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贫富差距管理

贫富差距管理

摘要:发展的公正性虽然立足于现实不公正的基础上,然而却必然向着公正的方向前进。因为这符合社会的人本价值需求,符合公民的基本利益。

关键词:发展;公正性;贫富差距

1发展的公正性分析

发展观应当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结合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人的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思考,才具有更大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走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的老路。发展是一个社会普遍性的行为模式,必须符合全体公民的伦理欲求,为全体公民服务,现实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同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普遍公正性发展形成了挑战,这种挑战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公正开始,产生与发展相关的不公正问题,比如教育公正问题、医疗公正问题以及公民权利的公正问题等等,公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公平的主体来看,公平可以为人类公平,民族之间的公平,群体之间的公平,个人之间的公平等。(1)这给人们带来这样的思考:社会存在的不公正现实的条件下,人们追求发展,取得发展的成果,这种发展及其发展的成果不可能不受到不公正的现实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是发展的不协调,带来发展的停止,甚至发展的后退,不公平的发展现实是发展伦理研究的立足点,这种现实的东西不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它要向未来发生一定的变化,不公正的现实同样有一个未来的结局,这种结局不可能是人们思维的方向的一厢情愿,即现实发展的不公正就是产生未来发展的不公正以及发展成果的不公正分配,因为对未来发展的绝对性预测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绝对不公正发展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居然存在不公正的现实,它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发展的可能,即不公正发展,较公正的发展,以及普遍公正的发展。不管是何种结局,从不公正的现实推导出不公正的结局却是不全面的,武断的,不符合思维的全面性逻辑推理,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人自身的发展都是由人以及人相关的社会群体和组织推动的,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各类发展动力。当发展的成果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时候,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的意义,继续着发展的脚步;当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少部分人的幸福和大部分人的贫困时,特别是当社会因此而产生仇富心理,带来贫富两阶层的对抗时,我们就会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危机的办法,履行这一任务的就是我们的上层建筑——政府的任务。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执行着国家的意志,倾听公民的声音,它要解决的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单凭个人力量不能解决的问题,它是具有刚性的权力的实体,并以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公正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2)发展的不公正性现象威胁着经济稳定,政治安全,给社会带来矛盾以及矛盾激化的时候,这就给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在这种关头,发展的不公正性必然要得到制止,较为公正地分配发展和发展成果,带领公民重新走上安全和稳定的发展道路。

当然,不公正的发展到公正的发展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思维的变化过程,这联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行为变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而困难的系统发展过程,渐进的原因在于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能够一次性地全面地解决,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精英统治的社会,精英的优先发展并不是不合理的,他们的发展以及成果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发展也不能以消灭精英阶层为代价,而是采取精英帮助弱势,国家政策扶持的方式进行,其效果依赖于精英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及弱势群体对相关人员及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公平发展的复杂性在于不同区域业已存在的不同的客观发展状况,不公正现象对发展的阻碍,人们对不公正现象的默认等等,公正发展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公正发展看困难,这一可能最明显之处是经济水平的差异,这是构成实现经济公正发展的拦路虎。

2发展的公正性对缩小贫富差距的意义

(1)贫穷对发展的欲求,以发展的视野分析贫富差距的产生的原因,这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无疑是合理的,有利于贫富差距的解决,意味着发展要解决贫困问题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的任务,是研究发展伦理的现实意义之一,发展必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然而发展却否认只是因为贫困才需要发展,同时又不否认富裕了仍然需要发展。贫困对发展的渴望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动力,没有人本能地喜欢衣衫褴楼,食不果腹,“民以食为天”的概念是在物质财富缺乏的状态下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因为不食则饥。其实动物也以食为天,这属于一种本能。人类这种社会性和智慧性的动物经过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吃饭问题,因而“民以食为天”也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有饭吃有衣穿不能说是富裕,解决了这个问题却仍然处于贫困之中,因此“民以食为天”虽然满足了人的某一方面的自然需求,却没有满足人的文明发展的所有欲求。从更深层次分析,只满足于“食”的要求而不想明天或将来的生活如何,只满足于现实的吃,那么将来可能还会挨饿的,另外,如果只想到生存的欲求而缺乏对教育、科技等知识的充实,即缺乏对追求幸福的科学的态度,即使富裕了,那么只满足于自然欲望的财富则可能很快被挥霍一空,又可能从饱返回到饿的状态。这似乎陷入总是走不出“贫穷一发展一贫穷”的怪圈。这种贫穷对发展的欲求,不能否认有人会这样理解贫穷和发展的关系:贫穷需要发展,只有贫穷才需要发展;对富裕的态度那就是富裕就需要享受发展,甚至问富裕了为什么不能发展或停止发展?贫穷是发展的原因,发展才能解决贫穷;发展才能解决贫穷问题,才能走向富裕,然而富裕了停止发展就意味着创造财富的停止,是从富裕走向贫穷的开始。因而贫穷不能对发展的欲求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的贫困问题的解决以及某一方面的发展的完结,这种片面的贫困和发展的关系是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从富裕走向贫穷的原因。贫穷具有对发展的问题的渴望,然而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贫困必然走向绝对的发展,虽然贫困具有对发展的依赖,发展则不一定完全不保持与贫困的相当的距离和数量的差别,因为发展包含着富裕的成分,富裕和贫困是矛盾的,对立的,二者的转化也是有条件的,从这一点分析,富裕对贫困存在一种排斥力,可能会拉大二者的距离。贫困需要自身走向富裕的动力,是贫困发展的一个方向。

(2)发展过程中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发展的实然性指明了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的进步不受个人意识的支配,这种实然性特点给人的思想注入了乐观的态度,因为发展是必然的,这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发展的必然性却受到时间和环境的依赖,这一特点可以从发展时间的快慢以及环境的好坏体现出来。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只包括充分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空间,更包括良好的人文道德素质;不利的发展环境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劣的人文素质,公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人本需求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人文素质却是相对活跃的、可变的,它受到人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制约。人类的力量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潮流,这一方面证明了人类发展力量的强大所产生的不可动摇的信念,另一方面也有利地批判了历史倒退的悲观主义论调,发展的必然性虽然为人类指明了方向,这一必然性却没有告诉我们发展时间的长短和速度的快慢,它考验着人们摆脱贫困的毅力和对发展的期盼。由于发展的车轮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力量汇集而成的,个体作为其中的分子是整体容易忽视的因素,个体是微不足道的,而整体却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对整体力量的评价和分析不能忽略个体的力量,因为这种忽略可能产生粗枝大叶的错误,分析人文素质必须立足于现实是社会状况和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更好地证明和发现发展的时间和发展的速度,这种实实在在的人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个体,人文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体现着现代人的科技知识和道德修养,展示出人们对发展的态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经济利益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往往成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金钱是财富的象征,它的多少是衡量贫穷和富裕的标准。我们不能说金钱是判断贫穷与富裕的十全十美的准绳,但由于金钱是连接物质和财富的桥梁,具备强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而且正是这种标准使其他标准失去了魅力和说服力,知识和文化没有金钱更有直接的作用,人们追逐金钱的梦想和行动配合得如此的默契,以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对金钱追逐的绝对性不可避免地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替代目标,这种替代虽然具有合理性的一面,同时又带来了不合理的影响,金钱替代了人格,金钱替代了权力,金钱转变了人与人本来存在的友善和爱的桥梁,它成了买卖友爱和权力的中介,以物质的数量和金钱的多少作为财富的标准虽然具有合理性,能激发人的创造财富的欲望和灵感,并将之转化为现实的动力,然而欲望是无限制的,有的社会个体和群体把自身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种欲望与灵感的结合所产生的创造力和创造过程对社会和他人更不会带来伤害。因为理智对欲望的控制能使自己的行为在法律的规范下行动,这种创造过程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就是相对有益的,或者叫良性发展,如果理性不能控制欲望的冲动,这种欲望产生的谋取财富的过程就可能破坏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律,比如大气污染,杀人害命等,这种谋取财富的过程就破坏了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当然,发展不只是简单的良性发展和恶性发展两种相对立的发展形式,有的行为虽然没有破坏法律,但却是片面的或畸形的发展形式。比如垄断行业的发展影响了其他非垄断行业的发展,石油、钢铁、房地产等,这些行业只存在买方市场,商品价格控制在自己手中,高额的垄断利润使这些行业快速发展,与此相对应的非垄断行业,比如农业、服装业等,由于非垄断形式而产生的激烈竞争往往使整个行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难,如何解决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有赖于政府和地区的行业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决策机构能否站在全局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高度统筹解决部门之间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毛病,这种毛病又以一些短平快的形象工程或面子工程为政绩,以当地的GDP的数量的增长为评价指标,造成一些不该上的项目因此盲目上马,产生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问题,如今政府的政策研究机构对客观存在的垄断行业的发展和非垄断行业的困难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已制定出一系列的措施协调不同行业的发展问题。如果能对垄断行业的行为实施有效的调控和监控,同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和引导非垄断行业存在的问题并走出困境,行业间的发展就可能出现喜人景象。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贫困问题以贫富分化问题导致了当今社会问题突出,并可能出现激化的风险,贫富分化的焦点在于社会财富的80%被集中在20%的人的手中,形成严重的贫富不均的现象。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财富的过度集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说是少数人创造了大部分的财富,那么就意味着大多数创造财富的能力低于这少部分人,如果这符合劳动创造财富的基本原理,那么这方面人就是创造财富的精英,社会就很可能走向精英统治之路,这种发展模式会阻碍民主发展的进程,因为它违背了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精英统治的特点在于维护少数人的特权以及对普通民众的发展无能为力,使普通民众产生与精英阶层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种结局,一是精英统治走向专制,另一方面就是精英统治的瓦解。

(3)发展过程中贫富分化问题的解决。发展的必然性证明了走向富裕的必然性,同时发展观念的不科学性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造成发展道路的曲折,形成了发展过程中的富裕阶层,与此同时,由于没有消灭贫困,又出现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贫富差距的产生和不断扩大是中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二者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多大的影响,这是发展伦理应该正视的和思考的关键,贫富差距的矛盾分析可以立足于现实社会的富人阶层以及贫困阶层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贫富矛盾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富人对贫穷的态度以及社会对仇富心理等层面去分析。中国的富裕阶层的消费水平可以从住房、汽车、教育、社保等方面体现出来,中国大城市出现的上千万元一套的住房和几千万元的小车消费令中下层消费阶层目瞪口呆,这种消费方式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必须符合合法收入及其相应的合法消费的规则。合法收入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合法所得,是在依法纳税前提下发生的,如果符合这样的前提而产生的消费行为,那么中下阶层就不应该去眼红和嫉妒,也不必因此而烦恼,因为这是合法所得,我们不能否认劳动创造财富的公理,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赖的实际关系——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的。问题在于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它的主要职责在于服务社会,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的贫富差距就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贫富差距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象。那么单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这个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必须依靠社会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扶贫制度和措施,使它们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一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有赖于他们原有的权力意识向服务意识的转变,权力意识的转变就是官本位意识的转变,转向服务意识就是要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并把这种服务意识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政府官本位意识的转变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全面铺开的过程,上级领导处于“庙堂之高”的位置,与民众接触的距离远,也存在着与民接触的实际困难和较高成本,因而更缺乏了解民情,解决民情的直接途径和便捷方法,那么这就把这些问题落在了基层政府的肩上。根据罗素的观点,公正是弱势人群的伦理。尽管这种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却反映出分配差别给人们造成的不平衡的心理。比如,在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提出道德要求的时候,表现为弱势方提出应该享有强势方享有的利益,因为弱势方享受的部分比另一方更少,在这个例子中,弱势方反映的是平等分配的要求。我国的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政府与百姓的关系,以往的基层政府由于工作方式的问题,比如计划生育,催缴公粮等等已经和群众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已经怀疑政府的行为的正确性,同政府形成了一道沟壑。基层政府的权力意识正在向服务意识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虽然艰苦,但还未能完全转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