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校网络教育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精选

网校网络教育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第1篇

一、我国网络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想把网络教育办成大规模、全铺开的形式是绝对不可能的。就中学而言:

1、现有的教育体制不允许。我国的中学仍是以追求高考升学率为最终目标,广大中学生仍摆脱不了为高考拼命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他们抽出时间用电脑去查资料,往往被认为是“玩物丧志”,浪费时间。学校也不敢轻易尝试,怕影响了升学率,砸了牌子。

2、即便有胆量去尝试,也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一台主流配置的电脑售价也在5000元上下,为满足全校学生都能使用,至少也得几百台,再加上维修、上网的费用,的确是个不小的数目。现有的一些重点中学,凭着名气,凭着生源,也许还能应付。但那么多普通学校呢?经费对于他们,的确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教师的素质也不足以完成这项大的改革。好多教师自己都是受的传统教育,他们往往非常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对于电脑,有的甚至连收发邮件都还不会,又如何让他们去制作课件,很好的引导学生在网上学习呢?

上面是中学的情况,鉴于这些情况,很多人就提出,既然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

那我们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应把发展网上远程教育的重点放在高校。当然这样的提议有它合理的方面,现在在一些大专院校也的确正在实施,但效果如何呢?现在很多已招生的网络学院根本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网络学院。一位网院的负责人这样说:“学生愿意课堂上,就课堂上;愿意网上上,就网上上”,听起来似乎很民主,但连具体该如何办学,如何上课都尚未搞清,学生都已招进了校门,这又何谈有什么教学成果呢?而且,现在大多数网络学院的学生,其实仍只是求一纸文凭。很多学生以前也从未接触过电脑,进校后都要从最基本的学起,这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这一代的学生仍是受的传统教育,学习自觉性很差,自学能力也不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够,他们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法,突然解放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去学习,他们很有可能是面对着电脑,迷失了方向。可见,很多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网络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发展。这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

二、网络教育实施中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那是不是干脆就不搞网络教育了呢?肯定不行。我们不能不承认网络教育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好处。而且这又是一次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我们一定要自觉的迎接挑战,不能再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水平越拉越远。那我们究竟应该干些什么呢?有人提出要制作好的教学软件,要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然而,目前再精美的教学软件也是设计者从现有的教学模式出发设计的,根本没有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这是他们的思想仍受制于传统教育的结果。在中学,计算机课程也永远只能被视为副课。可见,这些都只是流于形式的提议,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寻找、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问题的解决,首先都取决于指导思想、思路、观念、理念的正确与否。想办好网络教育也同样如此。真正于网络教育最有好处的,还是思想上的变革,是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也就是说,网络教育实质是向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大挑战。

网络教育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学校、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根据时代的要求,更新我们旧有的教育理念,仍以昨天的教育思想来引导今天的教育,我们就不可能得到什么积极的成果。我们应该真正从思想上对网络教育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新型的教育观。网络时代要求我们21世纪的人才不是高分的人才,是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的人才。然而这些都将成为今后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对旧有的教育思想有所扬弃,并加进新的,适合时展的新思想、新观念。

其实,就我国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变革教育思想也是一条最切实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如上谈到,在我国中小学阶段还无法全面实施网络教育,但它却是办好网络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育思想转变的重中之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在每一所中小学配上电脑,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全部实施网络教育,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小学这漫长的几年里,给予每一个学生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良好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扎实的知识、自觉的学习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勇气,这都是我们在中小学时代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十二年里,我们的确有好多比应付高考更重要的事要做。在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旦转变,他也就不会仅仅受限于升学的压力,而有时间就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路。在教育过程中,他又会将他的感受、体验传授于他的学生,在思想上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样,大家才不至整日受困于升学无形的压力,才有精力去思考那些真正于自己今后的生活有用的东西,才会想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会自觉自愿的去学习,才有心情抬头去看看这个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有兴趣去接触那些新鲜的事物。这许多的变化,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配备几百台电脑就能完成,也不是上一两门计算机课程就能取代的,它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真真切切的变化。这既解决了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今后实施网络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让整个教育实现了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才不会因失去了高考这个唯一目标而失去了方向,相反,他们仍将对学习、对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教育便容易多了。可见,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网络教育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它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很多的经费,便能为网络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中小学如何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正如上面所说,中小学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决定网络教育实施顺利与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努力实现这一转变呢?

1、正如上面提到,首先,是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观念的转变使得中小学教育的本质意义更加丰富,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就更高。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教师这个角色的功能,就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懂得计算机的操作,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思考、总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懂得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潜力何在,再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不以培养高分的学生为最终目的,而以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自身优点和潜力。教师的眼光也不应仅仅限于课堂,还要放眼社会,只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2、21世纪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老师一人的事,也有家长的一份。在这个新时代,家长的

观念也要有所改变,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才算是让子女成材,并不是将子女送入大学才算是最终目的。新时代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人,需要的是全方面发展、有优秀品格的人,否则,即使以再高的分进入大学,在大学中,没有了压力,没有了中学时代的束缚,也可能会因失去目标,而在大学校园里迷失方向。因此,家长不应用分数的高低或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作为评判子女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多注意培养小孩的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自身的潜力,并随时加以鼓励和培养;要让小孩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对新时代下的人才观有深刻的认识。

3、社会,在这一环节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的诸多媒体应充分发挥他们各

自的特长,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来意识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是由国家1994年开始投资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范围的计算机学术网络,现已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领域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但直至今日,也很少有人对它们有很多的了解。人们都十分熟悉新浪、263、卡秀、网易等等这些商业网站,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教育网站的名字,更别说了解了。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我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和宣传力度的确不够大。教育是国家的大事,媒体应多尽一份力,让人们通过它,都来关心教育,了解教育,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种途径。

四、总结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第2篇

1、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现状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提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设计、开发、评价、利用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两大对象之一,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教育资源,现在还未有统一定义。从字义上讲,教育资源库就是各种关于教育的资源的汇集,本文所讨论的是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出现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如教育网站、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从服务目标看,有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也有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也有为社区(community)教育服务的,等等。本文只讨论中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问题。

中小学网上教育资源库的种类有很多,包含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教研论文库、学科教案库、题卷库、课件素材库、课件库、教育法律法规库、招生考试库、教育产品信息库、教育机构库、共享软件库、图片素材库、动画素材库、音像素材库、百科知识库等各个方面。

现在已经有许多公司正在进行中小学网络教育库的开发。如,北京腾图科技集团开发的国内教育教学资源库由教育部中央电教馆监制,它由中央电教馆教育专家、学科教学专家、学科研究员、学科编辑、多媒体开发人员以及地方的优秀教师,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导,参照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制作出权威的、标准的各学科教学素材,提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资源,汇集了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四大基本媒体形式。中基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中小学校和地区教育城域网,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清华同方思科公司"基础教育资源库",包括城域教育网版本和校园网版本的基础教育资源库,如学科课件库、学科教案库、优秀公开课、学科挂图库、信息技术课资源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科利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学科教育资源及管理系统,包含学科资源及第二课堂、教育论文、通用素材等教育资源,可以为建设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专题库服务,元数据采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数字图书馆。根据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的需求,她包括“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多媒体教育教学素材库”、“百科知识库”、“图书库”、“教材库”等资源,既有原始素材(原材料),又有经过初步整合加工的素材(组件),还有按照课堂教学要求整合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素材(成品课件和教案),为教师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积件,便于教师组合、参考借鉴和选择使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与学的需要。

这些教育资源库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小学教育而展开的,表现形式各有特色,所提供的与资源制作、组织与管理相关的功能也大相径庭。对一些教育资源库的核心管理功能进行概括,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功能模块:资源制作、资源导入/导出及上传/下载、资源检索/浏览、权限管理、统计、分类。当然,由于不同开发资源库的开发者由于本身实力及着重点的不同,它们对这些功能的实现程度相差很多。

2.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前进的步伐,影响它的长远与整体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统一规划,缺少协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由于现在许多公司、企业参加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缺乏统一规划,各个资源建设者之间的合作是比较困难的,竞争在所难免,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许多网校在开展远程教学时,通过与公司合作,从教学系统支持平台、教学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都是全部重新开发。其实目前网上的远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相似,如中小学的远程教学基本上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主要学习科目为主。

第二、我国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不足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数量和种类不足;二是内容不够丰富;三是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中符合网络教育特点、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上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好的网上素材库和网络课程较少,缺乏网上多媒体课件。一些远程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是将教案的文字材料以网页形式放到网上,这样的教学形式单一死板,对学生缺少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少数附以教室授课的视频图像,但由于目前网络传输速度慢,视频图像的连续性很差,没有多少可视价值[1]。教学资源不足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不同的公司、学校,都关注提供课堂教学内容,资源库建设基本上围绕基础教育知识点做文章。

第三、教育资源库偏重资源建设,而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组织重视不够

考查已有的教育资源库建设状况及提供的服务功能,可以看出,许多教育资源库都将重点放在如何制作更多的资源,资源是它们的一个卖点,但对这些资源的组织方式却很原始、单一,提供的查询检索服务比较初级。如一些教育资源库只将资源根据年级、学科分类,这种组织方式假定用户都已经知道自己的需要,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资源。但教育资源库的用户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教育资源适合自己使用,他需要浏览或进行检索。由于资源组织的粗糙,造成这些资源库不能提供方便快捷的浏览,也不能提供多种检索手段,因此不能满足用户的各种知识检索需求。

第四、由于使用不同的资源制作或元数据标注标准,不同资源库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

由于缺少资源库建设各个阶段的统一标准,不同资源库无法共享数据,甚至元数据也无法实现互检互换。对用户来说,如果他购买多个教育资源库,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综合使用,不能达到”1+1>2”这种使用效果。

3、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

基于对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提出教育资源建设的层次模式。它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的标准

我国已经开始这一部分工作,如制定《基础教育元数据建设规范》,但还需要更多的标准,包括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公用素材、教学素材、课件等)在不同库之间互用的标准,如资源的封装;不同资源库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标准,等等。

第二、建设各级资源中心,包括全国教育资源中心、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及各省、市教育资源中心

全国教育资源中心要由国家来统一管理,对全国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索引,并存储一些关键、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提高对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可以建立分区教育资源中心,它们提供全国教育资源中心统一索引的镜像。各省、市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源中心,存储元数据及对省内重要教育资源。省以下又可建立地区教育资源中心。各个资源中心又可有自己的资源制作中心及资源服务中心。下级资源中心向上级资源中心提供元数据,以在更高级别上形成统一索引。

第三、各级资源中心的职责分明,不能涉及面太广,而应该各有自己的特色

各个资源中心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制作有特色的资源,形成特藏,而不要使用覆盖面特别广,但全做不好的开发模式。资源中心提供的服务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对用户最有用的服务;如果没有能力为用户提供某些服务,应该与其他资源中心合作,如向后者提供数据(教育资源或其元数据),使用户能从后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第四、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面授,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应该加强网络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网络学习理论及网络教学设计。在这些理论工作的指导下,建设教育资源,而不是简单的制作。同时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形成新的理论框架。因此,资源库的成功建设应是多方面合作的结果。

第五、资源库本身应该是自主的,但应该支持数据的互换互用

资源库是自主的,可以有自己的数据结构、数据格式,但是它们应该尽可能支持在整个资源建设框架内数据互换与互用的各种标准,而不应该对自己的数据持保守态度。只有建立在开放思想上的教育资源库建设才可能持续的发展,取得最终的成功。

有的资源中心既可以提供资源,也可以提供服务,也可以只提供其中的一种,资源中心提供什么取决于它的能力。如果它擅长于资源制作,可以作为一个专业的资源提供者。如果它擅长对资源进行组织管理,提供检索与查询服务,则可以专门作提供服务的事情。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可进行数据交换,数据交换的方式可以交换教育资源本身,也可以只交换元数据,这要由资源中心自己决定。下面对图1中的资源制作、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问题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资源制作必须遵守相应的标准,如制作资源时有采用的媒体形式最好是通用媒体,以使普通用户能方便地使用,而且资源中心与资源中心之间交换资源后能互相使用。在资源制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为资源进行元数据标注,进行元数据标注时,内容可以采用资源中心自己的元数据标准,但是在进行资源交换与共享,资源提供者必须能够提供符合元数据标准的资源元数据[3],如:IMS的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EEELTSC(LearningTechnologyStandardsCommitt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的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DublinCore的DublinCore元数据标准,ADL(AdvancedDistributedLearningInitiative)提出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以及“基础教育元数据标准”,等等。资源提供者应该提供符合什么标准的元数据,取决于它与需求方的协商,资源提供者要按照需求方的要求提供元数据。这样,需求方才有可能理解元数据的语义。国家应该定义一种元数据标准,如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所有的资源提供者都必须能够提供这种格式的元数据,以达到最小程度的元数据共享。同级资源中心、不同级资源中心之间都可以进行资源交换。

资源中心在进行资源交换要对资源进行标准化封装,从一个资源中心导出的资源包可以被另一个资源中心使用。资源交换只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元数据的交换,这是资源中心进行数据共享的比较合理、易于实现的方式。通过元数据共享,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资源中心提供的用户界面,在来自多个资源中心的元数据形成的联合元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资源中心之间如何交换元数据?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建立一种资源中心之间交换元数据的机制,制定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建立元数据在资源中心之间进行交换的框架。为了建立这个机制,我们可以从其它领域借鉴一些研究成果,如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已经对互操作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研究的最新成果是OpenArchiveInitiative提出的OAI-PMH(OpenArchive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4]。OAI-PMH是基于元数据收获这种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数字图书馆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协议,它比较容易实现,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得到数字图书馆界的重视。对OAI-PMH进行研究之后,我们认为资源中心之间元数据交换协议的制定可以OAI-PMH为基础,考虑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特点,对一些OAI-PMH没有考虑而对教育领域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如元数据的推送(push)方式,权限管理问题等,对OAI-PMH进行适当的改进,结合SIF(SchoolInteroperabilityFramework)[5]中的一些规范,来满足教育资源中心之间进行元数据交换的需求。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第3篇

个性首先是指现实的个体。

现实的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活的生命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差别,人不仅区别于自然界一切其他生物物种,就是每个人也因其先天的遗传基因等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生理差别,这也是个性作为其它差别和特点存在的最一般前提,亦即个性的自然的和物质的基础。这种差别也是多种多样:有外在的相貌,也有体内遗传基因等不同方面。人既是生命的、肉体的、生理的存在,同时更是有意识、情感、欲望的,即个人的心理差别。即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是人有意识。

在心理学上,有把人的心理差别分别通过对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加以逐一分析,从而通过认识和分析人的心理差别去认识人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在与自然和其他人即社会存在中生产和发展自身,人的个体差别也是在家庭、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得以实现并逐渐完善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认识到自己是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即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在以劳动为起点生产自身到以实践生产、改造自然和包括自身在内的周围环境,并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个体和个性不是两个不同的人,而是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视角。

上述分析可以将人的个性定义为:个体主体的自为的社会存在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个体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创造发展性等特点。

大学生因其所处特殊年龄段和校园学习环境,具有鲜明的思想独特性:

首先,从年龄段分析,大学生正直风华正茂,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具有很大可塑性。

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区别于他人的遗传基因和形体特征上的唯一性,又因每个人的生命之唯一性而使他的个体存在具有不可重复,他人不可替代的特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承担着特定的社会职能,体现着特定的社会关系,加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他人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社会特征,从而使之成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个人,获得自身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使他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可见,大学生活是间于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时期,也可以说是大学生独自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正是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分析,通过和师生的交往和沟通,并在不同的时间逐步调整和完善乃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从大学生整个人生看,大学生思想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自主性是个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个人按照一定的合理的意志去生活、去行动、去决策、去评价。没有自主性就谈不上形成人的个性。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人,就像繁殖出来的奴隶或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他们主人附属品。”自主性相对与依赖性而言的。

创造性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内容和内在动力,是个性的最高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往往能够依据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和客体内在固有的尺度,并以自己的实际活动把二者统一起来,在专业方面和个人兴趣方面创造出全新的观点和成绩,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个性思想。未来的任何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客体与在大学期间形成的自我创新观点的结合。

个体主体存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或外化就是能力。一般说来,思想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较强的创造性,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反之,个性不突出的人,则往往依赖性较强,顺从而保守,缺乏自为性而能力不能发掘出来。

第三,大学生感情丰富而理想化,具有很强的波动性。

大学生是通过高中阶段的努力而考入高校,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又因刚刚从家庭独自走向校园,有许多生活、情感和经济上的问题需要他们独自面对和处理,往往在内心中有很强的自我理想化的思想倾向,但在面对真正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又有很强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第四,从个性的实现方式来看,大学生只有在社会中,通过个性的社会化才能得到实现。

个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个性的发展是多方向的,因此似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随意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个性。然而,现实生活决不是这样的。人的个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必然要受到个人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或制约的。大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园生活学习中不断的碰撞和沟通中认可和实现上述的个性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重视人的个性独特性,培养人的独特个性,决定教育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套用的模式。个性化教育目前是一种指导思想,其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某一个阶段,而是渗透于人的发展的全过程和教育进程的各个阶段。时间上,贯穿于学前教育、在校教育、继续教育;空间上,延伸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个性化教育可以说是为实现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教育,针对人的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切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形成完善个性的教育过程。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可以带来许多方面的转变:知识的拥有到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贮备到知识的运用,信息的占有到信息的更新,单一的评价标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体制下由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这其中不仅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家庭等各个环节,其中的高等院校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适合的网络载体适应并引导学生群体的个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借助其扩展功效,并获得了巨大改观。

世界上网络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所有大学都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通过建立各种软件资源库、电子图书馆以及网上虚拟学校,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校与师生提供大量信息和广阔的教学、科研空间。

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于1995年底完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主干网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连接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70多座城市近500所高校。清华、北邮等高校已经开始网上教育试点。一些城市的网络教育也正日渐完善。”现代网络化教育的飞速发展,打破了整齐划一、统一模式的传统教育,逐渐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方式达到个性化教育。

在基于网络化教育平台上,传统教育模式悄然地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内容日渐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多样、教学互动成为可能,学习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如何通过建立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完善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是我们应该重视的课题之一。

1、办特色化校园网络,寓教于乐,建构和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内容日渐丰富,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增加适应不同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分领域设置基础性课程、增加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人学习的不同要求,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教学互动的双向式学习方式,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学习革命性的转变。而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浏览网络上信息,了解历史,判断和分析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2004年6月止,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接近9000万,占全球上网人数的9%以上。其中,在校学生占31.9%。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而各高等院校网站又是学生登陆频率最高的,因为学校选课等重要信息都通过网络实现,高等院校如何办好网页是十分重要的办学内容之一。

在种类繁多的各种网站中,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宗旨和学科特点,创办具有科学性的服务性、信息性的特色网。当前高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传递信息。

网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文化交流和师生互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许多院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但点击率却不尽人意。试想,随着网络信息窗口的开通,学生有更加自主多元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机会,如果不能够通过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吸引大学生,仅将说教和宣教的材料放在网页上,只能够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做了一件无意义的事情。因为思想是不能通过外力左右的,一个人可以被囚禁,而他的思想是自由的。

充分利用网络,寓教于乐。应该集中人财物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校园网络,将信息和知识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丰富性和快捷性作用,因为说到底,网络只是又一种工具,而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这其中包括建设网站的工作人员、登陆网站的师生全员。

2、丰富网络内容,建设互动窗口。

随着全球网络化的扩展,人的参照点日渐扩展。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学习交融于生活工作之中,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交融,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与此同时,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人们学习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所从事职业的需要,还考虑到个人爱好、专业兴趣等,同时寻求个人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价值。

人们接受教育,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知识,更需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习知识的方法、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但接受的是某一学科的体系教育,而且还接受满足其个人喜好、选择、特点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

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进程的加速发展,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选择考核的时间、考核的难度、考试内容等进行评估和考核。网络为学习者提供起点能力的评估;学习进程中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和媒体,提供教学咨询系统,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与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估体系的网络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能及时、便利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偏离预定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进度做出适当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个性化的、开放而灵活的学籍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应该与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特。”

要实现上述这样的教育改革模式,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网络内容和网络形式,形成网络互动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报告会、演讲、专刊和墙报等形式通过网络化更加多元和快捷,因为网络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多种特点,可以集视听说功能于一体,参与和反馈的功能更强,从而将“化育”在“润物无声”中完成。要做到这点,需要首先及时正面信息,合理设计网络内容和栏目,以丰富而多样的网络信息,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作到知识性、思想性、服务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网上引导必须紧紧与学生服务和管理密切结合,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学习理念,将学习主体转为大学生自己。这就要求,不仅有一批专业的网络创新管理人员、技术过硬的维护人员和积极融入网络生活的学生大军。在网上全面、优质、高效地为大学生提供从入学开始到毕业乃至进入社会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一系列的服务管理工作,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中完善大学生的个性。

3、发挥网络特色服务,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人类发展在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责任的过程中使自身日臻完善,个性丰富多样。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往往被“分裂”,而非“完善”。如何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作为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需要能把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生存过程中人性的这两个方面辨证地协调一致。因而教育目的也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教育不应只是培养青年人和成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依此看来,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完善人,才能确保一个人学会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善,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未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我们时代的社会拥有经验和资源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自己,使人成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主体,实现自身潜能的主体,并作用于周围和后人。同时,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修的固定内容,而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这样,才会超越千百年来强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渐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许多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恐惧和担心被人知道后影响日后在就业和工作等种种误区,往往不会主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救治,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救助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而引发的各种自杀、报复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不能够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就成为高校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网上心理教育活动具有平等性,保密性、快捷性的特点,可以起到有别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网络应多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救助等系列栏目和窗口,在相对宽松和隐秘的网络环境中完成大学生心理需求上的科普和释疑工作。如开展聊天室,在校园网上利用快捷的再线聊天氛围进行心理释疑。谈论自己被困扰的话题和看法,许多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自信不足、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交往障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同学惊醒交流,宣泄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从新建立内心的平衡点和参照系,从更开阔的视阈思考同样的问题,往往可以解决内心的块垒,化解矛盾和不良情绪。

此外,提供网上心理测试和咨询活动,让同学可以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时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和救助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相关连接的网址和救治医院的联系电话等。解决大学生因情绪困扰、恋爱和交友、职业选择以及神经衰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在网上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专题心理救助活动,以应对当今大学生因青春期在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引起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网络载体标示着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教育正在超出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正逐渐在时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也正才超出原来课堂固定模式,在网络空间扩展。由于这些方面过于广泛而复杂,以致无法包括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体系”之内。教育活动正在让位于学习活动,学习者本人越来越成为主体,成为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这种关系的转变,是今后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所面临的最急切的一个问题。高校网络建设应该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与社会接轨,不仅与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建立母校联谊栏目,介绍学校专业毕业后的分配走向,发展空间,同时和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互动平台,从学科特点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了解社会开设窗口和通道,发挥网络化信息共享资源,为开阔大学生视野和心胸打开新的视窗。并通过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中感悟人生,锻炼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关键问题是体制的更新,尤其是评估体制。仅从升学率看教师,盯着分数看学生的原有评价标准必须加以改变,实现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网络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教育者成熟程度的提高,允许学生有越来越大的自由和权利。网络化教育能够顺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也体现了认知规律的内在要求。只有贯彻这样的全新理念,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才可以实现。

Abstract:Withdigitaltimescoming,studentscouldknowandusemoreandmoreinformationintheirlearningandliving.Itshouldbetheimportanttaskforustobuildcampus’network,enrichstudents’spirituallifeintheentertainment,improvethestudents’moralandpersonality,whichrevoluteanddeveloptheprogressesofalluniversities

Keywords:personality,campus’network,collegestudentsthought.

参考书目:

[1]《网络的未来》安妮利尔瞻编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改变人类命运的科技力量》(法)埃利奥特史密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人格心理学》(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

[4]《科技革命影响论》黄顺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哈佛人才》向洪等主编青岛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第4篇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历程。十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大体经过了三个时期: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以各类“红色网站”的建设为特征的主动应战阶段;以综合性网络社区的发展为特征的自觉深入阶段。

初步探索(1994—1998)

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尚未形成;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使用上走在前列,受到来自网络负面影响的强烈冲击;网络思想教育实践在被动局面下初步展开,“防、堵、管”是主要的工作对策;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应对策略。

被动局面下的“防、堵、管”

随着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的全面启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初步展开,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在学生会、学生科协的组织下建设了一批以宿舍楼为单位的局域网。1995年8月,水木清华BBS网站开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站点。

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超前性,不但体现在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而且还体现在他们的网络使用意识。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不足,对网络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上网经验少,对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二是网络信息传播使得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信息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面对大学生注意力向网络转移,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载体;三是大学生们面对空前自由的网络空间,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

基于对高校网络化发展,以及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思想观念变化的思考,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关于网络思想教育的论述,在1997年前后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理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特别关注了网络对于大学生政治观念、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性。如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关注“信息高速公路”对高校德育的挑战,提出必须重视网络上的安全和犯罪问题、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信息污染等问题,关注网络给高校大学生道德状况带来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一是“防”,国家要建立健全法律和规范作用,监控网络信息和行为;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防止网络危害。二是“堵”,堵住有害信息的传播,学校要审查、控制网络信息的内容,运用技术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三是“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开展正面的宣传教育。

主动应战(1999—2000)

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较快,各类红色网站应运而生,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网络思想教育理论研究已经在一些局部领域首先得到展开,重点集中在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研究方面。

主动建设下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到2000年年底,CERNET连接了800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以此为基础,一些高校实施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园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开始主动走上网络,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1999年4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71班”党课学习小组,在一台宿舍楼联网计算机上推出了班级的共产主义理论学习主页,起名“红色网站”。这一新生事物为互联网上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开拓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2000年前后,在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批承担网络思想教育的红色网站纷纷建立起来。不断壮大的红色网站构成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校园BBS也逐渐成为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群体交往以及信息交流的重要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发生的几起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中,校园BBS显示出在消息扩散、舆论动员和“网络串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一些高校党委成立了由网络建设、宣传教育、学生工作及网络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领导;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投入了专门的工作队伍和经费设备;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和答疑、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校务公开咨询等网站。

随着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条件,一是在理论认识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分析,更强调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必要性。二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原则,如完整性原则、积极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三是探讨了思想教育进网络的方法和形式,提出在内容上要做到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在形式上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各个板块等。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形式成为关注重点。

自觉深入(2001—2004)

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更加成熟和完善,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形成校园网络依赖,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拓展到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网上教育逐渐与网下教育相互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进入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全面发展下的综合网络社区建设

2001年以来高校校园网建设与应用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一是网络在管理、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广泛应用,建立起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二是网络实现了综合服务功能,新闻宣传、后勤服务、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各项服务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三是网络普遍进入学生宿舍,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创造出一个新空间,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高校开始大力建设校园信息门户网站。学校通过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网络思想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理论创新问题开始探索。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全面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经验。2001年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在15所高校进行了“互联网对于高校师生思想影响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工作。2002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召开工作研讨会,对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全面探讨。

二是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理论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力图从整体上探讨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围绕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要素展开论述。其中,对德育主体的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教育主体要从高高在上进行思想理论“灌输”的思想权威转变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也有人针对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九种角色要求:观察员、员、情报员、引导员、编辑员、咨询员、技术员、档案员。还有人提出了生命线意识、阵地意识、真理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创新意识等网络思想教育的新观念。

三是多学科、多视角的专题研究。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探讨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视角提出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难题在于大学生注意力的散失,网络德育研究要准确了解把握大学生心理需求动向等。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研究,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入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立足于两类阵地——宣传教育网站和校园网络公共论坛;二是协调好两支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工作队伍;三是落实两大任务——建设和管理。在网络思想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思想教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从工作研究发展到理论研究,从单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局部研究发展到系统研究,力图建构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

十年启示(1994—2004)

充分认识网络对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刻影响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首先是一个校园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密切联系的环境。大学校园的网络建设与应用走在了社会的前列,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全面深入到学校各方面工作,广泛关联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网络活动已经明显地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网上和网下的结合上,来认识和看待高校育人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增强时代意识,拓展和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工作职能,主动、自觉地深入到网络环境发挥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影响全面覆盖学校的育人环境。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是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传播和人际沟通的技术形式日新月异,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方式、思想活动的过程、个性心理、行为方式乃至网上话语的形态等,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和新规律。网络环境已经明显地成为改进、创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亲和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调整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式方法,主动、自觉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在继承优良传统和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创新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和手段,使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育人环境同步发展。

这种新的育人环境是一个网络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互联网作为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使网上思想文化交流显现出分散性、便捷性、跨国界等特点。一方面,网络提供的思想文化信息海量、丰富、多样,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这些信息良莠复杂、真伪难辨、正反交错,泥沙俱下。高校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校园网络已经明显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要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突出的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战斗力,主动、自觉地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勇于应战错误思潮,充分运用思想教育的政治优势,建设高校新的育人环境。

充分重视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深入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关键在于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点。

首先,实践性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而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显得更为突出。网络思想教育发展的十年历程表明,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理论研究在发挥指导作用方面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网络意识和网络实践经验弱于教育对象,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其次,技术性强。从本质上看,思想教育活动是各种形态的思想意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思想教育的介体伴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等都取决于实现这些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的物质基础。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网络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实现基础和运行机制。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必须借助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网校网络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相关期刊更多

数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教育厅

长春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