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隐性知识网络环境论文

隐性知识网络环境论文

一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

1来自馆员意愿、能力及知识储备方面的障碍

馆员的隐性知识存在于馆员自身,涵盖技术、认知、经验、情感等要素。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关键性的隐性技巧、诀窍和经验能获取个人某种特殊权益,这就造成有的馆员不会随意主动转移隐性知识。馆员能力是指馆员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表达、存储和运用方而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处理、反应与应变能力。同性质同内容的知识,馆员应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知识传递方式。馆员的理解吸收能力会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层次与水平。馆员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的效果就越好;否则将对隐性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甚至产生阻碍。馆员的知识储备在知识转移中占据主导地位。馆员隐性知识存量越多,则馆员之间所拥有的知识相关度就越高。馆员要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较强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馆员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学历、进行继续教育,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极易造成馆员对读者咨询的问题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解答,从而影响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

2来自隐性知识自身的隐晦性障碍

馆员隐性知识具有独占性、内隐性,常常是馆员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拥有隐性知识,拥有什么样的隐性知识,他们只是觉得这些知识能力是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个人化的,却不知这种个人化、经验化的知识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转移,以帮助那些将来可能会处理相似任务的人。隐性知识在认知上的这一特征,使隐性知识的转移难度加大。同时隐性知识是很难用语言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如果非要表达出来,则需要馆员拥有大量的信息和显性知识,即便这样馆员也很难把自己的隐性知识恰如其分、完整地表达出来。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转移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些都是馆员隐性知识有效转移的障碍。

3来自隐性知识转移的自身技术性障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馆员隐性知识进行转移的网络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在信息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传统的网络工具及软件工具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对深层次信息的需要。如何让信息和知识通过互联网将零散、隐形的知识快速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显性知识,这是当今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Blog、Podcast、Moblogy、RSS、TAG、SNS等交流工具的出现,为馆员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方便,读者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均能够通过这些交流工具得到解决,同时读者也可以根据馆员的解答内容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馆员利用这些网络技术将自身的隐性知识与读者所咨询问题相结合,形成一个明确的知识映射图展现给读者并进行分享,使读者对其学科背景及思维方式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可以随时随地互动。反之,如果馆员不能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不能建设好这样的网络平台,馆员隐性知识转移将难以实现。

4来自图书馆制度方面的障碍

图书馆制度的科学制定对知识转移效果会产生很大影响。图书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从馆员的利益出发,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施行有利于图书馆隐性知识转移的机制和体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使知识在馆内自由传播和交流,形成良性共享局面。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中,馆员之间、馆员与领导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由于工作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馆员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而且图书馆制度条条框框多,馆员的工作往往比较机械。长此以往,馆员的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严重阻碍了隐性知识转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环境,制订和落实激励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政策措施,大力鼓励馆员进行创新,提倡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深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知识转移激励措施,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馆员隐性知识的转移。因此,图书馆应建立与完善馆员激励机制,如知识晋升制度、知识薪酬制度、知识培训制度以及绩效评估制度等,开发馆员的潜藏价值,激发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促进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要克服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隐性知识转移方面存在的诸多障碍,就要从组织环境、网络技术利用、馆员职业道德树立和内部知识库建立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建立和谐的图书馆组织环境隐性知识转移

无论是知识传递者还是知识接收者,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因此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图书馆组织环境,使组织环境达到以下要求:

(1)实现人性化管理和建立人性化的制度

图书馆的管理和制度应处处体现维护读者和馆员的权益,只有馆员的各项权益得到保障,馆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潜能就会被发掘出来。领导决策应科学化、民主化,采用非强制的方式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馆员参与管理与决策,这实际上是体现了领导者对馆员的信任、尊重与期望,这样的信任与期望,能激发馆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能以积极的态度为图书馆发展建言献策,加快隐性知识的转移。图书馆可建立员工奖励制度,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馆员隐性知识的转移。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读者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馆员的关系、馆员与领导的关系都应建立在平等、信任、尊重的基础上,使关系和谐融洽。

(3)与外部组织建立和谐的关系

处理好图书馆与外部组织的关系,使馆员在为外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尊重、肯定、理解和支持。当馆员工作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组织氛围中,自然会心情舒畅、个性彰显,乐于奉献自己的隐性知识。

2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知识交流平台

知识转移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渠道,这种渠道在转移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路径。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馆内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如利用博客、维基、网摘、RSS、TAG、SNS等交流工具,为馆员和读者之间架设沟通交流的平台,为隐性知识的转移提供便利。馆员可建立自己的博客,把工作体会与见解写在个人空间中,让访问者对其内容进行学习或评论;馆员也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将自己工作的见解、经验、心得等隐性知识到平台上,供其他访问者学习,这为隐性知识的转移及传播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馆员通过交流平台相互了解和吸收对方的新知识,有利于图书馆创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要加快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建设步伐,使馆员能自由地利用网络技术,更好地进行隐性知识的转移。

3提高馆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信息资源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一支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娴熟业务技能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隐性知识不断生发更新的前提条件。如果馆员的素质提高了,其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隐性知识转移问题,从而摒弃自私保守的观念,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创造性服务,愿意把根植于自己内部、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转移给他人。为此,图书馆可以给馆员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如学习现代图书管理知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理论知识及利用网络工具的技术等,让馆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以老带新、馆内轮岗等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拓展、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如网络自助预约借还、新书推荐、好书导读、随书光盘下载、数据库使用服务等,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促使其能更好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移给读者。

4建立隐性知识库隐性

知识库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信息库,它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创新性想法加以汇总,转化为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显性知识,将内隐知识显性化后,储存于特殊的信息库中,供业内人士需要时查询。图书馆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馆员奉献白己的隐性知识,从而建立图书馆自己的隐性知识库。比如可不定期地举办诸如“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我为图书馆建言献策”等活动,鼓励馆员将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进而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汇集成册;广泛查阅Internet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图书馆概况、特色资源以及知名专家情况等,进行下载、编辑、组合,使分散于多个图书馆的智力资源集中起来;针对本馆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咨询同类图书馆,或外出调研学习,进而及时总结,形成调研报告;这些均可以构建隐性知识库以备馆员工作需要时查询,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工作效率,亦可避免因人员退休或工作变动而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三结论

互联网正在改变高校读者生活方式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对图书馆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图书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渗透于图书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紧密相连。高校图书馆馆员隐性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馆员应当利用好隐性知识来为高校读者这个特殊群体提供满意的服务。图书馆也需要利用好现代网络技术,为馆员实现隐性知识转移提供可靠保证。不论图书馆还是馆员自己都应根据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特点,克服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采取有效对策,提升馆员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

作者:郭琼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