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假日消费经济学解读

假日消费经济学解读

内容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推行的“黄金周”假日消费作了全面分析,既谈“黄金周”对旅游业等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又谈“黄金周”的弊端。并用经济学理论对“黄金周”现象作出分析,最后,根据目前“黄金周”的何去何从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假日经济逆向选择供求均衡连锁反映1999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国企改革出现大批职工下岗,国内经济出现疲软,影响到经济的稳步增长,并导致就业水平下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消费是带动经济的力量,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当时中央银行连续七次降息,想通过此举鼓励人们去扩大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寻找消费热点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1999年,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上移下借的形式形成春节、“五一”和国庆三个七天黄金长假。从2000年5月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已经过了14个“黄金周”。这一休假制度的实施,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促进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假日经济”积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由微观经济学可知,要形成现实的需求,消费者必需同时具备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黄金周”从时间上使两者得到保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黄金周”消费总体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如表1:“黄金周”期间,居民消费潜能得到较大释放。以旅游业为龙头,铁路,民航,公路,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黄金周”使人们形成一种较好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果说,“黄金周”旅游业方面的作用是一种经济作用。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那便是一种精神作用。如果说1994年的双休日是第一次对多少年来人们视工作为重心的反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黄金周”第二次更加有力,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来的意识形态,使人们认识到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闲暇日,人们才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黄金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黄金周”的消费使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要求得到的服务与日俱增,为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例如闲暇经济学家,旅游信息预报人员,闲暇陪同人员等,使得第三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旅游、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娱乐、运动等都是“黄金周”消费中涌现的新热点。这些既弥补了经济生活中的空缺,又会连锁性的产生新的行业,极大的解决了传统产业因经济衰退而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可见,“黄金周”消费由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并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阶梯形式转换,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假日消费”中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供求失衡制约“假日经济”健康发展供求均衡论认为,只有当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大致平衡时,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供求失衡后市场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需要一个过程,在没有调整过来之前,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受到损害。用“供求原理”来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黄金周”放长假,我国忽然间产生需要具备对交通,铁路,旅馆,垃圾处理能力的要求,而这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一下解决。根据全国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办公室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信息通报:10月3日曲阜孔庙接待旅客8.2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37%;乌镇全天接待游客2.35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135%。基础设施滞后影响“连锁反应”效应连锁反应是指一些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具有带动其他产业的效应。在“假日经济”中,旅游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它可以带动交通业,饮食业,住宿业的发展。它的发展与基础设施产业,商品生产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休闲产业等紧密相连,同时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要受基础设施、文化休闲产业等制约和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交通阻塞。2004年“五一”广州各高速公路入口大塞车,5000名乘客飞机晚点。少林寺景区附近的狭窄路段让游客白白停留半个多小时等。二是购票困难。在”黄金周”期间,火车票、汽车票、巴士票等都是比较难买的。旅客在景区游玩的同时还要担心回程车票的购买问题。三是旅游景点容量不足,景区破坏严重。国庆“黄金周”前六天,莫高窟共接待游客19875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日益增多的游客带给莫高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难堪重负。四是食宿困难。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景点的食宿不满意:36%的被调查者对旅行团降低食宿标准有意见,从“黄金周”弊端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滞后性也是充分体现在它的“连锁效应”所带动的产业上。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所有相关经济主体都真实、准确知道的信息就是公共信息,只有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对象独有的信息就是专有的信息。私有信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最终使消费者在利益选择中出现了“逆向选择”结果。在假日消费中,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中交通、住宿、商品质量、价格、服务质量等等信息占有量少于各个旅游景点经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拥有处于“不对称”状态,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调,市场秩序混乱,景区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商品质量问题多多,服务质量下降。以2004年“五一”长假期间为例,从4月30日中午12点到5月7日5点,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共接到近千个旅客咨询和投诉电话。消费者“逆向选择”的结果使人们对“假日经济”由积极参与逐步转变为冷静观望,“假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好初衷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消费方式的变化对“假日经济”的影响对消费者而言,“黄金周”消费是一种购物时间的转移和重新选择,是一种消费区域的移动变化。如果每年的收入一定,一般在其他月份的开支就会相应减少,也既是说消费者的消费绝大多数都是理性消费,节日性的冲动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黄金周”没有达到大幅度刺激消费者产生需求的作用。然而对商家方面,“黄金周”集中消费,商家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对其硬件设施的要求。短时的繁荣过后,“黄金周”后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造成了在此之后长时间的供过于求,暴冷暴热,不利于企业正常安排生产,稳定发展。社会整体方面:“黄金周”中的消费火爆和其后的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使不少经济人士认为集中消费并不是一件理想的事,破坏市场均衡,各项旅游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合理配置,造成多数时间资源闲置,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假日经济”在我国形成时间短,不成熟,是正在发展的经济模式,这种集中消费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寻找“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途径才是明智之举。加强国际国内市场建设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开发单一,缺乏高水平筹划和包装,加上财力不足,促销乏力,因此造成热线过于集中的现象。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改变旅游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体化。研究国外市场,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既可以组织出国旅游,也可以组织入境旅游,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对过于集中的假日消费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发展城市周边旅游和城郊旅游,如:中小学生“高校游”。细分老年人市场。目前,我国已达0.88亿,占总人口7%,据测,2020年,我国65岁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1.8%,21世纪中叶将占总人口的1/4,银色消费浪潮已经出现,老年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提高旅行社的竞争能力,改变小、弱、散、差状态。规划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黄金周”的硬件建设应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可将旅游景点,大中城市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诸如道路、安全设施、娱乐设施、市民广场等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档次,集中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防范与治理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防范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每次“黄金周”结束后,总结治理经验教训。加强“黄金周”相关产业链百姓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理性化、精神化,对“黄金周”消费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黄金周”消费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在积极发展报刊、图书、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同时,积极开展书市、花市等项目,注重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如陶吧、布吧、果吧、玻璃吧等时尚休闲项目。兴建体育健身场所,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消费的发展。如:网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健美中心等等。开拓农村市场,发展休闲农业。随着城市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休闲农业为市民绿色生态环境和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努力探索节日餐饮经营方式。如主妇型,即饭店为市民家庭陪送半成品或节日套餐。包办型,即饭店为市民预定节日家宴。系列型,即饭店为市民提供节日宴快送。积极推进“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就是在“黄金周”不取消的情况下,政府不规定法定时间,而是把这个权利交给各个单位或个人,让他们自己去协商,这样就不会出现“羊群效应”,也不会导致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出现的几个月的消费低迷现象,更不会出现“黄金周”内乱涨价等一系列市场秩序混乱问题。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在小范围试验的基础上,依效果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