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科大学论文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精选

医科大学论文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1.完善艺术教育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学校教育的核心首先是课程的设置,加强新疆医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以发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构建以必修课为基础,以选修课为发展导向,以第二课堂为必要补充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对艺术教育的机构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基础设施进行长远规划,使艺术教育成为新疆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艺术教育资源,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课程提高医学生医学技术的艺术化过程,使医学生在临床治疗手段等方面更具人性化。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医学生掌握艺术诊断、艺术治疗、艺术康复等技能,达到开发医学艺术技术技能的目的。

2.全面实施医学生的艺术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良好艺术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提高医学生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控制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将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感悟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医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艺术治疗手段。建立起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利于积极提升医科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新疆医科大学应充分发挥团委、艺术教研室、大学生社团的职能,鼓励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医院、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并有计划地定期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荐医科院校优秀文艺节目参加自治区级艺术展演,不断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节、艺术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3.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医学院校艺术教育水平,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医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高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及一专多能的教育能力;必须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敬业水平好,理论能力强和医学知识全的专业教师。

4.加大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重视考核体系的构建。新疆医科大学应该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设立专项基金,用以配备艺术教育所必需的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地、活动场所等也应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大学图书馆合作,定制内容丰富的艺术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方便大学生课余学习和查阅;并通过学生公寓、食堂等公共场所设立的各种艺术宣传栏,切实加强艺术教育的周边环境建设,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让同学们在优美高雅的环境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建立合理有效的艺术教育考核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应作为新疆医科大学一项基本的教育理念来贯彻实施。量化考评方式可通过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医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艺术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总结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的行政科室工作的现代化高级专门人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既是基础课,更是必修课,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课程,与此同时,卫生事业管理不同于普通的公共事业管理,因此,在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卫生”二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科大学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指向、有目标,将这门课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卫生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在设计公共行政学的课程时,就要有所侧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使用经验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发扬它们,并因时因地恰当使用,最大程度的推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相关内容。相反,精确发现公共行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医科大学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现有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深入的改善并优化更是当下这门课程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2.1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全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提高,而学生也只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中度过每堂课,在考试时,死记硬背成了代名词,考试之后,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更别说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了。那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学,实际上应该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而不是教师每节课填鸭式的全堂贯穿讲授。

2.2教学缺乏实验环节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缺乏实验的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都已被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学生群体正是对计算机和网络感兴趣的人群,那么,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章节的实验,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没有实验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这样,既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全面立体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所谓的纸上谈兵大概就是这样的了。那么,如果只是书面的全程讲授,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了平面的、二维的理解,这就像早些年学生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只会做书面的题,口语应用十分吃力。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是穿插着科学的实验课程的。

2.3教学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缺乏实践的环节。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学正全面的诠释着这句真理。医科大学学习公共行政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培养方向是趋向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医院的行政科室的,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讲授,期末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无意中就进入了一个非良性的循环,既老师讲授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兴趣。同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考核方式单一,只是用试卷说明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学生就只为了如何应付考试去学习,不能全面、立体的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知识。

2.4教学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授课内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内容单一,以书本讲授为主,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只是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并未将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紧密结合。

3完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刻不容缓。建立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是符合培养自治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

3.1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讲授的授课方法,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最高。每个章节在开始之前,用适合本章的案例引入,在了解案例之前,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是在章节开始之前所看的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不能系统的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但是,正是这样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遇到重点和难点再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让知识不断内化,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以医疗行政系统的案例为主,让学生在早期就能站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的行政科室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

3.2要将现代化的实验课带到教学中来目前,卫生管理学院的实验室,针对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引入了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模拟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档案管理、公文传输、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审批系统、框架、招标采购平台、政府办公系统,以及政府信息门户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通过模拟政府的以上办公内容,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用更立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但是,目前针对电子政务的实验课课程安排还是不够科学合理,课时数还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优化实验课的课程设计,并将实验课的实验设计的分数纳入到考核范围内。

3.3要把学生的课间实习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来卫生管理学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结课后,都会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的范围包括各盟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这时的实习,正是考察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的最佳时期。通过实习,学生能够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在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确定了实习单位就不能更换,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卫生系统内各个相关领域的具体运行状态,那么学到的实践知识限于学生所实习的单位。如果能够将实习单位施行轮岗实习,既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将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单位或部门实习一段时间,那么,学生将会从更多的角度和方位成长。

4结语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

以教师为主体,课程全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提高,而学生也只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中度过每堂课,在考试时,死记硬背成了代名词,考试之后,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更别说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了。那么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学,实际上应该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来,而不是教师每节课填鸭式的全堂贯穿讲授。

2教学缺乏实验环节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

缺乏实验的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都已被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学生群体正是对计算机和网络感兴趣的人群,那么,新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章节的实验,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没有实验课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这样,既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能使学生全面立体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所谓的纸上谈兵大概就是这样的了。那么,如果只是书面的全程讲授,学生只是对理论知识有了平面的、二维的理解,这就像早些年学生学习英语,很多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只会做书面的题,口语应用十分吃力。公共行政学的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事实上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应该是穿插着科学的实验课程的。

3教学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

缺乏实践的环节。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学正全面的诠释着这句真理。医科大学学习公共行政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培养方向是趋向于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医院的行政科室的,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讲授,期末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无意中就进入了一个非良性的循环,既老师讲授无激情,学生听课无兴趣。同时,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考核方式单一,只是用试卷说明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学生就只为了如何应付考试去学习,不能全面、立体的掌握公共行政学的相关知识。

4教学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

授课内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教学内容单一,以书本讲授为主,未结合专业方向设计。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只是针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授,并未将学生今后的就业趋势紧密结合。

二完善具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教学方法,已经刻不容缓。建立有医科大学特色的公共行政学教学方法,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是符合培养自治区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

1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改变教师满堂讲授的授课方法,将学生的参与度提到最高。每个章节在开始之前,用适合本章的案例引入,在了解案例之前,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时,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由于是在章节开始之前所看的案例,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还不能系统的运用本章所学的知识,但是,正是这样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遇到重点和难点再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让知识不断内化,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与此同时,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以医疗行政系统的案例为主,让学生在早期就能站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先进的管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优良的政治素质和创新精神、能够基本掌握基础医学,并且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的行政科室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

2要将现代化的实验课带到教学中来

目前,卫生管理学院的实验室,针对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引入了电子政务实验课。在实验室,模拟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档案管理、公文传输、国有资产管理、行政审批系统、框架、招标采购平台、政府办公系统,以及政府信息门户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通过模拟政府的以上办公内容,更加直观和全面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用更立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但是,目前针对电子政务的实验课课程安排还是不够科学合理,课时数还较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优化实验课的课程设计,并将实验课的实验设计的分数纳入到考核范围内。

3要把学生的课间实习规划

到教学计划中来卫生管理学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结课后,都会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的范围包括各盟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这时的实习,正是考察学生学习各门课程成绩的最佳时期。通过实习,学生能够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理论知识内化,在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目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旦确定了实习单位就不能更换,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卫生系统内各个相关领域的具体运行状态,那么学到的实践知识限于学生所实习的单位。如果能够将实习单位施行轮岗实习,既卫生行政部门、疾控、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医院的行政科室等将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单位或部门实习一段时间,那么,学生将会从更多的角度和方位成长。

三结语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从国内来看,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信仰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时代课题。为回应实践的需要,学术界开始深入探讨信仰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转“危”为“机”。刘建军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信奉;二是指“信仰者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三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陈建民、阳鲁平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综合体系。它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认识,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情感,是一种坚定的人生意志和信念,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秦维红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强调这一信仰的学理基础,李粲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现实的信仰、科学的信仰、崇高的信仰和健全的信仰。刘晓凯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1.2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的研究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社会风气、伦理观念、道德标准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各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消极的价值观念乘虚而入,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信仰迷茫。宋俊成、刘晶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六大挑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严重威胁和诋毁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和真理性;历史上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造成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多种文化的交错,影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致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网络时代,不健康的东西大量充斥,妨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自身的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尚未成熟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尚未牢固树立。丁丽娟,陈海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出现和持续存在与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低潮的事实直接相关;文化的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一定程度的对社会主义的情感疏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校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1.3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主流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但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迷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识模糊、情感不足;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趋向,宗教传播有一定势头;各种封建迷信、现代迷信渐有市场;部分大学生对文体娱乐明星过度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市场……2009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主流堪喜,问题堪忧。主流在于: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认可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数希望加入党组织。堪忧在于:理性信仰感性化,信仰分布多元化,入党动机功利化。2011年,张艳宏通过以大连地区五所高校为对象调研发现,内心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只有35.2%,而有51.0%的学生选择了思考过但没有确立,13.8%的学生从未思考过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孙婉,鲁志美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仍应注意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学生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缺失,包括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非理性化、多元化、功利化和宗教化。

1.4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研究内容庞杂、角度各异。归纳起来,代表性的视角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的角度出发,如张艳宏认为,应当关照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加强信仰选择能力的教育。二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过程分析,如靳玉军、陈亮从大学生知、信、情、意、行转化的角度分析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为大学生奠定坚实理论功底和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沉的时代情怀,造就一种自觉追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提供实践锻炼和自觉践行的平台。三是,从教育本身出发,探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2关于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大部分研究学者都赞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的观点,在当代思想价值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价值对于大学生的个人信仰的形成,有着很好的引导启示作用。许多学者对高校的学生信仰状况做了调查研究,并对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做了重点研究分析,结合实际对如何提高现阶段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思考。

一些学者通过对经典文献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并未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只是鉴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使用较为审慎。学者们普遍认为,信仰并不等于宗教,在人类信仰史的发展过程中,信仰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任何信仰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例外,它的出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在无产阶级世界,更是成为很多人的精神指引。学术界认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主流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认为当代大学生主流认同马克思主义,但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失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大学生信仰过于杂乱,对良莠不齐的思想价值分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过早地形成了世俗化、功利化的思想价值观。

探索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般方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可采取理论灌输法、实践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等多种方法。

3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目前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不够深入,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如何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不多。

3.1马克思主义信仰内涵研究不够深入目前较多学者倾向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定义为一种精神现象,虽然在分析时提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现象,也是一种行动,信仰必须践行,但在定义的时候未明确指出。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成要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关于信仰构成要素的观点较多,大多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认为信仰包括知、情、意等要素。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信仰,不仅包括知情意等精神要素,还应包括信仰行为。因此,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构成要素时,应当从精神和行为两个层面分析。

3.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指向不明确一个方面是缺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的探索。缺乏目标探索的教育,其效果是不会很好的,目标是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前提,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确立科学的目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有的放矢。目前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述较多,但均缺乏对教育目标的清晰准确界定。有学者根据高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提出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但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宏观目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应当更加具体。

医科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艺术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艺术教育能够充分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通过艺术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滋养其心智。大学生离不开艺术教育,高等教育也离不开艺术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艺术才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表现出极强的重要性。1.大学生喜欢艺术、渴望提升艺术素养。艺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它是用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感染受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仅需要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而且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审美观和艺术品质甚至艺术特长。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成长阶段。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大都注意到了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培养艺术特长,增强社会竞争力,为自己在竞争的体制中脱颖而出积蓄力量。根据对东北林业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除戏曲大学生喜爱程度为19%、雕塑大学生喜爱程度为13%等属于冷门项目之外,音乐、美术、书法、电影等都能够吸引50%以上的大学生。此外,当被问及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艺术类教育课程时,87%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认为没有必要的同学占8%,认为无所谓的同学占5%。如此结果,足以说明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望之迫切。2.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有待加强。虽然,大学生大多喜欢艺术,热爱艺术,但是能够真正参与进来的却不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增加,在校大学生往往忽视了艺术品味的提升和艺术审美观的形成,片面地强调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依据东北林业大学抽样调查结果,仅仅18%的大学生经常参与到学校组织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偶尔参加课外艺术活动的学生有的38%,很少参加课外活动的大学生占35%,甚至还有9%的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专注考研或者忙其他的事务,从来不参加艺术教育活动。这些现象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凡此种种,说明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不够,应该加强引导,多督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艺术教育中来。3.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去理解艺术形象,参与艺术过程。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像参与专业教育那么深。据东北林业大学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及艺术实践能力的时候,11%和18%的大学生选择“强”和“较强”,55%和16%的大学生选择“较弱”和“弱”。此外,大学生虽然喜欢艺术,热爱艺术,但是对艺术基础知识知之甚少:8%和30%的大学生选择“了解”和“基本了解”艺术知识,选择对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和“一无所知”的大学生占到50%和12%。如此,说明大学生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二、第二课堂建设中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载体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是指在课程教学之外开展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很强实践性并且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艺术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对艺术语言进行学习,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对艺术功能有切身体会,培养具有艺术审美的眼睛,掌握艺术语言和有关艺术的基本知识,提升艺术技能。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艺术语言和艺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创作,引导大学生创造艺术作品,就是我们要进行的艺术教育。艺术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到实践,所以第二课堂建设中的艺术教育是最好的艺术教育形式,应该得到推广和不断加强。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1.人文讲坛类。艺术名家出席人文讲坛是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艺术家通过讲述自己与艺术之缘、阐释自身艺术之路、展现个人艺术成就以及讲述个人对艺术的看法等给了大学生一个了解艺术、直面文化和艺术名人的绝好机会。艺术家的讲解,不但可以让大学生现场了解到艺术的理论知识和艺术发展史,同时也能让大学生现场享受到艺术技巧、艺术之美,还能感染大学生培养自身艺术爱好,最终实现大学生艺术品位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东北林业大学的“东林文化大讲堂”自开办以来已经举办了40期,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艺术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品牌。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知名企业家和主持人、表演艺术家走进东北林业大学演讲并和学生互动进行文化和艺术交流,形成了“千人讲堂、一票难求、排队索票、场地爆满”的品牌效应。六小龄童、张铁林等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名人都在东北林业大学分享他们的艺术人生,增强了大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激发了大学生的艺术兴趣。

2.视频媒体类。视频媒体是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又一个重要形式。影视媒体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有机结合,不但养眼,而且养心。更有代表性的是将文化艺术名人搬上荧屏,陆续播放,将艺术名人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传播给大学生,将能够催生大学生的艺术细胞。视频媒体的魅力还不止于此,由于视频制作简单,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这一艺术形式,创作艺术成果,这使视频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视频制作发挥了大学生在电影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了自身被捆绑着的双手和被禁锢住的电影艺术思维。随着DV电影的数量的增加以及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电影艺术的第二课堂的实践。大学生的电影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舞台,大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纷纷搬上荧幕,结束了仅仅依靠眼睛去看电影的时代。从创作剧本到前期拍摄,再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手帕》《汶川地震赈灾短片》等在学校内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体现着大学生对电影艺术的追逐。随着拍摄和制作的DV电影的水平越来越高,学生作品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同学们对电影的了解程度也会越来越深刻,对电影艺术的追逐将越来越猛烈,大学生的电影艺术成就也将越来越高。

3.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举措。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是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深远而重要影响。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东北林业大学每年都邀请国内外艺术团体和个人到校表演,主要有中央芭蕾舞团、中央交响乐团、加拿大著名爵士钢琴演奏家David•Braid先生、中央歌剧院男中音歌唱家王立民先生等艺术界名人等,这些艺术团体和个人所呈现的艺术盛宴场场都能引起全校轰动。此外,学生还主动参与到高雅艺术的天地里,短剧《天路》在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在普通组比赛中凭借专业的指导、深刻的内涵、精湛的演技勇夺三项最高奖项,说明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东北林业大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见证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成功,见证了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成功。

4.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锻炼场所。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是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身艺术技能,创造大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是促进大学生艺术才华提升和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林业大学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现在,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连接A、B座两栋楼的普通走廊成为了学生们经常徘徊瞻望的亮丽风景。走廊两边挂满了剪纸、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乍一看,像是艺术作品展,其实这条“东林艺术长廊”里的作品不仅仅来自书画名家,也有很多作品出自学生之手,是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一角,也是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林业大学艺术长廊的成功举办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培养艺术爱好,交流艺术感受,提高艺术作品水平的重要场所。

5.艺术兴趣社团。目前,在高等学校活跃着各种各样的社团。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数十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学生社团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而且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社团一般由高年级学生统筹协调,吸纳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来组织一系列集体活动,甚至校际联合成为地方品牌特色,参加部级各类艺术赛事,比如魔方协会、协会等。这些游离于传统艺术项目之外、花费较少的艺术形式很容易吸引各类兴趣爱好者参与,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有效补充。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通过多年的艺术教育实践,为了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艺术活动,东北林业大学团委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并且通过各类社团举办“星期五广场”、“乐动校园”等品牌活动。各学院团委也通过不同种类的社团,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法律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此外,弈思弈友协会、行知演绎协会等学生社团长期活跃在校园各类活动中。大学校园里的各种艺术社团通过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结论

1.第二课堂中大学生艺术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大学生逐渐深入的了解、参与到艺术教育当中来,并通过自身的创作促进了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的广泛开展,也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建设中艺术教育的开展是对课内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艺术知识的普及过程,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形式。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第二课堂建设中艺术教育活动的调查,我们发现第二课堂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发现和享受艺术美的兴趣,使学生具有了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挖掘了学生创造艺术美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追求和成长的渴望,促进了大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