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会计论文

碳会计论文范文精选

碳会计论文

碳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1.1碳会计的会计环境基本成熟

随着碳会计理论研究的相对成熟,要想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中,首先就要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监督机制;其次要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规范标准;最后要取得政府的支持。而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相继推行了若干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与此同时,我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已积极投身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去,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我国政府不断的推出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创造出来良好的外部环境,碳会计的会计环境也已基本成熟。

1.2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碳会计的发展

我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逐步增强了相关意识,意识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这些无疑都促进了碳会计的发展。

1.3国外的优秀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碳会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体系也相对成熟。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理论体系,实际的操作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既有促进碳会计发展的法律体系,也有精准的碳排放量计算以及相关标准。我国碳会计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以及碳会计的良好发展。

2碳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纵观国内外的碳会计研究,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从计算碳排放量向计算碳排放价值转变;第二,分析探讨的角度由环境保护转向低碳经济理念;第三,从宏观研究向具体的活动研究转变。

2.1事项法

会计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法研究和事项法研究,价值法研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美国学者就提出了事项法会计,有效弥补了价值法的弊端。事项会计法由于计量属性的引入,极大地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方法中,会计人员只需要输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相关的计量属性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事项报告。

2.2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确认

全球经济因低碳经济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日常运营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企业不仅要变更生产方式,还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发展绿色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对碳排放的相关经济状况进行核算。会计要给低碳投资项目提供有益的信息。

2.3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在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国外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上选择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单位,碳会计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交易市场的成熟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在交易市场活跃程度的划分上,财务会计的界定值得我们借鉴使用:第一层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第二,存在与该产品类似的产品活跃交易市场;第三,没有活跃市场。具体的计量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市场法,是指企业在运营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的计算,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计量方法,但是却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第二,替代市场法,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以环境质量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差别为依据,来对环境价值价值进行评估。这种计量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其客观性稍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是较为适合的。

3结语

碳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可靠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相关性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的预测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可靠性和相关性共同服务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状态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并行不悖,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却常常出现矛盾,很难达到统一。人们在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例如,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验证,从而使可靠性受到损害;相反,如果一直坚持如实反映,那么等到条件具备时会计信息可能已经失去了预测价值。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人们只能根据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行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就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权衡的结果。在此模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都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市场变化的影响。历史成本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据的是实际发生时的数据,较少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判断,比较客观,容易确定;加之其有各种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可随时验证,能够减少任意操纵与歪曲事实的行为。而且,历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协调不同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但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过,虽然历史成本并不直接报告企业未来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从而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所以历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是相关的。传统会计在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时,偏重于前者,而且认为使用历史成本导致相关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历史成本会计作为主要的计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使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历史成本在某些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其原因是:

1.企业产品周期的缩短,市场风险增大,造成资产的市价与历史成本的差距扩大,必然会加大历史成本与会计目标决策的不相关程度。同时,信息时代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迫切要求会计能对产品的更新率及相应的成本流转率进行计量,而历史成本面向过去,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2.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问题。英国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巨额亏损的发生,人们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进行预防和披露。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力求准确和客观地反映过去的交易事项,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类合约无法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

3.对于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现行计量模式并不对它们加以计量,但是这些资产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予确认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若予以确认,应如何计量?这并非历史成本会计所能够解决的。

三、公允价值能否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代表”。与历史成本相反,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反映,体现资产和负债在某一时点上的实际价值。它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具有预测性价值的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为相关。然而,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利用估价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例如,采用储备会计对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估计时,首先要估计折现率和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现实经济环境中的折现率并不是固定的,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非常复杂,这些都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结果,一方面,估计数可能偏离实际数,造成计量不准确;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估计为会计信息操纵预留了空间。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相关性提高的同时,却丧失了可靠性。

历史成本较公允价值可靠,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相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用何种计量模式更能提供对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先后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准则。“FASB内部的辩论不是要不要公允价值,而是什么时候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吗?不少会计学家,包括佩顿和利特乐顿、井尻雄士、莫茨等为历史成本进行了辩护。双方分歧的实质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谁更重要。当前,美国会计界倾向于考虑相关性。Wallman将相关性等同于有用性,他提出的彩色模式中把相关性看作至高无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其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因此,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允价值将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险活动等方面,但是历史成本仍然是基础,绝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超级秘书网

四、对历史成本会计的修订

1.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都不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优势,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未来的计量模式应该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须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使会计信息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碳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年金

1企业年金会计

企业年金(即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鼓励下,根据本单位经济状况自愿为职工建立的,一种以弥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足、提高职工退休生活保障水平为目的的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退休金计划》将企业年金称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退休金计划,退休金计划分为确定缴费型计划(DC,Defined-contributionplan)和确定给付型计划(DB,Defined-benefitplan)两类。在确定给付型计划下,企业单方面提取退休金,向在职和已退休雇员提供退休金,其金额通常根据雇员工资和服务年限,由保险精算员定期计算企业承诺的退休金现值,会计处理较为复杂。

2企业年金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年金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日益迫切。

2.1企业年金会计发展条件不完备

2.1.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统一任何国家的法定基本养老保险都是企业年金得以发展的基石,只有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成熟定型,企业年金建立的基石才会稳定,企业才能理性地选择并确定企业年金的水平与方案。因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是全国统筹,而现阶段仍然停留在地方统筹,各地执行标准宽严不一,征缴费率不一,表明这一制度的不确定性明显,企业的成本负担也处于不确定之中,这种不确定性很自然地影响到企业年金的选择与定位。

2.1.2资本市场发育未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经验表明,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往往是企业年金发展的重要诱因。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完全成熟,投机风险依然存在,企业年金通过资本市场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分享份额还很困难,这也构成了企业年金难以发展的负面因素。

2.1.3缺乏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在《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已经在税收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突破,但这些政策仅在各试点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执行,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开,并且各试点地区的实际税收优惠水平又各不相同。同时,由于没有实施细则,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工资总额过于笼统,忽视不同企业工资水平差距而“一刀切”等问题。关于运营企业年金机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关于信托机构的税收政策,目前也未予以明确。

2.2现行企业年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2.2.1企业年金的会计规范不全面我国企业年金采取先由企业及其职工缴费,交由受托人选择的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基金托管、账户管理,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本身,二是企业年金基金。

2.2.2缴费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的不足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中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年金被限定为缴费预定的个人账户方式(DC模式),年金基金管理的法律形式被限定为单一的信托模式,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信托制度和产权制度还不够明确。因此,单一模式的管理与经营很可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向多元化发展。事实上,在确定缴费型计划(DC计划)中,退休人员的企业年金受益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鉴于我国国情,DC计划最大的缺陷是:老员工的企业年金累积时间太短,即便企业为其多缴费,最后领取的养老金也非常有限。由于企业的决策层一般年龄比较大,所以在推进企业年金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定的阻力。

2.2.3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首先,财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企业年金基金与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都有关联,对于由谁来编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以及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披露的责任是什么《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都未明确。其次,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充分。《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只设计年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和净资产变动表,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受益人不能够直观地从现有报表中了解到年金资产的收益情况。

3完善企业年金会计的对策

3.1加快企业年金发展的脚步

3.1.1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权利与义务要平等,竞争环境要公平。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制统一起来,就是国家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种取向,但还需要在其他方面继续努力,真正让所有企业都成为市场中的平等主体。在市场公平、主体平等竞争的条件下,效益较好的企业自主选择建立的企业年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它是企业发展良好的一个标志。

3.1.2促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成熟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险这一法定制度的补充保障,因此,在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同时,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将共同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定型与成熟作为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条件。只有将法定社会保险尤其是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石建设牢固,企业才可能在既定的基本保障制度之上考虑企业年金机制。

3.1.3加强对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家税制对企业年金的支持要尽快明朗并达到可操作化。给企业年金以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益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保障民生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增进国民福利是政府的根本职责所系,而企业年金是能够增进福利的机制,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来调动企业增进劳动者的福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政府效能最大化的一个方面。超级秘书网

3.2健全现行企业年金会计核算

3.2.1明确企业年金会计主体新颁布的《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从2007年才正式实施,目前对企业主体的年金会计规范缺乏,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有关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架构,逐步构建年金会计体系、规范年金会计的核算。而企业年金会计体系的构建,首要问题是界定会计主体以及划分会计处理的归属。在企业年金筹集及缴费环节的第一阶段的会计主体为企业(缴费单位),会计处理遵循传统会计基本理论。

3.2.2继续研究确定给付型年金模式DB计划下,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时按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支付一定数额的退休金,满足退休职工的正常生活需要,故能真正发挥养老金计划的社会保障功能。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中的社会统筹部分从性质上看属于DB计划,但会计处理建立在DC计划之上,没有反映退休金计划的实质。

3.2.3重视年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会计报告上,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应该充分完整的披露。企业年金经历两个会计主体,因此企业年金的会计报告也应该包含两个主体的会计报告。同时,在企业年金会计报告中应充分披露与企业年金有重大关联的管理人的信息与责任。另外,企业年金是退休金的一部分。其运行不仅涉及到所有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因此,应实行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送、鉴证制度;定期公布个人账户信息,以便于了解企业年金的运营状况,评价企业年金管理的绩效,确保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晓红.企业年金会计处理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分析[J].商业会计.2006,(5).

碳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会计内部控制概述

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利用审批授权流程、财会保管记录、相关职务相分离、内部审计、会计风险控制、预算控制等控制手段来保障企业会计核算分析数据的可靠、完整及有效,该内部控制手段应该有组织规划的实施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才能真正起到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煤炭企业的会计模式由于煤炭生产的区域差异而分散性非常大,稍有不慎会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将受到威胁,只有建设适合煤炭企业经营模式的会计核算模式与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二者切实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内控效果。

(二)会计内部控制要素

(1)会计的内部环境,企业文化及会计文化、治理组织结构、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人力资源政策及职位权责分配等共同形成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在良好的内部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切实的发挥内控效果,否则会计内控措施将形同虚设。

(2)风险评估及控制活动,对会计事项进行科学评估并合理确认风险应对控制措施是内控的重要控制环节,风险评估之后就是进行有效、科学的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控的重要手段。

(3)会计信息与沟通(重要工具),企业及时收集并传递会计相关的内外信息,才能快速沟通并控制住会计活动,才能有助于内控的有效运作和效率。

(4)内部监督(重要保证),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内容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的监督检查,并公平公正的评价记录内部控制效果,相对缺陷地方进行及时改善。

二、煤炭企业会计情况

我国煤炭企业会计相较于其他行业会计具有分层次成本核算、上下级两种级别会计核算体制,单独核算成本等特点,虽然信息化技术有效集中分散的会计核算数据,但是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更容易造成基层会计核算数据失真。煤炭生产场所受自然条件影响,成本变化大且分散过于广,成本过于灵活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稳定性。煤炭企业规模虽然大,但是每个地方的采矿工作与生产工作中成本管理力度过于松散,会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控制制度。基层员工对会计内部控制毫无意识,也缺乏基本的责任及控制积极性,中高层员工虽已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及存在问题,但考虑到控制环节与内容的繁琐性、时期长就没有对会计内部控制进行有效审查改进,且会计内部绩效管理混乱随意性大也未进行及时改革调整,严重影响煤炭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近年来,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环保成本的比重迅速提升,相关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缺乏对该部分的内外部审查监督。我国针对煤炭企业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会计准则,但是具体在企业内部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却令人担忧,虽然部分煤炭企业制定了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只是表面功夫具体会计内控却没有实施起来,特别是专门煤炭项目的会计内部控制完全是盲区。

三、煤炭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对策分析

(一)针对性健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制度,着重加强内外审查监督机制国家财政局和审计局应该定期、不定期、专项对煤炭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进行审查监督,并对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方法提出改进方案,特别是对资源、环保成本会计管理控制方法给予有效科学的指导意见。煤炭企业应定期对下层采矿及生产工作进行调查,对可能存在的会计成本风险进行控制规范,从而确保上下层会计数据的有效可靠性。煤炭企业应该健全对存货、材料、资金、成本等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实时审查监督调整,达到会计内部控制预期效果,才能有利于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降低不必要的会计风险造成企业经济损失。健全煤炭项目跟踪及监控体制,在企业领导者和项目负责人双层有效监督项目会计核算与控制工作,项目完成后还应该由国家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及纪检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严格审计,才能使得项目成本透明且有效控制。

(二)以资金链条为轴心,展开对会计核算及报表分析的内控建设加强每个岗位对资金审批授权的控制,相容岗位虽已分离也要加强内控,特别是资金的控制。按照制定的预算会计内容对资金进行严格分配及核算,使得资金利用率提升和资金会计数据真实有效,有利于高层领导者对企业煤炭会计成本的分析、控制与调整。煤炭生产链条中创造价值的部分进行实时信息监控,对资金回收问题灵活调整,避免内控手续过多造成资金循环不良,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效率。煤炭企业使用资金时,就应该展开预期会计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内控问题,避开和改善内控问题后才允许使用该资金,这样在整个资金链条上就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会计内控。一个会计周期后,对报表内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改进会计内控的方法及意见。

(三)对煤炭企业所有成员会计内控思维教育与考评,提高其自律主动性面对先进的科技市场经济时代,对煤炭企业会计、生产、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应该不断强化他们的生产、控制、专业和道德素质,从专项教育培训、日常工作要求、定期工作控制及改进交流等方法来提高所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在煤炭的特殊地位,应该着重培养其会计内控思维,让其去影响并提高其他人员的内控意识,从而整体的提高企业人员的会计内控自律主动性。根据每个岗位的会计内控职责制定考核项目,达到要求就能给予额外的绩效工资,这样从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与员工都能达到双赢局面。

四、结语

碳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普遍重视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煤炭会计行业整体来说较好,但还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有待改善之处:

1.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情况

对于煤炭企业会计管理来说,信息管理十分重要,因此,无论决策者还是管理人员,都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所有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发展的决策工作,才能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事实上,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在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譬如,由于信息管理未实现透明化、集成化,其不对称性致使会计信息准确度不高,误导了企业高层的决策,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很多煤炭企业的各个层面,还存在隐瞒信息,甚至上报虚假信息的现象,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实,无法正确进行核算,不仅延误了填制报表,同样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方向。

2.资金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管理、融资、销售等类型的风险,是煤炭企业中常见的资金链风险。企业资金的管理,首先要求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强化资金管理意识,做好表率,但是在这方面,许多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不能合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金的现象,造成企业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很多煤炭企业资金管理规划不够详细和严谨,未完善财务分析的方式,且使用方法不当,导致资金大量流失,加之未明确赊销制度,销售回款不及时,从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危及企业正常经营。

3.企业内部资金支出标准不规范

目前,很多煤炭企业对于收支工作的管理缺乏力度,存在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内部资金使用不集中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未统一内部经费开支的标准,因而造成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经费开支严重失衡的问题。从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由于超支现象严重,没有准确把握支出标准,因而导致财务监督乏力,措施形同虚设,阻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煤炭企业会计管理新的发展思路探讨

煤炭企业只有强化内部资金管理,有效控制财务工作,完善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杜绝有如挪用资金等问题的发生,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的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持资金流转的畅通,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关于如何解决煤炭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从根本上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做好科学性决策

煤炭企业只有做好各环节的资金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因为在企业经营流程中,每一个生产、销售环节,都保持着一定的连贯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实时监控资金流转状况,强化各环节资金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与此同时,为避免企业资金链发生断裂,企业应进行市场调研,做好可行性规划分析,合理使用资金。对于企业资金链的管理,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外部管理,改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以避免资金风险。二是内部管理,为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企业应有效监督资金运行状况,健全和规范内部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另一关键即在于内部财产的有效控制,严格规划和制定内部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的物资采购、支出和分配等程序,进一步加强各项资产的管理,对财务漏洞采取合理措施。另一方面,应在企业各个部门,强化资金管理的落实工作。煤炭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关系到企业运营的每一环节,因此,相关管理人员都应提升财务管理意识,而非只有财务部门负责用好和控制好企业资金的任务,要统一财务管理的认识,实施全员参与。同时,也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每项资金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进行全面预算,促进企业资金健全运转

目前,煤炭市场环境复杂,企业外部不稳定因素增多,基本生产压力较大,其财务管理有待完善,因此,企业应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全面进行预算改革。应对企业的现金流转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现金预算体系。首先,建立和完善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资金预算管理表,并根据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重视企业资金流转及核算的研究分析,构建一套完整的资金分析的科学体系。最后,进一步强化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财务预算,使其“金融管理”和“结算中心”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加强企业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促进各方面资金的有效结合,并深化和优化其运作流程,及时掌握预算,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4.规范开支标准,对各项开支计划进行明确

首先,企业的决策层以及财务部门,应细致分析企业资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支计划,经过严格论证,从而制定出符合煤炭企业实际状况的财务开支标准。下一步,还应控制好企业的收支,严格按照年度预算落实收支,力争在预算范围之内控制好实际开支。此外,还应严格执行各项支出的标准,坚决抵制虚假支出的行为。

5.会计工作标准化,提高预算约束效力

完善我国煤炭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以此为基础。其有以下两种实现的途径:一是需要财政部门和人事部门通力合作,根据相关制度,严格执行经费开支的基本标准,经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煤炭企业实际运营状况的财务开支标准,从而使煤炭企业各项经费支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对于煤炭企业的各项日常开支,要在年度预算计划中加以落实。比如说,可将用于业务接待、车辆使用等日常开支纳入公务费开支之中。而公务费的开支总额,需严格限定在一定范围当中,若因种种原因造成超支现象,可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解决。

6.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会计管理效率

目前,在煤炭行业内部,会计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会计工作开展仍以传统的工作方式为主,主要依靠人力的工作方式,不利于会计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人力会计在工作中,难免存在疏漏、错账、漏帐的可能,而会计信息化的引入,能够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大量的会计报表整理、统计、计算工作中,以计算机来替代传统的人力方式,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管理型会计工作的建设,从事更加高级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7.推动煤炭会计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随着煤炭行业的发展,会计工作量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核算型会计在工作的侧重点、工作实效、工作内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决策。而管理型会计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整个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考核的科学规划和实施,实现以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动态管理,因此,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是煤炭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结束语

相关栏目更多

碳会计论文

相关期刊更多

工会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总工会

安徽教育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省教育学会

山东工会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