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近思录中处世哲学对大学生启示

近思录中处世哲学对大学生启示

【提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魂。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近思录》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便于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近思录》;处世哲学;启示

《近思录》是由南宋朱熹与吕祖谦整合“北宋四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人的语录合作编成之书,是著作为北宋理学大纲,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朱子哲学之轮廓。查阅学界相关成果,多从其成书年代、所含理学思想等方面加以论述,而对所含处世哲学对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关注度不够。本文以《近思录》内涵的处世思想为基础,从修身、为学、处世三方面对是著的处世哲学随意漫谈,以期能抛砖引玉,为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提供启示。

一、《近思录》产生的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思想的产生都与其所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它既是时代的直接产物,亦是历史的深层次映射。《近思录》的处世哲学思想亦与其所处时代有着紧密关联。

(一)文德致治,印本文化繁荣。宋朝自开朝便奉行“崇儒右文”政策,柳诒徵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宽松的政治氛围和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促使宋朝文化得到空前发展,雕版印书技术和雕板印书事业亦获得繁荣进步,但印本文化的兴盛,亦改变了时人读书习惯与方法。朱熹在《朱子语类》就提及印本普及对学术发展、读书方法的影响:“今人连写也自厌烦了,所以读书苟简”,“今缘文字印本多,人不着心读”。因而,朱、吕二人便起意撰写《近思录》以指导后学。

(二)理学思潮的盛行。两宋时期,传统儒学经宋明理学家们改造,在对传统儒学思想继承与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哲学化的新儒学。在理学日渐盛行的时代,北宋理学五子之学备受推崇。深受新儒学熏陶的朱、吕二人在读过周、张等四子之书后,“叹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并择其言论中关于仁义、修身等内容进行整理,编辑成册。《近思录》的成书,既是朱、吕二人深受理学思想熏陶的直观反映,也是崇尚文治、理学盛行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近思录》处世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近思录》作为理学著作,治事育人之箴言颇多,其中之精华可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诸多启示。下即采撷部分语录就大学生的修身、为学、处世三个方面随意漫谈,以求助益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

(一)修身。《近思录》中有诸多篇章言及修身。其肯定传统儒学中对修身的探讨,亦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卷五《克己》讨论之主旨便为如何克制自己不良情绪,使自己心境平和,行为符合道德,换言之,即是修身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濂溪先生却进一步认为不能止于寡欲,还要“盖寡焉以至于无”,人无欲自然真诚明通,达到圣贤的地步。因而,修身之要在于如何克制自身欲望,讲求万事有度,使自己养成浩然正气。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大学生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一方面又付出过多精力深陷纵欲性行为之中,如沉迷于暴饮暴食、熬夜、酗酒等行为,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学习生活。究其原因,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生处于众多诱惑面前,自制力薄弱。因而,懂得节制,万事有度便是解决之道。程颐说“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便是很好地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贴近而又与死生之道相联系的事情来凸显节制欲望的重要性。但面对欲望,我们要做到知足知止,却是不易之事,程颐认识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是由于欲望的冲动,因而,循着故艮之道为“艮其背”,1962021年第3期(总第275期)即“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达到一种可以背对乃至无视外界诱惑的忘我境界便是知足知止的要旨。这也启示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学习时应远离手机等通信娱乐工具,全身心投入其中,反之亦然。综上所述,大学生尚处于人格渐趋完善、思想逐渐成熟稳定的沉淀期,面临的诱惑与挑战也愈加复杂多样。因而,磨砺自身,懂得节制,合理安排学习、生活等事务,当是大学生修身的重要启示。

(二)为学。儒家历来重视学习,为学之要在于“尊德性,道问学,明乎道体,知所指归”,即通过为学成为君子是“道”落实于人的体现。因而为学之道亦是理学家们尤为重视的论题之一。《近思录》中诸多论述虽是为教导学子们如何学习“道”,从而成长为“君子”,但其中内涵亦有可借鉴大学生学习之处。卷二《为学》篇即讨论如何学习“道”,如何成为君子。朱子认为:“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换言之,即求学之人应把学问铭记于心,笃之于行,而非浅尝辄止、广而不精,避免落入“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的窠臼。当然,学习遇到困难在所难免,但“君子之遇艰阻,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即“为学”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一定反省自身,从而发现过失,提升自我。如浮躁不安,从未静心学到真谛,一遇困窘,便怨天尤人,趋前退后,不能做到谨慎谦恭,最后势必无法真正达到求学之目的。另外,书中就学习所应注意要点也详细提及。为学方法方面,朱子说:“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换言之,即“知行合一”。在为学过程中,只看重知识,不去实践,或只去实践,不重知识积累,都会陷入两个极端,最后难免事倍功半。提到为学意义,朱子说:“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学者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其直白简练地阐述了求学意义,但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混淆了学习的意义,固执地把学习目的与意义当成他人认可的标杆,却极少想到要让自己有所得。试想如此求学,一生岂非虚度?最后甚至沦为“为学而学”的境遇,难免得不偿失。总之,大学时期的学习不再像初高中一般,以老师言传身教为主,大学时代的学业学习要求大学生在老师协助引导下,充分发挥自主性,勇于探索,敢于求错,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独立科研的能力。而部分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成长的过程中,极易陷入消极学习的陷阱。是著于为学方面内容丰富,因而可为当代大学生求学之路提供诸多指引。

(三)处事。待人处事为人立世之必要条件。《近思录》中即有诸多可借鉴当代大学生处事的箴言语录,笔者摘录其部分语录,浅加探讨。待人问题上,朱子说:“圣人责己,感也处多。责人,应也处少。”换言之,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或在处事上对己宽容懈怠,对待他人颇为严苛,或在处事中犯了错误,总是下意识撇清己责,更有甚者一味推脱到他人身上。久而久之,这势必与旁人心生龌龊,也让己身养成逃避畏难之病,影响自己长远发展。因而,大学生应在待人上为人谦逊,不卑不亢,处世中勇担责任,豁达大度,才能更好地锤炼心性,实现理想。公私心的处置也是待人处事的重要内容。伊川先生曰:“公则一,私则万殊”,“‘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此处之“公私心”并非带有褒贬意义的公益心与个人私心,而是理学推崇的人人共有的融合儒家五常的“公心”。这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之公平正义,也与提倡集体主义相符合。现实一些大学生与人相处时总希望旁人主动付出,自己却不愿为他人做出牺牲,生怕自己吃亏。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摒除自私念头,做一名先公后私、甘于奉献的人。常言“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实则是与己为善。尽管朱、吕的著书初衷都为能够重建伦理道德,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从而保证确立有序的社会秩序,但其中仍有很多经世致用的道理能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借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从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精华养分,才能形成民族自信,最终屹立于优秀民族文化之林。

作者:卢洞德 单位: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