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谷穗菜对水体净化试验研究

谷穗菜对水体净化试验研究

本文作者:关春江1刘青2赵冬至1李鹏2那杰3徐梦3作者单位:1.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大连海洋大学3.辽宁师范大学

由于海参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鼠尾藻作为其育苗和养成阶段的优良饵料供不应求[1]。现在国内已经进行了鼠尾藻筏式养殖试验,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对其生长和生殖季节进行过调查研究[2]。利用人工繁殖鼠尾藻幼苗,进行养殖水体修复,在降低水体中的N、P等元素含量的同时,既保护了鼠尾藻自然资源,又缓解了海参养殖的饵料供应不足的压力。鼠尾藻在自然海区有性繁殖力较弱,所以因修复行为而引起鼠尾藻生物量暴发,带来生态灾害的可能性极小。已有研究表明,属于大型海藻的鼠尾藻,在自然海区中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在快速生长的同时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大量吸收N、P和CO2,而使海水中营养盐浓度下降[3-5]。2004~2005年,山东省威海市邹吉新[6]和原永党等[7]连续2a在海上采用浮筏式养殖鼠尾藻,每667m2其产量为1824kg。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养殖鼠尾藻每公顷可以从海洋中吸收C元素为1245kg,吸收N元素126kg,可换算为吸收CO24556kg,吸收NO-3558kg。姜宏波等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区鼠尾藻生长、藻体成分和水体中N、P等营养元素的月份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8],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N、P吸收的影响及藻体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9-10]。刘静雯等在实验室内对温度和盐度如何影响几种大型海藻生长率和NH4-N吸收进行了研究[11]。由此可见,鼠尾藻是进行富营养化海域环境修复的良好藻类。然而,潮间带生长的鼠尾藻在浮筏式养殖条件下,如何吸收富营养海水中的N、P营养物质未见到报道。本实验在野外长时间围隔条件下,进行了鼠尾藻吸收N、P的实验研究,目的是研究在自然条件下,鼠尾藻吸收富营养化海水中N、P的规律,为海水富营养化防治和水产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秋冬季和春夏季。秋冬季实验于2007年11月10开始,在面积为3hm2的刺参养殖池中,选择鼠尾藻进行N、P吸收的围隔实验。实验中所用围隔袋底部封口,袋圆周长3.0m,深度1.45m,水体积1040L。此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为1、2、3、4、5和6号围隔袋,依次分别放入鼠尾藻543g、387g、480g、496g、787g和854g;对照组7号为未放入鼠尾藻的围隔袋。实验于2008年1月7日结束。从2008年4月23日开始,在野外进行春夏季实验。实验所用围隔袋容积为1074L。同秋冬季实验一样,实验组1、2和3号平均放入鼠尾藻505g,5、6和7号平均放入1020g鼠尾藻;而对照组4号未放入鼠尾藻。实验结束时间为6月16日。在秋冬季实验和春夏季实验中,每个围隔袋同时加入NaNO3和KH2PO4。由于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生长和死亡,将吸收或释放N、P。在试验中,记录围隔袋中的叶绿素值,并监测对照组水体中N和P浓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最低值与最高值,并与此时对照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鼠尾藻对N、P的吸收速率,即使用此时对照组水体中P(或N)浓度与实验组P(或N)浓度之差,计算在一定时间内鼠尾藻对P(或N)的平均吸收速率。

2结果

2.1秋冬季围隔实验

为了便于研究,设置鼠尾藻质量为387g的2号袋,为低密度实验组;将实验组中鼠尾藻质量接近的1、3和4号设为一组,鼠尾藻的平均质量为506.3g,为中密度实验组;将5号和6号设为一组,鼠尾藻的平均质量为820.5g,为高密度实验组。

2.1.1围隔实验中鼠尾藻对P的吸收速率

秋冬季实验中P浓度的变化情况请如图1。开始时,测得实验水体中P浓度为2.71μmol/L。实验第14d(2007年11月24日),对照组P浓度为0.43μmol/L,此时为最低值。实验第30d(2007年12月10日),对照组中P浓度上升到最大值为2.76μmol/L,以此时对照组水体的P浓度与实验组的P浓度之差,计算鼠尾藻对P的30d平均吸收速率。计算所得,2号(低密度组)吸收速率为0.19μmol/[g(dw)•d];1、3和4号(中密度组)平均吸收速率为0.15μmol/[g(dw)•d];5号和6号(高密度组)平均吸收速率为0.09μmol/[g(dw)•d]。

2.1.2围隔实验中鼠尾藻对N的吸收速率

开始时,实验水体中N浓度为103.70μmol/L。实验进行到第23d(12月3日),对照组7#的N浓度出现最高值116.64μmol/L,用此时对照组的N浓度与实验组的N浓度的差值,计算23d的N平均吸收速率。各组N浓度如图2所示,计算得出鼠尾藻对N的平均吸收速率:2号为3.65μmol/[g(dw)•d];1、3和4号为2.50μmol/[g(dw)•d];5号和6号平均为1.47μmol/[g(dw)•d]。实验结果显示,在低温期的降温过程中(9.9~0℃)鼠尾藻对水体中的N、P具有较好的吸收作用;鼠尾藻高密度组(5号和6号)的吸收率偏低。2.2春夏季围隔实验

2.2.1围隔实验中鼠尾藻对P的吸收速率

春夏季实验中,高密度组从2008年4月23日进行到5月5日,各个实验组P浓度从开始的降到最低值,至6月16日实验结束,对照组P浓度没有回升,所以计算高密度鼠尾藻对P的吸收速率使用4月23日至5月5日的时间间隔。高密度组用此时对照组围隔袋水体的P浓度与5月5日实验组P浓度差值计算鼠尾藻对磷这13d的平均吸收速率。同理,低密度组使用4月23日至5月13日的时间间隔,即计算21d鼠尾藻对P的平均吸收速率。其中实验期间P浓度变化如图3所示,计算得出,低密度组1、2和3号对P的平均吸收速率为0.34μmol/[g(dw)•d],高密度组5、6和7号对P的平均吸收速率为0.43μmol/[g(dw)•d]。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鼠尾藻春夏季对P的吸收速率是秋冬季的4倍。

2.2.2围隔实验中鼠尾藻对N的吸收速率

从2008年4月23日至5月19日,N浓度几乎没有变化,只有较小的波动。到6月16日对照组与实验组N的浓度出现较大峰值差异。此时对照组水体中的N浓度恢复到与4月23日实验开始时的初始值基本一致,用对照组与实验组此时的N浓度差值,计算鼠尾藻从5月19日至6月16日对N元素28d的平均吸收速率。各组N浓度如图4所示,计算得出鼠尾藻对N的平均吸收速率:低密度组1、2和3号为2.70μmol/[g(dw)•d],高密度组5、6和7号为1.88μmol/[g(dw)•d]。在相同密度条件下,鼠尾藻对N的吸收速率,春夏季比秋冬季略高。

2.3围隔实验中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在春夏季的围隔实验中,对照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实验组(图5)。对照组中叶绿素的含量在1.19~35.07μg/L之间变化;实验组中,低密度组叶绿素含量的在1.87~10.75μg/L之间变化,而高密度组在1.52~10.10μg/L之间变化,实验组中叶绿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推测实验组中的鼠尾藻大量吸收N和P,抑制了浮游植物的增殖,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

3讨论

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N、P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9-10]。包杰等在实验室实验得出,鼠尾藻对水体中的N、P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在盐度20、温度25℃条件下和盐度30、温度30℃条件下,鼠尾藻对N有较高吸收速率,分别可达11.26μmol/[g(dw)•h]和11.01μmol/[g(dw)•h][9]。本研究中鼠尾藻对N、P的吸收速率偏低,是因为围隔实验在养殖池自然条件下进行,温度在0~18℃之间,在秋冬季和春夏季分别进行了2个月实验。实验中,随着鼠尾藻密度的升高,对N和P的吸收速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单位体积水中的营养盐含量一定,鼠尾藻数量的增大,导致水中营养盐不能满足藻类的生长需求,表现出N和P的吸收速率降低。例如,由秋冬季鼠尾藻对N吸收的实验可发现,在低温期的降温过程中(9.9~0℃),鼠尾藻高密度组(5号和6号)的吸收率比中、低密度组(1、2、3和4号)偏低。本研究中使用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水体中P(或N)浓度与实验组P(或N)浓度之差,计算在一段时间内鼠尾藻对P(或N)的平均吸收速率,而不是使用起始时对照组水体中的P(或N)浓度与实验组P(或N)浓度之差,主要考虑在实验过程中有多次降水,而降水中也含有一定量的P和N。采用此方法,较好地回避了降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