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劳联产联与全球经贸问题

劳联产联与全球经贸问题

一、劳联—产联的发展及其相关立场

美国的劳工集团的主要组成成员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组织大会,简称劳联—产联,是目前美国唯一包括不同行业的综合性全国组织。它由106个不同行业的工会组成,目前拥有1300万会员。美国劳工联合会的前身是美国与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该组织于1881年11月在匹兹堡成立。1886年发动了“五一”全国总罢工,是年底改组为“劳联”。1866-1900年间,会员从13万多人猛增至近55万人。1935年10月在劳联的代表大会上,由于内部分歧,成立了一个产业组织委员会,这就是“产联”的前身。该委员会拥有会员约100万人,不久该委员会被劳联开除。1938年该委员会改组为“产联”,刘易斯任主席。1955年2月,“产联”与“劳联”在纽约召开合并大会,定名为“劳联—产联”,拥有140多个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工会,约有会员1600万人,这个数量当时占工会会员总数的85-90%,占工人总数的34%。

但是,自60年代起,由于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逐渐转变为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劳联—产联的会员开始减少,其政治实力也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减弱而下降。不过,工会在全国利益集团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劳联—产联拥有规范的管理人员和运作手段,在华盛顿设有很大的总部,有专职的院外活动人员,还拥有一个单独的立法部门。通过这些机构来协调会员工会的院外活动。“另外,它还有一个政治教育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处理总统和议员的竞选、国会和行政部门的立法和决策,并且负责推动基层群众性政治活动。”[1]

劳联—产联作为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不仅关心工人的直接利益,而且注意政治、社会问题,人权、医疗卫生、移民工人、社会安全、妇女地位、全球经济等等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重点分析劳联—产联在全球经济上的政治立场。

从历史上看,美国工会自产生以来一贯热衷于通过参与和发动政治活动保护自身利益。其影响力体现在对加入美国工会的企业雇员在工资、养老、保险、医疗福利等方面的保护,而“在企业培育期或经营困难的时候,任何涉及工会会员的裁员、减薪、解雇,都将因遭遇工会的反对而变得异常敏感。甚至在企业出卖转让乃至破产时,他们的善后安置都棘手得令人生畏”。[2]而劳联—产联对全球经济贸易问题的关注也一样是从它所代表的美国劳工群体利益出发的。

劳联—产联在全球经济方面的立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反对全球化。比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和美国贸易、生产紧密联系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美洲自由贸易区等等,都是劳联-产联反对和谴责的目标。劳联—产联认为这些组织和协定,制造了不公平的贸易环境和工作机会。他们认为世贸组织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扩张的工具,认为在世贸组织的协助下,跨国公司更容易将制造业工序转移到落后国家,利用当地较低的用工条件进行剥削。而将美洲自由贸易区称之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应该创造一个“有更公平工作环境的世界”。[3]

2、关注各国工人(尤其是妇女、儿童)人权和工作福利。谴责大量的美国公司和资本为了寻求更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把生产部门迁到一些不注重工人福利和权利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导致大量美国工人失业。[4]可以看出,劳联—产联关注别国工人的福利人权,其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美国工人的就业率。

针对这些方面,劳联—产联提出了自己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努力的目标:“劳联—产联在全球经济领域面临以下三个挑战:通过增强国际性团结,努力改变全球经济规则,在本土努力奋斗,使得工会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占一席之地。”“劳联—产联的目的是改变全球经济规则,通过国际性的劳工合作和教育,在更广的范围内通过非暴力的团体协作的方式争取平等协商、公正和民主,从而获得广泛基础上的经济权力。”[5]

二、劳联—产联的政治参与活动方式

作为美国几大主要的利益集团之一,劳联—产联拥有雄厚的人力和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影响政治事务。

1、支持竞选。支持竞选需要大量资金,1996年,劳联—产联花费3500万美元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为数十个国会议员候选人的竞选作广告,估计选举期间的整个费用将达到1亿美元。[6]在2004年总统预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劳联—产联又宣布支持与产业界关系密切的候选人克里,克里如能当选,将会通过适当方式投桃报李,支持劳联—产联的某些观点和行动。

2、与各种有影响力的国际劳工组织合作,资助各种相关的基金会和活动,扩大劳联—产联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2001年5月1日,劳联—产联和国际自由劳工联盟联合发起了在全球148个国家的工作场所、工会礼堂、政府办公室等处张贴海报,宣传国际劳工组织的工作权力的基本原则,向工人们宣传相关知识,这是工人运动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公共宣传活动。劳联—产联还向设在加州的劳改研究基金会提供了大量资助,劳改基金会的交换条件是帮助其搜集有关中国出口劳改产品的证据,资助人权组织监督中国的人权状况。

3、组织协调罢工、游行示威、动员消费者联合抵制等发动大量民众的活动来产生影响。凭借成员数量的优势,罢工历来是劳联—产联用来影响政府政策和立法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劳联—产联更可以参与到其他工会组织的罢工等活动中,借此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和行政资源。2002年10—11月,代表一万多名美西港口工人的国际码头和仓库装卸工人联盟进行罢工,劳资双方陷入僵持。工会方面后来邀请参与谈判的劳联—产联的首席财务官理查德·特鲁姆卡参与。劳联—产联这个势力巨大的工会组织的介入,缓和了资方强硬立场。最终谈判获得了成功。

1999年12月西雅图的新一轮全球贸易谈判,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劳联—产联及其他工会组织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而胎死腹中。在一些国际组织的重大会议的会场周围,经常可以见到工会组织的大批游行人群,这也成为劳联—产联唤起媒体和相关机构关注的一招杀手锏。

4、其他现代利益集团频繁采用的影响方式。比如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到议员选区办公室登门游说来直接影响立法和行政决策者,为决策立法者提供情报和材料,帮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起草法案和投告,听证会上作证,参加顾问委员会;或者越过参与决策者直接动员社会公众表态,比如公开倡议书、公民投票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劳联—产联参与的活动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比如说服国会议员抵制了一系列贸易扩张法律,包括:1998年3月克林顿总统访问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后延长该地区各国贸易优惠待遇的议案;延长中美洲国家贸易优惠的措施;扩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计划;以及对不发达国家“实质上所有”的出口产品免税和不受配额限制的建议。

三、劳联—产联活动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劳联—产联所代表的集团的利益,所秉持的宗旨以及所采取的各种游说和影响政治的手段,在针对中国的问题上表现得相当充分。

在1992年的大选中,为了竞选利益,为了获得劳工集团和国防承包商的支持,当时的布什不顾中国的强烈抗议,公然向台湾出售先进战斗机,使本已紧张的美中关系再度出现新危机。至于2003年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风波中,劳联—产联更是采取了各种手段,甚至派了上万人到国会山上游说国会议员拒绝给与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地位。劳联—产联的势力影响了许多国会议员,为了自己的选票,他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听从劳联—产联的意见。

而目前,从自身所代表的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利益出发,劳联—产联在中美贸易、中国工人工资等问题上,一直积极活动,频繁呼吁要对中国进行制裁或者相关限制,控制来自中国的廉价而竞争力强劲的商品。2004年3月,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了一份指控中国为压低工资而降低产品成本并要求联邦政府对此展开调查的请求报告。这份也被称之为诉状的报告认为,根据保守的估计,中国对工人权力的忽视使得工人工资至少下降了47—86%,相应的是中国产品的价格相应地下降了11—44%(如果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商品价格将提升12%—77%),要求布什政府动用“301条款”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理由是中国不公平的贸易竞争给美国制造业带来几十万人失业,也导致了美中贸易出现了巨额赤字。4月30日,布什政府对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所提交的请愿书,作出了驳回的决定。对此,约翰·霍布金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中国问题专家博蒂利尔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权益方面出现的落后局面是难免的。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特殊情况,而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单就这个问题对中国提出指责是不公平的。”[7]

劳联—产联的一系列做法的确给中美贸易以及其他经济关系带来一些阻碍。劳联—产联把中国廉价生产力和美国对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以及美国工作机会流失联系在一起,力图阻止美国的产业向中国进行转移。由于劳联—产联的成员以制造业工人为主,因此工厂的转移将直接导致其成员人数的减少,压低工会与资方讨价还价的本钱,进而削弱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制造业工人利益受损,也使得劳联—产联对自己所代表的工人无法交代。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转移的时机,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已经制定了法律,禁止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外包业务,美国的参议院也正考虑制定法律,阻止由美国政府组织的外包项目。这些行动说明美国政府已经在国内就业问题上向劳联—产联为代表的工会组织妥协。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中美之间贸易问题的继续存在,以劳联—产联为代表的强大工会利益集团可能会加大活动和影响的力度,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计划随之也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

劳联—产联所积极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这些活动,都给中美经贸关系及其他关系的发展设置了人为的障碍,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是我们在中美关系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劳联—产联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身作为一个劳工利益集团所代表的美国相当一部分下层劳工的利益,对此做针对性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