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伯恩斯坦社会课程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伯恩斯坦社会课程论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Bernstein,1924—2000),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1948年至1951年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获得社会学学位。1960年,伯恩斯坦开始在伦敦大学语音系研究社会语言学,并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1962年后他一直在伦敦大学教育社会学系任教直至退休。主要著有《论教育知识的分类与构架》、《阶级、编码与控制》、《选择与控制》、《教育传播的理论分析》、《社会阶级,语言和沟通》等。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西方新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派别,他对语言编码的研究揭示了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原因,对教育社会学之视野拓展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一、《知识与控制》———标志着课程社会学真正诞生传统教育社会学研究注重揭示学校教育的甄别功能,而对甄别功能的发生机制却并不留意。相应地,以课程本身为对象的社会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后来许多学者注意到产生社会不平等的学校教育的负功能问题,出现了旨在理解学校内部的教育实践过程的新教育社会学———即以课程社会学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它从独特的视点对学校教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机制做出了分析,指出教学过程本身的形态与社会结构的维系、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息息相关。1971年杨(M.F.DYoung)主编的《知识与控制》出版,标志着课程社会学真正诞生。《知识与控制》汇集了伯恩斯坦(B.Bernstein)、布迪厄(PierreBourdieu)、凯迪(N.Keddie)、霍顿等新教育社会学流派在内的研究者的有特色课程研究。他们认为课程不是给定的,而是社会建构的,学校中的合法知识不是简单地出现的,而是社会形成的。“教育社会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课程内隐的组织和选择原则与学校和班级中制度和互动背景之间的关系,及这些组织和选择原则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杨的这句标志性话语揭示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要义。《知识与控制》对社会控制与课程之间关系的独特分析,预示着课程社会学中“社会建构主义”研究取向的出现。伯恩斯坦的课程社会学文本很是丰厚,收录在《知识与控制》内的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可以管窥到伯氏的课程社会学思想。

二、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要旨解读大多数社会建构主义课程研究者强调权力、社会阶级对课程知识的控制和影响,其局限性在于研究大多只是简单地推演,没有揭示权力和社会结构对课程的影响机制和过程。伯恩斯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以“分类”和“构架”两个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从微观的层面剖析教育知识结构及潜在的权力关系,揭示不同编码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权力分配原则的“秘密”。伯恩斯坦主要关注的是社会阶级对知识分配的影响以及集合编码得以制度化后的各种变化结果。他通过知识的分类和构架所具有的结构,解释了社会权力的分配和控制原则。

(一)集合课程和整合课程伯恩斯坦把课程分为两种类型———集合课程和整合课程,并引入“分类”和“构架”来分析两种课程之间的区别。(1)“分类”适用于提供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它是指内容之间差异的性质,涉及到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分类强的地方,各种内容常常通过清晰的边界而彼此泾渭分明。而分类弱的地方,由于内容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各种内容之间的独立性也比较弱。(2)“构架”则适用于对规定信息系统的结构,指传递内容和非传递内容之间边界的清晰程度。在构架强的地方,两者之间存在鲜明的边界,意味着教师和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范围;构架弱则指传递内容和非传递内容边界模糊,选择范围小。构架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选择、组织和测试教学和学习知识的控制程度。“如果各项内容处在一种彼此封闭的联系中,各种内容得到非常清楚的界定,而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为集合课程”。“各种内容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彼此之间处在一种开放的联系中”为整合课程。

(二)教育符码理论伯恩斯坦的教育符码理论将教育知识分为“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两类,其中集合编码对应集合课程,整合编码对应于整合课程。集合编码体现了教育专业化的倾向。集合性编码具有较强的分类和构架,学生自主的选择权利很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传统的考试评价为主,具有固定性和僵化性。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选择特定的科目,成为具有专门学科知识的学习者。而整合编码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倾向。它具有较弱的分类和构架,弱化了知识边界、模糊了科目的概念,增强内容的内在联系。它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课程之间不再是独立、隔离的,知识间不断地相互融合、交叉,科目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师和学生选择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评价也逐渐多元化。整合编码打破学科的边界,强调平等和民主,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集合编码中,掌握了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形成了各种迥异的“自我认识”,这种专门化揭示了个人与他人的差异,建立了一种明确的、界限分明的教育身份。这种教育身份会产生一种科目认同意识,即群体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而承认与自身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的成员,从而形成专业群体,并对其他领域专业人士构成强有力的排斥。可见集合编码将知识专业化、阶层化,促进社会等级化,有利于维持现行社会秩序。

(三)知识课程与权力结构、社会控制的联系分类和构架的性质影响了权威或权力的结构,这些结构控制了教育知识的传播以及所传递知识的形式。换言之,社会权力和控制的原则通过教育知识的编码得到实现,而且通过编码,他们进一步塑造人们的意识。集合编码强调一种社会控制。集合课程中各学科内容界限分明,教师在教学中控制权力比较大,学生的权力比较小。知识选择者对知识进行挑选,编入学校课程又通过筛选适合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使他们具有某种特定的认知风格,成为上层阶级所需的人才。因此,集合编码有利于阶级文化的再制,实现社会控制。而整合编码能够降低封闭与僵化等现象,强调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较能阻断阶级的复制。另一方面,知识编码也影响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集合编码具有强分类、强构架的特征,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垂直型的等级结构,容易形成“寡头式控制”。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等级性强,处在一种彼此封闭的联系中。行政管理和教学行为大多属于隐匿行为,容易滋生组织工作中的流言和诡计。整合编码属于弱分类、弱构架,权力的分配和调控原则往往是水平的。它要求不同科目的教师都进入共同的社会联系中,彼此合作和交流,同时也为学生联系提供了条件。教学的管理和特定行为很可能从相对的隐匿转为公开。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编码,决定了教师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程度,体现出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

三、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伯恩斯坦通过对教育知识内部“分类”与“构架”概念和教育知识编码类型的分析,探究知识的组织(课程)、知识传递(教学)和评价三者的内在结构及潜藏其后的权力关系,对于当代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整合课程代表着一种知识发展的趋势伯恩斯坦认为:伴随分工体制的变化与学术领域的综合化,课程的类型逐渐地从集合编码到整合编码,这种发展将涉及到知识分类和构架的根本变化、权力结构与分配的变化以及控制原则上的变化。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知识编码由专门化集合向非专门化集合过渡的尝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要求具备民主、平等、个性的理念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整合课程其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恰恰符合这种要求。整合课程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视为课程的重要资源,要求学校知识与日常社会经验的密切联系,打破学校知识的神秘性;整合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强调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整合课程注重知识的内在统一,从而在道德秩序的社会化上更具有渗透性,提升教育培养人的境界。

(二)促进整合课程的开发,培养综合型人才对于整合课程的实现,伯恩斯坦提出了四个必要条件。

(1)在整合的理念上必须达到共识。整合编码有比较弱的或模糊的边界,因此它更加依赖明确的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促使教师了解集合课程和整合课程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并理解整合的真正含义。

(2)必须清楚而有条理地说明整合观念与被协调的知识之间所具有的连接性质,即找出科目之间的同质性;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素质,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知识面,能够对这种模糊的联系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3)必须建立一种类似于委员会制度的教职工组织机构,包括学生的委员会制度,由此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系统。这需要教师之间不断的沟通、协作,既要理解自己原来在集合课程下所教授的科目,又要理解整合得到其他科目,共同商讨出具体评价方法。

(4)整合课程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标准。整合课程的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还没有清楚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我们采取多种维度的评价标准,促使评价的多元化,克服传统集合课程单一评价制度带来的各种弊端。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揭示的只是课程真理的一个侧面,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完全践行其理论要义难免不会出错,这是我们时刻要警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