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东乡族女孩教育调查及思索

东乡族女孩教育调查及思索

本文作者:师海英陈其斌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东乡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在东乡族自治县的25个乡镇中大部分是山区。目前,东乡族女童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仍然比较落后,山区更突出。2011年9—11月笔者在具有代表性的北岭乡,通过入户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对东乡族女童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女童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东乡族女童教育发展的现状

北岭乡共有五所学校,包括一所学区小学和四所村小,每所学校均设六个年级,一个年级设一个班,每个学校都设有实验室、图书资料室、仪器室、多媒体室、计算机室。而北岭乡没有中学,学生小学毕业后必须到邻乡或县城去就学。

1.女童入学年龄偏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随机分别抽取三、四年级8个男生年龄和8个女生的年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女童的年龄在13到15岁年龄段,男童则在8到10岁年龄段,女童的年龄比男童约高5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务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7周岁。按正常入学年龄推算,四年级学生年龄应该是9周岁或10周岁。根据上述资料可知,东乡县北岭乡的女童入学年龄较国家规定学生入学年龄偏大。

2.女童隐性失学问题严重

在北岭乡各学校调研的这段时间,发现女学生不到校现象较严重,于是我们随机抽取一个学校对学生旷课现象进行了一周的统计,结果显示:一周内不到学校者达112人次。究其原因有:路途遥远家长不放心;照顾家人;帮助父母干农活;厌学等。即便有些学生来到课堂学习,但也有课堂不认真听讲、反应迟钝、作业不做,甚至笔都没带的学生。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隐性失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东乡族女童隐性失学问题仍比较严重。

3.随着年级增长,女童在校人数锐减

在校五年级这一届学生,一年级时全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19名女生,二年级时还是40人,三年级时剩下34人,四年级时32人,到五年级剩30人,其中女生还有11名。像这样的现象,在东乡族教育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4.学前教育缺失

据统计2011年东乡县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15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5所,小学193所,幼儿园3所。但3所幼儿园均在县城,各乡级均未开设学前班,学前教育仍属空白。由于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东乡族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只讲东乡语的家庭环境中,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说普通话。他们到了学校要说汉语,而且也用汉语授课,因此,对这些孩子来说学前教育非常重要,而这里的孩子的学前教育是缺失的。缺乏学前教育的孩子往往在心理上表现出羞怯、胆小、不愿与外界交往也不善交往等特征,尤其是女孩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二、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限制东乡族女童教育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因素综合所致,通过调查可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

1.经济因素

物质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影响女童受教育机会获得的诸多现实因素中,经济始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所有女性教育困难地区无一例外又都是经济贫困的区域[1](P157)。在东乡社会,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干旱频繁,交通十分不便,人均收入有限,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如果这里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失学的话,一般会选择女童。另外,落后的东乡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时代,现代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再加上东乡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影响,男人出去到外面需要知识,因此需要接受教育。而女人在家里主要的职责就是干家务、照顾老人、干农活,因此对她们来说,教育的意义不是很明显。这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妇女,她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生活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的自在教育,本质上不存在自为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在东乡社会,普遍认为女童接受学校教育没有必要,只是接受简单的家庭教育,并很早地成为家庭劳动力。另一方面,没有女童的入学教育,对于家庭来说,不会带来任何的损失,相反能带来经济收益。对经济利益的计较,最终导致女童失去学校教育的机会。

2.自然环境因素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属自然环境,这也是影响女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东乡地区山大沟深,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这种不良的自然环境和交通不便也是造成女童失学的主要因素。东乡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地居民分布较为分散,进而导致生源的分散,这给学校的分布,以及女童按时接受入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学校因为考虑到效益和办学规模,学校的选址不能考虑到每个家庭或者每个孩子,因此,大部分家庭和学校相距较远。在东乡社会还是乡、村、社的社区结构,一个村差不多都有七八个社,社和社之间也相距较远,一所学校一般服务于一个村或者两个村,因此,各社均无学校,这样的现实,严重制约了女童入学教育。在东乡地区,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致使道路坎坷,交通不变,学生上学基本是步行,路上行人稀少,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很多女童宁愿呆在家里或者年龄大一点再入学。学校与家的距离,又决定了学生是否住宿,若学生住宿,不但减少了一个或半个劳动力,而且又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些细微的小事都是影响女童就学的重要因素。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不便的交通,导致学校呈一种封闭状态,不便于信息传播,最终又导致当地人观念上的封闭与保守。

3.教育自身因素

由于东乡族是一个有自己语言的民族,其文化与汉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东乡族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执行的是国家现行课程体制。课程设置上的一刀切,使教学内容与东乡社会实际相脱离,带来当地女童教育的滞后现象,不可避免。对于少数民族而言,现行课程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东乡族女童在考试中毫无优势,升学困难重重。加上我们的教育内容与东乡族现实生活相脱离,又因当地文化的贫乏,即便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女童,离开学校后又会逐渐变为新的文盲。这样一来,念书与不念书,在当地别无二致。很多家长认为这样非常不合算,所以不太支持女孩上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女童的入学率,同时也影响了女童的求学积极性[2]。

4.传统文化和习俗因素

(1)传统文化观念影响

落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造就了当地封闭、保守和狭隘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对女童教育存在着某种排斥性,进而形成了更为难以解除的“男尊女卑”思想。这些思想在当地占有相当的比例。很多家庭认为对女儿的投资,是一种无偿的付出,不会为父母和家庭带来回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该地区女子早婚现象比较普遍,如此一来,女童更早地辍学,似乎在情理之中。长此以往,在家庭观念,社会潮流,以及一些不利于女童教育的传统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以及“男尊女卑”观念的被灌输和接受,导致女童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因此,顺从社会和家庭的安排,不主动求学,是她们在受教育等关涉个人发展的问题上的必然选择。

(2)早婚影响

《婚姻法》规定,男22岁,女20岁才能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可据笔者在东乡的调查,当地早婚现象十分严重,有部分女孩十七八岁结婚在当地是普遍现象。在当地看来,如果20岁以上刚到法定年龄就算是大龄青年。女童上学一般到十一二岁,小学还没毕业就已经结束了学习生涯,在家住两年就出嫁。这些过早地离开学校的女童,或是文盲或是半文盲,过早地涉入婚姻,不利于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当地民族的发展,相反,造成一种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

(3)宗教观念影响

宗教观念的强烈影响,是东乡地区女童教育不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东乡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家庭,反对女子在外抛头露面,以及男女混杂共处的现象,因而反对女童长期上学。在笔者调研的一个村里,该村共有三十户人家,全村只有一个大学生马XX,只有两户人家有工作,一个是杨XX家,一个是马XX家。在两个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中既有政府工作人员又有阿訇,在当地算得上是有影响力的家庭,但这两个家庭中的女童却仍面临着辍学现象。因此,东乡族的女孩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一个原因,是宗教观念的影响,导致当地大部分女孩难以接受教育或者提前辍学回家。

5.家庭因素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如同一滴水能映出太阳一样,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德是否纯正”[3](P31)。这表明了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首先是家长对女童教育的认识不足,父母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女童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家庭经济实情、劳动力情况,以及对于女童受教育的认识,都是影响父母决策的主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劳动仍以农业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操作较为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中,知识对女孩子参加劳动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认为让女童上学的意义不大。这是不少东乡族家长对于女童教育缺乏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女童出嫁前,一般都是家庭劳动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但能帮助母亲做饭、做家务、照看弟妹,而且还能辅助家庭增加收入,如果女童上学,就会使家庭失去一个主要劳动力,因此,部分东乡族家长并不支持女童接受教育。其次是家长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东乡地区的女童是处境不利地区的处境不利人群,她们就学难,辍学率高,这些并非因为她们先天愚笨,智力上与男童或汉族儿童有明显差异,而是出于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从调查的数据和访谈的资料看,东乡女儿童在教育机会享有上的性别偏斜现象严重,男女生比例最高达到二比一,或者更高,在五、六年级尤为明显。

三、对解决东乡族女童教育问题的发展路向思考

1.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尽早实现人口的脱贫致富

实现男女平等的物质基础是经济保障,解决了经济问题,必将有力改善农村女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因此,如果要改善农村女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就得从发展农村经济入手。面对东乡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生产要素严重的短缺,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经济较为落后的现状,通过移民搬迁政策,由自然条件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向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移民,改善西部贫困地区女童的生存环境,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还给当地的东乡族妇女,提高独立赚钱的能力,使得那种每天只围着锅台转的局面有所改善。只有妇女们的经济实力有所提高,才能改变依赖于男人生活的命运,进而还给她们在家庭生活的话语权。从全国整体来看,女童和男童的入学率方面,差别并不明显,但造成在东乡族女童教育落后的现状原因之一,就是经济落后导致的贫穷。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全社会,必须面对和承认这一现实,重视东乡族女童教育问题,给予当地东乡族特殊的扶贫政策和教育优惠政策,加大帮扶力度,改变当地女童的家庭处境和经济状况,以及各种不利于女童教育的制约因素。希望她们能够在政策、经济和社会力量等方面获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提高她们受教育的质量,并顺利地完成学业。

2.课程和教材要适合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特点

如果要解决东乡族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必须在教材的设置上下功夫。在她们所学习的教材中,除了要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内容外,还不能缺少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当地东乡族女童的学习。第一,教学内容要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即最基本的常识性和实用性知识,内容的筛选,要根据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大纲,目的是要求当地东乡族女童,能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有利于将来发展的基础性知识和常识。第二,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技能性为主,这就要求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必须以当地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第三,教学内容不能缺少社会化方面的内容,学校教育是儿童进行社会化过程的第二大场所,非常重要。面对当地贫困落后的现状,女童的教育内容,不能围绕当前当地还比较封闭、传统的社会,重要的是不能忽视现代社会成员无法摆脱现代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对当地的女童而言,一定要加强独立人格、自我意识、自信自强精神、人际沟通、交流与合作,以及作为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教育自身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女童教育更是如此。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不断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女童教育环境。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些女校长和女教师,给当地树立典型模范。让女教师给当地民众点起女童教育的希望之火,可以改变当地对女童教育的不利认识,营造一个女性读书、受教育的大环境。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一方面要提高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和敬业奉献精神,最终要提高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少数民族教育、热爱女童教育的思想的认识。

4.提高女童家长的素质

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场所是家庭,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素质,尤其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父母的文化素质相对落后,这就要求,对一些文盲和半文盲进行定期教育。就当地而言,政府相关单位,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可是大部分群众,不积极配合,都采取应付的态度。因此,要找到更有效的途径,提高妇女的识字率,不断开展农村妇女扫盲教育,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家长,特别是一些妇女。总的来说,针对东乡族女童教育落后和制约因素较多的这一现状,我们要综合扶助,加强有效的改革,并不断加强教育指导,还给女童与男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平等的条件,用平等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女童和男童的受教育质量,消除歧视女童和妇女的错误认识。

5.加强宗教人士的劝说力

对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东乡族来说,宗教人士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影响较大,宗教人士的劝说力和教化,有助于改变当地信教群众的女童接受教育的观念。宗教人士所传达的宗教思想内容,信教群众将其视为圣旨,并对其很顺从和支持。这就要求当地宗教人士,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向信教群众,特别是一些妇女,宣传伊斯兰教中关于女子在接受教育,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宗教解释,消除信教群众对伊斯兰教中关于女子接受知识的不正确认识。让她们明白,“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男女的主命”,“学习从摇篮到坟墓”等,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内容。发展女童教育,提高妇女素质,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充分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实现男女平等、彻底摆脱贫困和愚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女童教育之所以受到世界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女童和妇女在受教育方面所面临的不利处境,还在于女童和妇女接受教育对于她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活境遇的改善、对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