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科技论文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精选

政治科技论文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网络教学;课堂专题教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我们认为,整合教学资源、集思广益,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师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合作是现实路径和有效举措。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集体备课

第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所决定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识课,必须从政治视野、战略高度和方向角度着手教学活动,其目标是在国情、世情、党情、国史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高校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兼有知识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等多项任务,特别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性要求,适宜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认知和政治判断。第二,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所决定的。“05方案”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教材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实现了全国“一本”“一纲”。这既为集体备课创造了条件,也要求通过集体攻关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而言,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老师单兵作战难度很大,集体备课分专题教学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教材精神不走样。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校所有专业和所有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全覆盖的特性也要求通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第三,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除了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事业外,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理论水平等各个方面。而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能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年轻教师的活跃思维、技术优势和与大学生更为接近的生活体验则能够为老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1]在学生层面,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别性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动态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也要求加强集体备课。

二、网络教学和课堂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强化集体备课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了网络教学和课堂专题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教学改革也要求强化集体备课。第一,网络教学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教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一般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在逻辑关系和章节平衡,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三至五个不等的教学单元。依据划分好的教学单元,制作提供给学生自学的PPT教学课件。教学课件要与教材章节目基本一致,全面反映知识点,文字与图片配套,兼具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灵活性。每个单元提供必读和选读材料,必读材料与重点难点对应,而选读材料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对教材的延伸。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实际,每个单元还要配套3~4个、每个时长为8~10分钟,具有较强可视性的视频材料。此外,为了检验学生网络自学的效果,每个单元要设计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考题,保证考题每年有30%以上的更新率。这么庞大的工作量需要依靠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来解决。第二,课堂专题教学改革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新要求。与网络教学相配套的课堂专题教学,与传统的专题教学有所区别,更重视发挥面对面教学的优长,进一步讲清重点问题、难点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专题确定以后,如何确定最合适的教师承担、不同专题如何配合、如何完善专题、如何评价专题等则须通过集体研讨来决定。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经过集体备课,我们共确定20个专题,每个专题由2~3名教师做出初案,在集体备课会上逐个汇报,全体教师讨论评议,最后由专家组确定最合适的教师承担相应专题,再根据单元内容,由4~7个专题组成大的攻关组进行攻关,最后由3~5名专家最后审定。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完善路径

第一,廓清认识,正本清源。应该破除对集体备课的误区和偏见。有些人在观念上将集体备课等同于轮流备课、优秀教师备课、组长备课、分头备课;在操作中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共同写教案、集体教学漫谈,因而在功能上认为集体备课可有可无、作用不大,只是一种形式的东西、甚至是浪费时间。[2]这就需要科学定位和准确认识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的,是确保正确把握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举措。集体备课既是教学交流活动,也是教学研究活动,又是学术讨论活动,更是教师自我提升和继续教育的载体。集体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备教学参考资料的运用”“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备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在网络教学和课堂专题教学有机结合的背景下,集体备课起码应该包括共同研读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内容、共同确定教学方法、共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共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同选择影像资料、共同参加视频资料的拍摄等方面。第二,树立和坚持科学原则。一方面,坚持分工与合作的原则,通过集体共同备课与个人独立备课两种形式,实现教学共性与教师个性的统一。分工是实现集体备课成果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则是对个体备课的提升和完善。提倡集体备课,并不是要替代和否定个人备课,相反“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3]具体来说,按照教学特长分解教学任务,通过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优势,通过集体备课,借助集体智慧,弥补个人不足,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从而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多样性实现教学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和教学目标的一致。一方面,坚持民主和包容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权威专家、骨干中坚和普通老师的关系以调动全员积极性。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务必使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平等参与、畅所欲言、敢于发言、勇于讨论,在自由轻松的范围中群策群力。在集体备课中更要包容,尊重不同意见。集体备课时难免会有不同看法、不同认识、不同观点、不同方法,因此讨论、争论、辩论、乃至冲突都是难以避免的。对此,应做到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当处理引起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从而影响集体备课的效果。第三,以制度为抓手推动和完善集体备课。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性和引导性,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操作流程,使集体备课活动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克服原先存在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形式化。建立健全集体备课的组织架构,完善集体备课的领导管理,以集体备课为依托,以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目标,组织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把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机制,规范调动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现实中的科研和评职称压力让一些教师对参与集体备课缺乏热情。一是应该逐步改变轻教学重科研的问题,逐步提升教学在职称评审会和教师成长中的权重和影响,引导教师把集体备课制度的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积极总结提升集体备课的成果,出版发行教案、课件、案例分析、教改报告、备课札记等反映优秀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集体备课会涉及课程中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对争议问题的思考可以推动教师进行科研。三是实现由重视个人绩效考核向重视集体备课绩效考核转变,重视奖励集体而不仅仅是个人,进行客观公正的量化评价,以考核加分、物质奖励、成果推荐等形式,引导教师树立合作意识。另外,要制定一个有效的集体备课制度,必须将它与其他现有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虑,从而消除在管理制度衔接方面的空白点。

参考文献:

[1]潘彩霞.问题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备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2]卢大立.集体备课中的几个误区及三段式集体备课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7,(10);代保民,丁雪梅.集体备课的误区和出路[J].教育科学论坛,2010,(8).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1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式不够科学投入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充分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科技领域;较多采取直接投入方式,较少采用贴息、担保、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一些科技开发项目和企业受到融资的制约;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民营企事业、高技术企事业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等科技项目财政投入回报机制尚未建立。

1.2科技投入重研发轻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财政科技资金的支持后,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前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个阶段,一味追求科学论文的发表、科学著作的出版等,不注重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由于缺乏转化资金,使得成果推广的专项活动经费捉襟见肘,企业从科研院所购买科技成果的意愿不高,结果是科技成果很难成为现实生产力。

1.3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计划项目预算调整较为随意,项目设置有待完善,计划项目申报程序繁琐,科研项目重复立项,资金使用较为分散;科技经费评估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财政资金投入缺乏严格而科学的预算管理,没有形成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面监管。财政部门参与经费管理不够到位,缺乏对科技投入资金的监管与跟踪。

2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创新的思考

2.1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定位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目标定位在于增强创新主体投入能力、提高创新项目的收益预期、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和风险。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财政投入,帮助创新主体增强投入能力,吸引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提高创新项目的收益预期。同时,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帮助创新主体减少投入,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主体能够控制风险。因此,明确政府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的职责和作用非常重要,其主要职责在于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政府引导支持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效结合,完善企业投入与政府财政投入相配套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资金要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对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搞基础科研,又搞应用研究,促进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融合,推动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2.2财政科研投入的主要模式政府科技投入可分为直接投入、间接投入两类模式。直接投入模式主要包括无偿补助贴息、政府采购等方式,通常作为补贴性或奖励性资金,具有无偿性和公益性。间接投入模式主要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优惠手段,降低从事科技开发企业的成本,激励企业投入留存的科技溢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低息贷款,促使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平台。相比于直接投入模式,间接投入模式作用类似于杠杆,具有放大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科研创新,分担科研创新中的风险。因此,间接投入应作为财政科研投入的主要模式,直接投入仅在特定领域使用。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贷款贴息和后补助等多种间接支持方式,引导企业、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作用,以股权投资和贴息等杠杆,支持中小企业商业的融资。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在理论内涵方面存在差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开始就是以现实为基础构建出来的,实现对认识论、逻辑学及辩证法的统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描述现象的,只重视体现一系列经济事件及现象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的线性关系,对于隐藏在经济事件及现象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并没能揭示出来。西方经济学认为人仅仅是一台机器,他们精于计算,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是客观存在于现实中的,它统一了理论跟现实,不仅具备完整的逻辑性,还为理论基础的建立提供客观经济世界的规律,把人的本质规律深刻揭示出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大胆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目的仅仅是为构建理论体系提供条件,忽略了逻辑的现实性这一前提,是资本主义实现无线增值逻辑链条的必要组成之一。

(二)在理论诉求方面存在差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理论诉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初的社会形态就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人的依赖关系。如此,人只能在孤立的地点、狭窄的范围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人拥有的第二大形态就是在依赖物的基础之上变得独立,并逐渐形成物质交换关系、多方需求关系、全面关系,且越来越普遍,构成了能力和体系。人具备的第三大形态是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产生跟人共同的社会生产关系能力,是人们获取社会财富的基础。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抽象出一个理性经济人的概念,仅仅为构建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提供一个假设性的前提,是非现实性的。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的视界交融

(一)必要性前提—中国现实社会的时空结构

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的发展状态呈现出多维性、不均衡性,为找寻经济分析范式提供切入点。我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之出现的还有一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并越来越严峻,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照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照搬现代西方经济的方法论能解决的,只有批判性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形成一个凌驾于两者之上的经济理论,突破现有理论的束缚,才能有效解决这些结构性的社会问题。于是,不管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都为它们的方法论在中国的视界交融创造必要性的前提。

(二)现实性基础—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下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

在当下社会时空结构里,中国拥有的所有社会形态纬度均被压缩在同一个时空结构中,包括传统性、现代性、未来性等,致使中国发展表现出内部结构一定程度的失衡。这种时空结构上的失衡、多维、压缩,导致众多经济学现象也呈现出多维特征,它们不再单纯,它是一种只要离开整体性的社会就无法完整把握的时空结构元素。中国创新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不仅要考虑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在跨越成功实现之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以便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上提供政策支持、理论解释。因此,中国现实社会纷繁复杂的时空结构下的变化莫测的经济现象为两者的视界交融创造出现实性基础。

(三)可能性路径—中国现实社会时空结构的动态发展性各种思潮

在中国竞争融合,得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现代化,它是一个过程,是各种经济流派和理论在时空维度的碰撞,并持续实现动态均衡。最终,经受住历史严峻考验的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时空结构里的两对历史向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推动中国社会在动态演化中构件时空结构,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融合、对话构建起一个必要的语境,为两个方法论的视界交融创造可性能的路径。

三、中国实现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视界交融的具体途径

(一)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总体性的经济学理

论将来,中国社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发展问题之一就是有限的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既有的行政制度结构与市场改革要求的制度结构、市场效率的促进与缺失社会公平良性互动的社会制度、公民利益团体精英化与宪法治理等矛盾。在整个社会科学理论中,经济理论所处的是基础性地位,其立足点、落脚点都应是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它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因此,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总体性的经济学理论,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应重视融合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及其他自然学科。

(二)中国应构建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新政治经济学

未来,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制度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础,应不同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应融入各方面要素,包括制度要素、环境要素、知识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等,这些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函数的内生变量,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诉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要实现和谐发展。同时,这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诉求等拥有很强的、很具体的历史性特征,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产方式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均衡的结构体系。

(三)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应具备三大特征第

一,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论核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逻辑,对社会经济结构中实践理性的总体地位进行重塑。换言之,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的客观依据是人的现实规律与实践的统一,其实践理性的总体性应包含人的利己心和主观心理欲望,从而通过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理性的总体性来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二,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支撑是实践唯物论、实践历史观、时间辩证法。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的双重对象化的物质统一是构建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的认识论基础;人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拥有很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应然性与突然性等,这是构建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不可或缺的逻辑结构;人进行的跟规律及目的相符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维度为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建提供了极广泛的、张力极强理论话语。

第三,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建应将科学主义里隐含的合理性元素大胆吸收进来,对知识增长诉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实现科学主义具备重要现实意义。在经济世界的现实里面,很多经济现象都是以数字量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对其规律进行检验也离不开数字量化依据,所以实证主义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当然,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学不能以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它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范式,才能促进积累和发展整个学派知识。因此,在构建中国未来的新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时应积极引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和工具,如数学、物理学等。

四、结语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设置与教材的改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较大进步。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桥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系统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这四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没有充分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更没有系统地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结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硬性灌输。硬性灌输的表现是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价值理念,忽视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感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二是忽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安全和经费的考虑,一些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修养、教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三是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高职院校中部分老师由于教学时间较长,导致了一种教学上的疲态,同时,因科研压力较小,缺乏一定的动力,致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充沛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二、增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较研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高校对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是使用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等说法。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经济交易、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活教育等;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此外,发达国家也很注意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和不同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隐蔽渗透[1]。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大学生有机会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有助于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立场坚定,综合高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高尚的师德有为人师范的品行和个人魅力。三是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四是将理论教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这些要素涵盖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由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带头人、骨千教师构成的队伍,既包括广大骨干教师,也包括专业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2]。

三、结语

总之,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地位的认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适应时展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借鉴国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正良,金正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基于宁波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研[N].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政治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一.把培养学生树立交往意识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去和别人交往。在观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即没有人际交往意识。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交往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始终,让学生脑袋里时时刻刻有交往意识,有交往欲望。这就有利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去和别人交往,从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二、在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相比,除了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仍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会在班上设立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学生参加到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经常接触,研究学习,探讨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在分政治学习兴趣小组时,应该考虑到有意识把善交往的学生和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善交往的学生带动不善交往的学生。如果只把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把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就会使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能搞好学习,而且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增强,不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不能搞好学习,而且也难以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很多方面都是通过问题讨论达到问题讨论指的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的活动。这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大力利用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可以这样做:一是在上某一教学内容时,大力利用教材上的“各抒己见”、“七嘴八舌”、“练习与探究题”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见解。二是教师设问或学生提问进行讨论,如果学生经常举行问题讨论,学生之间沟通多了,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四、在心得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设置了“心得点滴”栏目,它要求学生在学这一课后,写心得点滴。笔者认为这个栏目的设置有许多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课堂小结的任务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各自的心得点滴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通过谈心得体会,学生之间是可以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心得点滴,并面对面口头交流。超级秘书网

五、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后由知转化为行的有效载体。它分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列为一定教学学时计划的活动课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由于这两种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它总是许多学生在一起开展,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为学生交往提供了难得机会。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活动课内容开展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