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干热河谷造林技术论文

干热河谷造林技术论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大海乡境内最高海拔4017.3m,最低海拔780m。林业用地为243127.5亩,森林覆盖率为36.6%,生态状况极为恶化,到处荒山秃岭,滑坡、崩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畜活动频繁,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基本丧失。

二干热河谷地区过去造林分析

干热河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土壤贫瘠、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难,过去人工造林采用常规的造林技术,表现的是成活率和保存率很低,甚至出现多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1)从树种选择上看:过去树种选择单一,随意性强,没有科学系统的实验分析。常以桉树为主,碱化土壤,致使当地生态恶性循环。

(2)从管理上看:管理方法不当,人畜活动频繁,配套设施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宣传发动不够。

(3)从整地看:塘小不规整,不利于苗木根系生长也没充分利用地表径流,没有按照整地要求进行。

(4)从投入资金看:资金投入少,整地种植都是发动群众,标准无法控制,难管理,不能有效实施。

三实验区树种的选择和种苗处理

1树种选择

根据造林地块的不同土壤、气候条件,选用本地优良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1)通过对蓝桉、苦刺、三叶豆、膏桐、相思、合欢和苦楝等树种地径生长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膏桐>相思>苦刺>蓝桉>三叶豆;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膏桐>苦刺>三叶豆,在土壤瘠薄地段膏桐>三叶豆>合欢>苦楝>相思>苦刺>蓝桉;通过对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和蓝桉等树种1年高生长对比观察比较,土壤一般为: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在土壤深厚疏松地段苦楝>合欢>蓝桉>相思>三叶豆>膏桐>苦刺>,在土壤瘠薄地段合欢>苦楝>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蓝桉。

(2)通过实践及对对比,可以看出适宜干热河谷的树种是苦楝、合欢、三叶豆、膏桐、相思、苦刺,主要是合欢和苦楝,在土壤极少石砾含量大的地方用三叶豆和膏桐。

2种苗处理

(1)干热河谷地区苗木需就地育容器苗,在造林中使用2年生容器苗,造林后没有缓苗期,生长快,郁闭早。

(2)在上山前,要进行换袋处理,把小营养袋规格换成大袋,在换袋时要对种苗根进行防穿袋处理,对苗木要去嫩稍,在苗圃培养60d左右,去死株,用有新稍和长出新根的苗木上山,这样可以增加抗旱能力,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

四实验区造林措施

1抓住最佳造林时间

必须抓住雨季来临时的透雨时刻或连绵的阴雨天造林,苗木不会被烈日着伤,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整地要求整地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开堆放

回塘时拣出石块、杂物,先回表土后回心土;对土壤质地较差的栽植穴进行换土,对土壤不足的穴就近客土。根据造林区坡陡、地质破碎和土壤侵蚀严重的特点,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整地规格为口宽×纵宽×深:100cm×80cm×80cm。即:从陡坡坡顶开始,自上而下挖半月型坑穴,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内倾斜,每排沟沿等高线控制,上下两个坑交叉互相搭接,成“鱼鳞”字形排列;月牙坑半径50cm,坑深80cm,挖坑取出的土培在外沿线筑成半圆埂,以增加蓄水量,土埂高20cm左右;埂中间高两边低,使水从两边流入下一个鱼鳞坑,以提高坡面雨水的利用率。

3选用专业队造林

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能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干热河谷区造林对岩石裸露严重、土壤贫瘠的地块,对造林人员的造林技术要求高,应采取爆破、客土等方式,要求用专业队才能保证实施。

4建设造林配套设施造林

前一年在中上坡建设水窖,并蓄满水。用于干旱时保苗和防火。造林地块远的还需修林区公路,以便运输和用于防火。

5封山管护“三分造,七分管”

对新造林地进行严格的封山禁牧,改变以往的放养习惯,要求当地群众要厩养,签订管护合同等方式把管护责任到人,防止人畜破坏。提高造林生长量,促进生态恢复。

五过去造林和实验区造林对比分析

(1)从树种选择种苗处理上:过去是单一随意;实验区是多样,科学实验分析,遵照适地、适树,并进行换袋、去嫩稍、培养等处理。

(2)从整地上:过去是小塘、不规格;实验区是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并按整地的规格进行。

(3)从管理上:过去管理方法不当;实验区是封山管护、建设配套设施等。

(4)从造林队伍上:过去是群众,大多无技术;实验区是专业队,有造林经验、有技术。

六适宜推广范围

通过对造林区立地条件及造林成效分析,该造林技术模式在海拔17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地区及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海拔过高存在树种不适应很容易被冻害。

七造林效益

1生态效益

实验区植被迅速恢复,实验区树冠平均可达到0.5m,灌草盖度增加了1.5倍,有效地降低了地表径流及泥沙携带量;水分渗入量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从雨季观察在造林区内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较造林前明显减弱,干季土壤的含水率比较造林前明显增高,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2社会效益

通过对造林树种的栽植和成效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宜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耐旱树种,对攻克小江干热河谷地区困难立地造林作出良好示范,为改善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环境及造林提供了技术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八技术模式评价

1技术模式特点

该造林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始终坚持科技兴林,尊重适地适树原则;针对土壤条件,整地方法采用月牙形鱼鳞坑整地法,使用专业队进行整地造林;针对树种采用的是2年生苗木并进行换袋培养;针对气候采用的是封山管理及造林配套设施等所实验的处理方法,努力巩固造林成效。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林木生长迅速、郁闭快,效益显著。改变了以往的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

2技术模式局限

月牙形鱼鳞坑整地用工量多、容器苗搬运用工量多、使用2年生袋苗大大增加了造林成本。

3技术模式推广条件

在1700m海拔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河谷地区;有专业队进行;具有责任心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监督和指导;有必要的资金保障,应在当地建设苗圃。

作者:朱金国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林业工作站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