚕桑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县蚕桑产业如何实现突破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一、蚕桑产业的现状

1、蚕桑基地初见规模。“十五”末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2.6万亩,累计栽植桑树2600万株,其中田坎桑2200万株,初步形成了以田坎“四边”桑为重点,小桑园、密植园、间作桑相结合的蚕桑基地建设格局。养蚕基础设施也发展到一定水平,目前已有大型催青室1处,小蚕共育室48处,1300户达到“四有”(有一至二间标准化蚕室、一个地火龙、一个消毒池、一套蚕桑用具)标准,共有专(兼)用蚕室2020间,消毒池1510处,最高年份发种2.5万张,产茧750吨,占全市蚕茧产量的90%以上。桑树株数比1980年的140万株增长18倍,蚕茧产量比1980年的24吨增长31倍。

2、服务体系渐趋完善。县上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林业、财政、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蚕桑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县林业局为主管部门,由县茧丝绸集团公司专门负责规划、协调、融资和生产发展与服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把蚕桑生产纳入了乡镇目标管理,使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形成了“上有人管、下有人抓、部门配合、群众支持”的局面;通过推广普及一系列蚕桑生产新技术,确保蚕桑产业得以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形成了以省蚕桑丝绸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提供优质桑苗和优良蚕种),县蚕桑站为中心、乡镇蚕桑服务站为骨干、小蚕共育户为支撑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

3、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年注册成立的茧丝绸集团公司作为全县蚕桑业的龙头企业,为蚕农提供桑苗、蚕种、蚕药、蚕具等物资供应,蚕茧收购、新技术推广等系列化服务。自成立以来,已筹集发展基金80万元,扶持良桑育苗400亩,栽桑700万株,与全县3.2万户桑农签订了栽桑养蚕和蚕茧收购合同,初步建立起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产业发展新机制,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目前,公司拥有两万多平方米1200绪自动缫的现代化缫丝厂一座,年可加工干茧300余吨,生产白厂丝100余吨,产品质量达到3A以上,实现产值2300万元,兑付蚕农茧款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100多万元。

二、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严重不足。*年组建的*茧丝绸集团公司,仅是将原*蚕茧公司和*县蚕桑技术推广站划归集团公司管理,虽然对全县蚕桑产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真正解决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实质性问题,生产、收购、加工仍然脱节,各行其是,更为严重的是收购部门只重收购、不服务生产,只讲效益、不讲投入,连国家规定的“两改费”(生产发展基金)也不提取,政府发展生产没有资金,对蚕农扶持也越来越少,蚕病大量发生,生产日益萎缩,致使蚕桑生产一跌再跌,发种量由最高年的2.6万张降到现在的1.9万张,如老蚕区柴坪镇由过去发种4400张降到现在的2500张,蚕桑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

2、各级重视程度不够,蚕桑产业自由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蚕桑产业开会安排指导明显减弱,栽桑养蚕明显减少,技术推广力度也不够,加之烤烟、劳务输出等产业力度的加强,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一传统的支柱产业。虽然蚕茧价格一涨再涨,但是养蚕量还是一滑再滑,一些地方群众反映,政府不重视蚕桑生产是因为它只能给群众带来收入,不象烤烟能给政府带来丰厚的税收的原因。

3、蚕桑生产规模小、桑园产量效益低。全县栽桑户仅占农业户数的44%,养蚕户平均户有桑树810余株,养蚕按最高年份计算也不足0.9张。有50%的户不足千株桑,有60%户养蚕不足一张。经营规模小,桑树分散,一些户处在可养可不养的边缘,易受市场冲击,一旦价格下滑,势必导致养蚕量的明显下降,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房屋、劳力,很难形成蚕桑重点户、专业户。全县现有桑树多是八十年代从江浙引进的湖桑系列品种,品种退化,树体老化十分严重,桑树单株产叶0.5公斤,亩桑养蚕量不到1张,产茧30公斤,产值500元,与全国平均养蚕水平相差四倍之多,与本省毗临的安康市也相差甚远。

4、基础设施不配套、发展后劲不足。全县仅有一部分养蚕户有专用养蚕室和养蚕用具,多数养蚕户仍然没有标准化养蚕室,“人蚕共居”兼用蚕室较多,致使常规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僵病、脓病每年大量暴发,蚕农因病减产减收、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养蚕用具因陋就简,操作十分费力费工;上簇用具就地取材,下茧多、质量差、等级低;桑树修剪工具不足,桑树用刀乱砍乱伐,导致死枝干枝增多,树型混乱,叶小、病虫多、质量差、产量低。

三、发展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

1、政策因素:国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制定了我国蚕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确定了把蚕桑业作为西部开发的主要农业产业和扶贫的主要发展项目,加上我县已被国家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项目县,这为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2、市场形势:丝绸产品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丝绸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0%,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需求量正明显增加,蚕茧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扬,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逐步减让、茧丝配额限制取消,丝绸出口形势将进一步好转。据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原料茧需求量为70万吨,按目前全国蚕茧产量60万吨计算,每年缺口达10万吨,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将维持5-10年,且加工后的干茧便于贮藏和加工增值,不愁销路。

3、社会条件:我县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有6万余人,适于发展栽桑养蚕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农民群众有脱贫致富愿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加之县内交通便利,已经开工的西康高速公路和西康铁路横贯全县,乡乡通公路,产品输出快。

4、自然条件:我县属亚热带半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条件好,无霜期长,适宜蚕儿生长发展,每年可养蚕3-4次;全县有缓坡地22.3万亩可用于栽蚕养蚕,而且土壤质地较好,有机质丰富,适宜桑树生长。我县所产蚕茧质量上乘,*年全县养蚕平均每张种产茧36.8公斤,蚕茧上车率、解舒率均达到91%和62%,丝长1000米以上,深受客商青睐。

四、蚕桑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县“十一五”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产业强县的总目标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的总任务,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东桑西移”为机遇,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产业创新为载体,实现茧丝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质量的提高,努力开创*蚕业新辉煌。

(二)发展目标

1、基地建设:新建桑园5万亩,到2010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8万亩,生产桑园面积稳定在6万亩,基地乡镇发展到20个,养蚕户达到4万户,全县养蚕6万张,蚕茧产量2100吨。其中*年栽桑1万亩,养蚕达到2万张,产茧750吨,2007年栽桑1万亩,养蚕达到2.6万张,产茧900吨,2008年栽桑1万亩,养蚕达到3万张,产茧1100吨。

2、龙头企业:缫丝厂在2008年进行扩建,新增3组自动缫丝生产线,使自动缫丝能力达到2400绪,年加工干茧800吨,生产白厂丝300吨,厂丝平均等级3A+50以上,产值6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全县30个烘茧灶从2007年开始,全部进行改造,每年改造10个,2009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由现在的浙73-1型改造成HGX型高效节能灶。

3、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目标:2010年,优良蚕品种推广率100%,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老桑改造率达到80%,方格簇具推广率80%以上,小蚕共育率80%以上,省力化养蚕80%。

4、环保要求:与增加森林覆盖率和改善生态条件相结合,实现无害化生产,商品茧成品丝达到符合国际公认的环保标准。

5、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茧丝行业产值8000万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行业实现利润*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个,带动农户4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农户户均收入超千万。

五、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理顺完善蚕桑产业化管理体制。蚕桑产业一体化虽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必须解决生产、收购脱节的问题,使现行的一体化体制更加完善,职能更加明显。一要成立蚕桑生产专门管理机构,使之行政管理职能加强,便于更好组织发展生产,要由政府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对现行的集团公司、供销系统烘茧灶的人员、资产进行优化组合,从根本上解决收购与生产脱离的问题;二要按市场手段加强对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指导,建议进一步对《加强*蚕桑产业发展的决定》进行修订完善,协调产业化进程中各方利益,使之成为“十一五”期间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化为一体化经营中各方协同作战的行为指南。

2、坚决提取蚕桑“两改费”。蚕桑“两改费”是国家从50年代开始执行的一项长期扶持生产的优惠政策,是解决政府发展生产基金和技术单位推广实用技术经费的重要渠道。陕政办发(1999)47号文件规定“两费”在各地收购环节征收,蚕桑技术改进费按收进干茧基本价的4%提取,茧灶费按收购每50公斤鲜茧8元提取;陕价成发(*)192号文件将“两费”列于了蚕茧价格组成部分;陕地税发(*)69号文件制订了详细的征收细则。根据我县实际,建议县政府委托茧丝绸集团公司代为征收,在县财政设立专户储存,专门用于政府发展生产的奖励、召开专题会议费用、实用技术推广等支出。

3、重点抓好蚕桑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规模、重点发展”的原则,做到“四个转变”,即在生产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零星分散向建设基地、重点发展转变;在经营规模上由过去“饭上搭菜”当作副业向适度规模培育专业大户(5-10亩)转变;在增长方式上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广种薄收向集约经营、以提高单产和茧质增效转变;在发展方式上由过去偏重行政手段向注重经济技术手段抓基地村示范户引导转变。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蚕桑基地建设,把兴桑当作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把养蚕当作“第二车间”,通过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方格簇等蚕桑生产新技术,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

4、健全完善技术服务网络。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将从省蚕桑丝绸研究所或养蚕区聘请有专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养蚕专家或能手到我县进行常年指导,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养蚕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新技术普及率,并逐步在基地乡镇建立健全蚕桑技术服务站,使技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5、扶植壮大龙头企业。继续加大丝厂改制力度,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工艺,加大丝织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发挥好对蚕桑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实现蚕农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6、完善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规定。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蚕桑生产的通知》有关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制定本地蚕桑产业化实施规划和产业政策,理顺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实行目标管理,把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结合起来,促进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