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复兴与振兴哪个提法更好

复兴与振兴哪个提法更好

我拜读了一些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科学界定的文章,总觉得很难理解。恕我直言,对这个问题作科学界定,是很难的。我还发现,在学者的文章中,在文献中,有“复兴中华”、“振兴中华”两种提法。这就不免引起一点思考:究竟是“复兴”,还是“振兴”?

大而化之,复兴、振兴,二者差不多,两种提法并

用也无妨。但是,认真想一下,这是一个重要的提法,最好能够统一、规范。

“复兴”,从字面看,就是恢复到曾经有过的兴盛状态。“复兴”,就要有一个参照系。那么,对我们国家来说,究竟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兴盛时期的状态呢?从近代来说,中国面临的是积贫积弱、面临瓜分豆剖的严峻形势。这种局面,根本不是我们今天复兴的参照系,而是我国近代先进人物矢志要加以改变的。再往前,明清时期,是强盛的封建帝国,但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主要是同欧洲国家相比,已算不得真正的强盛。1644年,在我国,是清军入关,清王朝的开端。而在英国,已经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过了5年,即1649年,就宣布成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明清封建王朝虽然强盛,但只是落日的辉煌,不值得作为我们伟大复兴的参照。再往前,唐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被称为“盛唐”。唐王朝从618年开始,到907年止,共289年。唐王朝国势强盛(主要是前期的一个半世纪,以755年的“安史之乱”为界),声誉远及海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但是,唐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道还要以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某一强盛时期作为参照系,来鼓舞斗志,振奋人心吗?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统。这些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但是,这同民族复兴的参照系,是两回事。

在欧洲历史上,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是所谓“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那是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创新,包括思想、艺术、科学等等,只是十六世纪的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复兴”,称之为“文艺复兴”而已。这同我们今天讲的“民族复兴”,也不是一回事。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最早而且一贯的口号是“振兴中华”。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他创立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章程中,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什么要提这个口号?孙中山说:“中国积弱,至今极矣!”“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振兴中华”就是要“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9、21、22页)“振兴中华”的口号,贴切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心愿、中华民族的意志、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一百多年来,“振兴中华”成为鼓舞中国先进人物和广大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基本口号。

时至今日,“振兴中华”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口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有一篇以“振兴中华民族”为题的文章(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这篇文章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年来,已经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7页)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民族,这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准确而又庄重的、很有鼓舞力的口号,也是在改革开放前期广泛使用的口号,应当坚持,应当叫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