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6/6 18:08:24 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社会问题的频发开始引起人们的不安与思考。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私有财产的存在,以及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及共产主义的关系。当前社会私有财产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私有财产的消除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社会正义问题的解决却不容懈怠,因此有必要重视贫富差距问题,正确定位私有财产及其影响,确保社会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私有财产;贫富差距;社会正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出了私有财产的真正来源“私有财产的产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是决定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私有财产的最终消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1。”认为消除贫富差距就是要消除现有的私有财产,有失偏颇。私有财产有其必经的发展过程,贫富差距的消除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当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蒸蒸日上时,人们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时候,应该更理智的对待社会问题,逐步弥合贫富差距的鸿沟,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保护私有财产,可以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稳步缩小贫富差距。
一、私有财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著作中,马克思以私有财产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本质、客观和主观的现实关系,并在对象性的活动中完成共产主义的构想,从而将现实的经济学批判和理想的人道主义追求结合起来○2。”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的论述中,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的主张,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3。”私有财产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应该在掌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这一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共产主义社会的完成,需要社会的成熟发展,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做奠基。如果将贫富差距问题归结于私有财产的存在,将会影响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如果私有财产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人人都可以侵犯别人的私有财产,这样社会容易处于无序状态,私有财产得不到保护,会极大的削弱人们的工作意识,而无人愿意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社会将陷入停滞不前抑或倒退的状态中。在市场经济产生之前,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私有财产无法得到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保护私有财产需要发展市场经济,只有确立明确的私有财产观念,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很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我国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目前,对于人们所拥有的私有财产给予肯定和保护具有现实性意义,私有财产不仅是现阶段社会主义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贫富差距的问题
贫富差距,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个人拥有的财富的差距。贫富差距若超过一定范围,会引起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期发展。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但是在一部分人已经发展起来以及城市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落后山区仍然贫困,挣扎在温饱线下,基本的受教育权都无法落实。2016年新年伊始,网上最热的话题便是“上海籍女友陪江西山区男友回家过年,女孩提出分手”。且抛开价值观的评判,事件及随着事件的发酵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在拷问着人们。贫富差距的影响是什么以及该如何面对?贫富差距的鸿沟是否可以填平?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依然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模式,但是人均GDP并不高,而且城乡差距很严重。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富豪,然而数量更多的是社会底层人民。他们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着最辛苦的工作,但是却工资微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小康水平。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关注“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他们的基本权益得到维护,生活水准得到提升,才有利于社会的前进发展。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立即消除由非选择的偶然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虽然可以实现正义,但无疑将会带来每个人的福利的下降,而在获得更多福利是当下大多数人的追求的情况下,立即消灭贫富差距是得不到支持的。所以,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在不使福利降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4。”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贫富差距的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当前我国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社会主义财富,进而推动我国的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善。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不强调绝对的平等,但是应该将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社会正义的实现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所号召的与马克思宣扬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同样的人文关怀。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最广大共识范围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一个理想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人人可以各取所需,各尽所能。社会正义的实现,将有助于削弱贫富差距,增进人民的福利水平。关注社会正义的实现,需要重点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将政策尽可能的倾斜,使得他们可以拥有基本的权益和平等的机会。关注弱势群体,需要倾听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需求,摆脱贫困的束缚。马克思指出:“一切私有财产,就它本身来说,至少都对较富裕的私有财产怀有忌妒和平均化欲望,这种忌妒和平均化欲望甚至构成竞争的本质。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5。”寻求社会正义并不是要求社会人人的均等,这一提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且很难达到,强调均等将会严重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会降低社会的整体财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私有财产的存在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调动社会财富的创造,增进社会的总体福利,因此在寻求实现社会正义的过程中,关注贫富差距,努力缩小二者的差距的同时,不应该急于消灭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消灭它的条件尚未成熟,因此,我们应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同时,尽量缩小贫富差距,使其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四、正确对待私有财产
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6。”这意味着,自我异化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自我异化的最终扬弃。而这种异化的发展,也为自身的扬弃创造了充分的基础和条件。“异化扬弃的结果就是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历史运动的最终结果○7。”因此伴随着我国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财产也将被消灭。届时将不再存在贫富差距这一现象,人人生活得富足自由,整个社会和谐友爱,而社会正义显然已不再困扰人们。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因此,人民有理由相信加以时日的解决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这一差距可以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解决贫富差距,并不是要求完全的公正平等,这样很难达成,即使消除私有财产也是没有办法确保的,因此更多的是寻求相对的公平正义。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各项条件并不成熟,因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总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私有财产观念,理解私有财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要对公有制经济加以巩固和发展,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和利用,促进社会公共财富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机会的平等,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贫富差距这一问题。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私有财产得到极大的丰富,生活水平也得以提升,追求尽可能多的私有财产仍然是社会成员积极性的推动力。如果人们没有办法占有自己的财富,将会极大地削弱他们劳动的积极性,追求绝对的平等,只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贫困,相应的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的降低,人民普遍生活得不幸福。“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这种结合意在把市场经济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有机统一起来,用社会主义优势扬市场经济之利、抑市场经济之弊,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优越性○8。”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并不能因此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可以将私有财产视为贫富差距解决的障碍。我国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虽然很严重,但是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相信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贫富差距问题可以得到很好地遏制,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提升。“市场本身并非原罪,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却具有两面性。市场既孕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价值观,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市场在兼顾公平方面确实需要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理性引导。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道路上仍任重而道远,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乘风破浪,敢于迎接挑战○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个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工作的不断开展,贫富差距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而私有财产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有其特定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说明,私有财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私有财产的消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10。”私有财产的消灭是一个及其艰难和缓慢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此现阶段,虽然我国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但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够成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除私有财产的条件并不成熟。贫富差距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对我国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应该尽可能弥合二者之间的鸿沟,缩小人们之间的差距,确保每个人最低的生活需求。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在追求做大蛋糕的同时,应注重社会公平,从而使人民可以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财富,人人都可以享有基本的权利,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稳步增长,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私有财产的存在固然会影响人们之间的差距,但是在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消灭私有财产,却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当前,我国仍然要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稳步提高社会的总财富,让社会主义财富充分涌入,让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生活幸福,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私有财产会因循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消亡,与此同时,当我国高度关注社会正义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时,贫富差距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因此,面对贫富差距问题,我们不应悲观,这一问题会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而得以解决。私有财产与贫富差距并不是尖锐的对立,处理好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正义,尊重私有财产的存在,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可以促进社会的前进发展。
引文注释:
○1朱解放.简述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J],商业时代,2011(14):6.
○2刘国胜.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批判的真实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存在论意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1):1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1.
○4段忠桥.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相关论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13.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9,78.
○7王永战.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探析[J].理论观察,2013(7):8.
○8杨军.从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109.
○9胡绪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路径及原则高度[J].长白学刊,2015(1):31.
○10院合宽.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科学分析及启示意义[J].理论导刊,2007(11):42.
作者:杨静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低碳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经济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会计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审计论文
经济法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
进出口贸易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
农业市场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仓库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论文
会计管理论文 保险学论文
经济贸易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纺织品贸易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服务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