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共生理论下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探究

共生理论下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探究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共生理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三者之间是教学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不同方面。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教学则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为一体化教学的纽带,而创新则是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和驱动力,将三者统一起来并融于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实现高校地理科学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体化教学,对于培养适合时展、高水平的地理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共生理论;地理科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这些问题的出现,既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题和机遇,也对学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理应满足时代和学科的发展需求,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一、共生理论是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共生”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指的是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当然在人类社会,共生现象也广泛存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思想,其本质就是共生理论的具体应用。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理论开始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教育领域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如果以共生理论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能够清晰深入地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关联。按照以往的教学认知来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技能做人。教师是主动者,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者,二者之间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但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师生之间并非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平等相长的关系。学生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有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教”,需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授,由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成长是共同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共生相长的关系。基于此,可以把地理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看作是三个共生单元,三者之间和谐发展便是共赢。然而,要实现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必须建立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及对称化的互惠行为模式,将三者统一其中,并由最初的磨合、竞争到最终形成相互协调。总之,理论、实践、创新三者之间的一体化,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教育活动的综合竞争力,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理论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

地理学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具有地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特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长处。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根本指导思想。1987年10月,钱学森高瞻远瞩,提出了“地理科学”的思想,把地理科学看作是举足轻重的科学体系,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并列〔2〕。钱学森的远见卓识,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印证,生态文明(其核心就是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这是对地理学科重要性的高度肯定。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学习地理学的基础,是地理学方法论的根基,是地理实践活动的指南,在学生整体地理知识架构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地理规律,为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厄尔尼诺事件”是一个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且具有周期性规律的自然现象,是地理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其形成的机理却非常地复杂。如何将深奥的地理科学原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地理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教师可以尝试将这堂课设计成一场辩论,将学生们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围绕“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利与弊”这个主题展开。让正、反两方课前根据自己辩护的“利”与“弊”的观点,搜集关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基本概念、原理、形成原因、周期规律、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出现极端气候事件的作用等方面的资料。小组成员先阅读所搜集的材料,再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阐明其正确性。然后在团队中表述自己的观点,共同讨论、辩论,在辩论中聆听别人的意见、证据和观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了解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同学之间观点的碰撞,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产生认知的火花,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认识进而形成共识,把小组集体的思路和观点明确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和支持者,参与他们的讨论、辩论,帮助学生们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证据。在课堂辩论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公平、公正的组织者,鼓励学生围绕自己团队的观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教学的纽带

从非洲尼罗河流域定期泛滥中产生的土地界线划分,到亚洲黄河流域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的实践表明,实践在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发展到信息时代的地理科学,实践的作用更加不可替代。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所指出的,“地理关注在特定地方和位置背景下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注那些有强烈地理维度的问题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供给、移民、土地利用、城市化、贫困和身份”〔3〕。这些问题全部来源于实践之中,无一不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样,作为培养地理学科人才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也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地理学科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其基本目标是要消除过去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顽疾,提升地理学科发展水平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和科研创新的纽带,成为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地理实践教学要成为一体化教学的纽带,必须将其放在整个学科的发展中进行变革。地理科学具有自然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实践平台上科学、人文与技术相融合,不同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以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的3S技术已成为地理科学发展的前沿。地理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地理实践教学的形式突破传统,走向开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理现象,记录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数据;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养成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学会模拟地理情景实验,学会应用计算机检索文献和数据,完成地理信息制图和设计,实地调查访问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就学习时间而言,地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也不再单一地以一节课为一个阶段,以大学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为特定的学习阶段,而是养成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改变的随机延伸,是终身性的、习惯性的学习行为。学习的空间不再局限在教室或学校之内,而要扩展到学校之外田间地头的大自然之中、厂矿企业等专业实习实践场所、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等。

四、创新是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和驱动力

创新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走向与新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文化、科技、人才等资源的聚集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气候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等多种挑战,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危机,所有这些冲突和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地表格局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之中,这些问题都是地理科学关注的科学课题〔4〕。地理学家应从区域综合影响和响应的角度来研究全球变化〔5〕。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加大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权重。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地理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从现实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出发,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必然要求地理学科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应对,将学科基础的课程体系模块作为相对固定的部分,适当增加和突出一些灵活机动的课程体系模块。第二,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研相长,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科学研究和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两驾马车,二者缺一不可。另外,教研共生相长的理念,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教师自身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框架体系,理解地理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形式,逐步养成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奠定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品格。第三,一体化教学注重强化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提升创新能力。科研就是从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到成果创新的过程,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和科研教学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和组建创新团队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在科研活动中锻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基于共生理论,将地理科学的教学、实践、创新融为一体,是顺应当前高校学科发展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具有重大的实践与现实意义。正因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地理科学一体化教学在创新、教学与实践之间便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共生相长的关系。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用创新精神引领、驱动、验证、发展地理科学的一体化改革,使其始终具有一种坚韧的内驱力和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晓蓉.共生理论观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1):50-54.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6,(8):22-24.

〔4〕宋长青,冷疏影.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6):595-599.

〔5〕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1374.

作者:孟万忠 刘敏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