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II型麻风反应

关键词】联合化疗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农民,因手足麻木,面部水肿,背部生疮,于2004年1月31日到我科就诊。查体见:双眉稀脱,面部中度浸润,全身胸部及四肢中度浸润并伴散在性麻风结节,以四肢为重,色泽桔黄至暗红,个别有色素沉着斑,黄豆大小,质硬,个别较软。双侧耳大神经轻度肿胀,质软;右侧尺神经、腓总神经轻度肿胀;左侧尺神经、腓总神经中度肿胀,无明显压痛,双足踝以下触觉明显减退。实验室检查:细菌指数(B.I)3.33。确诊为瘤型麻风(LL型)[1],于2004年3月9日实施联合化疗(M.D.T),多菌型(M.B)治疗方案[2]。经服药12个月后,上述症状完全消退,服药24个月后体检,全身皮肤深度着色,无麻风性皮损。双侧耳大神经,双侧尺神经,双侧腓总神经无肿大,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细菌指数(B.I)1.66。疗效判定:显著进步,符合联合化疗停药标准[2],给予停药。整个疗程中无麻风反应和药物严重毒副作用出现。

2006年9月13日,患者已完成联合化疗后半年,感觉手足关节疼痛,面部轻度水肿,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后又到会东县人民医院求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给予抗风湿治疗,仍无效果。于10月18日到本中心慢病科检查。经查体见面部,右手,左脚轻度水肿,全身无麻风皮损。双侧耳大神经,双侧尺神经,双侧腓总神经轻度肿大,质软,有轻微压痛。诊断为化疗后轻度I型麻风反应。给予常规强的松口服,以及复合维生素B等对症处理,并到门诊随诊,疼痛有所减轻。后因路途远,自2006年10月~2007年6月,病员自购强的松不规则治疗,2007年6月下旬,病员出现关节疼痛,面部、手足水肿加重,四肢酸痛,发热,即到当地卫生院就医,按感冒治疗,效果不佳,继之出现畏寒、乏力、不思饮食,面部、胸部、背部、四肢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疼痛性结节,触痛、微硬。在当地按皮肤过敏治疗无效。于7月15日到县医院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85%,血沉增快46mm/h,尿检:蛋白(++),白细胞少许。诊断为肾炎,风湿热。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未住院,随即来我科咨询求医。

经详细询问病史,疼痛性结节反复发生已20天左右,并伴视物模糊,四肢关节疼痛加重。查体:面部轻度水肿,潮红,四肢远端肿胀,面部有7~8个蚕豆大小皮上,皮下结节,半球形,色泽浅红,棕红,还有2~3个棕褐色色素沉着癍。胸、腹、背、殿及四肢等部位,有数十个鲜红、暗红、褐色蚕豆大结节,触痛,质地较硬。以小腹部、臀部、大腿两侧为重。双侧耳大神经;双侧腓总神经均轻度肿胀,质软,无明显压痛。双侧尺神经中度肿胀,质硬,有明显压痛,全身无麻风皮损。眼结膜充血,流泪,心肺听诊(--),肝脾不肿大,皮肤涂片查菌阴性。诊断为瘤型麻风联合化疗后II型麻风反应(表现为结节性红斑)[1]。

治疗:口服反应停400mg/d,顿服;强的松40mm/d,顿服;因患者长期服用激素,同时加用联合化疗(M.D.T)多菌型方案(M.B)药物,服用时间与激素治疗同步[3]。同时给予补充维生素C、B1、B6等辅助用药,用抗生素可地松眼液滴眼,1~2滴,每天3~5次。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不做重活,低盐饮食。

服药8天后,全身症状,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结节疼痛消失,结节逐渐消退。服药18天后,关节已无疼痛,面部、四肢水肿明显消退,眼结膜充血消退。服药30天后,所有反应症状控制。服药40天后开始给反应停、强的松减量。反应停减50mg,连服20天后又减50mg,连服20天后又减50mg,直至减完;强的松减5mg,连服20天后又减5mg,连服20天后又减5mg,直至减完。患者连续服药半年后基本痊愈。

2讨论

笔者从事麻防工作数十年,经治麻风病人数百例,虽然有70%左右的麻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麻风反应,但象本例治愈后半年产生I型麻风反应,后又因治疗不规范发展成非常典型的麻风II型反应,还比较少见,经规范治疗后很快治愈。这提示我们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要加强对麻风反应的重视,加强对麻风病人的管理,加强对麻风反应的规范治疗,减轻麻风病人的痛苦,更好地为麻风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张志礼,邓云山,等.实用皮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65-166;168-169.

2马海德,张义芳,叶干运,等.麻风防治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57-258;267-268.

3李好宗.误诊II型麻风1例.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17(2):131-132.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