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时期对历史教育认识的思考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时期对历史教育认识的思考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时期对历史教育认识的思考论文

摘要:从民主革命高度出发,史无前例地把历史教育放到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地位。认为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历史教育内容应重点学习近代史和党史,对象重点是革命干部。历史教育方法应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等。

关键词:;民主革命;历史教育;思想

历史教育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入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教育思想,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当今加强历史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历史教育的地位

从民主革命高度出发,深入阐述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为了教育全党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充分认识和认真负担起领导民族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把革命的理论、历史知识、对实际运动的了解摆在相同的地位,把是否具有历史知识,提到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地位。而在“理论”、“历史知识”、“实际运动”三者中,历史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因为,学习历史是为了解实际,而了解实际,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和政策,从而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基于这一认识,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学习和教育,把历史研究学习和教育也放在关系到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地位来看待。他反复强调历史教育,号召全党要认真研究学习历史。

他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的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并将历史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1941年,在运动中,在延安的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又着重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他还严厉地批评党内一些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要求加强对全党的历史教育,在党内形成研究学习历史的浓厚风气,使全党都懂得国内外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认为只有这样,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能走向胜利。

是党内真正揭示“历史知识”重要性的第一人,是他第一次把“历史知识”安放到它真正应居的地位。据此认识,他从而也真正揭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科学的思想使我们党关于历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奠定了历史及历史教育在我们党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论历史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从“历史知识”关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看待历史教育,也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历史教育目的和作用。从此出发,他对历史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给予了极高的期望。第一,深入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现时的新政治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研究学习过去中国的历史,才能认识今天中国的现实,才能找出“事变的内部联系”。而认识了今天中国的现实,才能“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指出,中国革命史上,“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的认识根源,都是因为没有认清国情,“离开具体历史”。

他说:“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针对党内这种错误倾向,严厉批评道:“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所以,要求,认真研究学习历史,加强历史教育,深入认识中国历史及社会现状,搞清楚中国革命具体国情,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保证民主革命事业顺利发展。“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学习教育就是要认真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革命事业的借鉴。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并认为,党犯了几次大的错误原因之一,都是没有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所犯错误的历史原因,教育全党,并引以为戒。在中,党的高级干部对党的历史进行了认真讨论学习,并对全党进行了党史教育,目的就是使全党“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整风运动中,还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运动文件,目的也是通过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事件教育全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在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应当对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各项经验,“作出适当的总结,借以教育人民,并为我党决定政策的根据”。关于历史教育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思想,在民主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第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刻苦耐劳,勤奋勇敢,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华民族“又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为反抗黑暗势力统治,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为反抗民族压迫,“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民族。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指出:对于这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都应该继承和发展,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并指出:对于这些,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我们还是小学生”。应该加强历史学习教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三、论历史教育的内容和对象

从民主革命的需要出发,提出应注重中外革命历史的教育,学习中外革命历史经验。

第一,极为重视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和教育。他认为要开展古代史的学习教育,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近代史的学习教育。1940年,他在写给范文澜的信中就提到要重视研究近代史,注重近代史教育。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党内不重视历史学习时,指出要特别加强对近代史的教育学习。他说:“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百年史,真正懂得很少。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还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人民民主专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中,都特别叙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以此教育广大干部和青年。

第二,要求进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学习教育,以“学习世界革命的经验”。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提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又应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为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向全党提出要读《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建议。他说:“这本书是历史的,又是理论的,又有历史,又有理论,它是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成功的历史,这本书要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央又规定了干部学习马列主义要读十二本书。其中规定了要读《联共(布)党史》。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中说道:“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一定的范围,……现在积二十多年之经验,深知要读这十二本书,规定在三年之内看一遍到两遍。”

第三,还提出要学习中共党史。1943年《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还要学习党史,党的二十二年的历史都要学习,进行分析和研究。”他说,我们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路线错误,但是“前车之覆并没有成为后车之鉴”。原因是“过去没有做过认真研究理论和研究历史的工作,对犯错误的人只是惩罚”。没有在“思想上弄清楚”,不能真正吸取经验教训。在上述内容中,最注重的是中国史,其中党史和近代史又是重中之重。在党史和近代史这一重点之下,还重视地方史和个人史。整风期间,他要求党员干部把党史与个人工作思想的历史,与各地区根据地的历史结合起来学习研究。这样,就由通史、专史、近代史、党史、地方史、个人史等构成了一套丰富具体、切实可信的历史体系。

关于历史教育的对象。认为:“教育以对象分,有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等项,目前重点应放在干部教育上,而不应放在国民教育上(不是不要国民教育)。”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处于阶级搏斗漩涡中心的革命干部进行历史教育,首先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对于革命斗争是最迫切的。对于处于中心相对边缘的国民,历史教育尽管也重要,但对革命斗争来说,还不是最为急切的。这正是时代所要求的。

四、论历史教育的方法

要求历史教育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同时他还提出了诸如“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等。

第一,关于古今中外法。这是一贯的历史学习教育方法,早在1915年就提出的中外历史比较方法。他说:“观中国史,当注意四裔,后观亚洲史乃有根;观西洋史,当注意中西之比较,取于外乃足以资于内也。”1942年,进一步指出:研究学习历史的方法,“根本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党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这一方法包含了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和历史主义发展眼光看问题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观点,明确了全面比较的方法,这是历史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关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与方法。强调对待中外历史遗产,都要批判地学习。他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又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这里说明了用历史教育青年学生,一定要分清历史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精华部分交给学生,决不能把精华和糟粕一股脑儿全交给学生。而对于外国的历史文化,全盘接受和排斥主义都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超级秘书网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认为,在历史学习教育中必须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历史学习教育特别注意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与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这是强调的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1943年《在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道:“关于学习的方法,季米特洛夫讲过,在党校中有两种培养教育干部的方法,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抽象学习理论的方法,另一种是联系斗争实际学习理论的方法。……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倡导的我们党的根本学风,是倡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习原则和方法,无疑包含着对历史学习教育的要求。

民主革命时期历史教育思想以“革命”为主题,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紧相呼应,反映了史学与历史教育和人民、国家、民族的主题息息相通,休戚相关。随着和平建设时代的到来,“革命”为主题的思想理应得到发展、补充和调整。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伴随新中国的时展而调整、补充和发展着。今天这一思想的基本原则仍有巨大价值,它高度重视历史教育与社会的思想以及历史教育的方法等,对今天加强历史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