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校区下教学管理体制探究

多校区下教学管理体制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教学机制不断完善,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促使多校区办学的情况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中,如何对多校区间的教学进行有效管理,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教学管理中的实际情况,着重探讨多校区基层教学管理在工作理念、工作制度、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多校区;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多校区高校主要是指具有至少两个或以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伴随着高校教学机制的改革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招生数量逐渐扩充,多校区办学成为被各高校采用的主要办学方式。多校区办学使得高校教学资源大幅度的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地增强,但也出现了在各个校区之间资源浪费、成本过高以及校园文化凝聚力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务处作为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职能单位,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运行、学科建设和改革等各项教学工作,随着我校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多校区基层教学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多校区的办学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任务重、复杂、不统一等特征逐渐展现出来,使得教务管理相关工作的数量和难度不断地提升。积极探索适合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校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多校区的划分方式来看,多校区大学分为“合并重组型、新建扩展型以及混合型”三种类型。合并重组型大学即由两所及以上大学之间的合并,重新组成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也是由几所高校合并而成;新建扩展型大学是指学校为了扩大教学环境,重新在新的地方兴建新校区,高校为了扩招学生,提高教学硬件措施,必须要扩大办学规模,在原有校区基础上,另建一个新校区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上海为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在相对偏远地区建立了新的校区;混合型大学则是指兼具以上两种特征的大学。对于不同的大学,由于校区之间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在多校区办学时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差异,在工作职责和权利分配上也不同。目前,我国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有三种,主要是以下三种形式:

1.相对集中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之为条式管理模式,主要是指由主校区进行统一管理学校的运行、日常教学工作等,其分校区就相当于下属单位。教学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教务处进行统一管理,教学任务和各项工作统一分配和指导。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由分散管理和统筹分配相结合,在职责上相对分明,能够确保多校区的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发展以及政策实施等都可以有效进行,实现在主校区与分校区在教学、学术、科研等资源上的合理分配。但其不足的地方就是校区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这给管理人员和教师同时增加了时间和人力上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效果,也容易因信息的不通畅导致工作的时效性下降。

2.相对独立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之为块式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权利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由主校区进行集中管理,但权力相对分散,各校区都有自己的管理权,有独立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等。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保持学校的活力,同时也能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

3.混合模式

这种模式同时具有上面两种模式的特点,“其教学管理及运行、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但在学科特点十分鲜明的院(系)又给予相当大的自主权”。其优点是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最大范围内使用人力和教学资源,也增强了各校区之间的协调管理。其不足之处是很难明确的区分主校区与其他校区之间在教学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等,会因为责任不明确导致管理上脱节和失控现象,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

二、高校多校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资源不足是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对于由主校区进行统一管理,各分校区作为下属学院,由主校区统筹规划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校。随着多校区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变化,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队伍壮大,师资力量短缺,形成供需不匹配的局面。以我校为例,两校合成后,目前的教学状况为原松江校区的教师以松江的教学为主,原浦东校区的教师仍然以浦东的教学为主,随着主校区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流动性大,导致两校区的师资力量都出现了严重的不足。

2.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加大

针对高校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如果实行混合模式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分摊各校区间的教师资源分布,这样就难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工作上也给教师和管理人员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存在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在多校区开展工作,校区间距离较远,来回奔波既浪费工作时间,也会使人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导致上课的效果下降;其次,很多老师家不住在学校附近,每天来学校上班也要花很多时间,很难将自己的时间在教学、科研、家庭上进行分配,导致老师在科研上的时间大大减少。

3.教学的运行成本问题

多校区办学会因距离的问题,给教师带来交通上的不便,尤其是在多校区之间奔波上课的教师。由于课程编排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教师同一天在两校区授课。因此,很多高校都会配置班车在不同的时间段往返于校区之间,这也增加了高校的运行成本。多校区办学也会影响学校人力资源的浪费,学校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以及硬件设施维护人员,资源的分散使用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1]如我校,三校区之间每天都有两到三次班车往返,主要为教师上课、开会以及传送文件等服务,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每天往返于两校区工作,这给两校区的日常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教学管理成本增加

为完善学生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基本教学设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也给多校区的运行增加了大量的成本。同时,两校区都需要有专门负责教学事务的教学秘书,原本只需要一个管理人员,现在必须要配置两个以上的教学秘书来分别管理两校区的教学事务,这不仅浪费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同时因管理上的分歧,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工作方式方法的不统一,以及两校区之间都还有原来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工作上的不一致。最终可能会导致一项工作要反复修改。[2]

三、优化高校多校区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1.优化资源配置,培优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在日常教学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的招聘工作,积极组织院级、校级层面青教赛,提升学校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质量,通过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从而全面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多校区授课会给教师带来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学校应相应给出激励计划,鼓励和优待这些教师,使老师乐于工作,提升工作积极性。对于新老交替,师资流失等现象,学校应当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使每一个岗位工作者都能以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去处理工作,这样的管理队伍是学校所需的,也是全体师生所需的。

2.创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领域都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在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实施以来,学生对管理者的满意度普遍下滑,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实践”所造成的,一味地注重教学质量管理,而忽视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所造成的。在多校区办学中,教学管理者必须较多地走进近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全面了解师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创新管理理念。

3.建立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校级教务处作为校级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整个学校的日常教学事务、制定教学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等工作。而每个学院因学科性质不同和学生资源不同,在教学任务安排和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学院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多校区之间的教学任务进行重新分配,不仅可以节省工作时间,也能满足各学院实际工作需要,形成校教务处统一分配,学院执行,最后再由学校审核的工作模式。如我校在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好课表之后,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教室资源的不同,重新编排上课时间和教室,这样既满足了教师的要求,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学管理队伍

多校区招生运行后,学校的教学管理不再局限于一个区域,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一套班子多块管理,主校区教师往返于各个校区之间,教务管理人员协调各个校区的教学事务,必然降低教务效率。因此,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务人员,创新管理理念,确保各校区的教务管理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务人员不足时要及时招聘人员补充。同时,要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原有的工作上能不断实现创新,督促其掌握必要的排课、统计软件等,增强其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尤其要放低姿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对于排课、监考工作,可以事先进行统计,按照教师的家庭住址安排在相应的校区。为了真正解决多校区大学在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要结合学校教学和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来解决各校区在教学管理上的差异性,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多校区的协同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合理的管理方式,创新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多校区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要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作者:许娜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