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烟文化论文

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烟文化论文

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视觉文化研究课程带有学科的交叉性特点,这也是符合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因为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即学科内部的专业划分过细,有的甚至在本专业内部也要划分出几个部分、阶段,并且各个专业恪守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愿涉足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这样做的结果,尽管可以把自己分内的专业问题研究得深入细致,但时间一长,极容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导致视野狭窄而缺少宏观的见识。为了打破这种专业与学科的壁垒,国际教育界推出了一系列新兴的课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跨学科、跨专业,主张在一门课程中运用多门类知识来研究、解决问题。就文科而言,文化研究与视觉文化研究课程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研究课程的跨学科、跨专业特点表现在:它是以研究问题为核心,这些问题一般不是关于所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当下现实社会出现的文化热点、文化事件,力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来透析、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这一点就与传统授课方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正如罗兰•巴特所指出的:“要从事交叉学科性的工作,确定一个科目(一个主题)并围绕着它设置两到三门科学,然而这还不够。交叉学科性的研究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新的对象,这个对象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由于这种交叉性的特点,解读这些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现象与事件则需要借助诸种理论,如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复杂性科学等,就中文系学生的知识储备来说似乎很难承担起这一学科的学习任务。然而答案竟然是可以,因为他们所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就能胜任,这样的回答会使人感觉很困惑,为什么文学理论能够承当起阐释当下视觉文化现象的任务呢?

2.这是首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的问题

概而言之,今天的文学理论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理论,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传统的文学理论基本局限在文学的范围之内,基本问题是研究文学内部的发生、发展规律,如文学本质论、创作论、文学批评等,即便承认文学与社会存在紧密的关联,但主要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阐释社会背景对作家、作品的影响。而当下的文学理论由于受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双重影响,吸收进大量的非文学方面的理论,把符号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复杂性科学等学科知识统统吸收进来,使得文学理论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的领域,在向后现代社会迈进的途中,文学理论就如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远远跃出自己的范围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的文化表意实践,把“文学场”置换成“文化场”,从而发挥其过去不可能发挥的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理论呈现出跨学科、跨文化的多元格局特征,研究对象几乎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事件的热点问题,在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十分普遍。文学理论甚至有时被简称为理论,其含义即指其作用的广泛性。具体而言,当代文学理论的前沿部分主要包含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批评、后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文论、符号学批评、审美人类学、文化研究理论等,这些理论如何在视觉文化对象上灵活运用呢?这是视觉文化研究课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选择一些当代社会的经典个案来进行阐释分析,让学生注意什么样的个案应该用什么相关理论来解释,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举例来说,在分析《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罗拉快跑》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时,可引导学生回忆文学理论课程中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理论的内容部分,并加以适当补充,进而介绍什么是后现代艺术,它的特点有哪些,与现代主义艺术、传统艺术的区别,后现代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等。这样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对后现代艺术与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且还把现代主义、传统艺术都联系起来,对整个艺术史都有一个初步的把握,扩展了知识量。在介绍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时,可以运用德国理论家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来讲解从手工业到机械大工业的时代变化,进而带来绘画艺术的衰落与摄影艺术的兴起。也可以运用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理论来解析一张黑人少年向法国国旗敬礼照片的深层含义,白人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心理的影响可以从这张照片见出。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授,比如在阐释大家都关心的时尚潮流文化现象时,围绕时尚与认同这一主题,来分析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并以村上春树作品的流行现象为个案,详细解读中产阶级的形成条件,及其在观念、行为、物质以及生活方式上所具有的特征,使学生对未来可能的生活状态有一个预先的理解。由于一个成熟的消费社会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而中产阶级又是指有文化修养,受过高等教育,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经济独立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品质,都市化的浪漫情调都会对城市中的其他群体产生广泛的影响,又因为中产阶级的主要来源就是大学生,他们代表着未来与希望,所以讨论时尚、认同、小资情调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们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使他们明确人生观与世界观。在对此类问题解读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齐美尔、波德里亚、罗兰•巴特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

3.再以大学生普遍爱穿的牛仔裤流行风为例

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做大做强青阳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发展青阳文化产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圈,是青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可以走“大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这样的发展道路往往是以“高耗能、大污染”为代价的。我们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对地球的大肆掠夺,最终只会加速地球的破坏和毁灭。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和有限能源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平衡,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谐,因此,“社会经济的生态发展”,便成为地球人类的共同目标。一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在诸多因素中,我们认为文化是其核心因素和核心竞争力。虽然我们说经济与文化,如同鸟之双翼,任何一翼的折伤,鸟都不能够飞翔;但在经济与文化之比较中,笔者以为文化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青阳属部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物产殷实,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因此,她是一个天生丽质的宜人宜居宜游的好地方。所以,发展、繁荣青阳的社会经济,就不能不考虑到青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虽然青阳县素有丰富的竹、木、柴、炭、矿、水等物质资源,但如果只是一味掠夺、耗费物质资源的话,总有一天再丰富的物质资源都会耗费殆尽。而另一方面,青阳县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的目前还没有得到利用,有的目前虽有所利用但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如何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即低能耗、少污染、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是目前所有青阳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发展传统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青阳文化资源的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在做大做强青阳文化(旅游)产业上下功夫,走出一条文化富县、强县之新路。

(2)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品质就是同情心、公益心、责任心。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无旁贷的一种品质和义务。因此,如果现在的我们,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就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地盲目向地球索取,那么,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杀鸡取卵、祸及子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既然只有一个地球可供人类栖息,那么,我们就不能把危机转嫁给我们的后人。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就应该尽到我们的责任,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为后来人尽可能地保护好地球,让我们的子孙也能享有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生活。为此,现在的我们,就必须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发展的道路,担当起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历史义务。这样的姿态,才是我们社会公益心、责任心的一种具体表现。

(3)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要求我们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之上,目的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富足殷实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这里的“丰富健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我们以为其中正包含有上文我们所说的经济必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体到青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发掘和利用好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走经济生态发展的道路,正是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具体实践。

做大、做强青阳县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青阳县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厚的县,也是一个深具文化产业发展潜质的地方。

(1)青阳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青阳县新文化产业圈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题材和内容资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否,标志着这个地方文化传统的悠久与否,决定着这个地方人文精神的宽度和深度,和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青阳地处吴楚,置县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9年久远的历史存留下来的众多古文化遗址、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贤所留下来的诸多著述、以及麇集这片土地上的前贤大家的足迹,积淀成了今天青阳人无比珍贵的思想和文化富矿。青阳大地上起码留存有农耕、蚕桑、渔猎、书院、建筑、冶炼、佛教、道教、百工等文化在这里孕育、浸润和行进的矫健身影,成为青阳人民葆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深厚基础。

(2)青阳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有利于文化产业圈的形成。首先,地处“两山(九华山、黄山)一湖(太平湖)”黄金旅游带,尤其是部级生态示范区和佛国莲花九华山的主要山体分布在青阳县境内的地理优势,让青阳县有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是佛山九华山的山体大部分在青阳县境内;二是青阳与徽州、泾县、贵池、南陵等接壤,特别是风景如画的太平湖与青阳近在咫尺,这些无疑都是带动青阳旅游产业勃兴的天赐良机;三是流贯青阳境内的九华河,是发展水文化旅游十分难得的资源;四是其所拥有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文化资源和宾山红色旅游的资源。

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1.1清代武举科考人才辈出

详考五邑地方县志,清代五邑地区考中武举人535人,武进士76人。其中,新会邑李惟扬(原籍阳春县)是康熙49年壬辰科武进士,殿试1甲第2名武榜眼;新会邑何逢春是同治2年癸亥恩科武进士,殿试1甲第3名武探花;另外,还有11名广东省乡试魁首武解元。

1.2近代五邑武术拳派分化

近代五邑地区是天地会洪门组织起事的重要地域。清政府内忧外患,朝廷禁武令松解。天地会反清失败后,洪门组织三合会再次分离演变成多个社团及会党,五邑地区民间拳社组织习练的洪门之洪拳也逐步演化出新会七堡李家拳、新会京梅蔡李佛拳、鹤山古劳咏春拳、江门沙富周家拳等武术拳派。另外,在江门市外海乡还秘密传承一支与太极拳同源异流的武当太虚拳。

2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的历史特征

2.1清代五邑地区尚武之风家族传承盛行

新会邑麻园村马氏父子2位武进士,马天保是嘉庆10年乙丑恩科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后历任湖南沅洲协副将、永州镇总兵、山西蒲州协领。马玉麟是马天保第3子,道光6年丙戌科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历任福建、广东两地武官,后长期担任南澳边防总镇;新会邑城南薰里区姓一族3位武进士,区英彪是嘉庆16年辛未科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后任直隶固关参将。区天佑是区英彪之子,同治4年己丑科武进士,钦授卫守备。区树勋是区天佑同族兄弟,同治13年甲戌科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新会邑外海乡陈姓一族28位武举人,9位武进士。

2.2近代五邑武术名家注重武德,崇尚仁义忠勇礼

五邑武坛素有“蔡李佛礼让在先,周家拳仁义远传”的说法,五邑武术名家注重武德,崇尚仁义忠勇礼。新会京梅蔡李佛拳洪圣始祖馆对联“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充分显示出陈享创拳而不自封,尊师重道明礼恭让德性为先。1839年,陈享携众徒参加两广总督林则徐海防水军,训练义勇水师抗击英军入侵虎门要塞。陈享的民族主义忠勇气节在反帝反封运动中得到充分展现。新会沙富周家拳馆命名为“中外仁义堂总馆”,周龙五虎纪念碑两侧漆金对联“洪蔡正宗当高武德传环宇,仁义精神国粹雄风振南中”,周龙创拳仁义为先,正本清源而不孤傲自持,其仁义思想远传海内外;鹤山古劳“咏春拳王”梁赞,成名于佛山,再造偏身技法于鹤山,一生行医救命仁心仁术,免费传拳舍财取义。新会外海伍德文悉心钻研太虚拳拳理技法,主张“教拳先学礼,无礼不传拳”,打破族内秘传陈规将太虚拳发扬光大。

2.3现代五邑武术拳派林立,独具侨乡文化特色

五邑武术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说。五邑武术文化在海外大受欢迎,习武群体多而广,已经成为中国武术海外成功传播的典型范例,是独具特色的侨乡武术文化。五邑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据2006年江门市外事侨务局统计的信息,祖籍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五邑地区向海外移民历史悠久,近代因经济、战事、政治等原因去海外教拳传艺的五邑拳师数量众多。五邑地区蔡李佛拳陈享、咏春拳冯朝振、太虚拳伍德文、周家拳五虎兄弟等都有海外传拳的经历。

3五邑地方拳种的形成与技法风格

3.1新会七堡李家拳

李家拳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七堡乡李友山所创,与洪拳、刘拳、蔡拳、莫拳并称广东五大名拳。据李家拳手抄本记载,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而成李家拳。另说是在广州光孝寺随至善禅师习武,化五形为一形开创李家拳。李家拳源自少林五形拳,有少林拳术遗风。技法风格为:拳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为主,朴实刚劲,多用睁法,以功力见长,不以小取胜。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灵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跃;身法以肘击为主,沉实稳重,出手准确。其身法歌诀有:“缩头贴肩两手便,疾手撮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膊即出睁。”

3.2新会京梅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陈享所创。陈享(1806-1875年),字典英,号达亭。7岁跟随同村族叔陈远护学习佛门拳术,17岁拜李友山为师习练李家拳,22岁上惠州罗浮山白鹤观拜蔡福为师学习蔡拳兼跌打医术10余年。陈享悉心研究各家拳术,集合蔡、李、佛三家拳术之长,创编出新的功法体系蔡李佛拳。蔡李佛拳融合了佛家掌法、蔡家拳短手与腿技以及李家拳的长手打法和偏身偏马步稳架大的技法而自成一派。技法风格为:行拳时,身法端正,腰活肩松,动作舒展,活动大方。吸气蓄劲,呼气发力,劲力充沛,发声吐气助威助势;手法全面,左右开弓,长、中、短桥灵活运用,连环击打;步法稳健,快速多变,闪转进退腾跃自如;腿法则凌厉速疾,擅长踢、钉、踹、挂。

3.3鹤山古劳咏春拳

咏春拳肇始于五枚师太,形成于严咏春,衍演于梁赞。梁赞(1826-1901年),又名梁德荣,鹤山市古劳乡东便村人。少年时随父在佛山筷子街赞生堂经营跌打医馆,酷爱武术,广拜武术名家。18岁时,跟从梁二娣习练咏春拳及少林六点半棍,再随黄华宝系统学习咏春拳。咏春拳自严咏春传艺丈夫梁博俦,后传族姪梁兰桂,再传红船武师黄华宝、船工梁二娣等。梁赞得遇梁、黄二师倾囊相授,深悟咏春拳及少林六点半棍的奥妙真藏。梁赞在佛山习武传艺,钻研整理咏春武学,暮年归隐鹤山县古劳乡东便村,在坊间教拳乡邻,又创咏春拳偏身技法。咏春拳自梁赞之后,有佛山正身与鹤山偏身两种技法之说,而实则拳理相通,各有侧重。技法风格为:以摊、膀、伏为基本手法,以二字钳阳马为步法标志,以木人桩和双人黐手为练功手段,立足实战,招式多变,短桥窄马,连消带打,擅发寸劲。对抗时,抢占中线,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朝面追形,不消过笼,拳法重快,爆发劲整。

3.4江门沙富周家拳

周家拳始于清末民初,由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乡观莲里周龙所创,后传于胞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再广传于世。周龙(1891-1919年),字泽树,又名周名林。幼年跟从新会武师邹耕和叔父周雄习练洪拳及八卦棍法,后拜师肇庆蔡九公学习蔡家拳。1910年,周龙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除暴伤人避难于槟城极乐寺,缘结寺中云游徙居的北少林弘一大师,学得北派少林功夫。周龙在寺中参禅练功3年,将北派少林拳功夫融汇洪拳与蔡拳技法,创出“洪头蔡尾”为特征的周家拳。周家拳是以少林拳法为基本,取洪拳之刚猛雄健、蔡拳之步法多变而自成体系。技法风格为:拳术注重手法,出拳刚劲沉雄,势大力沉;步法多变,闪展腾跃,转折灵活;对敌应战时,手法精严,步法灵活,身法柔韧,以快打慢,以刚克弱。

3.5江门外海太虚拳

太虚拳属武当内家拳种,溯其源由武当张三峰所创,由江门市外海区伍德文发扬光大。太虚拳自创拳历经宋、元、明传入清代皇宫,咸丰年间,外海伍荣羽因机缘巧遇从咸丰帝之皇叔处习得此拳。此拳四代秘传于伍氏家族,伍荣羽之后传伍文兆,再传伍学卫而至伍德文。伍德文(1884-1974年),别字柏,号雪波。自幼跟随其父伍学让习练太虚拳,并伴以练习八卦手法。16岁时,随其伯父伍学卫习练六十四卦拳式,遂学有大成。民国时期,伍德文打破族内秘传陈规,把太虚拳广传于世。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是根据河图洛书数理构造此拳。太虚拳又称“六合六铮逼打花拳”,内藏八卦掌法、暗含形意拳技。技法风格为:以扒、穿、押、反、抗、偾、割、浑为八卦手法,以座山马、邦口马、三角马为步法标志,六肘技法短打封逼、翻崩肘靠,一路慢拳练气养劲、修身养性,二路快拳化劲逼打、威猛强悍。

4近代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的传播

4.1侨乡武术文化的国内传播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侨乡武术文化国内传播发展迅速。李家拳成名最早,以师徒传承为主。1814年,弟子伊基合到吴川县塘溪墟设馆收徒。1843年,弟子林绍乾在高州、廉江、合浦先后开馆传拳。1840年前后,弟子陈享在新会开创蔡李佛拳。随着蔡李佛拳的强势发展,李家拳逐渐淡出五邑武坛;陈享创拳初期得到反清组织天地会的支持,蔡李佛拳国内传播既快又广。1854年,蔡李佛拳馆达到44间,之后,陈享避难海外。1868年,陈享返归新会京梅始祖馆,指派陈官伯、龙子才、张炎等积极拓展武馆业务,为以后蔡李佛拳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民国时期,周家五虎曾先后任广州福军武术教官,周家拳在两广地区迅速传播,爆发性扩张。1917年,周龙在广州开设第1间武馆周仁义堂,周家五兄弟随后拓展分馆达82间,响誉岭南武坛10多年;咏春拳受反清重要首领李文茂牵连保持低调传播,也因为练武过程必需经过师傅黐手点拨才能悟其奥秘,成就拳才比较困难。梁赞佛山亲传弟子有嫡子梁壁、梁知,徒弟陈华顺、陈桂、梁奇等。鹤山亲传弟子有王华三、梁大妹、易英、梁志杨、梁广光、梁照、梁婵、梁显、梁英等,两地传承弟子较少、传播速度较慢;民国时期,太虚拳第4代传承人伍德文打破族内传承秘规,传播仅限于外海陈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侨乡武术文化国内传播经历近30年的停滞后,逐渐回暖而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蔡李佛拳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偏身咏春拳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太虚拳与周家拳先后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邑武术文化逐渐受到热捧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武术比赛活动促进南北武术文化交流,许多拳种在五邑地区落户生根,除南派洪、刘、蔡、李、莫与客家拳派,还有北派少林拳术、各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披挂拳以及国家竞赛武术套路等。五邑武坛呈现出本地拳种传承有序,外来拳种连片带动,海外武艺跆拳道、拳击、柔道等适当发展的繁荣景象。

4.2侨乡武术文化的海外传播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洪拳大佬司徒美堂是侨乡武术文化海外传播的领路人。1856年,陈享受反清天地会牵连逃往香港,以授武行医为业辗转于东南亚哈蒙、明古、吧城等地。1864年前后,陈享应美国旧金山陈氏联宗会邀请,前往美洲传播蔡李佛拳。1867年,陈享花甲之年受聘香港广东会馆武术教头。陈享海外传拳13年,蔡李佛拳在香港、东南亚、美国等地逐渐传播开来。继陈享之后,咸丰年间,蔡李佛拳后辈张炎、陈盛、阮骇、雷灿等先后在香港设馆。抗日战争时期,钱维、刘彬分别在香港与美国三藩市创立蔡李佛拳武馆。20世纪40年代,汤锡、崔章、江安、龙子祥、陈伦、刘锦东、周庆、马恩、李秋等鸿胜馆弟子到香港教拳。开平司徒美堂幼年跟随洪拳师傅习武练拳,14岁到美国谋生,后加入洪门致公党。1894年,司徒美堂集聚一批少年气盛、敢作敢为的武术壮士成立“安良工商会”,成为当时美国一个颇具影响的习武华侨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五邑侨乡武术文化海外传播迅速发展。1965年,关文经在新加坡创办蔡李佛鸿胜馆。1976年,陈锦辉在委内瑞拉创办蔡李佛鸿胜馆。1978年,关才在马来西亚设蔡李佛拳馆。据广东省武术协会统计,海外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蔡李佛拳功夫会,习练者达300多万人;梁赞咏春拳佛山第3代弟子叶问1949年赴香港定居,随后设馆收徒传播咏春拳,嫡子叶准、叶正及传人李民、梁相、骆耀、卢文锦、叶步青、徐尚田、李小龙、梁挺等为早期弟子。1973年,叶问弟子梁挺创办“国际詠春拳总会”,此会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多达百万。梁赞咏春拳鹤山第3代弟子冯朝振在20世纪50年代到香港传授咏春拳,在香港教拳33年,把古劳偏身咏春拳传至香港、澳门后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1950年,周家拳受广州李福林牵连,周彪、周田协众徒李牛、李桂仔、林卓垣、吕柱石、陈万祥等先后至香港,分别在港九各地发扬国术,后逐将周家拳传至新加坡、德国、波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越南、加拿大等地;20世纪初期,太虚拳伍德文在香港、澳门传授拳艺。1973年,弟子叶建成定居香港成立香港太虚门。另有伍大图、陈国仔、莫业真等先后在海外传授拳艺,太虚拳逐渐传至香港、澳门、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4.3侨乡武术文化的海外回传

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容易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游离氧。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能力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重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所谓酸性腐蚀就是在水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其主要是含有的弱酸性盐类物质导致的岩石的溶解。而所谓的化学沉淀则是指因为水分的蒸发和伴随着温度的变化,使某些物质从岩石中脱落,破坏岩石结构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化学沉淀也是导致矿床形成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水岩化学作用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联系

2.1水岩化学作用和斜坡风化分带之间的关系在气候湿热等地区,水岩化学作用会严重影响斜坡的演化过程。我们知道土壤层和落叶层是组成土层的两个重要部分,但是在实际条件下,在土壤层的下层还有一层由氧化物质和粘土物质等成分组成的残坡积层。而水岩化学作用是土层形成的关键。经过漫长时间的转化,腐岩带可以形成土层,而腐岩带则是由风化岩带逐渐形成的,风化岩带的主要特征是含有众多的核心石。风化岩带出现的高度非均匀质的特性,使得岩石的结构变得不稳定,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水岩化学作用。

2.2地下水的含量与分布与斜坡水文地质之间的关系地下水在诱发斜坡岩体演化过程的同时,也会影响地下水本身的含量和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在温湿气候的区域,斜坡演化过程更容易受到地下水分布和含量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含有丰富土层粘土矿物的地区,由于地下水位的升高,会导致粘土物质向下的迁移。同时,当地下水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时,粘土物质可以扩散到水中并随着水流发生相应的移动。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随着时间会逐渐的积累,最终严重影响到斜坡水文地质结构的稳定性。

3水岩化学作用对斜坡失稳的控制

3.1水岩化学作用下岩质斜坡演化过程在未发生水岩化学作用之前,岩体会产生不同的结构面,一是原生结构面(在岩体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流动面、不整合面等。二是在岩体形成后产生的构造结构面,包括节理面等。三是风化裂隙面等(在外应力作用下产生)。在岩体水化过程中,结构面首先形成腐蚀带。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在经过较长时间后,岩石中的岩块之间逐渐失去联系。其演化过程中可以总结为:表层岩石变为土壤,并和外来物质形成土壤带;腐蚀带的形成;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岩土斜坡逐渐形成由不同厚度土层组成的土质斜坡。

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蚕神即中国古代司蚕桑的神祇形象。传说中身份尊贵的蚕神有两位,女性蚕神嫘祖为黄帝正妻西陵氏女,《蚕经》载: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而另一位男性蚕神即蚕丛氏,是首位蜀王因其常着青衣巡行郊野故名青衣神。正因为蚕神的出现,亲桑并劝课农桑,才使中国的蚕桑文化得以发展传播,辉耀华夏,闻名世界。促进了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无论女性蚕神还是男性蚕神,都是身份尊贵,备受百姓爱戴。民间通常都把他们当做神祇形象加以立祠祭祀。国内关于蚕神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二、桑俗文化

(一)圣桑文化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树神崇拜,桑树是我国独特的树神崇拜对象之一。在先民心中地位尊崇,备受拥趸,关于桑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历史上重大的国家仪典、祭祀祈祷、生命繁衍等都离不开桑林。

1.桑林生臂手关于人类起源历来众说纷纭,盘古说、女娲说、三皇五帝说等。《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有关此句话的释意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说法,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由黄帝所创造,人类出现后,另外两位神祇形象上骈和桑林赋予人类的四肢五官;另一种说法是人类出现后,人类文明由黄帝所造,例如我们今天依然受用的阴历阳历是在黄帝部落中产生的。不仅如此,在黄帝的朝代,人类驯服了马,黄帝骑在马上飞奔腾跃,气贯长虹,人们通常称呼为上帝,先民有了马的佐助开始早期农牧生活。桑林生臂手据《山海经》记载:远古时代黄帝妻嫘祖教民养蚕,促进了早期手工纺织业的发展。中国之所以被为桑植,皆源于此。无论那种说法,都从不同侧面反应出早期蚕桑农耕文明的萌始状貌。

2.汤祷雨于桑林商汤是历史上声明显赫的贤君圣主,即位伊始,王畿旱灾连年,民不聊生,汤为了避免无辜百姓牺牲,而大义凌然的于桑林以身祷雨。金城所致,金石为开,汤的意志和诚意终于感动上天,大雨倾骤。百姓得以粮谷丰收,安居乐业。《吕氏春秋•顺民》记载:“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吕氏春秋•慎大》云:“武王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而在《吕氏春秋》高诱注说:“桑林,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淮南子》高诱注也说:“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故祷之。”《淮南子•修务训》载“汤旱以自祷于桑山之林”,由此可见桑林在远古时候是作为祈雨的圣地。

3.桑林禅让桑林除了作为祈雨圣地之外,也是远古帝王禅让帝位的神圣场所。据《战国策》载“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阴庇桑,阴移而授天下传”,由此可见尧是在桑树下把天下禅让给舜。桑树也见证了这一神圣庄严的场面。

4.帝后躬桑祭祀蚕神相传始于周代的皇后祭祀“先蚕”并行躬桑之礼,以示劝课农桑。周后各代大多沿承此制,并建先蚕坛祭祀。皇后躬桑礼程序考究。参加的者皆为后宫妃嫔。基本程序:择吉日吉时,皇后率众多妃嫔等乘舆赴坛。具服殿盥洗,登坛行跽拜之礼。仪式依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视瘞等程序进行。今天所见为复原由清代皇后在北海公园先蚕坛举行的先蚕礼。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律政下罕见的由女性主持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皇后妃嫔祭祀蚕神西陵氏女并行躬桑之礼。

5.社树扶桑中国古代“社稷”象征国家,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是由天子主持的国家重大祭礼。属于五礼之中的吉礼。天子祭社稷旨在为天下“祈福”。社日分春社和秋社,通常在春分秋分前后。远古时,适逢建国立邦、祈福禳灾,都要举行社祭,殷商、燕、齐、鲁、鄘、卫、陈、郑、楚诸国,都是以桑林为社。《路史余记》记载:“桑林者,社也。”树神崇拜风靡世界各地,国人偏爱扶桑,缘于太阳“东升于扶桑,西落山于若木”,扶桑是太阳树,生命的象征。屈原在《楚辞•九歌•东君》载:“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海内十洲记•扶桑》:“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郭璞《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根据典籍记载我们可知扶桑是架构天、地、人的桥梁,非同寻常,天生异像相互扶持。社祭选择扶桑为社树。

6.桑林交合桑林交合有的资料或著述中亦称为“野合”。先秦桑林交合是普遍的现象并不被诟病,《周礼•地官•媒氏》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墨子•明鬼》:“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乐而观也。”大禹与儒家孔子据说都是桑林交合而生。传说大禹与涂山氏女交媾于桑林。王逸注屈原《天问》“言禹治水,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台桑,即“春台”也就是桑林。《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后又有引申,若桑濮用来形容男女间非正常的会合;又比如:用桑中或桑中之约、桑间月下或桑中之奔象征男女幽会或私奔。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礼教兴起之后,对男女之间的行为有了规训。《孟子•离娄上》有云:“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二)空桑文化

1.空心桑树

(1)伊尹诞于空桑历史上但凡著名的人,为显示其超群绝伦与众不同大都臆造其非同凡响之出身,我国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殷商时期的权相贤臣、帝师、先庖伊尹据说生于今伊河之空桑。在《吕氏春秋•本味》“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梦,神人告那之曰:‘臼出水而东走,勿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取名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屈原《楚辞章句》和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此特别的出身,注定身具殊才,匡时济世。伊尹从陪嫁师仆到商相阿衡,从汤小臣到汤之重臣,,先后襄助商汤至沃丁五位君王。倡导“以德治国”造就了商朝六百多年的宏图伟业。他死后,沃丁更是以“天子之礼”厚葬。可见当时人们对他的尊崇程度。历来对伊尹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例如,《韩非子•难言》“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更有人直接将伊尹比肩孔子,“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把历史上的元圣伊尹和至圣孔子相提并论,可见充分肯定了伊尹的历史功绩。

(2)孔子诞生于空桑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二千多年的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创建了施政的圭臬,如今世界各地诸如亚洲、非州、欧美、美洲、大洋洲等地纷纷兴办孔子学院,秉承孔子“和而不同”的宗旨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儒家经典理念,诠释中国文化与宣扬国学教育,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建立广泛的友好互信关系,树立仁厚谦和的国际形象。孔子可谓万世师表,功不可没。如此非凡绝伦之人,世间罕有,不愧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对他的身世亦皆多神化。譬如在《春秋演孔图》中载:“孔子母徵在,游大泽之陂,睡,梦黑帝(遣)使请己已往梦交,语曰:汝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此处空桑,我认为是空心桑树之意,伊尹与孔子皆诞生于空桑。

三、意桑文化

我国传统农耕生活的典型缩影,男耕女织,为了便于生活需要,古人常在住宅附近种植桑树和梓树,一方面这是生活的需要,便于采桑养蚕;另一方面古人由于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等原因,不可避免的要背井离乡,前往异地他乡。每当人们想起家的时候,自然而然想起家附近的桑梓树。很好的凝结故土的情结。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人们的思乡之苦,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桑梓”代表故乡。常常表示离家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词典赋中对桑的描写或含蓄委婉,或直抒胸臆。桑麻指代农事;桑户来象征古人简朴的生活。如《诗经•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桑女“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表现少女辛勤劳作采桑的情景。《卫风•氓》描写女子形容姣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减色衰则被描写成“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方面通过桑树的繁盛和枯损生动的表现女子的容颜;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时光去而不复,光阴荏苒。“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采桑养蚕劳动的成果可以满足人们衣被服饰的需求。今人与古人共同之希冀就是都对后代寄予厚望,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孩尤其倚重,故《礼记•射义》记载“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人之初生时,家人希望将来男孩志向高远;人之垂暮之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事,世事变幻无常则用桑海苍田来比喻。人生变幻莫测,故士大夫们难免有避世隐居优游林下的向往,于是就有了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四、画桑文化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对桑的刻画,桑树的形象大多简括,譬如:桑林野合图、种桑图、采桑图等。再现了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当时女性是桑林劳作的主角,围绕桑林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桑画典故,例如《秋胡戏妻》《陈辩女》《陌上桑》等。在这诗篇中通常塑造了辛勤劳作、善良淳朴、坚贞刚烈的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热情的讴歌了对爱情的执着,对命运的抗争。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蚕桑丝织业的发达。

五、桑林“汤乐”

相关栏目更多

烟文化论文

相关期刊更多

新闻与传播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汉语言文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大学

语言与文化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爱利特教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语言与文化研究》编委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