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HV刺血疗法治疗尖锐湿疣

HV刺血疗法治疗尖锐湿疣

[摘要]综述了德国HV刺血疗法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治疗的有效性,包括后续复发等,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德国HV刺血疗法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治疗组:尖锐湿疣65例,生殖器疱疹60例,带状疱疹82例,使用德国刺血疗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尖锐湿疣32例,生殖器疱疹34例,带状疱疹53例,口服阿昔洛韦0.2g,均5次/d,同时外用五氟嘧啶,并配合激光治疗。

[结果]治疗组:尖锐湿疣痊愈62例,复发3例,痊愈率95.38%,复发率4.61%;

生殖器疱疹痊愈56例,复发4例,痊愈率93.33%,复发率6.66%;

带状疱疹痊愈81例,复发1例,痊愈率98.78%,复发率1.21%;

对照组:尖锐湿疣痊愈12例,复发20例,痊愈率37.5%,复发率62.5%;

生殖器疱疹痊愈2例,复发32例,痊愈率5.88%,复发率94.12%;

带状疱疹痊愈39例,复发14例,痊愈率73.58%,复发率26.42%;

停止治疗6个月作为观察复发期,使用德国HV刺血疗法痊愈率极大提高,复发率为偶发,对照组痊愈率不佳,两组痊愈率和复发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德国HV刺血疗法对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复发率低。

[关键词]德国HV刺血疗法、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

2008后年4月~2009年4月,笔者采用德国HV刺血疗法治疗尖锐湿疣65例,生殖器疱疹60例,带状疱疹82例,,另以阿昔洛韦、五氟嘧啶配合激光治疗尖锐湿疣32例,生殖器疱疹34例,带状疱疹53例作为对照,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标准:凡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15~60岁愿意接受该方案治疗者,均可纳入。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5岁以下、6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伴有严重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④对治疗药物有过敏史者;⑤未按要求治疗,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者;⑥近4周内用过抗病毒及维甲酸类药物治疗者。

病例资料:3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尖锐湿疣65例,生殖器疱疹60例,带状疱疹82例,男女比例平均,;年龄15~60岁,平均24.2±8.4岁;病程1.2个月~6年,平均为27.6±14.4月;皮损平均数量56.7±22.4个。对照组尖锐湿疣32例,生殖器疱疹34例,带状疱疹53例,男女比例平均;年龄18~60岁,平均26.5±9.5岁;病程1.2个月~7年,平均27.8±16.9月;皮损平均数量56.3±22.8个。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和面部皮损平均数量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每周进行一次HV刺血治疗,同时服用HV病毒清消胶囊,2粒/次,3次/d;首周服用HV病毒疫苗,共服七天,21天为1疗程,连服4个疗程。对照组用阿昔洛韦、五氟嘧啶配合激光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口服或外用其他药物。

1.3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治疗期间每周随访1次,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皮损数量、不良反应。对已治愈的病例,治愈后每月随访1次,共6个月。治疗前后两组各随机抽取20例进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疗程结束时评价疗效,6个月后评价复发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四格表记录。

1.4疗效标准痊愈为疣体、皮损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复发为治疗后6个月内疣体、疱疹重新生出。

2结果

2.1治疗结果见表。两组痊愈率有明显区别。

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例(%)

2.3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病例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大部分患者涂药后有不同程度灼热感、干燥、潮红、脱屑,用药2~3周后逐渐耐受。所有病例均能完成治疗。两组各抽取的20例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检测均无异常。

3讨论

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都属于病毒感染所致病,三者病毒分别为HPV、HSV和VZV,目前认为这三种病的发生常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而且对多种药物治疗有抵抗。在我国古代中医治疗中,这三种病统属于湿毒内侵所致病,所以治疗中常用放血来泻毒治疗。在德国HV刺血疗法中,同样以刺血来反射性提高免疫力,配合药物来杀灭病毒。本组结果提示:针对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和体外激光等治疗,德国HV刺血疗法具有治疗时间短,痊愈率高,复发率低等特点,可供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西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145.

[2]张安丰,张芃.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

[3]范少光,丁桂凤.神经内分泌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介导物质:共用的生物学语言.生理科学进展,1995,26:175-183.

[4]NiijimaA.Anelectrophysiologicalstudyonthevagalinnervationofthethymusintherat.BrainRes.Bull,1995,38:319-323.

[5]BesedovskyHO,DelReyA.Immune-neuro-endocrineinteractions:factsandhypotheses.EndocrineRev,1996,17(1):64-102.

[6]GadientRA,OttenU.Postnatalexpressionofinterleukin-6andIL-6receptormRNAsinratsympatheticandsensoryganglia.BrainRes,1996,724:41-46.

[7]QuanN,SunderSK,WeissJM.Inductionofinterlukin-1invariousbrainregionsofbrainandcentralinjectionsoflipopolysaccharide.JNeuroimmunol,1994,49:125-134.

[8]MaierSF,WatkinsLR.Cytokinesforpsychologists:implicationsofbidirectionalimmune-braincommunicationforunderstandingbehavior,moodandcognition.PsycholRev,1998,105(1):83-107.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