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槟榔穗螟害状况调查

槟榔穗螟害状况调查

本文作者:周亚奎甘炳春杨新全黄良明刘丽风何明军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

红脉穗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分布于中国海南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斯里兰卡,是槟榔Arecacatechu花果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1-2],幼虫蛀食花和果,是影响槟榔产量的重要因素[3]。该虫在海南1a发生8~9代,在田间世代重叠,各虫态随时可见,没有明显的越冬或越夏现象[4-6]。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而且是海南第2大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槟榔产业的发展,槟榔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红脉穗螟所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7-9]。为了系统掌握海南不同地区及地形红脉穗螟的危害情况,作者调查统计了海南槟榔主要种植区虫害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的选择

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除台湾外,国内销售的槟榔产品全部来自海南。海南的槟榔主产地在中东部地区,因此调查地选择中部的保亭县和屯昌县,东部的琼海市、万宁市、陵水县和三亚市,这些地区种植槟榔时间较长,具有代表性。

1.2野外调查

采用随机取样法,在每个县市随机选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选取5个调查点,每点选取3个小区进行调查统计,每个小区50株。将调查的槟榔种植地分为3种类型:坡地,即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等,水分保持能力较弱;水田地,即地势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的田块;平地,即地面较为平整,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地形。记录调查地的地形及槟榔的树龄,将其划分为低龄树(10a以下)、中高龄树(10~19a,20a以上)分别进行统计。在调查危害情况时,将花苞受害和单株受害情况分开统计(调查时槟榔平均开花3朵),花苞受害率(%)=受害花苞数/(总株数×3)×100,单株受害率(%)=受害单株数/总株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树龄与地区花苞受害情况

受害率最高的是三亚地区,达到7.58%,其中10a以下的低龄树受害率达到了8.93%,最低的屯昌地区受害率也有5.53%。几个地区的受害情况从重到轻依次是:三亚、陵水、琼海、保亭、万宁、屯昌。从树龄来看,10a以下的受害情况最严重,其次是10~19a的槟榔,最后是20a以上的槟榔(表1)。

2.2不同树龄单株受害情况

单株受害率平均达到了16.89%,琼海地区最高达到19.14%,10a以下树龄受害率最高的是三亚地区,为23.45%。几个地区单株受害程度从重到轻依次是:琼海、三亚、陵水、保亭、万宁、屯昌。从树龄来分,依然是10a以下的槟榔的受害情况最严重,其次是10~19a生槟榔,最后是20a以上的槟榔,和花苞受害情况表现一致(表2)。

2.3不同地形单株、花苞受害情况

从地形来看,单株和花苞受害情况基本一致,即坡地受害最严重,其次是平地,然后是水田地(表3,表4)。

3讨论

从统计结果来看,红脉穗螟在槟榔花苞上的平均危害率达到了6.7%,而单株的平均危害率达到16.89%,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将对槟榔果期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树龄对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低龄树更易受危害,高龄树受害程度相对较轻。分析认为,低龄树相对较矮,利于红脉穗螟的迁移、产卵和交配等,而且靠近地面,温度较低,有利于成虫寻找遮阴场所,躲避高温。高龄树一般都在10m以上,可影响红脉穗螟的飞行能力,对它的产卵和交配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不同地形槟榔受害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坡地、平地、水田地。结合2010年的天气情况分析,上半年海南省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干旱天气,致使许多槟榔前1~3朵花干枯,死掉。坡地的保水能力最差,使得许多花苞提前枯萎,加速了红脉穗螟的转移和产卵,导致受害花苞增加。调查中也发现,一些花苞只有一半受到危害,但已干枯,致使害虫转移。

据调查,三亚的受害情况最重,屯昌最轻,以海南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陵水县牛岭为界,将6县市划分为南北地区,可以发现南部的三亚、陵水和保亭的总体危害率要高于北部的琼海、万宁和屯昌。这可能是由于南部的年平均温度要略高于北部地区,致使红脉穗螟的生长周期相应缩短,世代增加,相应的虫口密度变大,进而增加了槟榔受危害的几率。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