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没有农村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如何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自身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村级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村级组织,作为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村级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应有之义,是我党在新时期需要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方向。

村级组织,作为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及时、准确地把握党的政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农村各类不和谐因素的存在状况和产生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组织、引导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和谐新农村建设,实现党对农村的有效领导,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责任,是任何其它组织所无法替代的。

(二)村级组织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村级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长期以来在推进农村建设、调解农村民事纠纷、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发扬农村基层民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通过具体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缓解农村基层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工作经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同时更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将是一个矛盾多发期,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构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发挥骨干作用,在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灵活运用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一方面身先士卒,发扬实干精神,处处以身作则,甘于奉献,不与民争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和谐农村的建设要求,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战斗先锋,另一方面要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善于说服、引导和服务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发树立和谐的价值导向,使社会矛盾在农村基层能够得以有效化解,消除不稳定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村级组织是农民利益诉求的重要桥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的造福于民的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势必不断涌现出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广大农民在面临这些关系互相交织、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往往迫切寻求一个能够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如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反映,这些矛盾和问题将可能演变成为一系列群体事件,把好事变成坏事,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极大障碍。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妥善协调处理好来自农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较好的利益反映诉求机制。

同时,由于群众的利益诉求往往是散乱的、无序的、重点不突出,需要通过组织来综合、筛选、协调,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要求,并加以准确的表达。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了解村情民意的最前沿,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农民的甘苦,摸清农民的脉搏,因此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民利益诉求的组织者与表达者的重任,架起党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桥梁。

二、当前村级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表明,我县65个行政村共有农民党员5030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1469人,占29.2%;35岁以下党员838人,占16.7%;女党员681人,占13.5%;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党员596人,占11.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党员3119人,占62%。从这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且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党员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调查发现,一部分老党员的党性观念要好于新发展的党员,他们基本上能够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对组织交待的任务积极性较高,但能力素质偏弱。部分新发展的党员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但党性观念相对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有时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和参加组织生活。三是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党员素质不高,观念比较保守,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还不如一般群众,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带头作用。还有一些党员,只想着自己致富,对带领群众致富则劲头不足。

(二)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工作方法单一,方式不灵活。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仍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对农村工作普遍存在着“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据调查,我县10个乡(镇、场)的32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35周岁以下的只有122人,大多数村干部年龄都在36周岁以上。农村基层干部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他们大多缺乏现代管理知识,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精神不足。调查发现,有的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精神不振作,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有的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工作打不开局面;有的村干部满足现状,进取心不强,发展思路不明,只知道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四是缺乏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少村干部对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无门路、无技术,既没有带头致富的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与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五是干部队伍不稳定,村干部后继乏人。横峰县从2000年以来,加大了对村两委年轻干部、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先后共选拔了125名35周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进入村两委班子。近期,县委组织部对这些干部的任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这125名干部,目前在职的只有57名,只占45.6%,其他离职的68名干部中,有7人被免职,9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落选,而有52人强烈要求辞职离开了村两委班子,占离职干部总数的76.4%。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培养农村干部的源头萎缩,一些农村基层组织感到干部源头不足、后继乏人。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是党组织设置与党员数量的变化不相适应。随着农村行政区划的调整,村域面积扩大,村级党组织所属党员增多以及外出务工党员数量增加,造成基层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的村级党组织甚至没有足够的场所开展活动。二是党组织的设置与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不相适应。近年来,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农民党员的活动越来越多的突破村组的范围,形成了新的人员组合,原有的党组织设置已不适应党员活动与加强管理的需要。三是党组织的设置与新经济组织的发展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发展迅猛,在农村出现了许多个体经济,相当一部分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有的建立了党组织,但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四是党组织的设置与流动党员迅速增加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目前,我县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已达800多人。他们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有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威信有所降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重要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能开始转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显得无所事事;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负债严重,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又缺乏上面财政的投入,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以往依托公共设施建设来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凝聚民心的方法不再可行,甚至有时兴办一些公益事业还要向群众伸手,实行摊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招商引资,有时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农民的利益,造成的矛盾又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化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向心力,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在农村基层干部方面,由于基层党组织威信降低,他们失去了以往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难以开展有效的组织活动,再加上由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基层干部工资经常受到拖欠,开展组织活动有时还需要他们贴钱,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致使组织活动越来越少。值得警惕的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家族、派性、宗教等势力在村民中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它们形成新的社会性力量,在农村事务管理中,与村级组织出现了交叉和互动的关系,对乡村治理尤其是村民自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扰乱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建设和谐农村的边缘阵地和不和谐音符,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建设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保障。只有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有组织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胸怀全局和善于管理的能力。一是要打破常规,着眼发展选准人。把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尤其是具有“双带”致富能力的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突出抓好“一把手”建设。如,近年来我县在选拔干部时采取了“四个为主”和“四个倾斜”的方法。“四个为主”即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为主,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为主,农村致富能手为主和村党小组干部为主;“四个倾斜”即向个体私营企业骨干倾斜,向退伍军人倾斜,向妇女同志倾斜,向打工回乡的青年倾斜。二是要严格把关,在酝酿村干部人选时做到“经济头脑”与“政治头脑”并选,工作能力与道德品质并重。严格干部选拔程序,注重选配“公认型”党员致富能手,积极推行“四推一选”(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自我推荐,党内选举)的办法,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三是要强化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后备干部制等制度,使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同时,以“包村干部+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的结对形式,抓帮扶责任连带管理,落实培养措施,为村级班子建设积蓄人才。如,横峰县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打破区域、身份界限,以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把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示范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青年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锻炼,为村干部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二)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科学决策和善抓落实的能力。一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切实理顺“两委”关系。制定《村“两委”工作细则》,细化“两委”职责,明确村党支部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村委会是村政事务的具体领导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村党支部要支持和保障村委会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不能大包大揽,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及时报告工作,不能凌驾于党支部之上。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范畴和责任,建立起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决策的准确程度。凡涉及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然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两委联席会议形不成决议的事项,由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从而提高村级党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为民执政的透明程度。公开那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迫切要求知晓的事项,包括村级党组织的年度工作计划,新党员的发展情况,村级财务收支情况,宅基地的审批,救济款物的发放,公益事业的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动态内容、热点问题,以便及时消除疑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三)加大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力度,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发展经济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一是要拓宽培训教育的广度。按照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要求,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政策法规、市场经济、农业科技知识、领导艺术、决策方法、工作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党组织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政策水平和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村干部和党员在学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自身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村制宜地实施教育培训。三是要提高培训教育的“含经量”。着力普及市场经济和农技知识,逐步引导党员干部熟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会运用市场经济规则,努力提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四是要传授有效的工作方法。村干部的培训教育不仅仅教给知识,更注重教给方法,使村干部能够捕捉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掘本地的资源优势,选择适合本地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项目,发展村级经济。近年来,横峰县加大了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的力度。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三培两带”活动,在各乡镇组建了“三培两带”工程培训学校,培训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全县建成了各类基地35个,强化实践经验。该县依托培训学校,有针对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提升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村级党组织的运行管理,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效果。

首先要灵活设置村级党组织。为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打破单纯的地域界限,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机动地设置党组织、划分党小组,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通过行业性党小组的设置,逐步形成了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的良好格局,真正使村党组织活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发挥专长、建功立业开辟新的途径。如:我县依托本地产业特点,分类设置了蔬菜种植业党小组、生猪养殖业党小组、水果种植业党小组、酿酒业党小组等129个行业性党小组,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五好”村党支部的要求,合理科学地制定党支部及其成员的任期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将经济建设、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分解,由支书与支委、支部与党员签订目标责任状,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五)提升村级组织矛盾处理能力,及时消除和缓解农村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一是要提高发现矛盾的能力。通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理事会、治安员等渠道,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反馈基层各方面的情况和群众的思想动态,为准确判断形势、制订应对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对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未雨绸缪、知微见著,增强维护稳定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二是要提高分析矛盾的能力。要全面了解伴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增长、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而大量涌现的各类利益冲突,并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照新时期农村基层出现的各类矛盾,及时弄清其产生的动因和形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各种矛盾之间所包含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树立大局的意识和全局的观念,认清主次矛盾,抓住关键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三是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而导致的城乡两极分化和由于农民个体差异导致的家庭贫富不均;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保证执行政策的过程不走样,不失误;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本领,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有助于获得群众更多的响应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矛盾调解组织建设,逐步建立一支懂法律、精业务、热心调解事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同时加强与农村具有影响力的家族、宗教代表人员的联系,沟通思想,增进共识,让他们以实际行动支持党的领导,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共建和谐农村。

(六)推进党群良性互动,切实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新农村,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只有紧紧依靠农民才能够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群众的需求。要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挂钩联系村居、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等制度,架设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使机关融入基层、干部融入群众。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鼓励群众敢讲话、讲真话;在制订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决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要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围绕群众关心的农村合作医疗、土地征用、税费改革等热点问题,组织基层党员深入群众,开展广泛而又深入的调研活动。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要层层明确责任,坚持分头负责,就近化解,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力求将矛盾解决在就地,灭失在萌芽状态,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有人解决,群众的困难有人过问,群众的疾苦有人关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实现农民当家作主,是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政治保证。首先,基层干部必须转换角色。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不“越俎代庖”,不指手画脚,更不能施以行政命令,而是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建设进程,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和决议能够更集中地反映出群众的意愿,更好的代表群众的利益。其次,必须还权于民。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首创性,切实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交给村民自己去处理,才能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集中民智民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依章依法,循序渐进。如,横峰县龙门乡推行了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五步决策法”,即:村级理事提方案、广泛公示听民意、乡镇审议把关口、村民(代表)大会搞票决、民主监督抓落实,把重大事项交给群众决定,实行阳光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七)着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注重在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和农村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把那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群众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二是要建设学习型农村党员队伍。按照教与学互动、学与用结合的思路,不断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变封闭式培训为开放式培训,变灌输式教育为案例式、启发式和情景模拟式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农村党员教育融资渠道,建立以党政机关出资为主,社会团体、民间机构、骨干企业自愿融资参股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招投标确定党员培训机构的办法,推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深入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农村无职党员设立政策法规宣传、实用技术推广、农副产品营销、村务财务监督、公共设施养护、环境污染监测、文明新风倡导等实践岗位,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对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的党员,要及时进行帮助教育甚至组织处置,确保农村党员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横峰县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党员中心户”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党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使党员先进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四是要做好党员扶贫帮困工作。在各级党委建立贫困党员帮扶机构,按“财政拨一点、党费提一点、单位贴一点、党员捐一点”的原则设立帮扶基金,使贫困党员帮扶工作常态化。大力开展“一帮一”等党员互助活动,以党内力量为主帮助贫困党员脱贫,引导困难党员逐步走向先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