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宗教道德观艺术体现

宗教道德观艺术体现

一、独特的宗教道德观形成的原因

首先,乔治•艾略特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英国国力迅速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在物质上得到了较高的文明,而在精神上则开始出现危机,一些质疑(圣经》历史真实性的著作(如乔治•艾略特翻译的斯特劳斯的《邓稣传》)先后问世,进化论也渐渐流行,宗教在英国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又由于四世纪的英国人对宗教十分虔诚,虽然此时的英国人对宗教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他们仍坚信宗教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乔治•艾略特也不例外,她相信道德教育在改造社会拯救人心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是时代的产物。其次,艾略特出生在一个笃信英国传统国教的家庭里,父亲是家中的教父,他严格要求家人格守教规教礼。求学时期,在老师玛利亚•刘易斯的引导下,艾略特也受着宗教思想的熏陶。因此,少女时代的艾略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直到读了查尔斯•海纳尔德《基督教起源的调查》后,开始认识到传统基督教的荒谬性和教条性,思想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她改变了宗教信仰,依然宣布不再信仰上帝,不再去教堂。1854年,艾略特开始与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刘易斯的公开同居的生活。尽管亲人与她断绝关系,朋友开始疏远,艾略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自主地追求幸福,追求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观,蔑视格守形式与教条的传统道德。再次,艾略特的经历影响了她的宗教道德观念。随着艾略特在学习过程中,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增多,善于思维的艾略特开始对传统宗教中的神迹产生了怀疑。特别在对德国哲学家斯特劳斯的《耶稣传》、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及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等著作的翻译中,艾略特更受到了这些哲学大师们的宗教伦理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她逐渐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宗教。《耶稣传》的评论中所关注的是对《圣经》中所表现的文学技巧和出处的考证。斯特劳斯认为福音书所宣扬的是神秘莫测的东西,而不是现实存在,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协助人类精神从教条的压迫奴役下进行自我解放”。11通过对《耶稣传》的翻译,艾略特认识到了基督教的神话特征,进而证实了自己对宗教虚妄性的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她对宗教道德的注意。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则从伦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和迷信的区别。他认为宗教是以智慧为基础的,而迷信是以无知为基础的。由此艾略特认清了宗教的双重性,认识到传统宗教具有对人的精神生活异化的特点。斯宾诺莎的观点,为艾略特认识宗教的道德力量指明了方向。总之,宗教对于艾略特来说总是值得敬仰的,尽管她在青年时代,丢弃了对她自己所属宗教的虔诚和热情,却保留着一种不可知论。她在1862年给朋友的信中,坚持认为她从未试图暗中削弱她作品中人物的宗教信仰,“如果可能,我所关注的就是从开始到现在,生活中所有宗教教条的终极意义”氏艾略特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家,在19世纪信仰危机的时代,看到了各种社会罪恶,从宗教戒律能起到规范人的行为这一点出发,她一直在探索宗教教规与道德的关系,对自己先前放弃的宗教信仰进行了反思,最终她从斯宾诺莎费尔巴哈等人的宗教道德观中,找到了自己宗教道德观的理论依据,并与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结合,进而形成了她的独特的宗教道德观。

二、宗教道德观在作品中的艺术表现

宗教与乔治•艾略特一生相伴,成为她小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最终,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宗教道德观。在她的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她心中的上帝是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在她的宗教认知当中,“爱”具有起源的意义,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的爱和人对自然的爱。在基督教传统中,人既应当爱神,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某种意义上讲,艾略特是认同这种宗教思想的。艾略特在她的早期小说中突出和解、宽恕与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把普通村民的日常生活理想化,用村民们丰富的生活内容来表现乡村生活的充实、和谐和美好,以追求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和《织工马南传》中所表现的兄妹、兄弟、朋友、亲人之间的爱与和睦关系,都充分说明了她的这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艾略特深信,人性的本善,人伦关系的和谐,从根本上讲,要求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爱和同情。用《亚当•比德》中亚当的话来说,“宗教除了概念以外,还有别的东西:使得人们去做正确事情的不是概念—是感情’,P1。人与人之间的美满与理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只有爱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差距。这也是艾略特以人为本的宗教道德观的体现。艾略特在小说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宗教观,还常常将自己广博的知识,诸如对文学、对科学、对艺术等的知识,运用于作品中,并与宗教精神结合,以体现自己心的宗教道德观。小说《米德尔马契》对费尔布拉泽牧师的描写就体现了艾略特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尊重。《米德尔马契》发表时,西欧社会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自然也影响到文学创作思想上,尤其对善于吸纳新思想的艾略特影响很大。小说中的费尔布拉泽牧师是个聪明活泼的小伙子,他的讲道不像泰克牧师那样全是教条。他为人热情,很容易与人相处。他与《亚当•比德》中的依尔文牧师有类似之处,他们都以自己的行为,给人做榜样。费尔布拉泽牧师为了母亲和姨母们,一直未娶妻,他对她们十分恭顺,虽然她们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他,但他仍光明磊落,并不给自己那些欲罢不能的个人爱好,制造高尚的动机来美化它们。‘他的传教是发人深省的,精辟有力的,大有英国国教全盛时期的风格。他的讲道从不引经据典,因此深得人心,不属于他教区的人,也纷纷前去听讲”叽艾略特在作品中表现宗教道德,就是对宗教伦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大力弘扬,以及对宗教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她宣扬自己的宗教道德观,是以揭露、批判旧的宗教道德的弊病及展示人本宗教道德的观点来进行对照性的描述的。艾略特在宣扬自己的道德观是,并不是以空洞的说教来阐明,而是以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事件表现的,从而使她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中国宗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

福建宗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贵州民族宗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