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量表测试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量表测试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近年来,南通科教城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大力开展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以组织文化测量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不能描述的,就不能评价;不能评价的,就不能管理”的思想,以科学测量指导文化实践,将“五统一”企业文化基因转化为员工行为和能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由概念向描述、执行、评价的管理型转化,有效发挥了其在提升经营绩效上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保障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支撑。

关键词:企业文化;量表;测试;支撑

1实施背景

南通科教城公司自2014年10月开始进行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得到提升,员工思想行为得到改变。为理清公司当前企业文化现状,并准确把握影响程度以及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解析公司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对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测量,以揭示公司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和规范员工行为的控制点,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优化修正,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为推进统一的企业文化全面深植奠定基础。

2内涵与做法

公司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OCQ量表进行了改进,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系数检验法,选取了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价值取向、客户服务、能力发展、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管理方式、行为规范和参与程度等八个因子,总结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和改进方向,构建了南通科教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模型,明确了围绕一个核心,把握三条路径,巩固两项工程,构建四个平台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推动企业文化与公司管理相融共进。

2.1南通科教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测量实证分析

根据集团公司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对OCQ量表略作改进,选择对Dension的OCQ量表中的子维度进行修正,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OCQ量表项目问题进行了删减,同时,增加一些新的问题,使之更符合测量对象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40个题项描述企业文化状况,采用里克特五级评分法对40个题项分别进行打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了494个样本,抽样涉及公司系统所有单位、部门,置信区间为95%,抽样误差不大于5%,使样本能说明总体的实际情况。通过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因子得分,相关维度的得分均在3.00分以上,说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员工的价值观愿景已经确立,文化认同感增强,公司积淀了优秀的文化因子,良好的组织学习和工作氛围已经形成,有力地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公司业绩的提升。8个因子中,按照得分高低排列依次为:价值观愿景、客户导向、管理方式、行为规范、参与程度、能力匹配、团队协作和创新发展。

2.2企业文化建设测量结果应用实践

根据测量结果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明确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了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即推进统一企业文化全面落地深植为目标,结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三种现状,分为强化价值导向、优化行为方式、构建三个平台等层面差别化推进,推动企业文化融入公司经营管理实践,促进经营绩效提升。

2.2.1强化理念引领工程,进一步树立价值导向

通过在干部员工中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奉献精神教育、干部作风教育等活动,不断提升员工爱国爱企、爱岗敬业的自觉意识,使干部员工成为企业使命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强化“当责”意识,开展“三为当责”(为企业做实事,为政府解难事,为客户办好事)主题实践活动,拓宽载体诠释公司价值内涵,将公司价值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化,促进员工认知认同。加强先进典型的培育、选树。积极开展诚信之星、奉献之星等先进典型评选工作,明确细化典型评选标准,提高选树质量。

2.2.2优化执行力工程,进一步规范行为方式

借鉴标准化循环管理法,扎实做好统一企业文化的行为转化,保证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的有效执行。加强制度规章学习,以明确的标准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公司干部员工在制度规范下,主动按照公司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约束言行。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应用绩效管理工具,建立由目标任务和工作积分相结合的业绩考核体系,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和能力素质相结合的激励体系。设计星级考核评价表,把绩效考核量化、具体化、透明化,每月刷新榜单排名,鞭策员工及时对照做好自查自评,培育标准做事的习惯,促进员工自觉执行行为规范。

2.2.3构建学习平台,夯实企业文化环境基础

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健全制度、营造氛围为重点,启动员工岗位能力提升工程,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组织实施员工岗位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培训管理模式。强化一线员工技能培训和技术人员专业培训,全面实施“三三三”培训举措。通过轮岗培训、送培训到基层、送教育到岗位以及晨会、周会、工作例会,每日一问、每周一查、每月一考,案例分析、团队学习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持续学习。

2.2.4构建创新平台,打造全面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倡“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引导干部员工围绕本岗位、本部门、本职工作开动脑筋,围绕企业工作的难点进行,突出创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设立“创新之星”、“创新奖”等荣誉,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鼓励人人关注创新,参与创新。统一创新评价标准,规范创新成果的推荐、评审和表彰,提升创新成果管理水平。构建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推广平台,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推进创新成果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表彰奖励与绩效考评相配套的综合激励措施,保障创新活动有效开展。

2.2.5构建参与平台,积极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厂务公开工作成果,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总经理联络员制、职工代表巡视制等一系列畅销沟通机制。加强员工思想动态调研和员工心理健康管理,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并从员工关注较多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出发,积极为员工减负,关心员工后顾之忧。完善职工服务中心组织网络,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建立“长流水、不间断”的帮扶机制,积极维护职工权益,真心实意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

2.2.6构建团队平台,打造整体最优的高效团队

提倡共同创造、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坦诚沟通、锐意进取、协同协作的组织氛围。开展小组式课题、教练式培训、体验式辅导、进阶化考核、建立学习知识库,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加强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学、工作交流和经验共享。以“沟通、协作、支撑、管控”四个关键点为重点,针对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方案制定、技术交流、项目实施等工作,打破部门壁垒,组织跨专业、跨部门的虚拟团队,加强前后端的有效协作,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

3实施取得的成效

通过企业文化的测量与应用实践,公司企业文化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文化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推动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3.1保障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

明确路径并持续深化,是企业文化落地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通过应用有效测量工具,明晰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建设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实施着力点,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落地方式的有效。

3.2凝聚力量的作用得到提升

企业文化内化于心是员工长期认知积淀的结果,公司将测量结果应用于实践,注重强化价值导向优势,改进参与方式和写作方式,把握员工思想规律,发挥各单位、部门合力作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成长紧密结合,与员工深化岗位认知紧密结合,推进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3.3整体推进的格局得到提升

与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相适应,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方式方法、工作途径上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在统一的框架下实现卓越绩效。公司借鉴卓越企业的文化模式,通过测量明确差距,抓住统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主要内容,增强具体措施的合理性、适用性,使各基层单位能够集合各自实际和特点,做出恰当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优化管理体系,改进工作方法,统一的企业文化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4塑造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企业文化是企业存在发展的灵魂。科教城园区开发条件艰苦、困难巨大,迫切需要凝练一直坚强队伍,凝聚强大的文化价值内涵,为深入推进园区开发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科教城公司来说尤其重要。

4.1制定企业文化大纲

概括公司的首创精神,集团领导、管理、技术专业人员,劳动模范的文化精神,上升为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公司MI、BI、VI系列理念,并形成CIS标识系统;对企业文化大纲暨CIS标识系统,开展论证研讨,通过提升完善,形成正式文本。

4.2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实施

公司设立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在集团领导下,各子公司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步伐。通过建立公司创业史展览馆,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多媒体动画片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形象生动的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和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典型,积极宣传内部的先进事迹;深入推广企业文化学习活动,在公司内部形成具有凝聚力、创造力以及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氛围。

4.3公司企业文化成果

通过多种媒体以及新媒体,积极向企业外部、内部传播与宣传,使公司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精神、企业人才观等系列价值观,使得社会公众与企业员工广泛认知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外传播公司系列文化理念、企业CIS标识系统,积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对内将企业文化大纲与员工学习相结合,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与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杨东涛,彭纪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企业文化、创新与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6

作者:熊天亮 陈葛亮 单位:南京大学 南通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