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面塑艺术陶艺论文

面塑艺术陶艺论文

一、创作的准备过程

选择运用陶瓷的语言进行面塑艺术形象塑造,并不是如实地复制胶东面塑艺术形象。最初勾画了很多鱼的形态的草稿,然而,真正能打动我深一步进行创作的,却少之又少。在我心中,鱼的形象必须有足够的审美信息来支撑作品的深度,这种美不能浮夸,不能缺乏生气,须符合中国人原始的审美意识。比如,此刻一个鱼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先主动地分析这个形象是否符合原始审美,外形的夸张与色彩的运用是否到位,所象征的生命力是否旺盛,同时,又能否坦诚地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诚挚的向往。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到面塑艺术在与陶瓷语言结合后,这种“原始美”,是否会通过陶瓷艺术特殊的成型方法与装饰手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年年有鱼”的形象基本确立,激动不已,与导师分享,她给予我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画面的整体性上,要注重民间美术中讲求完整、圆满、对称、偶数的说法;在鱼的装饰上,大胆选用纯色,要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为此,需多做尝试,釉上彩与釉下彩都将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制作的过程

在陶瓷雕塑的制作过程中,我需要注意这几个问题。第一,造型上力求做到大胆取舍,化繁为简,抛去纷繁的表象,整体地把握住所描绘物象的内在共同规律。塑造具有民间味道的鱼的形象,运用乡间百姓的思维与观察方法,不是观察后直接的复制,而要以概括、提炼、简化的手法展现鱼的本质风貌。在鱼的面部形象上,重点突出鱼眼,夸张鱼嘴。鱼鳍可跟随内心的感觉,简单地用泥片塑造。第二,提到民间艺术作品,最常用强烈、鲜艳等词来形容它们的外在装饰。因此,在着色上,经尝试后,选用釉上纯红、纯绿等高纯度新彩釉色装饰。与此同时,在粗犷造型、大胆着色的基础上,我决定鱼身的装饰要呈现出细腻、柔媚、复杂。《年年有鱼》中特意让粗犷简化的“形”与细腻直白的“饰”,共生在同一件作品中,我认为,这并不矛盾。让两种美感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对立矛盾,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两极对立的审美状态,才会有独特的美感冲击力,让《年年有鱼》更值得期待。第三,“形”与“饰”固然重要,但“势”亦不可小觑。整体把握住整幅作品的表象后,更为重要的是“势”。我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表达对面塑的喜爱,这件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民间鱼”内在所蕴含的气韵,并营造出整体的气势与氛围。了解胶东面塑,最初是以祭祀海神为背景后,更能将作品整体的气场拿捏到位。我想,对于民间美术表层形式单一的模仿是愚蠢的,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朴拙、粗犷等特性,而无视其内在所蕴含的气势。仔细考虑这三方面的问题后,进入到了这件陶瓷雕塑的制作阶段。先运用雕塑制作的工艺技法,塑型、翻模、印坯,将鱼身、鱼尾制作好。再将面塑制作中常用到的压、、印、切、附加等技法,运用到陶瓷雕塑创作中去,完成鱼面、鱼鳍、鱼尾制作。鱼面使用面塑的附加技法做成,五官的塑造尤为重要,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气势。制作鱼鳍时,我明白这部分在画面起着重要的构成作用。它对画面的分割使作品的形式感加强。初稿中,鱼鳍位于鱼身体高度的二分之一处,考虑到陶瓷烧制问题,为使附加的鱼鳍在高温下不至于坍塌变形,决定将鱼鳍下移与鱼身底部齐平。同时拉升鱼鳍高度,使整个画面构图有着流线型的美感。坯体制作完成,阴干、喷釉,入窑烧制成瓷。外表装饰采用高纯度的红、黄、绿、黑四色彩绘制工艺装饰。

三、创作后话

陶瓷雕塑《年年有鱼》最终效果已经摆在眼前,将两种语言结合,不仅在造型与装饰上产生了强烈对比,对气韵的营造,较原型也有突破。由“形”来布局,由“饰”来衬托,由“势”来发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艺术创作来说,牵住欣赏者的视线是最起码的,如此才有机会打动观赏者。这次创作在导师的帮助下,不仅在关于民间知识理论方面得到了补充,而且在陶瓷雕塑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提高。在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在事物观察方面,尤其是在民间美术题材上,要突破时间、空间、角度等因素的限制,避免用平面的、静止的、单方位等片面方法观察对象,与物象进行情真意切的“交谈”。同时还要真切地钻研进去,了解它们的背景身份,深入剖析,完全消化。

2.创作题材上多做积累,吸收新鲜元素,不断地发现美、寻找美。美存在于宇宙之中,用心感受,一朵梅花、一片瓦石都是美的。

3.逐步形成自己的陶艺风格。将我心中所思、所想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向观众展现饱含情感色彩与视觉冲击力的陶艺作品。

作者:秦丽楠单位:沈阳大学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